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都睡不著,有一個算一個。人在夜里,大腦的設置本身,是拒絕高頻率運轉(zhuǎn)的,可要真是失眠了,大腦非但不停轉(zhuǎn),反而會轉(zhuǎn)得越來越快。于是,文人們?yōu)榱私o大腦降速,便想通過寫詩這一需要專注的事情,來安撫大腦。屈原寫下“思不眠以至曙,終長夜之曼曼兮,掩此哀而不去”,李白寫下“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陸游寫下“徘徊欲睡復起行,三更猶憑闌干立”,白居易寫下“將何迎睡興,臨臥舉殘杯”……歷史如果是幅活地圖,那么想象一下,萬古長夜里,睡不著的文人們?nèi)祟^攢動,金句頻出,這是多壯觀的情景啊。
文人不眠會產(chǎn)生詩,皇帝要是睡不著,可是會掉人頭的。曹操長期睡不好,所以他警告身邊人,“我眠中不可妄近,近便斫人,亦不自覺。左右宜深慎此?!辈懿馘e殺呂伯奢,夢中怒斬殺侍衛(wèi),單單這兩件事,就足以證實曹操的一生確實是睡不好的一生。不過也有“歪理邪說”,認為正是失眠成就了曹操,幫助他成為一代梟雄。
歷史上最著名的因為睡不好覺而瞎折騰的皇帝,當屬趙匡胤。宋太祖黃袍加身后,非但不能把心放到肚子里,反而經(jīng)常半夜犯嘀咕,想七想八。自以為很聰明的侍衛(wèi),勸他放一把劍在枕邊,以獲得一些安全感,趙匡胤不干,意思是說這不等于公開承認我有病嗎?睡不著的趙匡胤不讀書不寫詩,最大的愛好是夜半私訪大臣,想去誰家去誰家,任性程度與其“香孩兒”的小名很是匹配。大臣們都知道他有這習慣,許多人睡覺仍穿正裝,不敢換上便服,就怕“香孩兒”敲門。
朝中大臣趙普知道皇帝喜歡半夜亂竄,自然也時刻準備著,但這天皇城大雪,一直下到了夜里,趙普覺得皇帝不可能會上門了,于是換上了家居服,準備睡個舒服覺,但怕啥來啥,風雪天阻擋不了趙匡胤深夜私訪的想法,他還是敲響了趙普家的門。明代畫家劉俊據(jù)此創(chuàng)作了一幅《雪夜訪普圖》,畫面上,坐在上座的趙匡胤身材高大,或是趙普穿便服的緣故,顯得矮小許多,畫雖精致,但氣場不對,趙匡胤的壓迫感太強了,根本沒有把酒言歡的和諧氣氛?!端问贰分袑懀峭碲w匡胤還約了晉王趙光義,請“嫂嫂(趙普夫人)”準備了炭火烤肉,三個人吃著烤肉喝著酒,就把伐蜀大計定下了。
同為著名失眠者的海明威說:“我同情所有不想上床睡覺的人,同情所有夜里要有亮光的人?!边@句話送給文人或者普通人可以,但送給皇帝們不合適,文人們不睡覺,會產(chǎn)出傳世詩文;普通人睡不著,是琢磨生計,“夜里千條路,早起賣豆腐”;皇帝們睡不好要么搞事情,有大臣人頭要落地,要么發(fā)起戰(zhàn)爭,生靈涂炭。要是歷史上的皇帝,多數(shù)都能擁有一個好的睡眠,不知道人類命運會不會改寫。
無眠的人,大體有兩種,一種是為相思所困,一種是為前途命運擔憂。但相思是有年齡限制的:張生夜會崔鶯鶯那會兒,崔鶯鶯十七歲;賈寶玉和林黛玉共讀《西廂記》時,賈十三歲,林十二歲;羅密歐爬陽臺向朱麗葉傾訴衷腸時,羅密歐十六歲,朱麗葉十四歲。相思是年輕人的事情。
趁年輕要多體會相思苦,到了三十歲之后、五十歲之前,要更多面對生活的苦了。年輕人貧苦些,總還是有希望和盼頭,中年人的夜,像一個巨大的甕,四周都是黑暗,唯有甕口處有些光亮,但伸手去夠時,卻總夠不著。多少中年人的深夜,雙眼盯著那處渺茫的光亮,喉嚨卻發(fā)出一陣陣深沉的嘆息,那嘆息,讓夜色分外濃稠。
(摘自《湖南文學》2023年第4期,小黑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