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類的歷史就是實踐的歷史,實踐創(chuàng)造人類文化,所以人類的歷史就是人類文化發(fā)展的歷史。不同民族在交往過程中,經(jīng)歷文化傳播、文化交流、文化不適、文化排斥、文化沖突與文化和解等過程??缥幕浑H的過程就是在文化交往過程中,逐步接受異文化的不同,并且在遇到文化沖突時,消除思維定式、文化偏見、種族中心主義帶來的負面障礙,努力尋求共同點,最終達成文化共識、互相尊重和求同存異的過程。本文對運用跨文化交際理論服務國際中文教育進行探討。
關鍵詞:跨文化;國際中文教育;思維定式;種族中心主義;對策
后疫情時代,世界各國交往頻率日漸恢復正常。國際中文教育在我國與其他經(jīng)濟體交流合作過程中擔當著重要的前哨作用。只有利用好國際中文教育這個平臺,做好優(yōu)質的中文國際傳播,才能在世界舞臺上講好中國故事,收獲志同道合的國際友人,促進中國與其他經(jīng)濟體的緊密合作。欲合作,溝通先行;欲溝通,文化先行。因此,熟練掌握跨文化交際技巧對推進國際中文教育及中文國際傳播顯得尤為重要。
一、跨文化交際的內(nèi)涵
“跨文化交際”一詞最早由愛德華·霍爾提出,是屬于傳播學的一個分支??缥幕浑H就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的過程??缥幕浑H研究橫跨多個學科,如人類學、傳播學、語言學、心理學、哲學、符號學等,所以跨文化交際具有多學科性。由于發(fā)生交際的兩種文化背景不同、產(chǎn)生原因不同,勢必帶來文化不適,甚至文化沖突,這就要求我們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從各個學科的角度,去理解對方文化產(chǎn)生的背景、對方實踐行為背后的動機,以及對方真正想要表達的情感內(nèi)涵。
二、影響跨文化交際的幾大因素
(一)思維定式
1.思維定式的含義
從學界的一些研究成果來看,有的人認為,“思維定式是思維運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現(xiàn)象,它是思維由顯著的變動諸如靈感、頓悟轉向穩(wěn)定、平和的一種態(tài)勢”;[1]有的人認為,“思維定式指的是按固定的思路解決問題”[2]“這種心理傾向是在過去的經(jīng)驗和既有的知識影響下形成的”;[3]還有的人認為,“思維定式是主體的心理、經(jīng)驗的準備性與方向性”,[4]等。這些都是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歸納定義,那么還有一種大家比較認同的理解,“思維定式是主體認識活動中在過去獲得的經(jīng)驗和既有的知識的影響下形成的”。[5]可以看出,思維定式就是從以往的實踐中得到大量的經(jīng)驗,在不考慮新情境帶來的物質變化以及非物質變化的條件下,直接把舊經(jīng)驗應用于新的實踐的思維方式。
2.思維定式產(chǎn)生的原因
思維定式產(chǎn)生的原因可以歸納為四點:一是生理因素,也可稱之為自然因素。不同年齡的人對同一個問題所理解的層次不同,這是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二是心理因素,也可稱之為動機因素。有的個體懶于思考,不進行創(chuàng)新思維,遇到新問題或者新沖突,在思維上產(chǎn)生惰性,依然墨守成規(guī),因循守舊,不善于開辟新的解決途徑。三是實踐因素。不同個體受已有經(jīng)驗的影響,對待新事物總是先入為主,用舊的經(jīng)驗去判斷并實踐。四是環(huán)境因素。個體所處環(huán)境長期沒有改變,實踐活動也沒有改變,相應地,思維方式也不會發(fā)生大的改變,因此會形成定式思維。
(二)文化偏見
1.文化的定義
文化的定義由于學者們分屬的學科不同而百花齊放?,F(xiàn)在學界公認的、涵蓋范圍比較全面的、比較經(jīng)典的一個定義是愛德華·泰勒在1871年所著 《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的:“所謂文化和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nèi)的一種綜合體。”[6]
2.偏見的定義
在文化中,我們通常認為,“見”在漢語里可以指見解、想法、看法等,“偏見”就是 “偏離了主體中心的看法、見解”。“偏見是對某一個人或團體所持有的一種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極否定的態(tài)度。偏見 (prejudice)則是與情感要素相聯(lián)系的傾向性,它對別人的評價建立在其所屬的團體之上,而不是認識上。從這一點來看,偏見既不合邏輯,也不合情理,一旦產(chǎn)生偏見又不及時糾正,扭曲后或可演變?yōu)槠缫暋?。[7]
3.文化偏見產(chǎn)生的原因
