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建平
【原文】
還債畢,不亦快哉!
作縣官,每日打鼓退堂時,不亦快哉!
朝眠初覺似聞家人嘆息之聲,言某人夜來已死。急呼而訊之,正是一城中第一絕有心計人,不亦快哉!
——選自《金圣嘆評點才子全集》
【譯文】
債務還清了,好開心哪!
做縣官,每天聽到打退堂鼓的聲音時(下班時間到了),真快樂呀!
春天,剛剛睡醒,似乎聽到家里人嘆息的聲音,說有個人夜里去世了。急忙問,是誰去世了,原來是一座城里最有心計的那個人。太高興了!
【朗讀】
還債畢,不亦/快哉!
作縣官,每日/打鼓退堂時,不亦/快哉!
朝眠初覺/似聞家人/嘆息之聲,言/某人/夜來已死。急呼/而訊之,正是一城中/第一/絕有心計人。不亦/快哉!
【解讀】
明末清初,有個著名的讀書人,叫金圣嘆。他讀《西廂記》,讀到樂不可支的時候,順手寫了三十三條批注,表達閱讀的愉悅之情。這,就是著名的三十三則“不亦快哉”。本文選的是其中三則。
“亦”就是也;“快”就是快樂、痛快、開心;“哉”是語氣詞?!安灰嗫煸铡本褪钦骈_心哪,好快樂呀!
債還清了,很高興,這是“無債一身輕”。
聽到下班的鼓聲,很開心,這是結束一天的勞累,終于可以休息的喜悅。
聽到一座城里最有心計的那個人去世了,惡人有惡報,這是大快人心。
【啟發(fā)】
金圣嘆這種寫法的特點是:前面寫一件小事,后面加上“不亦快哉”。而且不論喜怒哀樂,都用“不亦快哉”。比如這句——“存得三四癩瘡于私處,時呼熱湯,關門澡之,不亦快哉!”長了幾個癩瘡,一直好不了,經(jīng)常叫人打一盆熱水來,關上門洗一洗(會舒服一些),不亦快哉!這是以苦為樂。
金圣嘆的“不亦快哉”不斷被模仿,以至成了一種特殊的文體。你看:
“看電視兒童合唱。見一小孩兒特別起勁,張口大唱,又伸手挖鼻子,逍遙自在。不亦快哉!”合唱隊里有個小孩兒,一邊起勁地唱歌,一邊自在地挖鼻孔。小孩兒這樣做,覺得很快樂。把這樣有趣的事寫下來,也很快樂!
我的不少學生甚至喜歡用這樣的方式來寫日記。比如:
聽賴老師教小古文,講金圣嘆,不亦快哉!
期末考試,數(shù)學滿分。細看試卷,有筆誤一處,老師未曾留意。呈上再批,老師大筆一揮,100分轉眼不翼而飛,不亦快哉!
腳趾間藏有水泡數(shù)枚,奇癢難忍。尋得良醫(yī),抹上良藥,片刻之后,奇癢消失,遍體通泰,不亦快哉!
是不是很好玩兒???
【寫作小妙招兒】
你是否也能用“一件小事+不亦快哉”的形式,來寫幾則獨一無二的“不亦快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