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清水
為積極響應“雙減”的號召,全國各地小學積極開展課后延時服務,幫助學生更快、更好發(fā)展。小學數學課后延時服務的開展旨在提升其內容的多樣性,讓學生在課后也能進一步探索與發(fā)現。
一、采取游戲模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課堂上的數學旨在完成知識點的教授,老師以知識點的梳理以及運用為主要內容點展開教學,而數學是一門嚴謹且抽象的學科。在數學課后延時服務中老師可以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要目的采取趣味游戲模式開展教學。例如老師在課后延時服務中可以帶領學生一起玩“鯊魚鯊魚幾點啦”的游戲,老師將教室里的鐘表作為道具,隨機撥動鐘表內的各個指針,讓一個學生上講臺當鯊魚,其余學生問:“鯊魚鯊魚幾點啦?!敝v臺上的學生說出老師撥動后的鐘表時間,當時間超過12點,鯊魚喊“開飯啦”即可以去捉下面的學生,臺下的學生也要時刻關注老師撥動的鐘表,看時間是否超過12點,隨時做好逃跑的準備。這樣的趣味游戲可以讓學生邊玩邊學,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也能夠讓學生在游戲中掌握數學知識,培養(yǎng)數學學習意識,切實有效地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提高了學習效果。
二、采取實踐模式,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
在課堂上,老師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動口”能力,那么在課時延時服務中“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則是重點。老師可以通過安排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課后延時服務的時間中去動手組裝模型、制作圖形,培養(yǎng)其實踐能力。例如課堂上老師已經帶領大家學習過平行四邊形的一些基本知識,也在“有趣的七巧板”一節(jié)內容中帶領學生了解到了各種圖形的組裝與變換。因此,在課后延時服務中,老師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利用紙板和剪刀制作一個七巧板,用不同的顏料給七巧板中不同的圖形涂色,以便區(qū)分,并學會如何利用這些圖形拼出自己想要的圖案,鍛煉其想象能力和動手能力。實踐出真知,學校的教學模式不可能只局限于理論方面,而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既能掌握好基礎知識、夯實好理論基礎,又能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促進其對知識的有效利用,則需要老師在課后延時服務中多下點功夫。
三、重難點探索,培養(yǎng)其高階思維能力
學習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基本原理和技能,有自己的認識和思維方式。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fā)展,社會越來越需要有創(chuàng)新和高階思維能力的人才,學校人才的培育也往更開放、更自主的方向發(fā)展。所以老師在進行教學時也要注意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讓他們往更深入、更專業(yè)的方向發(fā)展。為此,老師可以充分發(fā)揮課后延時服務的優(yōu)勢,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例如,老師可以在課后延時服務中讓學生制作統(tǒng)計表或者統(tǒng)計圖,并分析數據的變化規(guī)律。表的標題要簡短明了,要能確切說明表中數據的內容,使人一目了然;表的縱欄標題與橫行標題要準確反映變量取值的含義,它們的排列順序也應具有一定的邏輯結構;表中的數據資料必須注明計量單位;對于一般頻數分布表,應列出合計欄,以便獲得整體情況的資料;各種表格均應以橫線為主。此方式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決策和批判能力,讓他們對自己的學習情況有一個更清晰的了解,從而制訂更加周密的學習計劃。同時也老師也可以進行組隊訓練,讓學生在探討中鍛煉自己的團隊合作、創(chuàng)新發(fā)展以及決策能力,讓他們的思維能力快速發(fā)展。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的課后延時服務中,老師要注重對學生興趣發(fā)展、實踐能力以及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采取游戲模式、實踐模式,進行重難點探索。在“雙減”政策的推動下,課后延時服務工作的落實要能夠有效實現“減負提效”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