文化偏見是指不同文化在交際過程中,產(chǎn)生了對對方文化的偏見。我們知道,偏見產(chǎn)生的原因有很多種,那么我們今天談到文化偏見的時候,先從影響偏見的 “社會學習理論”角度來簡單分析一下。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偏見是習得的。人類很容易從自己周圍共同生活的同類那里,進行實踐的模仿,直接用別的個體所采用的對待異文化的態(tài)度和行為,套用在自己對待異文化的態(tài)度和行為上,這種模仿的過程,就是習得偏見的過程。如前所述,文化包含信仰、道德、習慣等等,當兩種不同的文化進行交際的時候,來自不同文化的民族,很難立即融入對方的文化,并且在一定時期內(nèi)會產(chǎn)生文化不適、文化排斥甚至是文化沖突,如果這些文化不適應的現(xiàn)象沒有得到及時的緩解,就會累積在頭腦中,逐漸形成對異文化的消極思維,那么這些消極思維就會發(fā)展成文化偏見。
(三)種族中心主義
1.種族中心主義
種族中心主義 (ethnocentrism),是某個民族把自己的文化作為世界的中心,“意指以某人的文化為中心,以此作為評判其他文化的價值標準?;蛘咧競€人認為本文化優(yōu)于其他文化的程度。即相信本群體的優(yōu)越,隨后相信其他群體的低劣”[8]。比如,各個國家印制的世界地圖,都把自己國家放在地圖的中心,這就是民族中心主義的一種體現(xiàn)。再比如,2020年美國本土掀起的 “黑命貴 (Black Lives Matter)”運動,起因是在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地區(qū)附近的布魯克林中心,一名叫當特·賴特的20歲黑人男子駕車行駛途中被警察攔住。交涉過程中雙方發(fā)生爭執(zhí),警察隨后開槍射殺了當特·賴特。非裔黑人平民男子意外喪生,再次激起了美國當?shù)睾谌说目棺h?!昂诿F (Black Lives Matter)”運動原本是一項起源于美國非裔黑人社群的運動及其政治口號。該運動興起于2013年,因射殺黑人青年的警察George Zimmerman 被宣判無罪,引發(fā)了黑人與 “白左”之間大量的抗議與騷亂。從這次事件中,人們再次看到,長期橫亙在美國本土白人與非裔黑人之間的、來自不同膚色人種之間的文化差異與沖突。白人以自己的文化為中心,認為黑人都是懶惰、貧困、低人一等,這種思維方式無疑是一種種族中心主義的表現(xiàn)。膚色的巨大差異,導致雙方文化的隔閡,也加重了種族中心主義。白人相信自己文化的優(yōu)越,肆意貶低傷害其他族裔的精神和肉體,甚至引發(fā)了嚴重的文化沖突。
2.種族中心主義產(chǎn)生的原因
種族中心主義可以看作思維定式的一個外顯特征。由于人類生存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人類往往不能跳出自己所在的文化圈層去審視其他文化,目光短淺又狹隘。沒有對比,也不了解世界上的其他文化,自然就會以自我認知為中心,認為自己民族所有的文化都是優(yōu)于其他文化的,由此形成本民族的種族中心主義。對于這種現(xiàn)象,中國有類似的表達,比如 “坐井觀天”,或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等,說的就是類似的道理。個體局限于自己眼前所看到的,而忽視了更大范圍內(nèi)同樣豐富多彩的異文明。
人類社會先有實踐,后有意識。思維來源于意識,意識來源于實踐。我們已經(jīng)得知,世界廣袤無垠,人類在地球上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也是千差萬別。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造就了不同的生存條件,不同的生存條件下,實踐活動所需要的生產(chǎn)工具和生活工具有所不同,不同的生產(chǎn)實踐和生活實踐激發(fā)的人類思維也各不相同。在使用不同工具改造生存條件的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智慧也是各有不同,換句話說,思維方式不同。正所謂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客觀世界的物質條件和不同的生活條件決定了人們的思維方式,經(jīng)年累月的實踐經(jīng)驗塑造了帶有各自特定區(qū)域文化色彩的根深蒂固的經(jīng)驗性思維,人們很容易 “戴著有色眼鏡看人”,所謂的 “有色眼鏡”,就是以往的實踐經(jīng)驗和思維定式,在文化范圍內(nèi),用以往的實踐經(jīng)驗和思維定式對其他文化進行片面的價值的判斷,演進為文化偏見,文化偏見最終升級為以自我為中心的種族中心主義。
三、因應對策
(一)打破思維定式
影響跨文化交際的第一個因素是思維定式,想要消除思維定式,需要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用嶄新的思維去面對異文化。兩個民族相互交往的時候,應該主動破除固有的思維定勢,嘗試從全新的角度去發(fā)現(xiàn)異文化的優(yōu)勢,辯證地分析異文化的優(yōu)勢與劣勢。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充分運用,后疫情時代的到來,學習模式也發(fā)生了改變,人們更廣泛地依賴于網(wǎng)絡交流。要善于利用科技的力量,及時消除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思維定勢,積極通過網(wǎng)絡等新媒介展示優(yōu)質文化,通過主動輸出優(yōu)質文化對思維定式施加積極影響。
(二)消除文化偏見
