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瑞濤
俗話說“人有三急”,到底何為“三急”,解釋不一,但大都少不了直奔廁所而去的內(nèi)急。在《資治通鑒》所載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中,因內(nèi)急,或假裝內(nèi)急而導致的如廁行為不時介入劇烈的權力斗爭中,一些情況下真還能起到?jīng)Q定勝敗的功用。
內(nèi)急乃不可忍之事,因它引發(fā)的如廁行為不免破壞事情的正常節(jié)奏,任其自然往往給如廁者帶來麻煩,秦末時的陳馀就中了招。陳馀與張耳曾共立趙國后裔趙歇為趙王,陳馀拜將擁兵在外,張耳則守在趙歇身邊。秦將王離圍巨鹿城時,困在城中的張耳數(shù)次派人到陳馀處求救,陳馀自知不是秦軍對手,逡巡不前,與其他各路諸侯僅作壁上觀,幸虧項羽率領的楚軍破釜沉舟,大破秦軍,巨鹿之圍才算解除。事后張耳與陳馀相見,自然好一通埋怨,甚至懷疑之前因營救不力而戰(zhàn)死沙場的張黡、陳澤是被陳馀所害。
陳馀與張耳本是刎頸之交,受到這般猜疑,盛怒之下把將印甩在張耳面前,一副“老子不干了”的架勢。張耳沒料到陳馀反應如此劇烈,一時不知所措。雙方僵持之際,陳馀來了內(nèi)急,便依著性子如廁去也,可就在他離場的不長時間里,張耳的門客趁機勸說道:“臣聞‘天與不取,反受其咎?!耜悓④娕c君印,君不受,反天不祥。急取之?!睆埗劼?,馬上佩其印,收其麾下。倒霉的陳馀一趟茅房回來兵權已丟,只得領著親信流落江湖間,靠漁獵為生了。
《資治通鑒》中,以如廁為武器最著名的案例大概首推劉邦在鴻門宴中的那段表演了,劉邦借如廁脫身后,獨騎一馬,“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驪山下道芷陽,間行趣霸上”。走之前劉邦對張良說:“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比蔽溲b的四衛(wèi)士要追得上馬,就算全程跑得和博爾特一般快,二十里重裝越野怎么也得二十分鐘,看來沛公出大帳前一定向亞父范增解釋說要上個“大號”。
劉邦利用的正是內(nèi)急不可耐又極不雅的特性,料定英雄項羽、書生范增不會讓他憋到當場釋放的地步,也不會派人跟到茅房守著,才借如廁脫身逃跑。這一招談不上有多少技術含量,卻格外管用,成為政治聚會時脫身逃跑的首選戰(zhàn)術,以至到了五代十國時還有人在用。如南吳時徐溫的養(yǎng)子徐知誥(即后來的南唐烈祖李昪)為徐溫的長子徐知訓所忌,徐知訓設宴伏甲欲殺之,徐知誥察覺后,也是“陽起如廁,遁去”。
想逃跑,奔廁所,可逃不出去又當如何?西晉八王之亂時名士王戎以身作則,證明遇此困境,還是往廁所里跑最靠譜。晉惠帝太安元年(302),河間王司馬颙給傀儡皇帝司馬衷上表,羅列出占據(jù)京畿、一手遮天的齊王司馬冏的罪狀,等于是發(fā)了篇討齊王檄文,而后舉大兵直趨洛陽。司馬冏大懼,會百官商議,尚書令王戎冒失地建議:“若以王就第,委權崇讓,庶可求安?!痹捯粑绰洌抉R冏帳下從事中郎葛旟罵道:“漢、魏以來,王侯就第,寧有得保妻子者邪!議者可斬!”一時“百官震悚失色,戎偽藥發(fā)墮廁,得免”。
王戎有著魏晉名士的“灑脫”,假裝藥勁來了,往糞坑里一栽,騙得心煩意亂的齊王以為他小命休矣,再說拖個滿身是屎、半死不活的家伙去砍頭也夠惡心和麻煩,一大意這只狐貍就逃脫了。
看來,政斗中欲逃之夭夭,如廁實為首選妙計,不過若以為其用不過如此,則是有些小看了它的潛能!在權力的舞臺上,如廁除了利于逃跑,還有助于進攻。如三國時東吳武衛(wèi)將軍孫峻與吳王孫亮設計格殺權臣諸葛恪,先將諸葛恪騙入宮中,喝過幾行酒,“吳主還內(nèi),峻起如廁,解長衣,著短服,出曰:‘有詔收諸葛恪。’恪驚起,拔劍未得,而峻刀交下……”孫峻欲離場做準備,最不易引起懷疑的理由就是內(nèi)急來也。
