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隱含在史詩《失樂園》里的教育哲學

        2023-05-15 12:21:34陳敬璽
        關鍵詞:教育學生

        陳敬璽

        ■文學

        隱含在史詩《失樂園》里的教育哲學

        陳敬璽

        (西北大學 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約翰·彌爾頓在書信《論教育》中對教育目的做了兩種界定,在史詩《失樂園》里則通過兩類天堂教師和三種話語主題、多幅啟示性幻景對教育目的進行了哲學意義上的思考。拉斐爾借助天使墮落、創(chuàng)世和天體運行的話語主題將教育目的界定為上帝般理性力量的培養(yǎng),米迦勒則借助人類未來的幻景將其界定為理智與情感的同步訓練。兩種界定實則相輔相成、互為補充:一種在將理性力量強化,另一種則是為善與惡的思考提供素材。二者之間又暗含某種一致:都是為了培養(yǎng)美德,強化意志,提升理智并使所有的官能都始終處于合適的關系之中。兩類天堂老師都無意去壓制感覺,而是要將感覺來培養(yǎng),以便讓人在造物主的形象中健康成長。這正是英國文藝復興最后一位人文主義者的教育哲學。

        約翰·彌爾頓;《失樂園》;教育目的;哲學思考

        英國十七世紀作家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 1608-1674)一生追求自由,而他心目中的自由是一種內在的自由(liberty),而非外在的“放縱”(license),因為“愛自由就必須首先做到智慧和善良”[1]。這種內在的自由包括宗教自由、家庭自由和公民自由三種,獲得與保有自由的途徑則是教育,因為教育旨在培養(yǎng)“智慧和善良”的人。

        彌爾頓對教育問題的關注最早見于其中期創(chuàng)作的《論教育》等散文作品中,但更多、更成熟的思考則是出現在晚期創(chuàng)作的長篇史詩《失樂園》之中。

        一、對教育目的的界定

        讀過《失樂園》的人都會有一種感覺,即彌爾頓對教育問題頗有興趣,也會發(fā)現他通過史詩慣例在展現一種自己對健康教育的觀點。事實上,彌爾頓對教育問題的思考總是與史詩中其他主要哲學論題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早在1644年彌爾頓就在一封書信中提出了一種絕對實用的教育觀。無論是為了“修復我們始祖所造成的廢墟”,還是為了“培養(yǎng)和平時期與戰(zhàn)爭時期所有公私事務中公正、熟練、寬宏大量地做事的人才”,我們都可以看到這一教育觀。兩種界定迥然不同,邏輯關聯(lián)度并不大。第一種界定是要“通過重新獲得對上帝的正確認識來修復我們始祖所造成的廢墟,又通過這種認識來愛上帝、效仿上帝、向上帝看齊,因為我們可以通過擁有真正德行的靈魂來最大限度地接近他。這種真正德行的靈魂與信仰的天堂恩惠一起構成至高的完美”[2]464。這其實是把學生假定為罪人,所以要用紀律來將其約束。這無疑是清教徒的觀點。另一種界定則不一定符合清教思想了,因為它只是聲明,教育是培養(yǎng)“和平時期與戰(zhàn)爭時期所有公私事務中公正、熟練、寬宏大量地做事的人才”[2]466,也就是造就社會所需要的好公民。這和人與生俱來的“罪”并無關聯(lián),而是在強調另一個重要的事實,即:人性具有潛在的善。

        由此可見,在《論教育》這篇論文里,我們看到了彌爾頓對教育目的的兩種界定,界定的依據則是關于人性的兩種不同的假定。兩種界定及其所依據的假定顯然是水火不相容的,但彌爾頓沒有讓這一沖突表現出來,因為作為一個教育改革家他更加關注具體切實的建議而非形而上學的思考?!墩摻逃樊吘怪皇窃娙藢懡o友人的一則書簡,不會對兩種界定的內涵進行深入的探究。

        到了《失樂園》,情況就不一樣了。彌爾頓的關注焦點已經由教育改革的具體問題轉向人類行為的普世性問題。人類始祖亞當所表征的是大多數人在能力、傾向和問題中表現出來的普遍人性,因此可以被視為具有普世性質的學生。從這一視角來看,隱含在詩人早期作品中的兩種教育觀就十分可貴了。

        我們有理由把天使拉斐爾的話語視為人性本善的教育觀之生動表達,把天使米迦勒的話語視為人性本惡的教育觀之文學表征。拉斐爾可謂是彌爾頓心中理想的教師,他一心想把潛在完美的亞當造就成一個能夠在“和平時期與戰(zhàn)爭時期所有公私事務中公正、熟練、寬宏大量地做事的人才”,即在和平時期敬拜上帝、在戰(zhàn)爭中抵御撒旦的好公民。米迦勒則是另外一種類型的理想教師,所面對的是墮落之后的人,即在人犯下原罪、缺少上帝榮光之后對其實施教育,其目標不是天神般能力的培養(yǎng),而是對學生已經造成的毀滅進行修復。

        可見,拉斐爾與米迦勒這兩種話語在教育意義上是相互補充的。如果說人的目標就是與造物主處在一種良好的關系之中,那么拉斐爾就是要幫助人通過自身善良本性的表現來實現這一目標,米迦勒則是要讓人通過邪惡本性的表現來達成這一目標。

        我們若是對兩位天堂導師的話語主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就會清楚地發(fā)現這兩種基于不同人性觀卻又互為補充的教育目的之深刻內涵。

