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娟,鄭 麗,張劍美
(麗水市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浙江 麗水 323000)
腹膜透析屬于一種治療終末期腎病的腎臟替代療法,數據統計全球2008年約有19萬名腹膜透析患者,占透析人口總數的11%[1];美國2014年腎臟病數據報告顯示,9 947例透析患者中約95%選擇腹膜透析[2],在我國超過9萬人選擇腹膜透析,約占總透析人數的16.4%[3]。腹膜透析患者會出現一系列并發(fā)證,胃腸道功能紊亂為臨床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易出現厭食、腹脹等臨床表現,致使患者出現電解質紊亂、營養(yǎng)不良、脫水或誘發(fā)全身炎癥反應等各種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4]。傳統中醫(yī)在調節(jié)腹膜透析患者胃腸功能紊亂、改善營養(yǎng)不良、糾正微炎癥狀態(tài)方面有明顯優(yōu)勢,并能通過保護殘余腎功能、提高透析充分性和患者生活質量,對提升患者治療信心和生活滿意度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5]?;诖?本研究筆者選取腹部腧穴為主隔姜灸治療腹膜透析患者胃腸功能紊亂獲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5月—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腹膜透析相關胃腸功能紊亂患者50例,按照病人就診順序奇偶分別入組對照組與觀察組,各為25例。對照組中男、女性患者數分別為15例、10例;年齡28~72歲,平均(55.59±10.21)歲;透析時間10~75 個月,平均(35.62±7.82)月;胃腸功能紊亂病程1~6 周,平均(4.12±1.21)周。觀察組中男、女性患者數分別為16例、9例;年齡30~70歲,平均(55.62±10.18)歲;透析時間8~81個月,平均(36.49±7.75)月;胃腸功能紊亂病程1~7 周,平均(4.31±1.19)周。2組患者基線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終末期腎臟病診斷標準依據2012年美國腎臟病基金會制訂的“腎臟病預后質量倡議”(KDOQI)[6]及國際腎臟病組織“改善全球腎臟病預后”(KDIGO)[7]中相關診斷標準。胃腸道功能紊亂診斷標準依據功能性胃腸病的羅馬IV標準[8]。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診斷學》[9]和2006年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腎病分會發(fā)布的《慢性腎衰竭的診斷、辨證分型及療效評定(試行方案)》中相關診斷標準,辨證為脾腎陽虛證[10]。
1.3 納入標準 1)符上述中西醫(yī)診斷及辨證標準,且規(guī)律、穩(wěn)定持續(xù)地進行腹膜透析≥3個月;2)年齡≥18周歲,性別不限;3)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1)進行血液透析和(或)腎臟移植者;2)患有原發(fā)胃腸道疾病或近2個月內曾患腹膜炎者;3)近2周內曾使用過抗生素或調節(jié)腸道菌群藥物者;4)患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5)嚴重消化吸收不良以及嚴重神經系統疾病患者。
2.1 治療方法 2組患者均接受充分腹膜透析(CAPD,2 000 mL×3~5袋/日)、低鹽低脂優(yōu)質低蛋白飲食,糾正貧血等癥狀,控制血糖、血壓,補鈣降磷等基礎治療。對照組:鹽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開封制藥(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4089,1 mL∶10 mg*10支/盒)10 mg肌注,1次/天;多潘立酮片(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10003,10 mg*42片)10 mg,口服,每日3次,治療時間為2周。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腹部腧穴為主隔姜灸治療。取厚度為3~4 mm的鮮姜片,用針在其上刺數孔,置于雙側天樞、中脘、關元、雙側足三里上,將棗粒大小的艾壯放在姜片上點燃灸之。當患者皮膚發(fā)燙時,換炷再灸,以皮膚紅潤為度,每次時間為半小時,治療2 周。
