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少年是祖國未來建設的主要力量,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與國家未來發(fā)展、民族未來命運息息相關。小學時期,學生的身體、心理正處于非常重要的發(fā)展階段,教師在進行知識教育之時,需重視培養(yǎng)學生情感、態(tài)度、品質(zhì)等,以此實現(xiàn)教書育人目的。語文學科是情感較豐富的學科,教師應基于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等特點,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篩選出最適合小學生發(fā)展需要的內(nèi)容,同時在其中充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內(nèi)容,使心理健康教育與語文學科有效融合起來。本文重點分析在語文教學中實現(xiàn)心理健康教育滲透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語文教學 "心理健康 "教育
一、關注學生個體差異
由于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點與能力發(fā)展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因此教師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教育工作時,需堅持因材施教原則,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教師需明確學生的性格特點,基于實際情況開展針對性的滲透工作,對一些性格較內(nèi)向靦腆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需重視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思想引導,使其在生活與學習中逐漸樹立自信心,有效克服不自信的心態(tài),促使其愈發(fā)自信。面對某些學生出現(xiàn)了不良的行為習慣時,教師在教育這類學生要注意先積極引導學生轉變思想,將理論知識和現(xiàn)實實踐相結合,讓學生認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從而更好地發(fā)展。而對于學困生學習狀態(tài)和學習效果不佳的情況,教師需特別關注他們,給予一定的關懷與幫助,并且鼓勵學困生用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學習和生活。[1]
二、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素材
在語文學科的教學內(nèi)容中展示優(yōu)良品德的內(nèi)容較多,可以為學生傳遞美好情感,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因此,教師可以對教材中的文章進行深入挖掘,在講解的時候滲透情感教育,同時將其使用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由此表明,此類文學作品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著明顯優(yōu)勢。對此類文章的理解,可令學生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令學生客觀地認識世界、認知自我。舉例說明,《狼和鹿》中表達出了保護自然的觀點;《游子吟》表達了對母愛偉大的歌頌;《狼牙山五壯士》中傳達了先烈壯士的愛國情懷,表達了堅定的愛國主義。在學習這些作品的過程中,學生們可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積極的影響。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教師需先明確基本教學目標,令學生朝著目標更好地學習,不斷向前發(fā)展,在深入學習各種理論知識的基礎上,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充分滲透進去。教師開展專業(yè)教學活動時,需在課前準備好合理的教學設計方案,并且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語文教材中包含學科知識點及基礎理論知識,教師需基于對所有學生學習特點、綜合能力發(fā)展等了解的前提下,為其提供相對合理且個性化的教學內(nèi)容,將教科書作為主要教學依據(jù),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良好性格及品質(zhì)。[2]
三、創(chuàng)造良好教學環(huán)境氛圍
在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中,有時因為學習科目的難度逐漸加深,致使學生在學習時自信心不足,興趣不高。因此,在語文課堂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教師需重視創(chuàng)造良好寬松的環(huán)境氛圍,為學生提供自由表達的空間,鼓勵學生直面困難,提出自己遇到的問題,這樣教師才能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更好地學習,不斷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最終使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生在學習上一定程度會受到心理的影響。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對自己全面且真切的了解。因此,教師要積極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
參考文獻:
[1]王恭連.隨課潛入,潤心無聲——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語文新讀寫,2022(15):61-63.
[2]康麗麗.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中高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現(xiàn)狀研究[D].湖北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