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活動背景
抓緊時間,好好學習。相信這是每一個小朋友聽到最多的話語。可是對于三年級的小朋友們來說,時間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感知它都要用些心思,只有少部分的學生能合理分配它,繼而充分有效地利用它。
二、活動目的
通過組織本次珍惜時間、合理分配時間的主題班會《我是時間的小主人》,幫助學生習得如何將有限的時間進行合理分配、明確事情分輕重緩急、重要的事情先做等具體方法。
三、設(shè)計思路
班會課以“時間老人”為線索,主持課堂,以游戲為主要活動形式,讓學生們在玩的過程中輕松感知方法。
(一)游戲感知時間的長與短,明確珍惜時間的重要性
(二)小組合作,列出每天放學回家兩小時內(nèi)必做事情的清單
(三)了解小朋友的煩惱
(四)小組合作,完成任務(wù)單
(五)再次將放學兩小時進行合理分配
(六)教師總結(jié)
四、活動形式
活動形式有游戲、匯報、表演等。
五、活動準備
(一)在黑板上書寫主題《我是時間的小主人》
(二)編寫教案,制作PPT,將“時間老人”融入PPT帶入課堂
(三)游戲所需道具
六、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小朋友們,世界上有一種最公平的東西,它不會因為你富有而多給予一點,也不會因為你貧窮而有所克扣,你知道它是什么嗎?
生答:時間。
2.今天我把它帶來了。(展示時間老人)
3.時間老人希望我們能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做時間的小主人,讓我們一起讀課題“我是時間的小主人”。
生齊讀課題。
(二)游戲感知時間
1.師:我們的時間是由一分一秒組成的。今天時間老人想和我們一起玩玩游戲,相信通過游戲我們能對一分鐘有深刻的認識。
2.第一個游戲“我們都是木頭人”,先聽時間老人給我們講講規(guī)則吧!
時間老人:孩子們,當我們一起說口令“我們都是木頭人,一不許說話二不許動”后,你可以隨意擺個姿勢,定住不動,一分鐘以內(nèi)誰動就算輸,退出游戲自己坐下,一起看看誰能堅持到最后吧。你準備好了嗎?
生齊說:我們都是木頭人……
3.時間到,師隨機抽問堅持到最后的人:你覺得這一分鐘感受如何?生答。
4.“我們都是木頭人”這個游戲讓我們明白了平時毫不起眼的一分鐘能這么漫長,還能考驗我們的意志。我們一起和時間老人玩第二個游戲吧!請聽規(guī)則。
時間老人:孩子們,有的小朋友在一分鐘以內(nèi)能用七巧板拼出十幾個圖形。我們現(xiàn)在也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來挑戰(zhàn)一下吧!要求每次都要把七巧板全部用上,并能說出你拼的圖形是什么。
5.時間到,師隨機抽問:你們完成了幾個圖案?分別是什么?這一分鐘給你的印象如何?生答。
6.師小結(jié):我們通過游戲感受了一分鐘之長和一分鐘之短。不管長與短,這兩分鐘就在我們歡笑中溜走了。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睍r間老人希望我們能珍惜時間、合理排時間,做時間的小主人,讓我們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更有意義,那我們應(yīng)該要怎樣做呢?一起去看看吧!
(三)深入體驗,感知方法
時間管理的第一個小妙招:列事情。(板書)
1.有計劃、列清單,我們每天都要把當天要做的事理清楚。比如說放學后的兩小時,你都計劃做些什么?抽生答。
2.短短兩個小時,這么多事我們能做完嗎?送你們第二個小妙招:做事分輕重緩急。
(板書)重要的事、急的事先做,次要的事后做。
3.有一個小朋友小宇就因為事情沒安排好有了煩惱。一起去看看吧!讀題,聽小宇的自述。
師:小宇的煩惱是什么?生答。
師:如果你是小宇你會怎么做?為什么?生答。
4.看來小朋友們都把這兩個小妙招記住了,下面就來考考你們。
時間老人:今天家里有客到,你需要做的事情及需花費的時間如下:燒水5分鐘,洗水杯1分鐘,洗水果2分鐘,準備零食2分鐘。你應(yīng)該怎么樣完成這些任務(w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小組合作完成。
5.請小組分享你們的做法,并說說為什么這樣安排。
師:根據(jù)事情的實際情況,有時需要同時完成兩件事。下面送給你們第三個小妙招:巧安排(板書)。
(四)聯(lián)系實際,綜合運用
1.師:所有的妙招我們都學會了。自己的時間自己做主,讓我們用上這些方法來安排我們放學后的兩小時吧!
抽學生分享。
(師引導學生選擇有利于自己成長的事。)
師: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它的意義,我們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合理安排,充分有效地利用它,爭做時間的小主人。老師送大家一句名言。(多媒體展示)
生齊讀。
今天的班會課就結(jié)束了!小朋友們,再見!
板書:
我是時間的小主人
列事情
分緩急
巧安排
七、總結(jié)與反思
通過組織這次珍惜時間、合理分配時間的主題班會課《我是時間的小主人》,讓學生們明白了要將每天需要做的事情羅列出來,然后分輕重緩急進行巧妙安排,將時間充分合理地利用起來,從而達到珍惜時間的目的。小學生的知識儲備有限、生活經(jīng)歷較少,作為教師就應(yīng)把一些空泛的道理游戲化、具體化,讓他們更易感知,輕松達到我們的育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