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高中生說,他喜歡喝碳酸飲料,而他父親堅持認為碳酸飲料是“健康殺手”。如果他感冒了,父親就會立刻說,這是“喝碳酸飲料造成的”;如果他腸胃不適,他父親一定會歸因于“碳酸飲料惹的禍”;其他的諸如失眠、疲倦、長青春痘、心不在焉、脾氣失控……碳酸飲料次次都是罪魁禍首。
其實這個孩子每天也就喝一聽可樂而已。他困惑的是:為什么父親不能客觀一點?對于不確定的事情,為何急著下結(jié)論?
說起來,這位高中生還算幸運,畢竟他意識到父親的思維方式大有問題,并且決定引以為戒。然而有很多人,被上一輩人的思維迷霧困住一生。
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
“想換個專業(yè)?”——“你在當下的專業(yè)里已經(jīng)讀了一年,轉(zhuǎn)專業(yè)要付沉沒成本!”
“工作不太成功?”——“那是因為你沒有考上重點大學?!?/p>
“沒有找到合適的女朋友?”——“那是因為現(xiàn)在的人都太勢利了?!?/p>
“想離開家去外地上學?”——“你照顧不了你自己!”
這樣的思維迷霧于年輕人而言,仿佛高速路上的大霧,雖沒有惡意,卻時不時弄得車毀人亡。
在這里我想給家長提幾點建議——如果父母真心希望孩子能在思維方面不斷成長,而不是期望他們頭腦簡單、易于駕馭,那就要發(fā)展“審辨思維”。相較于培養(yǎng)善良與勤奮等品質(zhì),培養(yǎng)一個人的思維能力要困難得多。
思維審辨性的發(fā)展,首先需要一個不武斷的溝通環(huán)境。上文談到的那個父親,把孩子遇到的一切身心問題都歸罪到碳酸飲料,這種武斷的做法不僅于事無補,更大的問題在于,他向孩子示范了一種思維上的懶惰和封閉。他不想花時間和精力去研究問題,比如,碳酸飲料是否對身體有害?如果有害,是在什么情況下發(fā)生的?他也不鼓勵孩子在這方面做出探索,而是“一言以蔽之”。這種思維上的怠惰和武斷,太容易通過父母傳染給孩子。畢竟父母一般而言是兒女最信任的人,兒女并不愿意在與父母交流的時候,處于質(zhì)疑和警惕的狀態(tài)。
為人父母者發(fā)言武斷,往往是為了在孩子面前維護自己的權(quán)威,或者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固化的態(tài)度。畢竟孩子在幼年時期,的確是需要父母在溝通時有幾分武斷的。
“泡泡糖吞到肚子里了,我會死嗎?”“不會的!”“我努力學習,將來能當科學家嗎?”“一定能?!薄袄牙褧畹揭话贇q嗎?”“當然啦!”
幼年的孩子需要安全感。父母們的“信誓旦旦”,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提供了成長所必需的心理支持,也增強了他們的自信。這是這個發(fā)展階段的心智和情感需求所決定的。
但是隨著年齡日增,尤其是青春期以后,青少年開始形成反思和質(zhì)疑的習慣,越來越尊重現(xiàn)實,能夠承受一些不確定性,并且學著從多個角度看問題。此時父母們?nèi)缛舨荒芘c時俱進,調(diào)整自己的角色,仍然極力在孩子面前扮演一個看起來全知全能的父親或者母親,他們在孩子眼里就開始令人生厭了。
當然,仍然會有一些孩子對武斷的父母言聽計從,放棄了質(zhì)疑和探索精神,親子之間維持了表面上的和諧,孩子樂于做一個依附者,甚至發(fā)展成依賴性人格。這樣的孩子及至成年,甚至沒有到成年,生命力已經(jīng)處于枯萎狀態(tài)。
武斷思維有一種變體——它經(jīng)常被誤以為是一種“平等交流”和“深入思考”——那就是“推銷式思維”。
“你必須考上××大學,因為畢業(yè)了好找工作,向別人談起學歷的時候別人會高看你一眼,××大學在北京,你可以接受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
“你必須現(xiàn)在就停學,跟爸爸做生意,你上大學還不是為了找工作?找工作還不是為了賺錢?賺錢還不是為了生活?”
“你必須買參天牌醬油,因為它小壇釀造,品質(zhì)保證,滋味純正,價格公道……”
聞之循循善誘,聽起來好有道理。然而也許我根本就不需要醬油,也許逆天牌醬油的品質(zhì)、滋味、價格也很好。
當然,質(zhì)疑精神不應該演變成對武斷的逆反,變成無謂的對抗。但是有人在你面前不停地提醒你“參天醬油、小壇釀造、品質(zhì)保證”的時候,那個人就是在武斷地塞給你一種結(jié)論,在充當智識上的殺手,如果你頭腦尚且清醒,恐怕難免不被激發(fā)出逆反對抗的態(tài)度。
被兜售的是醬油也就罷了,如果是人生、學業(yè)、職業(yè)、愛情、幸?!沁€真需要一點玩世不恭的精神才能不受此類忽悠的影響。
推銷式思維,是下一個自己喜歡的結(jié)論,然后去找支持這個結(jié)論的證據(jù)。這是一種很原始的思維,甚至都未必可以當成一種思維來看。因為所謂的“證據(jù)”可能是胡扯。比如,隔壁鄰居得了重病,因為他們家把朝向東面的大門改成朝向南面了,傷了風水。
這世上憑做這種智識上的殺手掙得盆滿缽滿的,大有人在。為人父母者,用這種推銷式思維,等于給孩子鋪設了一條走向被人忽悠收割的道路。
“推銷式思維”自身也有一種變體,我們可以稱之為“反向推銷”。
“去N城發(fā)展?那里夏天多熱??!”
“換個專業(yè)?要是你又不喜歡新專業(yè)了怎么辦呢?”
“還不快跟他/她分手,他/她都開始約會遲到了!”
當一個人阻止另一個人選擇某個事物時,故意拿出它的缺點,把芝麻大的因素用一種事關重大的語氣說出來,仿佛這個缺點根本就是一種不可接受的問題或者預示著一場災難,必須懸崖勒馬,不能再往前走了。就像王婆為了讓你買她的西瓜,告訴你東邊那個攤主的西瓜“來自沙河”,告訴你西邊那個攤主的西瓜“個頭太小了”。反向推銷者像個小河上的放鴨人,一竿子可以把一船的鴨子打進水里。
所謂審辨思維能力,是“用合適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合適的問題的能力”。武斷、推銷,都不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合適的思維方式,它們是商業(yè)行為中向顧客兜售商品的一種宣傳方式,但在生活中隨處可見,需要我們學會審視和反思。
(摘自“三聯(lián)少年刊”微信公眾號,胡凝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