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觀圣作之碑》被稱為瘦金體中楷之首,書法用筆形態(tài)在取法黃庭堅、薛稷的基礎之上,加以創(chuàng)新。然而,在瘦金體瘦硬風格之外,《大觀圣作之碑》相較瘦金體其他作品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作為瘦金體書風的完善階段的作品,靈活又不乏整飭,顯示出瘦金體在大章幅書寫狀態(tài)下的可能性與活力。研究《大觀圣作之碑》,對于我們進一步了解宋徽宗瘦金體藝術風格的形成與變化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瘦金體;薛曜;黃庭堅;瘦硬之風
一、《大觀圣作之碑》背景
《大觀圣作之碑》(以下簡稱《大觀碑》),宋大觀二年(1108)八月刻立。此碑豎形,螭首、龜趺,連額高378cm、寬140cm、厚30cm,28行,行69字,額篆書6字“大觀圣作之碑”。碑文是北宋皇帝宋徽宗(趙佶)撰文并楷書,蔡京題額,李時雍摹寫上石。碑文內(nèi)容為徽宗提倡興學校、弘揚儒學之詔書,內(nèi)有宋徽宗制定的“八行八刑”十六條選拔人才的準則,故此碑又稱《御制學校八行八刑碑》。原立于陜西乾縣,1962年移至西安碑林,現(xiàn)收藏于西安碑林第三室。由于此碑目的在于昭示朝廷新規(guī),遍及“天下郡邑”,所以此碑在關中地區(qū)如河南新鄉(xiāng)、河北趙縣、山東泰安等地也皆有發(fā)現(xiàn)。
《大觀碑》記載著徽宗時期在教育上推行“三舍法”的歷史事件。實行“八行取試”,對學生進行分類選拔,以孝、悌、睦、姻、任、恤、忠、和、八種德行來舉薦官員,以規(guī)范學子行為,恢復周代禮教?!叭岱ā迸c“八行八刑”因其豐富的歷史價值而被后人關注,但此碑的書法藝術價值同樣值得研究。它的書寫與刊刻匯集了皇帝、宰相、重臣等多位書法名家的心力。豐坊列其為瘦金體中楷之首,通過對它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宋徽宗瘦金體藝術風格的形成與變化。
二、《大觀圣作之碑》的取法師承
《大觀碑》的文字是宋徽宗瘦金體代表?;兆谠跁ㄋ囆g上極富才華,他擷采眾家之長,并融會貫通,獨創(chuàng)瘦金體。想要充分探討此碑瘦金體的藝術風格,必須要上尋源頭,了解趙佶學習書法的師承淵源。
考證有關于徽宗師法對象的研究,由王羲之到褚遂良再到黃庭堅,薛稷、薛曜兄弟的這一師法脈絡早已被多數(shù)研究學者認可。更有學者認為,瘦金體原名“瘦筋體”,筋的概念最早由衛(wèi)夫人《筆陣圖》提出,故而徽宗是拋卻魏晉,直溯衛(wèi)夫人[1]。宋徽宗對藝術別有天賦及興趣,“國朝諸王弟多嗜富貴,獨祐陵在藩時玩好不凡,所事者惟筆研、丹青、圖史、御射而已”[2]。他自小接觸宮中名家真跡,又有博學的老師教導,眼目比當時大多數(shù)書家都要開闊,故這一猜測不無道理。
然而瘦金體最大的特點便是“瘦硬”,從這一突出特點出發(fā),回顧眾多書家的作品,與“瘦”有密切聯(lián)系的有黃庭堅、薛曜、薛稷這三位代表。
首先,關于徽宗對于黃庭堅的學習,北宋蔡條的《鐵圍山叢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初與王晉卿詵、宗室大年令穰往來,二人者皆喜作文辭,妙圖畫,而大年又善黃庭堅,故祐陵作庭堅書體,后自成一法也?!盵2]這里指出徽宗學書黃庭堅,后自成一法。考證黃庭堅書,可以找到早年的《伯夷叔齊廟碑》有瘦硬之風。王世貞《弇州山人題跋》中也提到“生平見山谷書,以側險為勢,以橫逸為功;老骨顛態(tài),種種槎出”[3]。所以,“骨感”是黃庭堅的一大特點。趙佶書法的“瘦硬”也許有受到黃庭堅早年書法風格影響,徽宗拋卻了黃庭堅用筆顫掣的方面,取其瘦硬與側險,運筆速度更快,故而筆畫更為纖細爽利。
其次,薛稷對于徽宗的影響。明代陶宗儀在《書史會要》中曾有提及:“(徽宗)萬幾之余,翰墨不倦。行草、正書筆勢勁逸,初學薛稷,變其法度,自號瘦金書。要是意度天成,非可陳跡求也。”[4]這就是說宋徽宗出師于薛稷,變法獨創(chuàng)瘦金體。在薛稷的《信行禪師碑》中,可以感受到他瘦硬的特點。清代王虛舟在《虛舟題跋》中評薛稷書法,也提到了瘦硬這一特點:“用筆纖瘦,結字流通,又別為一家?!盵5]。
