鐘樟桂
[深圳市人民醫(yī)院(暨南大學第二臨床醫(yī)學院,南方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疼痛科 廣東深圳 518020]
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屬于腦神經疾病的范疇,主要指受一側面部三叉神經支配的區(qū)域內出現的一系列反復性、陣發(fā)性劇烈疼痛癥狀,患者多為40 歲以上人群,占所有患者的70%~80%,且女性患者相對較多[1]。目前,臨床關于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的治療有較多選擇,藥物療法為首選治療方案,常用藥物有卡馬西平、苯妥英鈉、氯硝西泮等,其次還有封閉療法、經皮半月神經節(jié)射頻電凝療法、手術療法等。但無論選擇何種治療方案,均有較大概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并發(fā)癥,由此很容易造成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并致使其治療依從性明顯下降。相當多學者建議,在積極治療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的同時,應當施以全面性、系統(tǒng)性、針對性且優(yōu)質化、規(guī)范化的護理干預,以幫助患者更有效地預防相關并發(fā)癥,并增加治療信心,提升治療依從性。本次針對入組參與研究的92個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病例,在其臨床治療中輔以護理干預,以探尋更利于改善患者預后的護理方案。具體結果現已闡述如下。
本次研究總計選入92 個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病例,均于2021 年7 月~2022 年9 月接收。以雙色球自由抽取法隨機分組處理,分為對照組46 例,觀察組46 例。
對照組男性20 例,女性26 例;年齡36~68 歲,平均(52.14±2.63)歲;病程3~15 個月,平均(9.14±1.58)個月。
觀察組男性18 例,女性28 例;年齡38~65 歲,平均(51.58±2.55)歲;病程4~18 個月,平均(9.23±1.62)個月。
組間數據經統(tǒng)計學處理,無差異,P>0.05。
納入標準:(1)經體征、實驗室、肌電圖等檢查對疾病證實者;(2)未有罹患精神病、認知障礙或心理疾病史者;(3)基線資料未有缺漏情況者;(4)已經文書形式確定自主參與研究者。
排除標準:(1)合并重要臟器功能衰竭、惡性腫瘤者;(2)合并血液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3)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者;(4)不遵醫(yī)治療者;(5)中途失聯或脫落研究者。
對照組的46 個病例施以常規(guī)護理干預,即口頭告知有關健康知識,遵醫(yī)給藥,同時提供病情監(jiān)測、環(huán)境維護、飲食指導等基礎護理服務。
觀察組的46 個病例開展個體化護理干預,即依據患者的具體病情,結合本院護理實際制定個體化的護理干預方案,并一一落實。
(1)基礎護理。增加巡床次數,著重監(jiān)測患者疼痛癥狀是否有改善。同時,觀察有無頭痛、惡心嘔吐、皰疹等不良反應,如有,應及時報告醫(yī)師對癥處理;為患者制定個體化的飲食方案,鼓勵其在遵循“營養(yǎng)均衡”原則基礎上盡量多攝入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的食物;每日開展適量運動,建議優(yōu)先選擇慢跑、做體操、打乒乓球和羽毛球以及游泳等有氧運動,以提高身體免疫力。
(2)健康宣教。針對不同年齡階層、文化水平的患者提供個體化的健康教育形式,對相對年輕、文化水平較高者,可經由宣傳文書、影像或集體講座等形式助其更好地了解疾病有關健康知識;對相對年長、文化水平較低者,以上述宣教形式為輔,以護理人員“面對面”講解為主,耐心且系統(tǒng)地告知疾病起因、臨床表現、發(fā)展、治療方式等,以提高患者及其家屬的認知水平,進而重視治療,依從治療。
(3)心理護理。增加與患者的交流、溝通力度,隨時關注其情緒變化并經科學評估量表評定其心理健康狀態(tài),針對出現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的患者,主動了解原因并提供個體化的心理護理方案。可多為其介紹相關預后良好的病例,抑或聯合家庭、社會等積極力量,以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與勇氣。
(4)疼痛護理。定期經VAS(視覺模擬評分法)對患者的疼痛程度予以科學評估,對程度相對輕者,指導掌握音樂療法、冥想法、移情法、暗示法等注意力分散方法;針對疼痛明顯者,則應遵醫(yī)提供適量鎮(zhèn)痛藥物,必要時可聯合中醫(yī)熱敷、按摩、針灸等療法予以改善。
(5)睡眠護理。不定時發(fā)作的疼痛癥狀,以及由此引發(fā)的焦慮、抑郁情緒等因素都有可能影響患者的睡眠質量,并使之生活質量急劇下降。對此,一方面可指導患者養(yǎng)成規(guī)律的作息、運動習慣,并積極參與自身感興趣的文娛活動,以提升愉悅心境;另一方面鼓勵患者睡前喝適量溫牛奶、泡腳、聽助眠輕音樂等,以放松身體,促進入眠。
兩組均持續(xù)干預3 個月。