        二、通過感覺獲取知識

        在《為英國人民再辯》中那一段著名的自傳性文字中,彌爾頓敘述了自己在1654年之前所做的大部分工作,特別是《論教育》那封書信,說那是一種旨在促進“真正而具體的自由,須在內心而非身外尋求的自由;其存在與其說取決于刀劍之恐怖,不如說取決于有節(jié)制的行為與廉正清明的生活”[3],自己早期關于教育問題的講話、探討離婚問題的冊子和更為知名的《論出版自由》都是與自由主題息息相關的文件。他在這些文件中提出,教育是“將人的心智約束在美德之中,因為美德是政治自由與個體自由唯一的真正源泉”[3]。不難發(fā)現,作為導師的拉斐爾是在教育普世學生亞當保持其已有的自由,作為導師的米迦勒則是在幫助他重新獲得已經失去的自由。

        既然詩人在內心里將自由和教育聯(lián)系在一起,史詩中拉斐爾接受上帝委派來對亞當進行教導的情節(jié)就不可或缺了:

        促成這類話語,

        告知他現在身處的幸福境地,

        他享用的幸福受意志的支配,

        隨他的自由意志而行:這意志

        是自由的但不夠堅定;因此警告

        他不要大意,不要走邪道。 (《失樂園》第五卷233-238行)[4]

        拉斐爾受命而來,其目的就是教導亞當要有自己的幸福,即:通過學會識別自由里面孕含的危險而保持自由。與之直接關聯(lián)的是對彌爾頓那一總體教育目標——促進“真正而具體的自由,須在內心而非身外尋求的自由”——的重新措辭。天使導師的目標與彌爾頓自己設定的目標其實相差無幾。

        此外,委任涉及“話語”這一理念,而“話語”對詩人而言暗含“理性之力”的意義。師者,激發(fā)理智之人也。這在拉斐爾與亞當交談之初就已經清楚地表達出來了。拉斐爾不僅要處理非常抽象的主題,即精神對物質的同化與所有物質的統(tǒng)一性,而且要對這一解釋做出一種引人注目的轉向,即強調在潛在的統(tǒng)一之中有一個從身體到精神、從植物到動物并最終到達心智的進步過程:

        靈魂從中接受理性,

        而理性是其存在,或者是推論的,

        或者是直覺的。推論多半是你的,

        真理大多屬于我們,只是在程度上

        有些差別,實質則是完全相同的。(《失樂園》第五卷486-490行)[4]

        導師在這樣的話語中若是沒有一個確定的目標,便可能因其居高臨下與學生談話的糟糕藝術而飽受指責。拉斐爾從一開始就堅持將兩種獲得真理的方式(即天使的直覺洞察與人類的理性判斷)區(qū)別開來,這可不是隨意而為之。他很清楚自己心里的目標,所以在開始教導之前就定下了三條不言而喻的原則:其一,導師的知識比學生的知識要高上一個層次;其二,學生具有一種人類特有的能力,憑借這一能力他可以接近天使的知識;其三,學生的理性力量或“話語”與高級的直觀或即時洞察的天賦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區(qū)別。

        同樣引人注目的還有導師在一開始就不得不闡明的教育原則:

        人之始祖啊,你問的是件大事,

        難以言說又令人傷心。我當如何

        向人類感性來講述那不可見的

        戰(zhàn)斗天使之偉大業(yè)績呢?

        ……然而,為了你,

        ……不妨簡單描述一下,

        把靈界的東西比作身體的形式,

        因為這樣的表達對你最好。 (《失樂園》第五卷563-574行)[4]

        通過感覺獲得知識,是當時教學理論上的老生常談,在諸如夸美紐斯的教育理論家那里尤其如此。有趣的是它竟然在拉斐爾的開場白中作為其訓誡的理據而出現——或許彌爾頓只是在站在教育政策的角度思考著這一問題。

        彌爾頓認為這就是最根本的教育觀念。我們在亞當(一個真正有培養(yǎng)前途的學生)上的第一堂課中便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一點來:

        你很好地教導我們知識應該遵循的

        方向,從中心到四周設置下的自然

        靜觀默思被造之物,并拾級而上,

        向上帝趨近。 (《失樂園》第五卷508-512行)[4]

        現代科學家提出用自然法則來教導知識分子,人可以學會依據法則來塑造自己的行動,而用彌爾頓的神學話語來講,這就是:人可以拾級而上,向上帝趨近。

        三、墮落、創(chuàng)世與天體運行

        拉斐爾并沒有引導學生來對“健康教育”這一問題進行觀察,在理想的現代課程里也找不到(構成史詩中間四卷材料的)那些話語的三大主題:反叛天使的墮落、創(chuàng)世、天體運行。

        三個話語主題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首先,每個主題都是由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出來的,老師的作用則是基于“有利于學生道德或知性提升”的原則來將知識傳授。所以以直覺方式獲取知識的拉斐爾總是通過運用人的理性力量來將知識傳授給普世學生亞當。

        三個話語主題又是有明顯區(qū)別的。天使的墮落是對超人行動的記錄,屬于一種將對亞當產生所有悲劇效果的敘事。創(chuàng)世敘述則與我們始祖的思想相關。天體運行或者天文學原理引發(fā)約束錯誤動因的科學沖動這一問題。由此假定詩人是要闡釋一種令人稱羨的主題多樣性或許并不妥當,因為他只是專注于上帝對待人的方式之公正性證明,即只對神學問題感興趣而與教學方法無關。學生在三個領域里尋求知識卻與史詩結構本身缺少必要的連續(xù)性,這或許是因為詩人故意使用了一種藝術的手法來闡釋健康教育的原則吧