2.2 療效標準 胃腸道癥狀消失為痊愈,胃腸道癥狀顯著減輕為顯效,胃腸道癥狀減輕為有效,胃腸道癥狀未減輕甚至加重為無效。
2.3 觀察指標 1)主要癥狀評分:分別于治療前后對腹痛、燒心、惡心嘔吐、腹脹、納差等癥狀按沒有(0分)、輕微(1 分)、明顯(2 分)、嚴重(3 分)、特別嚴重(4 分)計分,分數越高表明癥狀越嚴重。2)營養(yǎng)狀況:治療前后評價患者營養(yǎng)狀況的改善,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ALB(白蛋白)、Hb(血紅蛋白)、SF(血清鐵蛋白)。
3.1 2組患者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 組患者療效比較[例(%)]
3.2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主要癥狀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主要癥狀評分比較分)
3.3 2組患者治療前后ALB、Hb及SF水平比較 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ALB、Hb、SF水平比較
腹膜透析相關胃腸道功能紊亂發(fā)病的因素復雜,由于腹膜透析患者多臟腑功能不全,多系統紊亂,且胃腸功能紊亂也癥狀繁雜,故腹膜透析相關胃腸道功能紊亂的機制仍處在不斷探索之中。研究顯示其發(fā)病與營養(yǎng)不良、微炎癥狀態(tài)、代謝紊亂、心血管相關病變、透析充分性、毒素的蓄積等諸多因素緊密相關。
腹膜透析相關胃腸道功能紊亂根據臨床癥狀歸屬于傳統中醫(yī)學“嘔吐”“噎嗝”“關格”等范疇,主要病位為脾腎,脾腎氣虛為致病之本。患者長期腹透,正氣內耗,氣損及陽,臟腑失于溫煦,脾胃長期受困于腹透液,脾陽虛不能制水,運化失常無力推動,水液內停;腎虛水無所主,陽氣被遏,腎陽無以蒸騰氣化,故全身水液代謝運行失常,病久則產生痰濁、水濕等病理因素,阻遏中焦氣機,使胃失和降[11]。治療宜溫陽散寒、安中降逆。本研究筆者運用腹部腧穴為主隔姜灸治療腹膜透析患者胃腸功能紊亂,腹部是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重要部位,胃腸位于腹部,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循行均過腹部,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原則,選穴天樞、中脘、關元是大腸經、胃經、小腸經的募穴,均位于腹部。天樞歸屬于胃經,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募穴,位于臍旁,是調理胃腸腑氣的重要穴位,具有調理脾胃氣機,消脹除滿之功效,常用于治療腸道疾患?,F代研究表明該穴位于結腸體表投影區(qū),薄弱的肌肉層利于刺激傳導,刺激此處可調節(jié)腸蠕動[12]。中脘為胃經募穴,八會穴之腑會,刺激中脘可以疏通氣機、調和脾胃,治療脾胃病,現代研究證實中脘能促進胃排空率以及胃功能恢復,改善胃運動,調節(jié)胃腸激素水平[13]。關元為小腸募穴,任脈、沖脈及足三陰經交會穴,具有補益元氣,溫中健脾和胃之功效。刺激任脈上的關元、中脘穴,可達到脾胃安和之功效。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的合穴、下合穴,可益氣健脾、調理臟腑,主治肚腹諸疾。隔姜灸是依據生姜之溫性、灸火之熱力協同而成的一種傳統中醫(yī)療法,在治療胃腸功能紊亂方面發(fā)揮中藥優(yōu)勢,其主要原理為通過借助艾條燃燒所產生的熱力被吸收進入穴位,通過經絡直達病所[14]。生姜辛散溫通,溫中散寒、降逆止嘔;艾灸可溫經散寒。
本文觀察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療效好于對照組;治療2 周后,2組患者胃腸功能紊亂癥狀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ALB、Hb、TF水平較治療前升高(P<0.05),且觀察組癥狀和營養(yǎng)狀況改善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提示腹部腧穴為主隔姜灸治療腹膜透析患者胃腸功能紊亂療效顯著,能夠減輕胃腸道癥狀,改善營養(yǎng)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