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育鑫,李 欣
(延安大學醫(yī)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胃癌是發(fā)自于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發(fā)病率居于我國惡性腫瘤之首[1]。胃癌根治術是臨床胃癌治療的常用方法,雖療效確切,但對機體損傷較大,患者圍手術期的應激反應較為強烈,導致部分患者不耐受,且在老年及體弱患者中適用性較差[2-3]。因此,在胃癌根治術中采用安全、優(yōu)質、高效的麻醉方法至關重要。全身麻醉是胃癌根治術最為常用的麻醉方法,雖然麻醉效果顯著,但蘇醒期躁動及術后認知障礙的發(fā)生率較高,影響預后。臨床實踐表明,在全身麻醉基礎上加用硬膜外麻醉,可阻斷交感神經(jīng)低級中樞的傳導,減少麻醉的有害刺激反應[4]。基于此,本研究探討在胃癌根治術中應用硬膜外麻醉聯(lián)合全身麻醉的效果,并重點探究其對患者機體應激反應的影響。
納入標準:①符合《胃癌診療規(guī)范》[5]中胃癌的診斷標準;②預計生存時間≥3個月;③ASA分級Ⅰ~Ⅱ級;④接受胃癌根治術治療,可耐受手術;⑤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腎功能異常;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③合并凝血功能異常;④合并感染性疾病;⑤存在麻醉過敏反應史;⑥合并精神疾病所致的認知功能障礙。
選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接受治療的114例胃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使用隨機數(shù)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n=57)及對照組(n=57)。觀察組中男30例,女27例;年齡41~68歲,平均(55.94±2.43)歲;體重45~82kg,平均(60.13±2.17)kg。對照組中男29例,女28例;年齡42~69歲,平均(55.89±2.32)歲;體重45~81kg,平均(60.09±2.13)kg。兩組臨床資料相較差異不顯著(P>0.05)。此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對照組接受全身麻醉。咪達唑侖0.04mg/kg、順阿曲庫銨0.2mg/kg、芬太尼4μg/kg、丙泊酚1mg/kg靜脈注射做麻醉誘導。2~3min后,氣管插管。術中給予順阿曲庫銨0.12mg/(kg·h)、芬太尼0.05~0.25μg/(kg·h)、丙泊酚5~8mg/(kg·h)以維持麻醉。
觀察組接受硬膜外麻醉聯(lián)合全身麻醉。以T8~T9椎間隙為穿刺點進行穿刺,頭端置管3cm,注入2%利多卡因5mL,T4~T12之間為麻醉平面,開展麻醉誘導。麻醉誘導方法與對照組相同。術中給予順阿曲庫銨0.12mg/(kg·h)、芬太尼0.05~0.25μg/(kg·h)、丙泊酚5~8mg/(kg·h)、0.375%布比卡因維持麻醉,每45min硬膜外給藥4mL。
1.4.1 麻醉相關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復時間、蘇醒時間、拔管時間及蘇醒期躁動的發(fā)生情況,計算發(fā)生率。
1.4.2 應激反應指標
于術前及術后1d,采集兩組患者肘靜脈血3mL,分離血清,使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皮質醇(Cor)、去甲腎上腺素(Ne)、總抗氧化能力(TAC)及過氧化氫酶(CAT)水平。
1.4.3 認知功能評分
于術前、術后1d及術后2d,使用簡易精神狀態(tài)評價量表(MMSE)對兩組患者的認知功能進行評估,評分范圍0~30分,評分越高表示認知功能越好。
1.4.4 腸屏障功能指標
于術前及術后3d,采集兩組患者肘靜脈血3mL,分離血清,使用分光光度法檢測血漿乳酸(D-LA)水平,使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二胺氧化酶(DAO)水平。
觀察組的自主呼吸恢復時間、蘇醒時間、拔管時間、蘇醒期躁動的發(fā)生率及麻醉藥物用量均短于或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麻醉相關指標結果對比
術前,兩組Cor、Ne、TAC及CAT水平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術后,兩組指標均上升,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應激反應指標結果對比
術前,兩組患者的簡易精神狀態(tài)評價量表(MMSE)評分差異不顯著(P>0.05);術后1d及術后2d,觀察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認知功能評分結果對比分)
術前,兩組的D-LA及DAO水平差異不顯著(P>0.05);術后,兩組指標水平均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腸屏障功能指標結果對比
全身麻醉是外科手術常用的一種麻醉方式,其主要通過呼吸道吸入、肌肉或靜脈注射將麻醉藥物輸入體內,暫時作用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可抑制反射、松弛肌肉、消除疼痛。全麻雖操作簡單,但易導致術中躁動、術后蘇醒延遲等[6-7]。硬膜外麻醉是一種硬脊膜外間隙阻滯麻醉,不作用于腦脊液,具有顯著的麻醉安全性,且不會出現(xiàn)麻醉平面過高導致窒息的情況[8]。硬膜外麻醉聯(lián)合全身麻醉可有效阻斷傷害性刺激中樞傳導的同時,所用的麻醉藥物劑量較少,促進胃癌根治術患者自主呼吸盡快恢復,縮短術后蘇醒及拔管時間,最重要的是可減少蘇醒期躁動。而單獨全麻蘇醒期躁動的發(fā)生率較高,嚴重威脅術后恢復[9-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麻醉相關指標結果均優(yōu)于對照組,可見硬膜外麻醉聯(lián)合全身麻醉在胃癌根治術中的應用效果較為優(yōu)異。
胃癌根治術是一種侵入性的治療方法,其操作過程可對患者機體產(chǎn)生創(chuàng)傷,激活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系統(tǒng),促使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和合成增加,激活機體的氧化應激反應[11-12]。胃癌根治術中應用硬膜外麻醉聯(lián)合全麻,可顯著降低因身體傷害性刺激脊髓傳輸而出現(xiàn)的迷走神經(jīng)介導與交感神經(jīng)興奮性,兩種麻醉方式相互補充,可顯著減輕機體的應激反應[13]。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觀察組的Cor、Ne、TAC及CAT 4項應激反應指標結果均低于對照組,可見硬膜外麻醉聯(lián)合全身麻醉可減輕胃癌根治術患者術后的應激反應。
認知功能障礙是全麻手術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主要表現(xiàn)為認知功能降低等損害性變化[14-15]。相較于單純的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聯(lián)合全身麻醉可有效緩解中樞膽堿系統(tǒng)功能抑制狀態(tài),從而減少麻醉及手術對患者認知功能的損傷[16]。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觀察組的MMSE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可見硬膜外麻醉聯(lián)合全身麻醉可促進胃癌根治術患者術后認知功能的改善。
部分胃癌根治術患者術后伴隨腸屏障功能損傷。D-LA是腸道細菌發(fā)酵產(chǎn)物,DAO則是腸道細胞內的一種酶,當腸屏障功能受損時,兩者可進入血液,在血液中的表達量顯著升高[17]。硬膜外麻醉可抑制內毒素血癥引起的腸上皮通透性,減少腸屏障功能的受損程度,同時其降壓作用顯著,可通過增加胃腸道局部血流量來改善腸道黏膜微循環(huán)[18]。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觀察組的D-LA及DAO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可見硬膜外麻醉聯(lián)合全身麻醉可促進胃癌根治術患者術后腸屏障功能的改善。
綜上所述,硬膜外麻醉聯(lián)合全身麻醉在胃癌根治術中應用效果顯著,可減輕患者的機體應激反應,改善腸屏障功能,對認知功能影響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