        第一段話語旨在展示悲劇性的道德效果,即那種意欲在《力士叁孫》的讀者身上產生出來的效果。這里沒有作為學生必讀的“精選歷史、英雄詩歌與只有莊嚴論據的雅典式悲劇”[2] 473,卻為學生準備了適合的想象性材料,一種與日益臨近的誘惑明顯相關的敘事。拉斐爾在一個合唱曲中指出行動與聽眾生活之間的關聯(lián)性,其忠實貼近程度與古典悲劇里的合唱隊為正常的觀眾或讀者在行動與其生活之間確立的關系并無二致。

        我們或許已經注意到,《力士叁孫》并不只是訴諸悲憫與恐懼的情感,而且也訴諸讀者借以識別所有道德問題的理性力量。同樣,在天使墮落的敘事里,彌爾頓讓拉斐爾來為亞當指出行動的道德意義,從而至少給我們提供了戲劇藝術家教書育人的絕佳例證。拉斐爾有時幾乎成了行動的伴奏,其旨歸則是史詩的中心主題——服從和(通過服從而獲得的)自由。在天堂教導的第一部分,教師運用了最高級的自覺藝術手法。

        皮膚型雞痘主要發(fā)生在雞身的無毛部分,常見的發(fā)病區(qū)域有雞冠、眼瞼、翅膀下房以及肉髯等位置。在發(fā)病初期會呈現灰白色小型結節(jié),隨病情發(fā)展逐漸轉化為紅色丘疹,并慢慢增大。后期會由紅變黃或灰黃,表面凹凸不平,發(fā)病4周左右會脫落并留下疤痕。皮膚型雞痘主要會引起雞生長緩慢以及產蛋能力下降等癥狀。

        話語的第二部分,即對創(chuàng)世的敘述,對了解彌爾頓的教育觀念同樣具有意義。亞當再一次被描述為在純粹精神里尋求知識:

        卻又為天真無辜的欲望所引導,

        想要知道自己近旁的那些事情,

        眼前這個天與地的世界最初是

        如何開端;何時、由何又為何造就;

        伊甸園里外的一切都在其記憶之前

        已經完成…… (《失樂園》第七卷61-66行)[4]

        對彌爾頓來說,這是知識欲望從屬于一種健康的人生態(tài)度,將個體意志與神圣意志統(tǒng)一了起來。學生秉承這一精神,懷抱墮落之敘述于其道德大有裨益這一崇高思想,要將更深奧的知識去尋求:

        但既蒙循循賜教,我們應知的

        最高智慧,地上的思想所不能

        企及的事情,那就請再屈就一步,

        說說對我們或許同樣有用的事情,

        ……

        如果你不禁止我們去探索,

        不求將永恒帝國的奧秘來揭示,

        而要把他的勞作功績增加放大,

        我們因此也就知道得更多。 (《失樂園》第七卷80-97行)[4]

        只要亞當持有這種態(tài)度,拉斐爾就十分樂意繼續(xù)他的諄諄教導:

        不過,你所能企及的可以讓你

        更好地贊美造物主,又會使你

        更加幸福,因而并不會叫你

        充耳不聞;我從天上接受下

        這一使命,來滿足你的知識欲望,

        了解你分內之事;界限以外的,

        就不要打聽…… (《失樂園》第七卷115-121行)[4]

        但接著告誡他:

        不過知識如同食物,也需要

        用節(jié)制將胃口約束,所知道的

        應與心腦可以容納的量相一致。 (《失樂園》第七卷126-128行)[4]

        我們從中得出的見識便是:對知識的欲望必須從屬于對正確行為和倫理理想的欲望。

        對創(chuàng)世的敘述始終都從屬于道德目的,這并不一定隱含著一種非藝術的教訓癖,但的確是對上帝最后創(chuàng)造物(人)的卓越品質與其相應職責(以其造物主的形象創(chuàng)造出來而不會墮落)的一種持續(xù)強調:

        還有一個主要工作,一切創(chuàng)造物的

        目的;要有一個生物,不像其他的

        生物那樣俯臥和粗蠢,而是被賦予

        理性的神圣,可以挺起身子站立,

        用冷靜的心胸將其他生物來統(tǒng)治,

        而且有自知之明;…… (《失樂園》第七卷505-510行)[4]

        拉斐爾堅持認為,人因擁有天堂導師一直呼求的理性力量而與低等動物不一樣。理性無疑是統(tǒng)帥性的原則,但即使在理性得到滿足時也須遵循適度的節(jié)制,好奇心須屈從于實用的目的。唯其如此,個體才能一直享有自由。

        這一知性生活的頭等原則不久便以一種醒目的方式得到闡明。亞當一點兒也不為略顯冗長的教訓感到厭倦,繼續(xù)問起天體運行的問題來。詩人顯然贊同亞當尋求知識的最初動因:堅信通過知識他可以上升,去接近上帝。若是以這種精神去聆聽,亞當就已經從墮落與創(chuàng)世的敘述里得到了所有的益處。然而,在第八卷里,他又對這一理想視而不見了:

        當我看到這個美妙的結構,這個

        由天和地組成的世界;又測量

        它們的高低大?。贿@個地球只是

        一個點、一粒沙、一個原子,

        比起那蒼穹及其所有的星星

        (似乎在無限的空間中轉動)

