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小古文,是指適合兒童閱讀、淺顯易懂、篇幅短小的文言文?!读x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對教學文言文提出了新的要求:遵循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循序漸進地教學,學生能借助工具書誦讀淺易文言文,在誦讀文言文的過程中了解文章大意,體驗其中情感,初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并能夠背誦課文。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一至六年級由淺入深一共安排了16篇小古文,目的在于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語言,了解祖國悠久燦爛的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磨煉學生的意志品質, 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小古文與白話文相比較,雖然篇幅短小,但讀起來拗口,一字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現象以及文中的“之乎者也”往往讓學生感到晦澀難懂,所以學生在學習小古文時經常會遇到一些學習障礙,導致學習興致不高,學習被動,效率低。因此,教師在教學小古文時要盡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怎樣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呢?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我,有以下幾點心得。
一、從小抓起,奠定基礎,啟智增慧
一提到小古文,我的腦海里便會立刻浮現出曾經讀小學的女兒來。那時她在讀小學一年級,開學后不久,她就從書包里摸出一本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讀本,藍色的封面上大大寫了兩個字《中文》,我知道這是她們學校自己收集編撰的讀本,里面的第一篇內容便是人們熟知的《三字經》,接下來便是《弟子規(guī)》,后面還有內容越來越豐富的《大學》《中庸》等文言文節(jié)選,那上面每一個字都有拼音,以便于學生閱讀。那時候,女兒每天晚上完成家庭作業(yè)以后,便拿起《中文》讀本讀了起來,因為她的語文老師每天都會給學生指定一些段落背誦。女兒讀得很認真,由于她剛上一年級,除了認識一些簡單的文字,主要以認讀拼音為主。有時,我也和她一起讀、一起背,我采用的意義記憶法,而她只有反復讀,先把每個字的音節(jié)讀準,然后連起來讀通,這樣越讀越熟。很多時候,我都驚異地發(fā)現,她不僅背得比我快,而且比我熟練得多,我總能看見她每次贏過我后臉上露出勝利的喜悅,使得她越發(fā)愛上閱讀文言文了。就這樣,她在小學期間背誦了很多優(yōu)秀的文言文,這使得她在讀初中、高中時總能脫口而出,學起文言文來輕松愉快,直到今日她都能一字不漏地背誦出很多文言文,這全靠她小學時打下的堅實基礎。
二、以讀為本,讀中享樂,讀準、讀通、讀懂小古文
我們閱讀任何一篇文章,首先得把字音讀準確,由于文言文比白話文讀起來拗口,所以學生閱讀起來比較困難。這時教師就可以采用范讀、聽讀、領讀、自讀等一系列方法,讓學生反復誦讀。把文中某個不常見或者難讀的字音反復糾正,以便他們能讀準、讀通,如六年級上冊中的《伯牙鼓琴》一文,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始終把“湯湯”讀成“tangtang”,把“少選”中的“少”讀成第四聲,因此我就專門強調并讓學生誦讀。還有一些句子比較長,讀起來很拗口,于是我就把它找出來,采用斷句的方法,讓學生朗讀,如:《伯牙鼓琴》中“以為世無足復為古琴者”一句,學生讀了幾遍都讀不流利,于是我就給學生反復范讀,并用小節(jié)線畫出停頓,然后教讀,再讓學生自讀,最后齊讀。讀準了文言文的字音,就可以流利地閱讀全文了,那么此時再讀,就要指導學生注意讀好停頓,學會準確斷句,讀出節(jié)奏美、音律美,這有助于學生對句子的理解。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樣經過不斷地誦讀,學生也能大概讀懂文言文的內容了,此時你會看到一張張興高采烈的臉,一雙雙躍躍欲試的小手高舉著,整個課堂那么有生機,那么有活力。
三、注重方法,有效提問,效果事半功倍
學生在反復誦讀、大概讀懂小古文后,就需要更進一步了解其主要內容了,這時我們可以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方法,如結合注釋、利用插圖、聯(lián)系生活實際等方法。但單用這些基本方法是不夠的,教師還需要用提問策略來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小古文。教師提問一定要注意方法,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堂提問要來自教材,因而在設計問題時,不能脫離教材內容,要緊扣文本提問,不要提一些與教材內容無關的問題,也不要提一些與教材內容不太適宜的問題,例如:《書戴嵩畫牛》一文有句子“蜀中有杜處士”,就沒有必要問杜處士是誰,更不需要了解他的生平。我們重點要問的是:牧童為什么要拊掌大笑?弄懂了這個問題,學生也就讀懂了這篇文言文了。
對于小古文,學生本就覺得晦澀難懂,因此,在提問題時一定要做到難宜適中,把握好提問的“度”。要做到這一點,教師的備課就很重要,鉆研教材,了解學情,把握小古文的重點、難點,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特點精心設問、發(fā)問。提問不宜過于簡單,但也不要過于深難,如:四年級上冊《精衛(wèi)填海》題目中,問學生:誰在干什么?精衛(wèi)為什么要填海?旨在通過這樣的問題激發(fā)學生往下閱讀的興趣。如果問得太深、太難,學生不僅回答不上來,還會增加他們的壓力,抑制他們的思維,影響他們學習小古文的興趣。只有把握好提問的難易程度,才能讓學生在學習小古文中找到自信,收獲成功的喜悅,從而對小古文有更濃厚的興趣。
四、拓展視野,豐富知識,提高文化自信
在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一至六年級循序漸進安排的小古文中,有些關于小古文的白話故事,學生早就耳熟能詳,如:《司馬光》《守株待兔》《鐵杵成針》這幾篇小古文,學生學起來既簡單又特別有興趣。然而,大多數小古文是學生不太熟悉的,那么他們學起來就會感覺很吃力,甚至產生畏難情緒。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盡量在學生學習小古文之前或者之后,給他們補充一些課外的資料,以豐富他們的知識,提高他們的自信。例如:在教學《楊氏之子》之前,我先讓學生講講《孔融讓梨》的故事,學生們興致盎然地講完后我便告知他們這個故事選自《世說新語》,然后引出《楊氏之子》,一下子就拉近了學生和《世說新語》之間的距離。在上完《楊氏之子》后,我又給孩子們講了《世說新語》中的其他兩個故事——《管中窺豹》和《人琴俱亡》,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恨不能立刻就去讀《世說新語》這本書了。
記憶最深的是,2022年下半年的后半學期的網課上,學生們聽學到小古文《伯牙鼓琴》感覺比較困難,伯牙和鐘子期這兩個人物,生活的時代離學生太久遠,再加上沒有課件的幫助,學生們對他們至死不渝的友誼只靠文言文中短短幾句話根本無法理解,或者說理解得不深刻。因此上完這篇小古文后,我又給他們補充了伯牙和鐘子期分別是做什么的,他們是怎樣在江邊相遇的,伯牙在船上彈琴鐘子期是怎樣夸贊的,并且他們約定了來年相見的時間,可惜等伯牙再次來到相約地點時,不見子期人,只見一座墳……我給學生娓娓道來,他們聽得很認真,使得他們對文章內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為了加深學生對兩人友誼的深入理解,我又給他們朗誦了古今歌頌他們友誼的詩歌,使得學生最終理解了“知音”的意義,也為伯牙和子期的友誼深深感動。
總之,在小古文教學中,為了激發(fā)學生對小古文的興趣,我們一定要采用多種適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的方法,這樣學生不僅學起來有所獲,有所悟,也能感受到學習小古文的樂趣,從而提高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