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輝
什么樣的詩才算得上好詩?也許很難有一個切合實際的明確標準。但在創(chuàng)作詩詞時,詩人著意追尋意趣應該不會有什么異議。擴展詩意層次,增加情趣品位,方法自然很多。這里僅從選好句子形式的角度談一點看法。
頓悟。紛亂的世相常常被詩家語所道破。詩人對自然和生活的感受通常是很熟悉的,但創(chuàng)作時往往不直接描述出來,而是把它放在觸發(fā)具體景物時頓生奇想組成佳構,以增強作品的審美意味。譬如王昌齡《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對于獨居的閨中少婦的感受,詩人不會不知道,但詩人不是讓少婦直抒胸臆,而是寫她春來沒有愁思而艷妝登樓,當她在觀景中看到楊柳枝頭有了新綠,心頭不禁一顫,原來丈夫已經(jīng)很久沒有回家了!于是她突發(fā)強烈的思夫之念,后悔讓丈夫去追求功名而使自己長期獨守空房。這樣一經(jīng)襯托便大大增強了詩的情感回味強度,擴展揮之不去的時間長度和空間廣度。又如白居易的《長恨歌》:“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通過寫唐明皇回長安后,看到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宮的柳樹,好比看到楊貴妃的姣好面容而格外傷心。楊貴妃已經(jīng)不在了,可是觸目的花葉景物仿佛都是她的影子,這使得唐明皇情何以堪?加上后面“春風桃李花開夜,秋雨梧桐葉落時”的比喻,更能把讀者帶進一個具體可感的痛苦世界。王勃的《思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情因觸景而更強烈,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以山為隱喻,啟人明悟當事者迷之道,皆有類于此。
詩詞中的頓悟有時也可以借景取象,展示給讀者一幅畫面,讓讀者自己去體味?!叭漳壕菩讶艘堰h,滿天風雨下西樓”(許諢《謝亭送別》)、“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驚回首,離天三尺三”(毛澤東《十六字令》)等,都是瞬間突發(fā)的奇想,但雅人深致全以景寓情,啟人回味。
陌生化?!澳吧弊钤缬啥韲u論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后來發(fā)展成為西方“陌生化”詩歌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陌生化”詩學的成熟標志。介紹到中國以后,也指在寫作中采取一種詩意的形象描述方法,寫出初見者的驚奇或評論,好像作者也是初見似的,從而給作者帶來強烈的新奇感和審美感受。譬如陳楚南《題背面美人圖》:“美人背倚玉欄桿,惆悵花容一見難。幾度喚他他不轉,癡心欲掉畫圖看?!睂χ环趁鎴D,詩人完全明白那是不可能叫圖中的美人轉身的,可是卻寫成“幾度喚他他不轉”,也就是說不是不能轉,而是她不轉,引得癡心于一睹美女芳容的人想轉過畫圖看。這樣寫既側面反映了背面美人圖畫得逼真,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也大大增加了題詩的形象感和趣味性,給讀者以強烈的新鮮感受。元代睢景臣在他的散曲【哨遍·般涉調】《高祖還鄉(xiāng)》中也極為成功地運用了陌生化手法:“又是言車駕,都說是鑾輿,今日還鄉(xiāng)故?!薄耙娨槐肴笋R到莊門,匹頭里幾面旗舒。一面旗白胡闌套住個迎霜兔,一面旗紅曲連打著個畢月烏。一面旗雞學舞,一面旗狗生雙翅,一面旗蛇纏葫蘆。”“只道劉三誰肯把你揪扯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喚作漢高祖?”曲詞中的“車駕”“鑾輿”本是君王的車子,在此用以借代皇帝?!捌ヮ^里幾面旗”分別為月旗、日旗、舞風旗、飛虎旗、蟠龍戲虎旗,對于儀仗隊里的這些旗子,作家睢景臣是很熟悉的,可是他卻按照鄉(xiāng)民的經(jīng)驗口吻,把肅整威武的朝廷儀仗隊加以隨意描述,揭露了神圣無比的皇上的真實面目,否定了封建社會最高統(tǒng)治者的無上權威,勾勒了皇上裝腔作勢的丑惡場面,給廣大讀者帶來了閱讀的無窮快感。即使在篇幅短小的格律詩中也不乏這類例子,如“繡成安向春園里,引得黃鶯下柳條”(胡令能《詠繡障》)、“蜂蝶紛紛過墻去,卻疑春色在鄰家”(王駕《春晴》)、“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等詩都有相似之處。詩人都有一顆純潔的童心,對大自然充滿著無限的好奇。巧妙運用陌生化的寫法,才能更好地把對自然、對人生的感受真切地傳達給讀者?!叭粞郧偕嫌星俾?,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蘇軾《琴詩》)詩人走來與讀者一起思考,非但不示結語,連暗示也沒有。
極致語?!锻隆返母柙~中有兩句:“世界上最美最美的是月亮,比月亮更美更美的是你?!睘榱送怀鲈娙说膹娏仪楦?,詩詞中常常突破平常言語的界限,把它進一步發(fā)揮到極致。《漢樂府》中寫道:“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棱,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边@種愛情已夠決絕,而敦煌曲子詞《菩薩蠻》更加堅定不移:“枕前發(fā)盡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爛。水面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枯。白日參辰現(xiàn),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币豢跉饬信e了青山腐爛、秤錘浮水、黃河枯竭、參辰互見、北斗回南等不可能出現(xiàn)的五種現(xiàn)象,可是即使如此還不夠,還要再等到三更半夜日在中天。