        ……

        只是在這暗淡的地球,

        這準時的小點周圍撒下光亮,

        夜以繼日;在她廣大的視界中

        別無用處;想來想去,甚覺奇怪,

        明智而質樸的“自然”怎能如此

        不均衡…… (《失樂園》第八卷15-27行)[4]

        學生此時的心態(tài)顯然成了一種表征,象征著一種并未適當地從屬于某一高尚道德目標的知識欲望。老師的態(tài)度或許是一種暗示:如何在尋求動因絕對錯誤之時來將知識正確地傳授?彌爾頓曾經面臨這樣的境況,而拉斐爾使用的方法于他就是最佳方法。理想的老師并不急于去勞煩那健康的好奇心:

        你提問或探究,我并不加以責備,

        因為天堂像上帝之書放于你面前,

        在那里面可以讀到他神奇的創(chuàng)作。(《失樂園》第八卷66-68行)[4]

        其后又有一段好像是關于科學調查大多徒勞無果的爭論,可我們無法相信彌爾頓這位伽利略的粉絲與做著前沿研究的學生,會對旨在揭示自然奧秘的科學精神如此敵對。我們更要記住,天使導師的回答不是針對個體而是針對類型,即處于典型道德狀態(tài)中的人。學生忘記了一點:要想保持自己的自由、幸福狀態(tài),他就必須始終服從。為此,他就要使自己的欲望,包括知識的欲望,屈從于這一目的。如果他以一種指責上帝的精神來尋求知識,那他就不是在尋求會讓他自由的真理。拉斐爾教給他的知識會讓他得到彌爾頓所謂的自由,但此時欲望的滿足只會減少他已有的自由,因為這會帶來一種錯誤心態(tài)、一種假定與造物主平起平坐的傾向,從而會加速亞當的墮落。

        老師十分清楚學生責難所依賴的虛假推理過程,因而不無痛苦地證明“偉大或明亮并不暗含著卓越”這個道理。另一個危險的邏輯謬論則是:人類不能理解某種功能就意味著這一功能的缺失,因為這是神圣經濟學中的一個瑕疵。面對此類假定,我們最好是記住拉斐爾的責備:

        而廣大的周天,將造物主的

        高大輝煌顯示,他的建筑

        如此寬闊,墨繩如此長遠;

        讓人知曉不是住在自家房里。 (《失樂園》第八卷100-103行)[4]

        這是詩人對傲慢與自滿的回應、對謙恭的呼吁、對至高實用性的堅持。

        然而,我們不要誤以為老師是要拒絕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其實,緊隨其后的就是他對哥白尼理論的描述:

        倘若以太陽為世界中心;

        別的星球都為那引力所激勵,

        在他周圍輪回舞蹈,那會怎樣? (《失樂園》第八卷122-124行)[4]

        鑒于史詩中涉及的是托勒密宇宙學,從老師嘴里說出的用新型天文學進行推測就顯得很有意思了。或許彌爾頓認為:后一觀點如果正確地對待就可能具有重要的道德意義,即成為一種手段,用以糾正亞當以為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自我中心思想。

        老師的斥責以牢記生活之中心目標的告誡而結束:“僅只想你與你存在相關的事情?!备嬲]立即在學生身上產生了效果,亞當和前一次一樣將老師心里的普世原則做出了總結:

        不去詳盡地了解遙遠無用之事,

        探求玄虛微妙之物,而去知曉

        日常生活中擺在面前的事情,

        這才是根本的智慧。此外便是

        煙氣、虛空或者愚蠢的魯莽,

        使我們對那極為相關的事情

        反而無知無識,永遠在探究。 (《失樂園》第八卷191-197行)[4]

        他由此提議,不要好高騖遠而須貼地飛行,僅只討論眼前有益的事情。詩人希望讀者相信,老師在處理一種嚴肅道德狀態(tài)(一個從迫近的誘惑之視角看來是十分危險的狀態(tài))時所采用的方法一直都是很成功的。

        四、勿讓激情屈從于理性

        我們現在來到普世學生類型教育的新階段。老師不再傳授知識,而是在亞當講述自己的經歷時扮演起專心的聽者角色。這其實就是一個通過自我表達來培養(yǎng)性格、糾正缺點的過程,傾聽即教師角色的部分實現。天堂導師再次顯示出絕妙的教導技巧來。首先,他知道如何巧妙地去做許多高明的教師也做不了的事情:假裝自己知識不足。亞當提出講述請求,拉斐爾和藹應答道:

        因此,往下說吧,

        那一天我并不在場…… (《失樂園》第八卷228-229行)[4]

        與那種壓制自我表達欲望以凸顯自己知識優(yōu)勢的沾沾自喜相比,這是一種健康的態(tài)度。老師似乎也真的想知道,假如自己某一天未在天堂王座前出現,他究竟會錯過些什么東西。亞當的敘述成為其健康教育的一部分,這不足為怪,因為老師知道怎樣借此來將良好的性格來培養(yǎng)和鍛煉。

        亞當的敘述非常順暢,直到他說起自己對夏娃的愛慕:

        可是一接近

        她的美色,我就覺得她似乎生來

        就完美無缺,又頗具自知之明,

        她要說的話,要做的事情都是

        最明智、正直、謹慎和最好的。

        在她面前,一切高級的知識都要

        頹然而倒地;‘智慧’與她交談

        也茫然若失,看上去如同‘愚蠢’;

        ‘權威’與‘理性’好像原本是

        專門將她服侍,而非后來才偶然

        造就而出?!?(《失樂園》第八卷546-555行)[4]

