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娟
技法闡釋
作文的要求可以分顯性要求與隱性要求。近年來,隨著新課標、新教材的使用,情境任務型作文題目漸成考試熱門。情境任務型題目一般包含“寫作材料+情境任務+具體要求”三部分,其中前兩部分往往蘊含著如審題立意、內容結構等方面的隱性要求,最后部分“具體要求”就是顯性要求。顯性要求在作文試題中多表述為如下內容: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這些要求可謂作文的普適性要求,應該引起考生足夠的重視。
一、選準角度與確定立意
這是關于材料審題立意方面的要求。作文話題往往可以多角度思考,多層面聯(lián)系,多元化立意,但考生不應該在一篇作文中去呈現(xiàn)多個主題,而是要在讀懂內容、全面把握的情況下,在眾多合適的角度與立意中選擇最佳的、最有利于自己發(fā)揮寫作水平的角度立意。如2020年全國卷Ⅰ高考作文“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的話題,選擇那個對自己而言是最熟悉、“感觸最深”的對象進行創(chuàng)作,必然有助于發(fā)揮寫作水平。
二、 明確文體
高考作文的文體大概分兩大類:記敘文與議論文。文體不限或文體自定時,給了考生選擇文體的自由,但考生要結合材料及其他隱性要求選擇最合適的文體,如有些材料寫著“請闡述你的見解”等語言,那么最好寫議論文。文體在確定前有較大的自由度,但確定后就不能再“三心二意”了,也不能“中途易轍”,如果把記敘文與議論文雜糅起來,就會成為文體不分的“四不像”。這個問題比較常見的是議論文中的事例論據寫得過長過詳,隨意作文,毫無章法,導致文體不分明。
三、不要套作
有一種考場作文成為備受打壓的對象,那就是“套話”作文。套作有這樣幾個特點:第一,題材總是選用歷史文化(文學)名人;第二,文章結構表現(xiàn)為“穿靴戴帽三段論”,即用三段左右的歷史文化名人的事跡為作文主體,再加上一個開頭和結尾;第三,作文的主題總是局限在一個淺顯的平面上而不做深入開拓。作文的材料熟爛化、結構模式化和主題平面化構成了“套話作文”的三要素。套話作文導致的后果是自我的缺失、時代的缺失、現(xiàn)實意義的缺失,失去了文章歌詩合“為時而著”“為事而作”的初衷。不要套作,就是需要考生在作文中去表達真我、表達個性,以我手寫我心。
好題呈現(xiàn)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握手以表友好在中國文化中頗有淵源。甲骨文“友”和金文“友”都是由兩個“又”字構成,形同兩只手伸向一處,也有人認為狀似兩只右手緊握,但均意指協(xié)調、配合。范曄《后漢書·李通傳》有云:“及相見,共語移日,握手極歡?!睋搜苌龀烧Z“握手言和”,現(xiàn)多用于消除隔閡,化解矛盾,重新和好。
握手禮在西方亦由來已久。公元前9世紀亞述國王寶座上就刻有握手圖案,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也出現(xiàn)了握手的情節(jié)。由于握手會占用原本持有武器的右手,因此被視為放下敵意與爭斗,釋放尊重與善意。19世紀中期以來,握手成為常見的問候方式。
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搬用現(xiàn)代文閱讀的材料;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寫作提醒
兩則材料以“握手”為關鍵詞,從中西不同維度,溯源了“握手”的文化內涵。雖表述各異,但價值內核趨向一致,即消除隔閡與敵意,釋放尊重與善意,化敵為友。這一話題既貼合學生的真實生活情境,又較好地呼應了當前波譎云詭的國際環(huán)境,落實了“立德樹人”的基本任務。
作文要求是寫“啟示”。“啟示”由“握手”的內涵生發(fā)。考生基于對握手的解析提出啟示即能符合題意。譬如,就人際而言,握手意味著友善,啟示在于如何協(xié)調人際關系。就國家層面,握手意味著尊重、意味著和平,啟示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該如何和平共處。此外,本題在文體上并未做出明確要求,但要寫出“啟示意義”,體現(xiàn)感悟和思考,最佳文體選擇應該是議論文。
佳作示范
明握手要義,得處世真諦
浙江省東陽市外國語學校高三(9)班 徐文靜
中外的握手之意淵源不同,而殊途同歸。其無不昭示著友善與和平是全人類的共同愿景。我認為,吾儕青年應放下爭斗之矛,立握手之旗。(緊密聯(lián)系材料,巧用比喻,開門見山,提出觀點。)
握手,簡而言之,是真誠,是尊重,是善意的最大外化,也是經濟文化交融、政治合作的生動體現(xiàn)。握手,以一種真誠友善的姿態(tài),自由游走于世間各地。握手是眾人拾起的柴薪,涓滴匯就的江洋,擁有著強力凝聚的內核。這恰符合德貝里的共生效應:倘若獨自為營,即使個體的力量再強大,也終難逃獨木難支的命運。沒有握手,就難以見證中歐經濟共同體的繁盛,中非鐵路的貫通,難以遇見人類共圓太空夢的胼手胝足,焚膏繼晷。同時,握手亦是同自然、同自身、同他人的和解。也唯有在與周圍“握手言和”的途中,我們方能體悟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真妙,拾得龔自珍“萬人叢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的體悟,只有明握手要義,才能賞山花萬朵,覓海清河晏。(以共生效應為據,使文章的理論基礎更扎實,同時也拓展了握手的含義,從多角度論述,思慮周詳。)
尊重是握手之先要條件。恰如紀伯倫在《初日》中落墨:“不要責怪遮蔽視線的強光,你應該尋找自己的太陽?!倍鹬乇闶俏帐值奶枴W鹬匾蝗缙鹾系拈绢^與握手真義的卯眼相匹配。握手并不意味著放低姿態(tài),一味求和。失去了彼此尊重的握手,只會是一方的乞尾搖憐,只會陷入“精致利己主義者”的泥淖,“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趨”了,最后落得個如晚清政府般“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之境地。將自己送給野狼虎狗啃食,握手豈不成為貽笑大方之事?故離開尊重的握手是虛偽主義的嘲弄,軟弱主義的外現(xiàn)。(反面論證,引用、比喻、反問等手法的運用增強了文章的表現(xiàn)力。)
握手應以具體實際為依托。揆諸當下,不乏有“冒進者”秉持自以為是的誠心,便不顧“魚翅”“蘿卜”“白菜”“鴉片”“煙槍或煙燈”的區(qū)別對待,不管適不適合都“握手”了。而突際上,握手的對象、握手的利弊都應該納入能否握手的考慮范疇內。不是每一個經濟合作都得達成,不是什么文化藝術都得雜糅交融,也不是每一段關系都能破鏡重圓。在特定的實際情況下,有時候及時止損,或許是優(yōu)于握手的一種選擇。(引用魯迅《拿來主義》的經典喻體,闡述應該如何正確對待握手的問題,生動形象又發(fā)人深省。)
視如今,地緣政治,中美貿易膠著,人際關系敏感化、陌生化多重困境襲來。當一切如白巖松所言“這個時代,誤解傳遍天下,理解寂靜無聲”之際,我們青年人站在時代交接處,更應握住命運的如椽巨筆,明握手之要義,得處世之真諦,消除隔閡,化解矛盾,以踏上“華枝春滿,天心月圓”之坦途。(聯(lián)系現(xiàn)實,回扣主題,為時代發(fā)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