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貝馬斯從交往理性替代社會勞動、以學習機制取代生產方式、以合法性解決社會危機等三方面入手,分析探討了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的過程中,他采用語言學、結構主義、認知發(fā)生學等方法對其作出重建,它補充了馬克思關于交往行為的理論研究,同時,在社會中,哈貝馬斯認為學習機制起著重要的價值和作用,肯定了人的主體性,強調了社會的發(fā)展始終是以個體的發(fā)展為基礎的。雖然他在一些理論觀點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一個不可忽視的點在于,他重構了實踐哲學,使哲學重新回歸到現實生活。
[關鍵詞]哈貝馬斯;《重建歷史唯物主義》;交往理性;學習機制
[作者簡介]孟婧涵,西藏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陜西咸陽 712082。
[中圖分類號] B20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23)11-0050-04
一、哈貝馬斯《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的內容
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哈貝馬斯提出了重建歷史唯物主義。此理論一經問世,就引起了西方學者的關注,重新激發(fā)了人們研究馬克思主義,尤其是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興趣,重建歷史唯物主義也在人們的關注和效仿中逐漸成為一種顯性的新馬克思主義理論①。哈貝馬斯是在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相關概念的基礎上作出的思考,重構了歷史唯物主義。就如哈貝馬斯所言:“重建意味著把一個理論分解開來,然后在某種新形式中,再將其整合在一起,以便更充分地實現它為自己確立的目標?!雹谒闹亟ú皇呛唵蔚摹皬团d”,而是用新的框架來解釋歷史唯物主義??梢哉f,哈貝馬斯的重建歷史唯物主義具有一種奠基性意義,是人們探索國外馬克思主義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基礎性環(huán)節(jié),因此這一理論在客觀上具有不可忽視的研究意義。
(一)以交往理性替代社會勞動
在馬克思看來,人類的一切發(fā)展都源自于社會勞動。馬克思認為當人們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時候,就已經與動物區(qū)別開了。這時候,人進行的勞動是帶有目的的勞動,因此人是有意識的,有著自我主動性,而并非和一般的動物那樣具有盲目性。另一方面,人生產的是自己的生活資料,這里的生存資料不再是單純的物質需求,而是要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因此,馬克思進一步指出,人們在生產生活資料的同時,又是對物資生活本身的一次再生產。比如電腦、手機、照相機等等,這些工具原本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但是經過人類的社會發(fā)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這可以使人們創(chuàng)新發(fā)明出新的物質生產資料。
從這一方面來看,哈貝馬斯對馬克思所說的通過勞動來加以區(qū)分個體和其他動物之間的區(qū)別表示認同,強調人類的特殊生活和生產方式,并且他也認可馬克思指出對于個體而言,這不是簡單的物質生產,而是更具有社會屬性的,因此人的生產是一種帶有雙重屬性的生產模式,即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而人的生產活動并不是個體的單打獨斗,他需要與其他的社會成員進行合作,這也就不可避免呈現出社會性的一面。
不過,在分配原則方面,哈貝馬斯呈現出不同的觀點,他認為這種原則方式并非是帶有目的性的,而是在個體與和他之間形成的期待和形成的利益所構成的關聯性。而這種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也是基于對語言這一特殊媒介的基礎之上的,因為離開了語言,個體將無法溝通和交流,這也很難再繼續(xù)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和交換。因此,在哈貝馬斯看來,勞動作為人類的生產勞動,它的內涵其實是非常豐富的,他認可馬克思提出的勞動作為個體價值的特殊性的這一觀點。不過,哈貝馬斯針對勞動究竟能否做出再生產這一問題提出了質疑。首先,哈貝馬斯考察了人類的生活樣式,他以人類學的視角考察了勞動的社會概念,他認為在經歷了漫長的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人類不僅僅是在外在形態(tài)上發(fā)生了重大改變,而且在生活方式和適應能力等方面也呈現出變化。在哈貝馬斯看來,現代人之所以得到進化,很重要的一點在于異族通婚,這使得不同文化相互交融。哈貝馬斯認為,當人們已經可以通過手勢或者簡單的語言進行溝通、交流的時候,那么人們之間就已經達成了理解,這種簡單的共識恰好說明了原始族群中也存在社會性,而不是簡單的動物性。哈貝馬斯從進化論的角度對人類的發(fā)展做出了考察,首先,從生物學角度來看,原始的人類和現代人存在著較大差別,再者,形成社會結構的并非是原始人,而是人。所以,社會勞動在原始人的階段就已經具備了,勞動并不能作為人特殊的生活方式來對待。哈貝馬斯通過對社會勞動的批判,提出了區(qū)分原始人和現代人的基礎是在于符號系統(tǒng)這一觀點,原始人在社會中所承擔的責任與角色并不是對應關系。