第三,徽宗對薛曜的學習是更明顯的,從用筆風格來說,趙佶的瘦金體或與薛曜的書法用筆更加接近。薛曜、薛稷為堂兄弟,皆為唐初著名書家,二者學書褚遂良,以瘦硬書風聞名于世。將薛曜《夏日游石淙詩》與瘦金體對比,兩者形似尤甚,趙佶只是在某些地方加以夸張。正如曹寶麟先生在《中國書法史》中說的,徽宗學薛曜或許更接近事實,只是薛曜不如名居“初唐四家”的薛稷名氣大,才在記載中將師承關系改成了薛稷。
三、《大觀圣作之碑》書法藝術特色
晚清學者葉昌熾在《語石》中道:“直如矢,勁如鐵,望之如枯藤冒樹,夭矯攫擎,亦如游絲裊空,煙蘊直上?!盵6]這句話生動概括出了瘦金體“瘦硬”的特點?!笆萦病贝_實是《大觀碑》最主要的藝術特點。但其又被稱為是瘦金體的中楷之首,這表明,其藝術風格較瘦金體其他作品仍有獨特性。以下從《大觀碑》書風的取法以及與它與瘦金體其他作品的不同兩個方面來進行對比分析,進一步感受《大觀碑》的藝術風格的形成與創(chuàng)新。
(一)《大觀碑》與取法書風比較(與黃庭堅、薛曜二人書法對比)
上文已經(jīng)論述過,徽宗學習黃庭堅、薛曜書法,瘦金體書法風格的形成與二者有緊密的聯(lián)系,故而選取薛曜的《夏日游石淙詩》、黃庭堅《伯夷叔齊廟碑》與《大觀碑》進行對比,更直觀的感受它們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1.從結字特點來看:曹寶麟先生在《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中總結瘦金體的結字特征,說到:“瘦金書的結字也有一些特色,中宮稍緊而四維開張,這應是黃山谷的心法,而趙佶經(jīng)過改造,使重心上移,字形偏長,這既是初唐書法的共有風貌,更是薛曜的結字規(guī)則?!盵7]瘦金體的結字特點,與薛曜和黃庭堅是有共通之處的,那就是都字形瘦長,中宮緊收。但是徽宗在薛曜與黃庭堅的基礎上,保留二者側險的一面,結體更加緊湊,重心更加抬高,這個特征在《大觀碑》中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下面通過表1、表2的單字對比來觀察《大觀碑》對二者的學習與創(chuàng)新。
2.用筆方面:《大觀碑》對于黃庭堅的學習,拋卻其顫掣之筆,用筆更加爽利纖細。除橫畫稍長,尚有遺意,其更多的是在薛曜筆法基礎上,進行改造,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頓挫明顯。宋徽宗夸張放大了“頓”的動作,并將其典型化,后人形象地稱為“鶴膝”之態(tài)。“頓”這一特點在薛曜書中早有體現(xiàn),盧文弨輯《抱經(jīng)堂文集》評薛曜書道:“曜書如瘦藤,其頓折處如腫結,在書家有別一體?!睆倪@句話可以推測,薛曜“頓折處如腫結”的筆法是其創(chuàng)新,所以,此應是瘦金體“鶴膝之態(tài)”的來源。這一形態(tài)在橫,豎,橫折三個筆畫上都有體現(xiàn)。
二是露鋒起筆?!洞笥^碑》從《夏日游石淙山詩》中學習并創(chuàng)新的第二個特點,就是起筆露鋒,最具有代表性是長撇。兩個者的撇皆側鋒起筆,與上一筆畫有所呼應連帶,起筆重,行筆極細。
三是捺如蘭葉。在這一點上,徽宗對薛曜的變化是最大的。薛曜的捺還保持著唐楷的規(guī)范,與歐陽詢,薛稷等的寫法類似,瘦金體的捺畫突破了已有的楷書捺的風格,去肉留骨并加強了律動感,極富特色,且此筆往往是一字中的主筆,是一字中的亮點所在。
總的說來,二者雖在用筆上有相似之處,但是徽宗將一些筆畫特點更加強化突出,甚至典型化,下面通過表3中的對比來論證二者不同之處。
(二)《大觀碑》與瘦金體其他作品比較
宋徽宗一生中書法作品很多,為了觀察《大觀碑》與趙佶瘦金體其他作品的不同,這里主要選取瘦金體形成初期和成熟時期的兩個代表作品來與《大觀圣作之碑》對比。
1.《小楷千字文》。此作品是宋徽宗于崇寧三年所作的書法作品,是他早期的代表作之一??v30.9厘米、橫322.1厘米,其字大寸許,每行十字,前后百行,此作品法度嚴謹,章法疏朗。
《小楷千字文》雖然結字精美,毫無敗筆,但這時瘦金體初成型,免不了有初期用筆小心謹慎、筆力不足的特點。相比大觀二年的瘦金體《大觀圣作之碑》,承崇寧而下,時隔幾年,筆力卻已加深不少,用筆細節(jié)增多,頓挫明顯,筆筆之間更加開張,不嚴格遵守“標準”比例,雖為碑刻,但仍能讓人感到墨跡般的自然和熟練。下方表格4的對比,可以讓人看到徽宗從嚴謹?shù)捷p松的逐漸變化。