        老師在此必須介入,因為這是與亞當的幸福息息相關的道德傾向問題。學生并非真的有罪,只是一時間未能讓那至高的人性(上帝般的理性)來將自己主宰。我們已經看到,拉菲爾的教導基本上都是對這種理性的訓練,為的是讓人保持他已有的自由。詩人指出,此處的致命傾向是拒絕承認理性的地位而讓激情攪亂了官能的平衡?!耙磺懈呒壍闹R”,熱戀中的情人大叫道,“(在她面前)都要頹然而倒地,”進而宣告,“‘權威’與‘理性’……專門將她服侍”。這種狂熱若是用來稱頌天堂之美或者夏娃嬌媚身體所代表的精神美,天堂導師便不會將他的話語打斷。亞當由衷地欣賞夏娃時,拉斐爾并沒有插話,插話只是發(fā)生在“她的步態(tài)優(yōu)美,眼里全是天堂,/ 一舉一動里邊都是莊重和愛憐。”(第八卷488-489行)的話語出現之前。這說明身體應從屬于精神,我們用以理解自然界的腦力應從屬于超越世俗現實的腦力。雖然沒有罪的事實,但確實有一種犯罪的趨勢。在亞當宣稱夏娃自身完美無缺時,他就已經處于喪失自由的危險之中了,因而受到老師的嚴厲斥責:

        不要指責“自然”。她盡了她的職責,

        你只消盡你的職責,不要對“智慧”

        失望。在你過度推崇并不優(yōu)秀的

        東西而非常需要智慧在你近旁時,

        你若是不讓她離你而去,她就不會

        將你遺棄…… (《失樂園》第八卷561-566行)[4]

        這斥責是全面的,既注意到對美色的崇拜、對情感的放縱,又注意到未能在上帝創(chuàng)世之中識別出造物主的善意和萬能這一事實。斥責是對理性的呼喚——拉斐爾一直都在用心確保亞當享有最大限度的自由,但這自由必須通過壓制激情但更多是通過抬升理性而獲得。激情本身再次不被視為邪惡,而是在沒有得到正確歸屬之時才成為邪惡之源。所有的努力都是要培養(yǎng)一種均衡的心靈或者官能的均衡:

        你須注意,不要讓激情

        將你做事的判斷統(tǒng)治,這統(tǒng)治可

        不為自由意志所允許?!?/p>

        你要站穩(wěn)當!

        站立或者倒下,都由你自由選擇。

        完美自己內心,不用外來的援助,

        將所有越軌犯禁的誘惑一一拒斥。 (《失樂園》第八卷635-643行)[4]

        意志、理性、激情,這是彌爾頓心理學中三個重要的術語,使用這些術語的目的是保證官能之間的和諧均衡。老師能夠很好地達成這一目的,即不是把激情當作邪惡來消除,而是將其視為從屬于理性的基本元素??梢?,拉斐爾的教導自始至終都是對理性力量的訓練。

        拉斐爾的話語暗含一種理想的單一目的,對墮落的敘述、創(chuàng)世的故事、關于天文學的談話,全都與意志的歸屬(理性統(tǒng)治著其他一切力量)相關。這樣,人類就準備接受一種誘惑:為了一種低等卻易見的好處將上帝般的理性貶抑。于是,亞當的敘述在總體上是要在宣揚上帝之善時加強理性的力量,只是在其中出現對理性的貶抑之時拉斐爾才將其敘述打斷。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個如此訓練有素的學生不會成為激情的奴隸,因為他本是以其造物主形象造就出來的理性動物。

        學生墮落了,老師不一定就要受到指責。傳統(tǒng)的素材里本來就須有這種墮落,經驗又告訴我們,不要總是拿學生的行為(錯誤明顯是對教導的違背)來將教導的優(yōu)劣來衡量。不能因為學生屈從了誘惑就認為拉斐爾是個壞老師。以史詩第九卷所記載的誘惑來看,拉斐爾所用的方法無論是從哪一個方面來講都是合情合理的,因為他一直都在強化理性的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彌爾頓在這里幾乎沒有給夏娃任何分量。她至多是個聽者,而且在理性力量的頑強約束之前就已經離去。我們又注意到,侵襲夏娃的誘惑只是因為推理出現問題才獲得成功,推理出現問題則是因為夏娃暫時與亞當分開了。亞當不會屈從于她的邏輯謬論,卻屈從于她的情感訴求,一種不真實的情愫,即他可能沒有給予她必要的道德行為自由,即便這自由會導致錯誤的結局。因此,他在誘惑發(fā)生之前是擁有強大的理性力量的,但他任由這美好的理智被一種感情用事的東西擊敗。在允許夏娃離去之時,亞當心里面已經有了天堂教導的主旨:

        女人啊,萬物都依照上帝的旨意

        所規(guī)定的那樣處于最佳狀態(tài)。

        他雙手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切東西,

        都不留下缺陷和瑕疵,何況是人,

        或者將他幸福境地來衛(wèi)護(不受

        外來力量的傷害)的任何事物。

        危險藏于內心,但他有力管控;

        憑借他的意志,便不會受到傷害。

        但上帝讓意志自由,因為順從理性

        也是自由的;他讓“理性”公正,

        又讓她十分謹慎,永遠提高警惕,

        以防在受到貌似美麗的好處突襲時,

        她發(fā)出錯誤的指令,并將意志誤導,

        去做出上帝明令禁止的任何事情。 (《失樂園》第九卷343-356行)[4]