這種極致語對后代的詩詞影響很大,許多詩人繼承了這種寫法,把原來的賦法句式簡化,只用一個詩句襯托,大大深化了作品的意蘊,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耙押薇躺较嘧韪?,碧山還被暮云遮”(李覯《鄉(xiāng)思》)、“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杜荀鶴《山中寡婦》)、“無端更渡桑干水,卻望并州是故鄉(xiāng)”(賈島或說劉皂《渡桑干》)、“平蕪盡處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歐陽修《踏莎行》)、“楚客莫言山勢險,世人心更險于山”(雍陶《峽中行》)、“青楓江上孤舟客,不聽猿啼亦斷腸”(何景明《竹枝詞》)等等,近人李伏波在《大庸道中》也寫道:“車在人家頭上過,人家已在白云間?!敝皇歉淖円幌落亯|在前為后補鋪墊的順序而已。
矛盾心理。人的思想感情到了一定的時候,有時會出現(xiàn)欲進不能、欲罷不舍的兩難地步。在表現(xiàn)離情時,古代詩人常常用矛盾糾結的句法。白居易的《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就很典型。在寒冷的冬天里,穿著單薄衣服的老漢多么盼望天氣暖和,可是他為了炭能夠賣個好價錢,卻盼望著天氣再寒冷一點。這種矛盾心理真實而又深刻地反映了賣炭老人的辛酸窮苦。又如元代姚燧的【越調·憑欄人】《寄佂衣》:“欲寄君衣君不還,不寄君衣君又寒。寄與不寄間,妾身千萬難?!苯o征夫寄衣服的猶豫不決,深刻表現(xiàn)了思婦的深厚愛情和矛盾心理。李清照在《一剪梅》(紅藕相殘)中寫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剛下了眉頭,卻又在心里翻攪,正是不思量自難忘的糾結。
南宋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曾經(jīng)在詞中寫道:“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嘗盡愁的滋味,想說卻不能說,只能說些不著邊際的話,這正是突出詞人長期遭受壓抑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也從側面表現(xiàn)了對南宋統(tǒng)治集團的極端憤恨。
對比。為了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現(xiàn)得更加深刻有趣,詩人常常運用對比手法,把相反相對或者不同方面的事物進行對比,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有益的啟示。蘇軾在《縱筆》的第二首寫道:“父老爭看烏角巾,應緣曾現(xiàn)宰官身。溪邊古路三岔口,獨立斜陽數(shù)過人?!鼻皟删鋵崒懜咐蟼儑创蟾攀亲约涸鵀楣倮糁墸缓髢删鋵崒懖痪弥笞约壕酮毩⑾吂诺揽葱标柫?。全詩以閑淡之筆對比寫出詩人的極度悲涼,格外耐人尋味。虛實對比的如“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劉禹錫《西塞山懷古》),強烈表現(xiàn)了詩人對山河依舊、人世不再的歷史興亡的深沉感嘆。在詩詞中對比有多種形式:如正反對比的“一夢不須追往事,數(shù)杯猶可慰勞生”(羅隱《蓮塘驛》),是非對比的“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文天祥《南安軍》),動靜對比的“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李白《望天門山》),時空對比的“蝴蝶夢中家萬里,杜鵑枝上月三更”(崔涂《春夕旅懷》),大小對比的“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杜甫《孤雁》),多少對比的“喧啾白鳥群,忽見孤鳳凰”(韓愈《聽穎師彈琴》),有無對比的“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李商隱《二月二日》)、“身無卻少壯,跡有但羈棲”(杜甫《春日梓州登樓》),哀樂對比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今昔對比的“詞客有靈應識我,霸才無主始憐君”(岑參《韋員外家花樹歌》)、“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等等,都能使相對比的事物更加鮮明突出,給讀者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追尋詩的意趣當然不止上述這些方法,還可以從題材、取象、寄言或其他表現(xiàn)方法等入手。限于篇幅,本文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