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明 阮慧琴
拐兒中心學校位于左權縣拐兒鎮(zhèn),距離縣城約45公里,現(xiàn)有拐兒、寺坪兩所小學,在編教師32人,在校學生206人。近年來,隨著農(nóng)村青年父母外出打工潮,衍生出了農(nóng)村“留守兒童”群體,暴露出隔代教育傾向、推責依賴傾向及教育簡單粗暴傾向等教育棘手問題。為此,我校立足校情,確立了“做有溫度的農(nóng)村教育”的辦學思路,采取了一系列適合農(nóng)村孩子成長的辦法,開啟了辦好新時代農(nóng)村小學教育的新探索。
拐兒中心學校現(xiàn)共有206名學生,其中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學困生占了三分之一。小杰是我校三年級學生,父母離異,父親外出打工,爺爺奶奶身體不好,在照看小杰的事情上顯得力不從心,經(jīng)常顧此失彼,造成了小杰情緒低落,不求上進,性格孤僻,自我封閉,且理解問題較偏激。類似的情況在學校屢見不鮮。針對這種情況,學校倡導教師必須做到既為人師又為人父母,讓孩子們感受到“家”的溫暖,于是在全校范圍內(nèi)開展了轟轟烈烈的關愛活動:班主任李敏老師了解到小杰的情況后,親自到家里看望小杰的爺爺,多次與孩子進行心理對話,并在生日那天和同學們一起為小杰過生日,孩子感動得流下了眼淚。自此以后,小杰的學習態(tài)度有了明顯的轉(zhuǎn)變。
家鄉(xiāng)知名人士左奎元之孫左煒博承諾每年拿出4萬元用于孩子們的研學旅行,同時,社會各界愛心人士也紛紛給予物品捐贈。學校的阮慧清老師給孩子們買了衣服,郝佳祺老師給孩子們過生日,張躍英老師帶著留守兒童洗澡,王躋蓉老師經(jīng)常給留守兒童理發(fā)。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微小的愛心舉動,讓孩子們的眼睛亮了、笑容多了、話也多了,同時學校也贏得了家長支持、社會好評。
學校開展了“培根鑄魂,做‘四有新人”主題教育活動。一是以老區(qū)為依托,開展紅色教育,即讀紅書———誦讀紅色經(jīng)典,創(chuàng)建書香校園;唱紅歌———傳唱紅色歌曲,重溫如火激情;看紅片———觀看紅色影片,品味戰(zhàn)爭歲月;做紅人———重走紅色之路,繼承先烈遺志。二是打造“培根樂園”實踐基地的勞動教育,讓每個班級認領一塊菜地,可種植蔬菜、玉米等作物,由班級負責播種、施肥、除草、捉蟲等,并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記錄種植過程的點滴。孩子們在廣闊的鄉(xiāng)村田野里快樂地學習、快樂地成長。三是開展感恩教育。我校采取動員大會、國旗下講話、主題班會、書信、我為父母盡盡心、感恩征文、感恩演講比賽、觀看感恩教育片、唱感恩歌曲、感恩實踐等形式,對學生進行生動活潑、深入淺出的感恩教育,增強廣大學生的愛心和社會責任感,教育學生懂得感恩、自覺報恩。四是開展心理輔導,定期對孩子們作專題講座,開設心理輔導專線。正是這一系列活動,激發(fā)了學生們的集體榮譽感,激活了孩子們奮發(fā)向上的精神。
在課程設置上,學校開設了自主課堂、山水課堂、武術課堂等系列特色小課程,同時開展了課桌舞、跳繩、手工、剪紙等社團活動,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自主課堂講求創(chuàng)設生動愉快的教學環(huán)境,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帶上微笑、帶上激情、帶上幽默、帶上夸獎。自主課堂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nèi)容、學習方式、合作伙伴及作業(yè)量,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山水課堂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載體,把課堂搬到大山里。美術教師領著學生們翻山越嶺,尋找奇石、挖掘樹根、撿拾落葉、制作樹葉畫;引導他們利用泥巴制作小泥塑,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等等;來到魚塘邊,捕捉魚兒靈動之美;走進百果園,用畫筆描繪美麗景色。引導孩子們把生活當作課堂,把興趣變成特長,張揚鄉(xiāng)童個性。拐兒鎮(zhèn)是聞名太行山的武術之鄉(xiāng),武術之魂早已深深融入了一代又一代男女老少的血脈之中。為此,我校開設了傳統(tǒng)武術校本課程,讓武術走進課堂,利用體育課進行教學。為了讓教學內(nèi)容變得通俗易懂,體育老師親自把武術內(nèi)容用圖片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學生一目了然,課堂也變得生動有趣。學校聘請了社會武術人士李俊宏為武術教練,每周一節(jié)訓練課,訓練內(nèi)容為練習精氣神、基本武術理論知識、基本武術手勢和動作等,在強身健體的同時,感受中華傳統(tǒng)武術文化的博大精深。
這些來自于鄉(xiāng)土、來源于生活的特色小課堂猶如一縷春風,給學校帶來了勃勃生機,讓學生洋溢著青春活力,讓教師體驗到了教育的成功。
我校嚴格落實“雙減”政策,保證在校時間8小時。課后服務時間為每周一至周五下午兩個小時,其中一小時為自選活動,一小時為課后作業(yè)輔導。下午結束時間按學生需求與季節(jié)變化彈性調(diào)整,與家長接送時間無縫對接。同時,我校實施了“一生一案”,建立“一幫一”“生管生”幫扶制度,即將學生按成績分為A、B兩組,A1幫B1,A2幫B2,以此類推。B組組員有進步,幫扶的A組成員加同等分或得到同樣獎勵。
由于各種原因,學生難免發(fā)生缺課現(xiàn)象,為了不耽誤孩子們的學業(yè)成績,學校教師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主動上門,免費給孩子們補齊。六年級的小鑫因做闌尾手術導致一個月不能入校就讀,班主任霍文靜老師多次上門給孩子免費補齊課程。同樣是畢業(yè)班的小雪第一學期期末成績不理想,在李亞玲老師的多次耐心輔導下,在升學考試中實現(xiàn)了質(zhì)的飛躍。五年級有些學生計算不過關,騫志江老師每天中午到學生家中單獨輔導,學生成績有了明顯提高。
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每一個兒童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蔽覀冋J為辦好農(nóng)村學校,每一位老師都要做一名有溫度的老師,辦出有溫度的教育。教師要為學生點亮一把火,照亮求知的路;要為學生舉一盞燈,指明前進的方向;要為學生解一個夢,喚醒“人”的靈魂。
(作者單位:左權縣拐兒中心學校)
責任編輯郭維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