2.《秾芳詩帖》。《秾芳詩帖》是徽宗后期大楷的代表作品,清代名書家陳邦彥評其為“神品”。它全長265.9cm,每行兩字,共二十行,單字大超過12cm,盡管字如此之大,但線條仍然挺拔堅韌,足見徽宗的功力深厚。此時的瘦金體,比《大觀碑》時的更加收放自如,線條骨中更是有了肉感,對比變化加大,牽絲連帶更為自然,整體節(jié)奏感更強。可見書體一經(jīng)定形,瘦金體便朝著用筆愈加純熟、結字愈加靈活的趨勢發(fā)展。
由表5看,《大觀碑》屬于瘦金體完善的階段,他較《小楷千字文》更為生動自如,不如《秾芳詩貼》更有厚度。他的字體大小較《秾芳詩貼》小,作為寫給天下學子的規(guī)范,更需要嚴肅謹慎,以表威嚴,以身作則。故用筆結字必然沒有《秾芳詩貼》自由灑脫,但其近兩千字一氣呵成,依舊可見徽宗功力之深。不愧瘦金體中楷之首的名號。
通過以上兩個方面的比較,可以總結出《大觀圣作之碑》中瘦金體的書法藝術特征。從取法師承來看:第一,結字上以黃庭堅書奠定“瘦硬”書風基礎,吸收薛、黃二人結字用筆特點,結體更加瘦長,中宮收緊,并將字的重心抬高,收放自如給人極強的沖擊感。第二,點畫用筆在薛曜之上注入了新的靈感,總觀筆畫纖細,但又輕重有別,對比明顯。橫畫中部細如游絲,收筆重頓,豎畫極少作懸針豎,而以頓挫取代,捺猶為亮點,去肉留骨,狀如蘭葉;整體筆筆呼應,個別連帶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極富節(jié)奏感。字骨力中猶有靈動,瘦硬中還有活潑,鋒芒畢露,瀟灑之氣應筆而出。
從瘦金體自身變化來看,《大觀碑》仍屬于瘦金體的完善階段?!犊瑫ё治摹贰靶螒B(tài)初成”,筆畫稚嫩,但尚未擺脫唐時楷書嚴苛的形態(tài),《秾芳詩帖》字體完全成熟,用筆勁道靈活,橫畫帶點,豎畫有勾的特點逐漸變?yōu)檠由炷┕P,收筆變細。相比之下,《大觀碑》瘦金體特征已具,書法藝術風格與書寫內(nèi)容精神氣質保持一致,書風尚為內(nèi)斂,筆畫舒展,更加注重輕重收放。
四、結語
目前,對于徽宗瘦金體的評價依舊兩極分化。從歷史角度:書品緊系人品,因徽宗有“昏君”的稱號,貶壓瘦金體的人不在少數(shù)。從書寫角度:一部分人認為其結構嚴重程式化,落于俗套;線條過于纖瘦,缺乏中國自古追求的“中庸含蓄之美”,普遍書家認為其并不適用大字寫作。但另一方面,徽宗確實在唐代楷書高峰之上另辟蹊徑,“書貴瘦硬方通神”,瘦金體絕對是瘦硬書體中的佼佼者,其內(nèi)在仍然包含著對于漢晉筆法的傳承,正如蔡條評價徽宗書法“下筆灑灑,有西漢之風”。
因此,對于瘦金體的學習要理性看待。瘦金體不適宜大篇書寫,但是對于大字,《大觀碑》的成功實踐依舊體現(xiàn)出了它在大章幅作品書寫上的活力與能力。學習其小字,它對于小面積的題詞落款能起到點睛之用,所以從古至今許多工筆畫家就在瘦金體之中吸收長處,發(fā)展了自己的風格。瘦金體中體現(xiàn)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不斷學習融合的能力,如對線條的極致運用、變病筆“鶴膝”為典型特征的實踐,也給予后人創(chuàng)新、學習的新思路。
參考文獻:
[1]李軍.趙佶瘦金體取法探析[J].中國書法,2018(24):67-68.
[2]蔡條.鐵圍山叢談[M].李國強,整理.鄭州:大象出版社,2019:33.
[3]王世貞.湯志波,點校.弇州山人題跋書畫跋跋[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20:175.
[4]陶宗儀.徐永明,楊光輝,整理.書史會要[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861.
[5]王澍.王其,點校.虛舟題跋[M].秦躍宇,點校.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46.
[6]葉昌熾.語石[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209.
[7]曹寶麟.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228.
作者簡介:徐蕾群,陜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書法創(chuàng)作與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