哈貝馬斯認為,利用某種社會角色在群體中獲得共識,從而形成規(guī)范行為,這并不是依賴于統(tǒng)治,從這個角度上說,人類行為動機是帶有道德性的內涵的。這種道德行為需要借助于符號,特別是語言符號來加以表現和傳遞。因此,我們看到,哈貝馬斯最終將以語言為基礎的相互作用構成的體系作為人類特有的方式,并把此當作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礎的開端。哈貝馬斯將它稱為交往行為理論。他還把這一理論同馬克思的勞動論作了比較,強調了其交往行為理論的價值性。他把交往行為理論分為了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認識主體與事件的或與事實的世界的關系;第二個層次是在同一個行為社會世界中,處于互動中的實踐主體與其他主體的關系;第三個層次是一個成熟而痛苦的主體與其自身的內在本質、主體性以及他者的主體性的關系。③從參與者的角度來分析交往過程,便展現出了這三個層面。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理解,所謂理解,是要基于語言基礎之上的理解。如果對于一個詞的理解和把握是模棱兩可、含混不清的,那么二者之間就不具備交流溝通的可能。因此,語言在哈貝馬斯那里是非常重要的,通過用語言來表達主體的意識并與其他主體達成了共識,這便是形成了規(guī)范。哈貝馬斯認為,合法性危機是晚期資本主義的主要危機,而過分夸大了工具的理性的作用是合法性危機的主要原因。在哈貝馬斯看來,重建交往理性其實是讓工具理性讓步于交往理性,因此能在根源上消除資本主義的危機。
(二)以學習機制取代生產方式
在哈貝馬斯那里,他通過對生產方式的特征做出考察,認為馬克思提出的物種生產方式中的進化思想是多余的,他認為進化的承擔者是社會和個體行為相結合的,簡單地進行這種社會生產方式的切割是不合理的。在哈貝馬斯那里,個體的進化與社會結構是相共相存的,在這個結構中,個體和社會都是會發(fā)生變化的,社會與個體是具有同一性的,當然了,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并不是總是同步的,也存在著一定的特殊性,即當個體意識到自我可以影響社會結構的時候,是否會具有特殊的一面。隨后,哈貝馬斯對此表示了否定,并且他強烈相信著這種共同性。在他看來,個人為了能夠創(chuàng)作出更為高級的共通性,會避免這種特殊情況的發(fā)生,一旦當這種共同性越來越完善的時候,歷史的發(fā)展就不再具有必然性的發(fā)展趨勢了。在哈貝馬斯那里,社會發(fā)展和發(fā)展是共性的,它的發(fā)展是遵循著個體的意識結構而發(fā)展。他認為以生產資料為主的分配原則只適應于資本主義社會,當然,這并不是意味著他完全否定生產資料分配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在哈貝馬斯那里,社會發(fā)展階段可劃分為新石器社會和早期的高度文化、高度發(fā)達的文化和現代社會這四個歷史階段。不過需要值得注意的一點在于,當社會一體化具有雙重的社會職能的時候,就需要通過革命的方式對社會系統(tǒng)加以革新,在這個時候,社會就要面臨著分裂的危機。這種危機在馬克思看來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不適配,為了解決這種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馬克思認為應當是對生產關系做出相應變革,這樣以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需要。不過,哈貝馬斯認為這種方式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危機處理,可這并不能從根本上處理資本主義危機。因此,他從分析生產力發(fā)展的動力角度入手,指出之所以生產得到發(fā)展,其根本原因在于知識的增加。知識的不斷發(fā)展和增長,會促使社會的內部結構變得更為合理系統(tǒng),與此同時,也會不斷促進制度系統(tǒng)的生成。因此,知識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危機。在哈貝馬斯看來,因為個體不但在生產領域可以決定生產技術,而且也可以通過相互學習的方式來完成道德教育教化。在哈貝馬斯看來,交往行動的規(guī)則是以知識的增加作為其根基,以自身的發(fā)展推動知識的增長,而知識的增長又會反過來穩(wěn)固社會的發(fā)展。
(三)以合法性解決社會危機
