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車麗萍(2002)用文獻分析法對國內外自信的定義及其理論進行研究以后,提出了在我國文化背景下自信的全新定義:自信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心理構成物,是個體對自己的積極肯定和確認程度,是對自身能力、價值等作出客觀、正向認知與評價的一種穩(wěn)定性格特征。它與其他人格系統密切聯系、相互作用。影響自信的相關因素包括:個體經歷過的成功事件取得的經驗、經歷和成績;他人的成功經驗或榜樣作用;早期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性別差異等。
敘事療法(Narrative Therapy)是一種比較廣泛運用的后現代心理治療方式,該療法主要通過“故事敘說”“問題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進行心理咨詢或心理輔導。我國學者沈之菲(2004)認為,敘事療法是講述人的生活場景,而人的生活場景中包含很多消極事件,這些消極事件會給個體造成煩擾,稱之為問題故事,這些問題故事給個體帶來消極的自我認知和消極的生活應對,也會造成認知偏差和情緒問題,而敘事療法則是發(fā)揮生活中的積極因素,在整個療法過程中,治療室對問題故事進行傾聽和分析,找出其中的積極一面。Ngazimbi(2008)又將其稱之為生活故事中的閃光點,即為“閃光事件”,接著將閃光事件與問題故事結合進行場景的重構,也就是說將問題故事的錯誤認知重新塑造為一個積極證明的場景,改變來訪者的認知偏差,這種方法能夠激發(fā)來訪者的積極思考方式,并且能夠激發(fā)內在積極內驅力,對現在困擾的心理問題進行重塑和反思,使自我認知改變,獲得成長。敘事團體心理輔導是敘事療法與團體心理輔導的結合,敘事療法是敘事團體心理輔導所應用的心理技術,而團體心理輔導則是形式手段。
班級團體心理輔導本身屬于團體心理輔導的一種,其具有一般團體心理輔導的本質特點,但由于是在學校和班級中進行,班級團體心理輔導是學校的一項活動,又是一項課程。在班級團體心理輔導中,教師和學生是參與的主體,整個氣氛應是基于營造輕松、良好的學習氛圍,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
二、研究目的
第一,運用敘事取向班級團體輔導對實驗班的學生進行實驗干預,提升學生的自信心。
第二,通過輔導方案的實施和對干預結果的有效性分析,探討敘事團體應用于班級團體心理輔導的可能性,探索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新形式。
三、研究對象
某市職業(yè)學校高一年級學生。
四、研究工具
(一)個人評價問卷(PEI)
個人評價問卷(Personal Evaluation Inventory,以下簡PEI)是美國紐約大學心理學系教授Shrauger在1990年編制的,用于評定個人評價的一個方面——自信。本研究采用季益富、于欣 1999年對個人評價問卷(PEI)進行的翻譯,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該問卷涵蓋了自信的六個方面,也是其常被提到的六個維度:學業(yè)自信心、交談自信心、體育自信心、外貌自信心、愛情自信心、社會互動,此外,還包括一些用于評定總體自信水平和有可能影響自信判斷的心境狀態(tài)的一些題目。
(二)自編敘事取向班級團體心理輔導方案
本研究以影響自信心的相關因素為依據設計干預方案的總體模塊,敘事療法理念和技術貫穿于整個課程。根據敘事團體的相關理念結合班級團體心理輔導的相關特點,制定輔導方案,內容見表1。
五、實驗設計
本研究采用“所羅門”四組設計,包含了兩個訓練組和兩個控制組,兩個訓練組中一個接受前測,另一個不接受前測,兩個控制組也是如此;最后,四組均接受后測。所羅門四組實驗設計能夠對影響內在效度的因素進行有效控制,控制和測量前測的主要效果以及控制前測與實驗處理間的交互作用效果。
本研究首先在高一年級隨機抽取4個班,分別作為有前測實驗班、有前測對照班、無前測實驗班和無前測對照班。具體設計模式見表2。
六、收集和分析數據
用spss25統計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
七、研究結果
(一)實驗班1(參加前測且參加團體輔導)和對照班1(參加前測但未參加團體輔導)前后測自信心水平的組內比較分析
