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寫作動力源于對工業(yè)革命以來工人悲慘境遇的不滿,以及對當時調研中可能存在的錯誤傾向的警覺。通過實地考察、文獻調查和典型調查等方法,他深入剖析了英國工人階級的真實狀況,旨在為擺脫困境的工人階級指引道路。該著體現的調查研究思想對我們在當下調研工作中堅持實事求是、立足唯物史觀和踐行群眾路線具有重要啟示。
關鍵詞:《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恩格斯;調查研究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2.055
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以下簡稱《狀況》)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深入研究了英國工業(yè)城市中工人階級面臨的剝削和壓迫問題。此外,恩格斯還提出了一些幫助工人階級擺脫困境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現實和政治意義。本文旨在從動因分析、基本內蘊以及當代啟示3個維度對恩格斯《狀況》進行深入探究。
1"《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的動因分析
調查研究是一種具有較強功利性的社會研究方式。進行調查研究往往不是調查者一時沖動,而是出于對社會的長期觀察、思考以及解決社會矛盾的需求。恩格斯深入工人內部進行調研的主要動機如下。
1.1"工業(yè)革命為工人階級帶來巨大的痛苦
在工業(yè)革命之前,英國的紡織業(yè)是以家庭為單位的手工業(yè)。工人們過著寧靜而滿足的生活,根據個人意愿從事生產勞動,享有大量的休閑時間。
隨著工業(yè)革命的興起,社會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市場格局發(fā)生變化,布匹和織工的需求增長,織工工資得到提高。其次,工人階級本身發(fā)生轉變。隨著織工工資上漲,工人逐漸放棄農業(yè)副業(yè),成為徹底的無產者。再次,分工發(fā)生變化,工作更加依賴男性和機器。最后,機器的使用推動工業(yè)和農業(yè)無產階級的形成,導致小生產者無法與資本家競爭,手工勞動被機器勞動取代,工廠制度得到迅猛發(fā)展。
工人們被迫進入工廠進行機械化勞動,工作時間無休止地延長,分工越來越細致,生產動作變得單一而重復,工資降低到僅能勉強維持生計的水平。他們生活在擁擠骯臟的貧民窟中,缺乏基本的衛(wèi)生設施和飲用水,頻繁遭受傳染病的侵害。工業(yè)革命“把中間階級中的勞動者變成了工業(yè)無產者,把以前的大商人變成了工廠主”。社會日益分化為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兩大陣營。工人階級從此成為“固定的階級”,“除了一輩子當無產者,就再沒有別的前途了”。
為了更好地了解工人階級的狀況,恩格斯舍棄了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選擇將“空閑時間幾乎全部用來和普通工人交往”。恩格斯在調研過程中深切地體會到工業(yè)革命給工人階級帶來的痛苦,他決定寫下《狀況》,以揭露工人階級的真實境遇,呼吁工人階級為爭取自身權利和尊嚴而奮斗。
1.2"糾正調查研究領域中的錯誤傾向
在恩格斯著《狀況》的年代,調查研究領域存在諸多錯誤傾向,不僅未能真實反映英國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況,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工人們的困苦。
一方面,調查研究更注重現實而非理論。相較于德國注重觀念演變的社會研究方法,英國的研究更加經驗主義,關注實際情況。這兩種方法源于不同的哲學傳統(tǒng),存在明顯差異。德國的思想界注重超越現實的思維概念演變,將人類社會發(fā)展視為“絕對精神”的自我演變,而較少關注現實問題。并且德國“現實的關系還不能直接推動我們去對這個‘丑惡的現實’進行改革”。恩格斯正是在受到英國經驗論思想沖擊后,發(fā)現德國也存在著與英國類似的“造成無產階級貧困和受壓迫的那些根本原因”,如果放任這種傾向不管將會導致嚴重后果,所以他認為德國人也需要了解實情。
另一方面,調查研究成為資產階級掩蓋工人階級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工具。在恩格斯寫作《狀況》時,調查研究已不再是客觀、公正、注重事實的學問,而成為資產階級用來掩蓋工人階級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工具。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的狀況“是毫不在乎的,只要他自己能賺錢就行”,除了支付微薄的錢財給調查委員會。當然,這種調查也只是流于形式,這些調研報告“注定要永遠沉睡在內務部檔案架上的廢紙堆里”。因為這是他們“不喜歡談論的事情”。至于工人的困苦,在他們看來只是社會現象中的個別事例,沒必要關心。恩格斯認為,當時的調查研究是資產階級立場的形式主義調查。只有堅持工人階級才是“當代一切社會運動的真正基礎和出發(fā)點”,從無產階級角度出發(fā),才能揭示資產階級隱瞞的真相。
2"《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的調查研究內蘊
《狀況》之所以能夠獲得巨大的成功,一方面與調查內容有關,因為在此之前英國還沒有像《狀況》一樣考察一切工人的著作;另一方面也和作者所采用的調查方法有關,這些調查方法值得我們認真探討。
2.1"深入工人群體,開展實地調查