在哈貝馬斯看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關切到合法性問題的,只有政治制度具備合法性,換言之,一旦社會政治制度已經建立,那么它就已經具備了合法性,而且即便是社會的同一性遭受到破壞的時候,它自身也具備一定的修復能力。同時,社會制度權力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維護社會統(tǒng)一,避免分化。只有當社會權力也不能阻止社會分裂的時候,那么其政治制度就出現了危機,失去了合法性地位。對于政治制度而言,其合法性的確立主要在于制度的辯護的力度,他把這個解釋成“是使合法性產生效力并使它成為取得共識和形成意向的力量的可接受的諸種根據的表面上的條件。”在他看來,學習水平決定著辯護的力度和力量,現代國家通過現有的社會條件保障了個體的經濟,當這個體系受到破壞的時候,個體利益受損,那么就會引起個體對其政治合法性的質疑。而一旦逸出經濟范疇,發(fā)展到政治、文化等領域的時候,資本主義危機則變得更為復雜。哈貝馬斯把新時期的資本主義稱作是晚期資本主義,他認為國家的合法性危機是這個時期最根本的危機。晚期資本主義通過福利制度實現普遍利益的最大化,但是由于政府對民眾實行的福利制度與政府經濟職能之間的矛盾,導致了資本主義合法性危機的不可避免。換句話說,資本和權力相勾結,致使人民群眾的邊緣化,生活世界殖民化,這就把系統(tǒng)和人民群眾的對立公之于眾。④國家對所推行的福利制度中應具備及時止損由經濟系統(tǒng)的失控所造成的后果,從政策對經濟的調控方面消除對合法性的威脅。但由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身帶有自發(fā)性、盲目性、滯后性等缺點,就導致了政策與市場經濟之間必然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
對此,哈貝馬斯指出,為了避免危機的出現,我們應首先針對福利制度和經濟職能之間的矛盾,應使人們參與到政制的過程中,對合理性的建議予以采納,安撫民眾,建立完善的福利制度,穩(wěn)定社會制度。其次,應當建立起良好的交往行為模式,構建其行為與動機相統(tǒng)一的有效交流模態(tài),其主要分為三點:一是個體與社會的良好互動關系,二是主體之間的良好相互關系,三是個體與自我的內在良好互動關系。
二、哈貝馬斯《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評析
(一)《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
1. 語言學方法
哈貝馬斯吸收了奧斯丁的語言主體思想,并且強調語言的主體間性,因為單從語言學的角度對語言做出邏輯分析已經不再適用,語言不僅是一種媒介,它更是溝通主體的理解方式。他把奧斯丁的經驗語用學中的主體擴展至主體間性研究,構建起屬于自己的語用學理論。
他強調語言最重要的價值和作用在于喚醒人們的意識,同時也構建起人們溝通理解的條件,這樣人們的交往行為才得以順利開展。同時,他又借鑒了喬姆斯語言資質論的觀點,進一步提出了交往資質論,他認為喬姆斯基把語言資質局限在單純的語言學范疇內是不足夠的,這并不能通過這來證明具有交往的能力。因此,在哈貝馬斯那里,語言只有在確定交往主體具有一定能力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展開。
2. 認知發(fā)生學方法
在皮亞杰認知發(fā)生學看來,社會的問題最終都是結構主義所要探討的問題。他把社會看作是一個整體,并且在這個過程中,社會是具有自主性和能動性的,換句話說,社會是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jié)的能力的,而且在這個過程當中,社會所接受到的限制也會通過整體表現出來。其次,皮亞杰也是從結構主義的角度來考察生活在社會當中的個體,他認為對于社會和個體只有從結構主義的角度入手分析,這樣才能更具有契合性,這種契合是個體與社會的契合,是主體與結構的契合。這樣做的話可以使個體與社會的關聯性更加密切,不會出現過度關注個體而忽視社會發(fā)展,或者過度關注社會層面而忽視個體發(fā)展的情況?!鞍颜J知發(fā)展看做是內在結構的組織和再組織的過程。過程是連續(xù)的和經常的,但會造成不連續(xù)的階段性結果。這些發(fā)展階段有一種固定的連續(xù)性順序,每個階段的出現可能有早有遲,但四種結構發(fā)展的先后次序不會顛倒。”在對個體進行考察的過程當中,皮亞杰從認知發(fā)生的維度做出了分析,他認為,人的最終的發(fā)展導向都要歸于認識論層面。
基于皮亞杰的認知發(fā)生學理論,哈貝馬斯進一步將該理論探討到了社會發(fā)展維度,將其用于對社會發(fā)展歷史的一種解釋。他受到結構主義的啟示,指出社會的發(fā)展以及社會的維度層面也是遵循一種整體性的結構。在哈貝馬斯那里,這種整體性表現出一種完美的結構樣態(tài),社會作為一個整體,是帶有進化的屬性的,換言之,當社會結構發(fā)生變化的時候,這表明當前的社會已經不再適應現階段的發(fā)展需要,這時候需要做出一定的變革。在社會整體結構內部,其不同部分之間也就是諸要素之間也遵循的既定結構模式。在這其中最為重要的那就是人,在整個發(fā)展的過程中,人與社會是緊密相連的,人的發(fā)展與社會的發(fā)展是一致的。
(二)《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評析