從表3可知,實驗班1在自信心總分、社會相互作用、交談自信和外貌自信四個維度上前后測得分呈現顯著差異,且后測分數顯著高于前測。而對照班1在各個維度上前后測得分不存在顯著差異。
(二)實驗班1(參加前測且參加團體輔導)和對照班1(參加前測但未參加團體輔導)前測和后測自信心水平的組間比較分析
從表4可知,實驗班1與對照班1在各個維度上的前測得分不存在顯著差異;在自信總分、社會相互作用、交談自信和外貌自信上的后測得分則存在顯著差異,且實驗班1在以上四個維度上的得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班1。
(三)實驗班2(未參加前測但參加團體輔導)和對照班2(未參加前測且未參加團體輔導)后測自信心水平的組間比較分析
從表5可知,實驗班2和對照班2在自信總分、社會相互作用、交談自信以及外貌自信上的得分存在顯著差異,且實驗班2在以上四個維度得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班2。
(四)參與敘事班級團體的兩個實驗班三個月后追蹤測試自信心得分與后測自信心得分的比較
從表6可知,參與過敘事班級團體心理輔導的兩個班級在三個月后追蹤測試中的PEI得分與后測得分相比,除了社會交互作用這一維度得分有顯著上升外,其余各維度分數皆不存在顯著差異。
八、討論
(一)關于輔導效果的討論
從研究結果看,可以認為敘事取向班級團體輔導對提升學生自信心起到了顯著的作用。本次的敘事班級團體對學生在交談、社交以及外貌上自信的提升起到了尤為顯著的作用,根據追蹤測試結果可以認為這個作用具有即時性,同時也具有持續(xù)性。
(二)關于干預途徑的討論
1.通過提高學生自我接納度提升學生自信
車麗萍(2006)研究自信的發(fā)生機制時指出,自信和自卑感是隨著個體生理自我這種原始的自我意識出現時才產生的,自我評價對個體自信的產生和發(fā)展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同時,個體的自我評價又與自我接納息息相關,由此看出提升個體的自我接納程度有利于提高個體對自身的評價,進而提升其自信心水平。輔導的過程中,“生命樹”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生命樹的繪畫、標注以及對生命故事的講述,發(fā)現了自己的獨特性以及生命中積極、美好的一面;“生命風暴”和“生命之舟”環(huán)節(jié),通過對挫折故事的外化和解構,在團體的支持下,學生從更積極的角度看待挫折并從中發(fā)現自己的生命力量?!吧屎纭被顒痈且龑W生發(fā)現自己的優(yōu)勢和長處。這些活動都讓學生從更全面、更積極的視角重新認識自己,有效地提升了他們的自我接納度,最終提升了自信。
2.通過正面積極的團體反饋和支持,提升學生自信心
李爽等學者(2014)通過對119名本科學生的調查研究發(fā)現,反思自我評價(即個體認為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也就是他人眼中的“我”)能夠預測自信。也就是說,學生在群體中獲得良好支持和正面的反饋,能提升其自信心水平。敘事團體能夠幫助學生獲得更積極的反思自我評價。這首先得益于教師角色的變化。敘事療法去中心化、去權威的觀點,促使教師能夠以更加包容和開放的態(tài)度去接納學生的觀點。另外,在“人不是問題,問題才是問題”以及“來訪者自己才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等理念的影響下,整個團體氛圍更加友好和寬松,學生在課堂互動中獲得更多的尊重和更積極的評價。再者,敘事治療積極取向的問話方式,也使人際互動更具鼓勵性。
3.通過提升人際互動技能提升學生自信心
交談和社會相互作用這兩個因子都是有可能通過一些技巧的習得和實踐練習而獲得提升的。在本次敘事班級團體輔導的過程中,每一次的輔導幾乎都需要學生敘述故事或分享感受和想法,這讓學生獲得更多鍛煉自己交談以及人際互動能力的機會。
綜上所述,敘事取向班級團體心理輔導對于學生自信心提升的主要途徑如圖1所示。
九、結論
本敘事取向班級團體心理輔導方案可行,且在提升中職學生自信心方面起到了顯著和持續(xù)的效果,學生在交談、社會相互作用和身體外貌上的自信心水平得到顯著提升。
責任編輯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