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線特約評論員
近年來,路人見死不救、漠然視之的事件不時見諸報端。對此,有輿論認為,這是道德的滑坡,是人性的淪喪,是社會日趨冷漠的表現(xiàn)。顯然,僅僅指責公眾道德水平的降低,既有失偏頗,又于事無補。從社會心理學角度深入分析此類現(xiàn)象,有利于闡釋產(chǎn)生的深層根源和心理動因,破除見死不救、袖手旁觀的不良現(xiàn)象,形成向善向美、互幫互助的良好社會風尚。
明確困境打破多元無知效應。當遇到可能需要幫助而又不太確定的情境,很多人無法迅速作出準確判斷,會自然地將周圍其他人的行動作為判斷事態(tài)的依據(jù)。如看到兩個爭執(zhí)拉扯中的男女,當現(xiàn)場的其他人都“淡定”旁觀時,就會產(chǎn)生多元無知效應,大家都從彼此的“淡定”反應中得出結(jié)論:事出有因,不必著急,無須行動。正是這種多元無知效應導致大家都袖手旁觀。此時,作為求助者,要向他人明確自己處于困境之中,如大聲呼救以表達強烈的求助意愿;作為助人者,要勇于率先詢問是否需要幫忙,以減少多元無知效應的影響。
定向求助降低責任分散風險?!罢f不定別人會幫忙”“說不定在場更有能力的人會幫忙”“既然大家都可以幫,為什么我要出頭去幫”,正是由于群體中的每個人都想著別人會幫忙,結(jié)果人人都沒有幫忙。當意識到自己只是在場群體的一員,不是唯一對緊急事態(tài)負有責任的人,旁觀者個人出手相助的責任感就減弱了,這就是責任分散效應。就像“三個和尚沒水喝”,個體助人的責任感在人群這個“池塘”里被稀釋了,就會導致出現(xiàn)袖手而不出手、旁觀而不內(nèi)疚的群體冷漠現(xiàn)象。作為求助者,此時要明確求助對象,比如不說“誰來救我”,而是說“這位大哥您快幫我報警”,以降低責任分散風險;作為助人者,面對需要幫助的人,要像只有自己一人在場一樣責無旁貸、立刻行動,這樣大家都會隨之行動起來、伸出援助之手。
智慧助人減少“想幫不敢?guī)汀鳖檻]。不可否認,一些類似扶起倒地老人反而被訛詐的報道,對旁觀者的助人心態(tài)和助人行為產(chǎn)生了負面影響。其實,遇到需要幫助的情形,道德感和內(nèi)心的良知都會讓人伸出援手,但是一些理性的思考和非理性的恐懼會影響助人的意愿和行動。如對助人代價的擔心,害怕見義勇為導致受傷甚至惹上官司;對助人能力的擔心,害怕扶起倒地老人會帶來二次傷害等。另外,在眾人面前施以援手意味著出頭露臉,這對不少人來說是一種尷尬的感覺,這種心理壓力往往會讓助人者卻步。對此,求助者要及時消解救助者的猶疑,比如告訴助人者“您放心,一切后果我來承擔”;助人者則應當掌握基本救助常識,克服心理障礙,量力而行,智慧助人。
古人云:每有患急,先人后己。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新時代大力弘揚的社會風尚。面對他人求助,助人而不旁觀,出手而不袖手,樂于助人,善于助人,以善心愛心幫危濟困,盡一己之力幫人助人,積極營造一人有難大家?guī)偷牧己蒙鐣L氣。
責任編輯 / 方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