        深受拉斐爾教導影響的亞當幾乎不可能屈從于誘惑,但夏娃心智不如亞當,覺察錯誤推理、使理性免于情感影響的能力也比不上亞當,而且接受的只是二手的教導,所以對誘惑屈從了。她的理性遭到貌似美麗的好處之突襲,發(fā)出了錯誤的指令。換言之,夏娃正是在亞當絕不會受騙的情形中成了狡詐誘惑者的犧牲品。夏娃易于上當受騙,能讓較差的理智顯得好一些,老老實實接受奉承(她誤以為是判斷力),并使自己認定謊言(已將果子享用)可以構成一些重要推導之基礎并完全攪亂自己理性的思考過程,結果她真的相信果子的禁令是對自由的限制,而不是她自身自由的必要條件。這種歪理邪說在亞當身上不會產生任何效用,但對夏娃馬上起了作用:

        他說完了;他的話語,富含狡智,

        毫不費力地說服并進入她的心里: (《失樂園》第九卷733-734行)[4]

        亞當隨之也被征服,不是因為虛假的推理,而是因為他易于陷入激情,而這正是導師在談及夏娃魅力的話語中提醒過他的東西:

        他毫不遲疑地吃下去,

        違反自己的好識見;未受欺騙,

        卻被那女性的魅力愚蠢地征服。 (《失樂園》第九卷997-999行)[4]

        誘惑成功了,但這不能證明拉斐爾的教導一無是處,而只是對其理性的一種確認?!坝性S多人”,彌爾頓在《論出版自由》中說,“抱怨神圣天意竟讓亞當遭受越界之痛。這真是蠢話!上帝給了他理智也就給了他選擇的自由,因為理智就是選擇?!系垡虼俗屗杂?,在他面前(幾乎就在眼前)放上一個撩人的東西,其中蘊含了他的優(yōu)點、他獲得酬報的權利和對節(jié)制的贊頌。上帝在我們內心創(chuàng)造激情,在我們周圍設置樂趣,這些東西若沒有經過適當的鍛煉就成為美德的有機成分,那上帝又為何將其創(chuàng)造呢?”[5]74

        五、何以對毀滅進行修復

        激情戰(zhàn)勝理智,將邪惡帶入人世。彌爾頓就不得不考慮由其墮落轉變而來的另一類學生:第二亞當。為了教導這類學生,他還要引進另一類老師,這類老師必須始終對亞當的品格變化了然于心。犯了罪而失去上帝榮光的新學生不得不對自己造成的毀滅進行修復,修復的途徑則是:重新獲得對上帝的正確認識,愛上帝,尊崇上帝,服從上帝。

        在罪進入學生的生活之前,拉斐爾就努力在理智和激情之間培養(yǎng)一種適合的關系并加強理性的力量:激情并不一定是惡,只有在它未被置于上帝般理性力量的控制之下時才會將惡引入人的生活。與此相對應,史詩最后兩卷里的天堂導師米迦勒在腦子里一直就有罪的事實(肉體的人戰(zhàn)勝了精神的人)與一種需要(將由此帶來的毀滅進行修復)。他的使命就是前來清除隱藏于激情中的邪惡原則,而要完成這一使命,他就不能有拉斐爾那樣的脾氣秉性。拉斐爾溫文爾雅,和藹可親,米迦勒則在言語和行為上都佩戴上了雙刃劍。

        如果說拉斐爾的任務是顯現上帝的善,激發(fā)一種欲望去了解他待人的方式并樂于據此行事,米迦勒的職責就是向他的學生呈現其不羈的意志連帶而來的邪惡。在《論出版自由》中的另一個段落里,彌爾頓對人性的這一面進行了論述:

        “一種美德若是漂泊不定,羞于見人,缺少活動,不去呼吸,從不挺身而出把對手找尋,我便無法將其恭維?!翢o疑問,我們帶入世界的不是天真純潔,而是不純的雜質;讓我們純潔的是考驗,而考驗要通過對立之物。因此,美德在惡的面前如果只是個乳臭未干的孩子,對惡許給它追隨者的機制無知無識而將它拒斥,那么它就只是一種空白的善,而不是純粹的善……

        因此,對惡的認識和了解于這個世界上人類美德之構成是必不可少的,對錯誤的審視于真理的確認也是十分必要的。那么,除了閱讀各類論文、聆聽各種理智,我們還能夠如何更安全、少危險地進入那罪惡與虛偽的領域進行搜索呢?而這正是不加區(qū)別地博覽群書的益處?!盵5]68

        自然而然的推論就是:若因擔心會傳播感染而將書籍禁止,我們就得名正言順地把《圣經》本身也禁止,“因為它時常不友好地敘述褻瀆神明的事情,不優(yōu)雅地描述壞人的肉欲感覺,并借助伊壁鳩魯的論據在至圣者中間引發(fā)對天意的咕噥抱怨”[5]69。教皇分子曾將《圣經》來禁止,部分就是出于此類原因。不過,有趣的是,彌爾頓正是把《圣經》中的這類材料演繹成為史詩最后兩卷里的教育主旨。第十一卷記錄了一系列預言性的幻景,將自該隱和亞伯到挪亞時代的人類歷史展示出來。這些幻景雖然各有其特別的情感效果,但都將真正忍耐的學習和恐懼、虔敬的悲傷與快樂放在一起加以鍛煉,以成就最終的效果。這樣,在亞當面對一個惡已成為其基本元素的宇宙之時,他就在自己心里調動起那種對未來善與惡的思考。例如,第一個事件涉及亞伯的被殺——亞當之罪給無辜者帶來的后果,亞當頗覺沮喪,不明白為什么要殺死那虔敬之人。他對老師說:

        老師啊,那樣一個溫順的人,

        遭了大難,他曾虔誠地獻祭:

        虔敬與至誠竟得如此的回報? (《失樂園》第十一卷450-452行)[4]

        天堂導師跟他解釋說,死是罪的自然結果。學生更覺沮喪,嚴厲的老師隨即給出一幅更加可怕的畫面:患病者和殘疾者的幻景。幻景立即產生了必然的效果:沮喪上面又添加上同情,但同情持續(xù)的時間并不長。極易犯罪的人被輕易地引導來對上帝待人的方式提出質疑:

        為什么生命給了出來

        又要如此被奪回?換個問法,

        為何如此強人所難?…… (《失樂園》第十一卷502-504行)[4]

        這是一種需要得到及時約束的道德狀態(tài):

        “造物主般的形象,”米迦勒答道,

        “在他們自我糟踐將放縱的欲念

        服侍時就已被棄絕……” (《失樂園》第十一卷515-517行)[4]

        隨后便是關于節(jié)制的訓誡。

        接下來是一幅賞心悅目的畫面:智者享用著高度的物質文明,但落入美色的陷阱。已然是這種陷阱犧牲品的亞當缺乏必要的判斷力來將真正的善和表面的善來加以區(qū)分,他在心里面“很快偏向享樂”,幻景似乎也就好看得多了:

        米迦勒對他說,“不要憑快樂來評判

        什么是最好,盡管它似乎適合于自然;

        你被創(chuàng)造出來,原本是帶著圣潔的

        高貴目的,即跟神圣保持一致。

        你所見到的帳幕,雖然充滿快樂,

        都是罪惡之所,住在里面的將會是

        那殺戮兄弟的族類。” (《失樂園》第十一卷603-609行)[4]

        老師在抨擊道德缺陷傾向上毫不遲疑,可現在依照身體快樂原則思考問題的沖動表現得如此明顯,以至于罪人的導師必須將倡導它的有害道德原則——伊壁鳩魯主義——來進行批判。這樣的倫理教訓從罪中間、從激情戰(zhàn)勝理智中產生,而已經墮落的亞當正是一個急需嚴厲約束的伊壁鳩魯主義者。為此,米迦勒故意在下一個幻景中展示出大規(guī)模戰(zhàn)爭與不和的場景。亞當流下了眼淚——在貌似至福的場景中得到巨大快樂之后流下眼淚。他向老師求解,老師告訴他,不和的原因就是道德松懈——指出學生自己未能覺察的因果關系,以便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和發(fā)現因果關系的習慣。按照因果關系(而非苦樂關系)來思考問題的學生,對彌爾頓、蘇格拉底和現代科學家來說都是一個更好的道德存在,因為這類學生具有的知識與其觀察、歸納、演繹的能力已經成為一種道德品質。

        這是一種具有深遠倫理意義的教學方法。首先,把邪惡生動地呈現出來;然后,對情感效果做仔細的審視;最后,對錯誤進行糾正,讓學生永遠都不帶感情色彩地對待生活事實。

        第十二卷里的教導方法又完全不同了??紤]到人類視力已然下降,老師主要在這里使用了直接敘事的方法。所敘事件包括寧錄的故事、巴別塔的修建、亞伯拉罕與摩西及基督的生活。在有關亞伯拉罕、摩西和基督的敘事之中,考察如何再次演繹通過服從而獲得完全自由,以及如何讓英雄敘事在米迦勒的教訓中占有重要位置,這應當是十分有趣的事情。本卷主要關涉合適生活之完美模式,其教學寓意則是:通過服從與上帝的意志保持一致,人類得到拯救并將伴隨自己任性違命而來的毀滅加以修復。

        結論

        兩位天堂導師的教導互為補充、相輔相成。一種將理智來強化,一種為善惡的思考提供素材。一種將教育的主要目的視為對上帝般理性力量的培養(yǎng),一種因無法把人視為一個自足體而更加強調教育的主題——惡與善的對立。米迦勒一開始便依賴理智與情感的同步訓練,抨擊快樂即善、不經精細推理而是通過事實呈現的假定。這種訓練部分地依賴某種情感效果。

        如此教育程序與《論教育》那封書信中的論述頗為相似。彌爾頓在多次申述理智或判斷力的培養(yǎng)之后,說道:

        “接下來將需要加強連續(xù)、健康的灌輸,以使他們正直、堅定,用更多的善的知識與惡的仇恨來教導他們。”[2]472

        拉斐爾所關注的是理性的力量,米迦勒關心的則是通過向善的知識與對惡的仇恨之教導使亞當成為正直和堅定的學生。兩位天堂導師所使用的方法放在一起則構成對人性善與惡、人的理性力量與情感經驗能力的共同關注,都與意志的指引密切相關,不僅訴諸理智、感覺、想象和感官,而且可以通過藝術、科學的主題將其目的表達出來。這是一位清教徒和人文主義者的觀點,其關注點是整個人性。

        彌爾頓在《論教育》中所提出的是教育改革問題,即“對一種較好教育……的自愿看法,比起那已被采用的理念范圍和廣度更大,時間更短,成就也更確定”[2] 463。這一目的顯然極具爭議而無法成為哲學上的或建設性的偉大理論。