如廁產(chǎn)生的離場效應若利用得當,對緩解權爭緊張度、扭轉(zhuǎn)被動局面亦有奇效。一般而言,權爭到了白熱化的境地,最忌陳馀那般由著生理反應、不管不顧地走開,這簡直與開飛車又來個大撒把無異。然而,政壇高手們卻有著化腐朽為神奇的本事,看似相同的行徑,結(jié)果卻完全不同。
西晉之末,北地漸陷,南方叛亂不休,忠于晉室的陶侃臨危將兵,在武昌擊敗杜弢的進攻,從而被征討都督王敦表請為荊州刺史,可隨著陶侃一路奏凱,竟招來了殺身之禍。當時如錢鳳之流嫉妒陶侃的功勞,不斷在王敦面前詆毀他,陶侃親自跑來解釋卻被王敦扣留,還給改調(diào)(實為降職)為廣州刺史,陶侃的部下聞訊難免鬧起事來。
王敦覺得這是陶侃私下指使,便“被甲持矛將殺侃,出而復還者數(shù)四。侃正色曰:‘使君雄斷,當裁天下,何此不決乎!’因起如廁”。一個提著矛要殺不殺間猶豫,另一個昂首挺胸等著,二人一時僵持不下。像陶侃這樣的亂世英豪,若遇到陳馀的情況,尿到褲子里也斷不會動窩,但與王敦對峙的關鍵時刻,陶侃卻“因起如廁”。這一招看似與陳馀離場相仿,實際上卻是借自己的短暫離場給白熱化的氣氛降降溫。果然,陶侃前腳剛走,王敦帳下的明白人趕快上前勸解王敦道:“周訪與侃親姻,如左右手,安有斷人左手而右手不應者乎!”
聞聽此言,王敦總算冷靜了下來,時為豫章太守的周訪居重鎮(zhèn)、掌重兵,殺了他的親家豈不自找個大麻煩。于是,當陶侃如廁回來時,解甲釋矛的王敦已備好一桌酒菜,笑嘻嘻地給他赴廣州上任餞行了。
在古文中,還有一個有“如廁”之意的詞,即“更衣”??蛇@個“更衣”為多義詞,其原始含義就是換衣服。
西漢大將軍霍光廢帝之際,派大司農(nóng)田延年去通報丞相楊敞,楊敞聞訊,“驚懼,不知所言,汗出洽背,徒唯唯而已”。此刻,換作他人,難免強其所難,非逼出個同意才放心,田延年卻起身,“至更衣”,獨自休息片刻。田延年清楚,相逼甚急,膽小鬼楊敞面上雖會答應,但他前腳一走,難說楊敞后腳不奔去報信,不如先將節(jié)奏放緩,讓楊敞冷靜下來仔細考慮考慮。再者丞相怯懦,丞相夫人卻是不讓須眉的女中豪杰。果然,田延年一離場,早就躲在東廂偷聽的楊夫人忙不迭地奔出來,對著自己沒出息的老公吼道:“此國大事,今大將軍議已定,使九卿來報君侯,君侯不疾應,與大將軍同心,猶與無決,先事誅矣!”田延年估摸著楊夫人已掌控了局面,才從更衣處回來,楊敞果然依在老婆大人后面一起許諾道:“請奉大將軍教令!”
同樣,赤壁大戰(zhàn)前東吳的孫權也有與田延年類似的操作,當他與群臣討論東吳命運時,大部分人驚慌失色,紛紛贊成長史張昭的投降主張,只有魯肅默不做聲。于是,“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趁著四面無人,魯肅道出“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的忠告,從而更加堅定孫權抗擊曹操的決心。孫權以“更衣”的方式一方面使自己從一片投降的意見壓力中暫時擺脫出來,免得為群臣所逼,做出不明智的決策;另一方面,也給了魯肅一個可以單獨說話的機會,若是說“如廁”,恐怕魯肅就不好追出來了。正是借著“更衣”之名,才有了宇下君臣的一番密談,孫權心里不僅有了數(shù),也有了底,畢竟群臣不是都想著投降,這不還有個魯子敬在嗎!
由上可見,“更衣”作為“如廁”的變體,其實與“如廁”具有相似的功用,這倒也提醒了我們,讀史時若是遇到“如廁”“更衣”這樣的詞,下面多半就有好戲可看了。
(摘自《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