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鋼
陶侃嘗出游,見人持一把未熟稻,侃問:“用此何為?”人云:“行道所見,聊取之耳。”侃大怒詰曰:“汝既不田,而戲賊人稻!”執(zhí)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農(nóng)植,家給人足。
陶侃雖出身寒門,但身經(jīng)百戰(zhàn),是兩晉時代的名將,威望極高。毛澤東就曾這樣講道:“人立身有一難事,即精細是也。能事事俱不忽略,則由小及大,雖為圣賢不難。不然,小不謹,大事敗矣??饲谛∥锒煞ㄕ撸栈腹且?。”陶桓公,就是陶侃,因為他死后獲贈“大司馬”,謚號為“桓”?;?,是什么意思?簡單解釋,就是說這個人戰(zhàn)功赫赫,很了不起。
但是,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講,陶侃的曾孫對于中國文化的影響更大,也更有名。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人陶淵明。
回過頭來,還說陶侃。
陶侃是位全能型人才,上馬管軍,下馬管民。他做地方官的時候,人們安居樂業(yè),甚至稱得上路不拾遺。什么叫“路不拾遺”?有人要是一不小心掉了東西,放心吧,過一陣子想起來回去找,還能找得到,沒人撿。這是為什么?因為大家的溫飽都解決了,不會為一點兒小便宜而違背做人的原則。
陶侃惜谷,講的就是陶侃治理地方的一件小事。結(jié)合史料來看,他當(dāng)時擔(dān)任的很有可能是刺史。這件事不大,前后不過幾分鐘吧,聚焦的就是一把還沒有熟的稻子??墒?,在陶侃眼中,這偏偏就是一件大事。為什么?民以食為天。古代對農(nóng)耕是極為重視的,這是治國的根本。而這個路人僅僅是為了好玩就毀壞人家的稻子,是對糧食的輕慢,是對農(nóng)民的欺侮。如果這樣的行為沒有被及時制止和懲處,壞的風(fēng)氣就很有可能形成,那自然是陶侃這位父母官所不愿看到的。說到這里,你是不是能夠理解陶侃的“小題大做”了?
那么,寫這個故事,有哪些細節(jié)值得展開來寫?
請你參考:
1.陶侃發(fā)現(xiàn)那人手中拿的是未熟的稻谷,這一畫面可以描述。那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那是一把什么樣的稻谷?陶侃的心里產(chǎn)生了怎樣的想法?
2.陶侃與那人的對話,雖然只是寥寥數(shù)語,但是人物表情肯定是有很大變化的。你想,那路人被刺史大人的手下攔住,會是怎樣的大驚失色?而當(dāng)陶侃問他為什么拿稻谷時,他會不會松了一口氣,于是以輕松的語氣來回應(yīng)?陶侃勃然大怒,他又會怎樣面如土色?……
3.群眾呢?這件事是發(fā)生在路上,人來人往,老百姓是不會沉默不語的,一定會議論紛紛。而當(dāng)最后那路人遭到懲處時,大家的反應(yīng)一定是故事的高潮。你又該如何想象他們的表現(xiàn)?
4.最后,請試著說一說你對陶侃此舉的看法吧。
動筆吧,期待你的精彩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