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讀寫,都需要思考,沒有“想”,聽說讀寫的能力就得不到提升?!跋搿笔亲魑牡年P鍵,是知事明理的路徑。沒有什么可以替代人的“想”,如果沒有“想”,人類文明不可能發(fā)展到當今的高度。
現代人研制的人工智能,已經能戰(zhàn)勝圍棋世界冠軍,人們不再懷疑可以用人工智能來替代一些人的勞動。但根據常識可以推想,人的喜怒哀樂,人的情感,不可能被電子程序替代。機器不太可能替人寫出一首充分表達個人情感的詩;即使機器能寫應用文,估計讀者除了好奇,未必會當作享受。
我們面臨的世界無比豐富,人們對美的認識各不相同,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正是因為人們有不同的性格和表達方式,才讓世界異彩紛呈——世界需要人們有不同的“想法”。面對那么豐富的世界,為什么一些學生的作文中沒有“自己的想法”?
對學生的作文,老師總會有一些期待,批改作文時,他像是在讀學生的心里話,他會想到要和學生對話。可是,如果老師從一個班四五十名學生的作文中讀到的是“同樣的觀點”,看到的是一模一樣的“想法”,甚至看到大同小異的表達,對他而言,作文批改就是一種苦不堪言的精神折磨。一些同學以摘抄報紙觀點來替代“我認為”,這不只是懶惰,還很荒唐。為什么沒有自己的“想法”呢?如果用別人的觀點替代個人思想,那為什么還要學習?不愿意“想”,學習便成為徒勞。
只要受過教育,有個人的閱讀,有自己的思考,就不可能沒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有些同學由于性格因素,不太重視個人意志,常認為“大家都這么說”“老師說過的”“我家里人認為”……他就是無法從內心發(fā)出一個“我是這樣想的”的聲音。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是基本的能力。
有些同學的作文,特別愛引用名人賢人的話——不是不能引用,過多引用而沒有自己的認識,思想含量就顯得不足了。那些名言、格言固然有道理,畢竟是“別人的想法”,未必能照搬。有時一個班的作文中,同時有幾個同學引用拿破侖的話——“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可能是拿破侖在某個特定情境下激勵他某個部下時說的話,未必是至理名言。對此為什么不能有個人的想法呢?比如,有同學認為“愛好和平的士兵才是好士兵”,很多人去當兵根本不是為了“當將軍”,而是有高尚的追求(這一點可以輕而易舉地找到很多例證)。如果僅僅為了“想當將軍”而去殺戮,人會變得兇殘,喪失人性。
20世紀80年代,流行 “知識改變命運”,不僅學校教室里有標語,媒體也大談特談,幾乎成了社會口號。知識的普及和應用的確在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推動社會文明發(fā)展,但是,知識能否改變人的命運?在一個時代,很多有知識(甚至是先知先覺)的人不但連最基本的生存待遇也沒有,甚至適得其反,命途多舛。同樣,有些很有知識的人為了一己之私,卻在制造苦難,毀滅別人的生活,歷史上有無數這種“有知識的罪人”。
如果同學們能有自己的思考,疑問就會出現。如果讀書學習的目的是改變命運,那我們原先的命運又是什么?讀書學習之后,被“改變”了什么?這就是問題。世世代代,那些并沒有讀過書的勞動者,他們安于自己的生活,靠誠實勞動安身立命,養(yǎng)育后代,他們的生存同樣有價值,同樣值得人們尊敬。這么看來,知識能改變的,可能只是人的精神追求。在這個問題上,“想”變得復雜,是因為事實本身不那么簡單,因此,很多事,不可能一言以蔽之。于是我們可能應當想到,“改變命運”涉及多種因素,“占有知識”不過是其中之一。
同學們可以輕易地找到更多可以討論的問題,只要你能重視自己的思考,只要你不再把別人的話奉為金科玉律。“我的作文”表現的應當是“我的思想”和“我的情感”,用的是“我的語言方式”,否則,沒有必要寫作文。
是的,你很年輕,你的知識是有限的,你經歷不夠豐富,你沒吃過什么苦,沒有經歷過什么挫折,但是你對世界有好奇心,你有學習的意識;也正因為年輕,你有一顆美好而無所畏懼的心,你為什么不去探索自己向往的世界?你為什么不去思考一些大的問題,并讓那些問題長時間伴隨自己?
不要擔心被人嘲諷幼稚,能獨立思考,有屬于自己的觀點,你就有了“立起來”的資格。
王棟生
別名吳非,江蘇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著有《不跪著教書》《致青年教師》《課堂上究竟發(fā)生了什么》《王棟生作文教學筆記》《照亮校園的常識》等,參加統(tǒng)編本高中語文教科書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