恩格斯是一位重視實地調查的研究者,在英國期間,他親眼目睹了資本主義對工人的影響,并決心為工人做些事情。他在《狀況》中寫道“我想把你們的狀況、你們的苦難和斗爭、你們的希望和要求的真實情況描繪給我的德國同胞們?!比欢?,要獲取工人階級的狀況信息并不容易,調查過程中很可能會受到資產階級的誤導和封鎖。恩格斯從自己在工廠的工作經歷中深刻認識到這一點,他寫道“領你們到設備很好甚至還可能有通風設備的建筑物中去……于是你們以為工人的工資都很高,生活都很舒適”。因此,如果調研無法深入到工人中,就會受到資產階級及其代理人的封鎖和欺騙。于是,他放棄了資產階級生活,深入到工人群眾中去,親身接觸真正的英國工人階級,與一些工人組織和派別建立聯系,具體地了解工人區(qū)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
恩格斯通過實地調查獲得了大量真實的材料,讓他有足夠信心對提出質疑的人回擊道“指出哪怕是一件多少能影響到我的整個觀點的不確切的事實吧”。實地調查使恩格斯對工人階級的悲慘遭遇感同身受,堅定了他為工人階級發(fā)聲的決心。
2.2"論證言之有物,重視文獻調查
要想全面“了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可以通過若干途徑,如閱讀專著、參觀名勝古跡、鉆研檔案與核查統(tǒng)計資料等。原始文獻與目擊者的記錄尤其重要?!痹谏鐣茖W研究中,搜集、整理和分析文獻資料是不可或缺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報紙是反映時事政治的重要資料,具有強大的時效性。恩格斯經常從報紙中獲取情報或引用內容來論證觀點。如恩格斯為了論述當時犯罪率高的事實,就引用了《曼徹斯特衛(wèi)報》(1844年10月30日)和《泰晤士報》(1844年9月12日)。盡管這些報紙代表不同的政治態(tài)度,但它們都及時真實地描述了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況,為恩格斯了解工人狀況提供了資料支持。
與報紙不同,雜志可以為論證社會問題提供專業(yè)支持。恩格斯引用了《工匠》雜志的文章來論證工人區(qū)空氣污染會導致工人患上肺結核,“肺病是這種生活條件的必然結果”。除此之外,他還引用了《礦業(yè)雜志》《愛丁堡內外科醫(yī)學雜志》《彩色雜志》等。
為了使調查的結果更加生動、全面、準確,恩格斯還大量地引用各種官方的、非官方的報告。如在談到工人階級衛(wèi)生狀況時,引用了工廠調查委員會報告、英國戶籍總署署長關于出生、死亡、婚姻的第5號年度報告等;在談到童工使用問題上,引用了童工調查委員會報告等。
恩格斯正是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引用了大量的文獻材料,使他得以從多個角度展現工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并為他的理論構建提供了有力支持。
2.3"觀一點知全貌,活用典型調查
從方法論的角度看,恩格斯在調研過程中運用了典型調查法。典型調查法也就是“在對調查對象進行初步分析的基礎上,選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對象作典型,對其進行周密系統(tǒng)的調查,以認識調查對象的總體情況”。毛澤東同志將這種方法稱為“觀一點而知全貌”。
從現實來看,與大多數學者局限于贊美資產階級的功績不同,恩格斯立足于批判性歷史辯證法看問題,他認識到工人階級的處境是“目前社會一切災難的最尖銳最露骨的表現”,也只有在英國“才能把無產階級放在它的一切關系中并從各個方面來加以研究”。因此,恩格斯選擇了英國作為研究對象,選擇了工人階級作為典型代表,特別關注曼徹斯特這個英國紡織業(yè)的中心。以“觀一點而知全貌”的方式展開調研,他通過曼徹斯特工人階級這一“點”來觀察英國工人階級的“全貌”,從典型中把握現實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
3"《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的當代啟示
2023年3月1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將調查研究工作的重要程度提到了一個新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調查研究“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yè)得失成敗的大問題”。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際,探尋《狀況》中調查研究思想對于當下開展調查研究有著重要啟示作用。
3.1"堅持實事求是,做到敦本務實
《狀況》備受推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恩格斯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一方面他通過在英國進行實地調查,獲得工人階級狀況的真實資料。因此,《狀況》中的分析和論斷都以英國工人的實際情況為基礎,所有觀點都能夠在現實與文獻中找到依據,這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這也是恩格斯有底氣“向英國資產階級提出挑戰(zhàn)”并要求他們拿出“可靠的證據”來反駁他的觀點的原因。
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黨一貫堅持的思想原則,也是進行調查研究工作必備的品質。但目前的調研中還存在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形式主義就是其中之一。而恩格斯在寫作《狀況》過程中體現的實事求是原則,就是克服形式主義的利器。“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黨員干部必須高度重視調查研究的重要性,以身作則帶頭進行實地調研,堅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原則,不搞作秀式、盆景式和蜻蜓點水式等形式主義調研,突出問題導向,深化理論認知,善于總結經驗,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理論研究,將理論與現實相結合,運用新理論解決新問題,確保調查研究的有效性。