(1)臨床相關觀察指標。針對進組參與研究的兩個組別,分別在護理前后進行有關指標的觀測,具體包括:①疼痛程度。以VAS 為依據,0-10分為計分范圍,分值越趨近10 分,提示疼痛程度越高。②焦慮程度。參照SAS(焦慮自評量表)相關標準,以50 分為界,低于此分值為無焦慮,高于此分值,且總分越接近100 分,提示焦慮程度越高。③抑郁程度。以SDS(抑郁自評量表)為評定標準,低于53 分為無抑郁情緒,高于53 分且分值越靠近100分,說明抑郁程度越高。④睡眠質量。參照PSQI(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有關內容,以0-21 分為評分區(qū)間,分值與睡眠質量呈負相關的關系。
(2)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統(tǒng)計兩組在護理干預期間出現的并發(fā)癥,包括無菌性腦膜炎、低顱壓綜合征、小腦及腦干損傷、顱神經功能障礙等。
將自研究中調取的資料經SPSS25.0 for windows軟件進行規(guī)范統(tǒng)計,兩個組別間計量通過()予以表述,施以T 檢驗,計數通過(%)予以表述,施以χ2檢驗獲取結果,P<0.05 提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護理干預前展開有關指標的評分,結果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過護理干預,觀察組的VAS、SAS、SDS、PSQI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臨床相關觀察指標(,分)
表1 臨床相關觀察指標(,分)
組名 時間 VAS SAS SDS PSQI對照組n=46干預前 7.45±2.14 62.52±3.58 60.39±3.44 16.27±5.12干預后 4.51±1.24 52.12±2.74 49.28±2.57 11.21±2.47觀察組n=46干預前 7.41±2.11 62.49±3.51 60.27±3.39 16.30±5.15干預后 2.26±0.98 42.28±1.88 38.47±1.62 4.62±1.78 T干預前 0.090 0.041 0.169 0.028干預后 9.655 20.084 24.133 14.681P干預前 0.928 0.968 0.867 0.978干預后 0.001 0.001 0.001 0.001
對兩組并發(fā)癥合計值予以觀測,觀察組占比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并發(fā)癥合計值[n(%)]
雖然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不會致命,但其發(fā)作的不規(guī)律性、突發(fā)性特質,以及發(fā)作后可持續(xù)數秒乃至數10 秒的刀割樣、燒灼樣、電擊樣疼痛癥狀,均可對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乃至睡眠質量、心理健康造成負性影響,并由此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降低其生活熱情與希望[2]。當前臨床針對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的致病因素及發(fā)病機制尚未有明確定論,但多數學者比較支持動靜脈血管壓迫到三叉神經而導致的神經脫髓鞘說法及癲癇樣神經痛說法。無論何種學說,盡早且積極展開規(guī)范化的臨床治療是關鍵。但經臨床大量實踐發(fā)現,無論選擇何種治療方案,患者發(fā)生不良反應的風險概率都比較高,輕者可能僅為一過性的頭暈、全身瘙癢、嗜睡、復視等情況,嚴重者則可能造成面部感覺異?;蛉笔А⒕捉兰o力、聽力減退等癥狀。因此,相當大一部分患者對于治療存在一定的擔憂、恐懼心理,甚至會出現抵觸、抗拒等行為,不僅不利于治療方案的開展,還可能加重其臨床病癥,并進一步增加生活困擾。
由本次研究結果看,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護理干預后的疼痛、焦慮、抑郁癥狀改善程度更高,睡眠質量也有顯著提升,且并發(fā)癥合計值相對更低,提示個體化護理干預更具應用價值。分析原因:不同于常規(guī)護理干預需遵醫(yī)開展護理操作所帶來的被動性與機械性缺點,個體化護理干預更多尊重“人”的本性,在滿足大方向護理目標的基礎上,盡可能選擇更利于提升患者生理舒適度與心理愉悅度的護理操作。如重視病情監(jiān)測、指導合理運動、提供個體化的飲食方案、鎮(zhèn)痛及睡眠護理服務等,都是從生理層面幫助患者更好地緩解疼痛癥狀,并有效預防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另外,個體化護理還關注到患者認知及心理層面的需求,經由個體化的健康宣教及心理護理幫助他們增加對疾病與治療的認知程度,同時學會調節(jié)不良心理情緒并逐步建立強大的心理機制,從而更能積極、主動地面對各種挑戰(zhàn)[3]。
綜上所述,個體化護理的開展能幫助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患者加快改善疼痛癥狀,并提高其愉悅心境及睡眠質量。同時,還能幫助患者降低有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概率,具備較高的應用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