影響跨文化交際的第二個因素是文化偏見。一個國家想要消除對其他文化的偏見,就要增加對其他文化的調查和了解,不可以不經(jīng)過調查了解就直接進行判斷。知易行難,人的本性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很多時候并不愿意去深入了解對方的文化,甚至直接武斷地認為對方的文化就是低人一等的,看不到對方文化的長處,不愿意也不想嘗試去了解和接受對方文化。這種情況下,更多是受習慣與情緒的影響,任何仇視、敵對、討厭的情緒都是無理由的。在文化交往之始,就應該以平和的心態(tài)和情緒去面對異文化,并且嘗試接受,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進行深入調查以求數(shù)據(jù)證實。
(三)弱化種族中心主義
影響跨文化交際的第三個因素是種族中心主義。眾所周知,種族中心主義既有積極的影響,又有消極的影響。積極的影響體現(xiàn)在增進民族凝聚力,消極的影響是可能帶來文化沖突,甚至戰(zhàn)爭??缥幕浑H研究的目的是幫助交際參與者不斷增強跨文化意識,自覺地排除文化差異的干擾,做到相互理解和彼此適應,從而保證跨文化交際得以順利進行。[9]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希臘學者的回信中談到,在人類歷史的漫長進程中,各民族創(chuàng)造了具有自身特點和標識的文明,共同構成人類文明絢麗多彩的百花園。我們要促進人類社會發(fā)展、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必須深入了解和把握各種文明的悠久起源和豐富內(nèi)容,讓一切文明的精華造福當今、造福人類。
在進行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應該用包容的心態(tài)去感受異文化,也要善用我們優(yōu)秀的文化去吸引交往對象,而不是強勢入侵。一旦發(fā)生文化沖突,要嘗試文化對話的方式,爭取最和諧的文化交往。
四、跨文化交際理念對國際中文教育的啟示
語言與文化是兩個相互交叉的圓。不同的語言系統(tǒng),反映不同的社會文化。不同民族的文化,會折射到語言上。[10]如今的世界對網(wǎng)絡深度依賴,網(wǎng)絡使跨文化交際突破空間和地域的限制。比如,在新冠疫情期間,很多國家和地區(qū)的授課模式不得不從傳統(tǒng)的線下面對面教學,變成了網(wǎng)絡授課模式,很多大學也開設了網(wǎng)絡授課,人們可以足不出戶,通過網(wǎng)絡課程的學習取得相應的學歷。國際中文教育如何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際、如何建立面向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網(wǎng)上中文學習資源、如何開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中文國際傳播是我們亟須思考的。
五、結束語
國際中文教育課程和其他課程一樣,經(jīng)歷了線下到線上、線上再到線下的過程,但是,無論教育形式如何改變,授課過程都離不開交際理論。在國際中文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面對來自不同國家與文化背景的人群進行語言交際的時候,應該帶著 “空杯心態(tài)”——既要適應不同文化的吸引或沖擊,又要主動塑造優(yōu)秀文化形象,吸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來學習中文。如果可以將跨文化交際理念與教學融合,則會為教學錦上添花,這也是每一個國際中文教育人應該銘記的學術法寶。
參考文獻:
[1] 劉懷惠.思維定勢在認識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州學刊, 1989(04):48-50.
[2] 陳光全.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淺見[J].小學教學研究, 1983(04):23-24+5.
[3] 陳光全.怎樣避免思維定勢的負效應[J].新華文摘,1985(9):38-39.
[4] 苑士軍.論認知定勢[J].晉陽學刊,1988(05):34-40.
[5] 付俊英.論思維定勢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 2000(05):19-22.
[6]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7] 樂國安.社會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8] 程翠英.論跨文化交際深層障礙[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01):81-82+84-87.
[9] 畢繼萬.跨文化交際研究與第二語言教學[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8(01):10-24.
[10] 周小兵.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06):11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