現代資本主義在二戰(zhàn)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平穩(wěn)發(fā)展,擺脫了曾經的困境,成為了資本主義史上發(fā)展最好的一段時期。這種情況嚴重挑戰(zhàn)了馬克思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解釋,更在客觀上暴露出了傳統(tǒng)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不足⑤。有人驚呼歷史唯物主義已經過時,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但也有學者堅持:這個時代仍然需要馬克思。在這個時期,哈貝馬斯中和了兩種觀點,他既指責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過時性,又認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潛藏著巨大的解釋潛力,這是迄今為止最具有解釋效力的社會理論。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用新的理論將其組織起來,這是恢復馬克思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闡釋力的現實選擇。
哈貝馬斯通過對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對其做出了重新的建構,重新伸張了社會的歷史性,從歷史發(fā)展的維度強調了社會的解構,并再一次突出了個體性的價值和意義。并且,哈貝馬斯也受到了盧卡奇的總體性理論的影響,此外,他還發(fā)揮了批判精神,對工具理性這一觀點提出質疑和批評。更為重要的是,他借助于語言學和結構主義的方法,重新建構起自己的理論體系,對當前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做出細致探討分析,他的觀點是有理有據的。簡單來說,哈貝馬斯的重建歷史唯物主義中包含了許多新內容、新視角、新觀點以及新方法,說明了這一理論研究的重要性。在我們研究哈貝馬斯的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的時候,應該秉持著一種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基本態(tài)度。
哈貝馬斯以交往行為作為社會發(fā)展的基礎,把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下潛到個體的交往層面,這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馬克思關于交往行為的理論研究,他采用了一些列尤為獨特的視角分析了社會進化的問題,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這使我們除了從生產方式做出考察外,也帶來了新的研究方式。同時,哈貝馬斯認為,學習機制在社會中所起著重要的作用與價值,他還肯定了人的主體性,強調了社會的發(fā)展始終是以個體的發(fā)展為基礎的。雖然他在一些理論觀點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一個不可忽視的點在于,他重構了實踐哲學,他以交往行為理論的合理性作為切入點,讓哲學重返于現實世界和生活,在當下這個利益至上、個人主義盛行的時期,重新思考主體的價值和意義,既具有理論價值,又有現實意義。
總而言之,我們可以感受到,哈貝馬斯的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雖然包含了新的內容和新的見解,但是本質上,它們和馬克思主義的要求相差甚遠。哈貝馬斯的重建歷史唯物主義并不是著眼于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發(fā)展問題,也不是為了推進現代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fā)展,他的重建理論是為了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社會問題,并為其尋找有效的理論解釋。因此,我們在看待他的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時,要更加具體客觀,要吸收其中積極的內容,批判其中消極的思想,為歷史唯物主義在當代的理論創(chuàng)新提供更加有益的思想資源。
[注釋]
①吳苑華.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研究——以哈貝馬斯的理論為切入點[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2.
②哈貝馬斯.交往與社會進化[M].張博樹 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89-99.
③趙秋夢.哈貝馬斯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研究[D].大慶:東北石油大學,2018.
④孫承叔等.重建歷史唯物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11.
⑤吳苑華.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研究——以哈貝馬斯的理論為切入點[M].天津:天津出版社,201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