3.2"立足唯物史觀,把握歷史規(guī)律
恩格斯在《狀況》中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工人階級與資本主義社會的關系,為當前調查研究提供了方法論指導。
把握歷史規(guī)律,歷史地看問題。馬克思主義調查研究方法的科學性源于對歷史規(guī)律的深刻把握。恩格斯曾明確指出本書中的觀點“和我現在的觀點決不是完全一致的”。如果局限于文本而不聯系文本背后的社會現實,就不能正確理解著作。他在對資本主義工業(yè)的調查中發(fā)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社會生產力的矛盾,這兩者的沖突必然導致經濟危機的頻發(fā)。他將工人階級狀況視為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歷史現象,認為解決問題的關鍵“應當到資本主義制度本身中去尋找”,并得出“資本主義生產正陷入絕境”的結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面臨著新的戰(zhàn)略機遇、任務、階段、要求和環(huán)境?!凹毙枵{查研究來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探尋難題破解之道”。廣大黨員干部要正確認知當代中國的歷史地位,將調查研究思想與時代任務相結合,將調查研究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相聯系,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面臨的問題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攻堅克難。黨員干部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并將其積極運用于調查研究之中,要學會調查研究與歷史觀相結合,“提出或回答任何問題,都必須將其置放在特定的時代背景和歷史環(huán)境中”。
3.3"踐行群眾路線,夯實群眾基礎
盡管恩格斯在《狀況》中沒有正式提出群眾路線的概念,更多地體現的是“工人路線”的思想,但對于我們當前堅持群眾路線,將調查研究與群眾路線相結合,堅持群眾史觀,并在調查研究中密切聯系群眾,以及調查結果自覺接受群眾檢驗,具有重要意義。
一方面,在《狀況》中,恩格斯始終堅持群眾史觀,站穩(wěn)工人階級立場。他贊揚工人階級是“偉大的階級”,認為“工人階級的狀況是當代一切社會運動的真正基礎和出發(fā)點”,突出強調工人階級的歷史地位,將其視為未來的希望。另一方面,恩格斯注重在調查研究中密切聯系群眾。恩格斯通過“把自己的空閑時間幾乎全部用來和普通工人交往”,加深了對工人階級乃至資本主義社會的認知,為指導工人階級解放夯實現實基礎。此外,恩格斯認為調查研究的結果必須經得住檢驗。在《狀況》中,恩格斯通過嚴謹的邏輯論證和大量可靠文獻支持自己的觀點。馬克思曾這樣評價這部書:“你的書中的主要論點,連細節(jié)都已經被1844年以后的發(fā)展所證實了?!?/p>
群眾路線作為黨的看家本領,而調查研究作為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渠道,二者都必須加以重視。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搞好調查研究,一定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廣泛聽取群眾意見?!闭{查研究結果要經過群眾檢驗。以調研結果為基礎出臺的政策應同樣如此,要廣泛收集群眾意見,全面評估可能對群眾造成的影響,慎重決策。各級領導干部要虛心向群眾學習,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接地氣、通下情?!耙萑嗣駷閹煟十斝W生,特別要多交幾個能說心里話的基層朋友?!?/p>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8,370,382383,385386,388,390,402403,411,445446,477.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73474.
[3]郭華榕.《從巴黎到伯爾尼》:恩格斯的一份社會調查[J].史學月刊,2002,(09):8086.
[4]吳增基,吳鵬森,蘇振芳,等.現代社會調查方法(第五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8990.
[5]習近平.談談調查研究[N].學習時報,20111121(1).
[6]丁俊萍,樊容均.中國共產黨調查研究思想的歷史發(fā)展及其意義[J].毛澤東思想研究,2023,40(01):123132.
[7]中辦印發(fā)《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N].人民日報,20230320(001).
[8]孫伯鍨,侯惠勤.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與現狀(上)[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10.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3.
[10]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20.
[1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