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域傳統文化是高校思政課教育的重要資源。高校思政課教育是實現地域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地域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課教育契合相通,將二者有效融合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新時代實現地域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課教育的有效融合,必須堅定政治立場,優(yōu)化教學體系,強化師資隊伍,扎根鄉(xiāng)土,立德樹人。
關鍵詞:地域傳統文化;高校思政課教育;有效融合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2.088
地域傳統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先民在長期社會實踐中凝練的極具地域特色的精神財富,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利用地方傳統文化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是增強高校思政課教育實效的重要切入點。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來,在實際工作中一直重視地域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在理論上也不斷探索二者有效融合的方式方法,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經驗。如毛澤東在井岡山時期就曾學習并運用當地的語言、風俗傳統和群眾進行交流,啟發(fā)民眾覺悟,增進情感認同。新時代背景下,落實鑄魂育人的根本任務,高校應結合自身所處的地域環(huán)境,充分挖掘地域傳統文化的思政資源,以地域傳統文化增強思政課教育實效,以思政課教育帶動地域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
1"地域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課教育有效融合的必要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校思政課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還存在一些不足。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學普遍面臨多項突出問題,如部分學生理想信念不堅定、理論掌握不充分、學習興趣不高、學習內動力不足等,影響了思政教育教學效果與課程質量。同時,地域傳統文化的傳承發(fā)展問題也亟待解決。將地域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課教育有效融合,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地域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的需要,還是高校思政課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增強的需要。
1.1"馬克思主義理論發(fā)展的需要
將地域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課教育有效融合,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發(fā)展的需要。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由馬克思、恩格斯所創(chuàng)立,并由其后繼者們不斷豐富和發(fā)展的理論,具有與時俱進的品質。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fā)展,是在其與中國的具體實際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和發(fā)展的。中國共產黨人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忠誠信仰者,又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由一個一個地域文化形成的合力,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地域傳統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思政課作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主陣地,在其建設和改革過程中,結合地域傳統文化優(yōu)勢,由教材體系轉向教學體系,因勢利導,能夠更好地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國化與時代化發(fā)展。
1.2"地域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的需要
地域傳統文化建設是當前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文化建設高度重視,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目標。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提出:“推動高校開設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必修課,在哲學社會科學及相關學科專業(yè)和課程中增加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內容?!?020年教育部發(fā)布的《關于印發(fā)lt;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gt;的通知》強調,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政建設的重點內容。這對傳承發(fā)展地域傳統文化及其與高校思政課教育的有效融合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我國傳統文化中蘊涵豐富的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家國情懷,必須予以傳承發(fā)展。我們應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課程中進行課程思政,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在思政課程中增加地域傳統文化內容,賡續(xù)地域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推動文化的傳承發(fā)展。
1.3"高校思政課育人實效提升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主陣地,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核心課程,是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fā)展的靈魂課程。2019年,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推動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簡稱“三性一力”)。思想性以立德樹人為根本,著力解決學生的信仰問題;理論性以知識體系為內容,著力強化學生的理論定力;親和力以環(huán)境為載體,努力營造樂學善學的氛圍;針對性以問題為導向,聚焦學生關切問題,著力增強學生學習的內動力。高校思政課不是單純地講教材,而是講道理,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認同,真正將理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地域傳統文化具有極強的區(qū)域特征。生活、學習在這片地域的學生深受當地文化氛圍的熏陶,其中的道德規(guī)范、人文精神極易喚起人們的理性認知和情感認同。將地域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課教育有效融合,對高校思政課“三性一力”育人實效的提升大有裨益。
2"地域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課教育有效融合的可能性
地域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課教育各有側重,要實現二者的有效融合,必須厘清二者能夠有效融合的契合因素。
2.1"地域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課教育在價值取向上具有契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兼具政治屬性和文化屬性,圍繞“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制定人才培養(yǎng)目標。我們既要堅持政治屬性,用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武裝青年頭腦,又不能忽略文化的育人功能?!拔幕鳛橐环N無處不在的精神力量,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更深遠地影響著人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钡赜騻鹘y文化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規(guī)范,其中的愛國主義、家國情懷、使命擔當精神等價值取向,與高校思政課教育高度契合,對于今天培育學生的愛國愛黨精神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2.2"地域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課教育在具體內容上具有相通性。
地域傳統文化蘊含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既有展現尊老愛幼、尊師重道、家國情懷、誠實守信等傳統精神文化的生動故事和傳說,又有故居、遺址、遺物等承載地域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地方高??梢越柚赜騼?yōu)勢進行理論和實踐教學,深入挖掘地域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把地域傳統文化的優(yōu)勢用好、用足,豐富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更好地幫助青年學生成長成才。
2.3"地域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課教育在發(fā)展方向上具有一致性。
地域傳統文化的生命力需要在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不斷增強。創(chuàng)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地域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地域傳統文化的發(fā)展方向也應在新時代背景下繼續(xù)傳承發(fā)展。高校思政課的政治屬性不但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fā)展大繁榮指明了方向,而且實現二者的有效結合也正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進一步深化發(fā)展的需要。
3"地域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課教育有效融合的實現路徑
將地域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課教育有效融合是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教育的傳統。在延安整風時期,毛澤東結合地域傳統文化資源,對廣大黨員同志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思想成為全黨共識。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結合地域傳統文化資源,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一國兩制”等方針,開啟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階段。進入新世紀,以江澤民、胡錦濤為代表的黨中央,繼續(xù)結合地域傳統文化資源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穩(wěn)步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扎實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內涵由“一個結合”拓展為“兩個結合”,突出了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新時代,繼續(xù)推進地域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課教育有效融合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深耕細作:
第一,堅定馬克思主義政治立場。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夯實理論基礎,堅持正確方向。對于地域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內容繼續(xù)傳承和發(fā)揚,反之,則自覺地加以改造或摒棄,努力推動傳統文化的守正創(chuàng)新。
第二,筑牢思政課堂主陣地。推進地域傳統文化“三進”,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重視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融入傳統文化,講好身邊故事。采取案例教學、展演教學、經典誦讀、實踐教學等形式,讓思政課在有趣生動中潛移默化,增強課程親和力和感染力。
第三,創(chuàng)新思政課堂教學手段。在現有教育基礎上,綜合運用多種教學APP、新媒體平臺、VR技術輔助教學、線上教學等手段,打造“互聯網+融合”模式;邀請地域傳統文化名人名家進課堂或組織學生參觀名人故居、誦讀地域名人名篇,打造特色開放課堂,更好地發(fā)揮地域傳統文化的思政育人功能。
第四,堅守地域傳統文化根基。扎根鄉(xiāng)土,充分挖掘地域傳統文化的思政元素,結合學生的特點開展思政教育,增強鄉(xiāng)土情結,厚植鄉(xiāng)土情懷,激發(fā)學生愛國愛家的情感,在地域傳統文化熏陶中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發(fā)展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不斷深入。
第五,提升思政課教師的地域傳統文化素養(yǎng)。上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兼具政治理論功底和傳統文化素養(yǎng)的思政課教師隊伍,是辦好高校思政課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動地域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廣大思政課教師必須立足理論,加強自身的理論功底和文化素養(yǎng),研讀經典、關注前沿,以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以文化的獨特魅力感召學生。
參考文獻
[1]王柳芳,孫偉.井岡山時期毛澤東如何用活語言藝術[J].黨課參考,2020,(18).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EB/OL].20170125.
[3]2020年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11027.
[4]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90318.
[5]黃巖等.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思考[J].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