        《失樂園》的藝術話語則給我們提供了其散文作品所缺乏的哲學元素。人類通過遵從律法而得到自由,這是拉斐爾和米迦勒話語中的共同主題。教育和神學、倫理學、政治學因此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建議不再是由一個現行教育方法的的熱心改革者提出來,而是要以人性構成的基本理念和人類結局的正確概念為其開端。將亞當視為普世學生的觀點因此具有了最高意義上的普世性。這是彌爾頓對自己反復思考的一個主題所給出的藝術性表達。他最晚于1654年就已開始關注這一主題,并將其與人類自由這一更為根本性的主題聯(lián)系起來。

        這種觀點讓教育目的成為真正自由的獲得,獲得的途徑則是自愿服從。為此,人類得到教導——上帝是萬能的,撒旦不能戰(zhàn)勝上帝,同時被迫看到不承認這一至高地位所帶來的嚴重后果。然后,在亞當身上烙上意志自由這一偉大事實,這就讓個體的人總是把上帝待人的方式理解為合適與善意的,能夠引導個體的意志,將其情感強化,把激情抑制。最后,又通過米迦勒的教導對上帝萬能做出進一步的強調:上帝絕非惡的作者,他讓人為罪來負責。理解了這一事實,也就認可了面對后果而必須經歷的痛苦,也就理解了一個目標,即在基督身上獲得拯救的希望。

        質言之,《失樂園》孕含了對正確教育方法的重要表述,其中,師生的功能處于互補的關系之中:教師有時傳授知識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有時則傾聽學生的觀察結果;教師時而鼓勵,時而警告,更經常的則是苦口婆心地說明所觀察到的事實間的關系,從而使這些事實意味深長。

        拉斐爾與米迦勒的兩種話語中又暗含著某種一致性,即:都是要培養(yǎng)美德,強化意志,提升理智并使所有的官能始終和諧而均衡。兩類天堂導師都無意去壓制感覺,而是要將感覺來培養(yǎng),以便讓人在造物主的形象中成長。這絕非一個狹隘的清教徒所有的思想觀念,而是英國文藝復興最后一位人文主義者對教育問題所做出的哲學思考。

        [1] VISIAK E H.Milton,Complete Poetry and Selected Prose[M].Glasgow:Robert Maclehose and Co. Ltd,the University Press, 1969:71.

        [2] JOHN ST,J A.The Prose Works of John Milton (Vol. III)[M].London:Joseph RickerbyPrinter,Sherbourn Lane,1848.

        [3] JOHN ST,J A.The Prose Works of John Milton (Vol. I)[M].London:Joseph Rickerby,Printer,Sherbourn Lane,1848:49-101,258,259.

        [4] JOHN M.John Milton:the Complete Poems[M].London:Penguin Books Ltd.,1998:219-406.

        [5] JOHN ST,J A.The Prose Works of John Milton (Vol. II)[M].London:Joseph Rickerby,Printer,Sherbourn Lane,1848.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mplicit in

        CHEN JINGXI

        John Milton has given two definitions for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n his epistleIn his well-known workhedoes much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on the problem of education by the form of a literary epic and makes use of three discourse-subjects and two angelic teachers. Raphael defines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as the cultivation of godlike rational power by means of the discourse themes of the fall of the angels, 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 and the operation of the heavenly bodies, while Michael defines it as the simultaneous training of reason and emotion by means of the vision of the future of mankind. The two definitions are in fact complementary: one reinforces the power of reason, the other provides material for thinking about good and evil. There is also an implicit agreement between the two: they both aim at cultivating virtue, strengthening the will, elevating the reason and keeping all the faculties in a proper relationship at all times. Both types of heavenly teachers do not intend to suppress the senses, but to cultivate them so that man may grow in the image of his Creator. This is precisely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the last humanist of the English Renaissance.

        john milton; paradise lost; purpose of education;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I561.072

        A

        1008-472X(2023)03-0076-11

        2023-03-27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15XJA752001)。

        陳敬璽(1964-),男,陜西漢中人,西北大學文學院,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文學與英、漢第二語言教學。

        本文推薦專家:

        張碧,西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西方文學、西方文藝學。

        徐波鋒,陜西省高等教育理論研究會常務理事,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學。

        猜你喜歡
        教育學生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軟件工程教育與教學改革
        軟件導刊(2022年3期)2022-03-25 04:44:48
        “雙減”如劍,“體外教育”何去何從?
        當代陜西(2021年15期)2021-10-14 08:24:24
        快把我哥帶走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李學生》定檔8月28日
        電影(2018年9期)2018-11-14 06:57:21
        趕不走的學生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學生寫話
        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 精品乱码卡1卡2卡3免费开放| 粉嫩极品国产在线观看| 蜜桃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亚洲国产性夜夜综合另类 | 全亚洲最大的私人影剧院在线看| 男人扒开女人双腿猛进视频| 国产日产在线视频一区|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 欧洲freexxxx性少妇播放| 久久青草伊人精品| 日本高清长片一区二区| 水蜜桃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忘忧草社区www日本高清| 日韩在线免费| 青春草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熟女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无码av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女同二区五区九区| 最新国产精品拍自在线观看| 乌克兰少妇xxxx做受野外| 人妻少妇不满足中文字幕| 久久狠狠髙潮曰十八女人| 久久精品熟女亚洲av麻|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久久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香蕉| 最好看的亚洲中文字幕|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毛片| 人妻丰满少妇一二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第八页 | 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开心激情视频亚洲老熟女|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麻豆| 国产小视频网址| 在线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欧洲熟妇色xxxx欧美老妇多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