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霞|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qū)天目高級中學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要著重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指出“評價要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著重評估學生解決情境化問題的過程和結果,反映學生所表現(xiàn)出來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水平”??梢?,普通高中思政課堂的教學評價模式需要隨著《課程標準》對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而改變,研究課堂教學評價模式對高中思政課程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
張文介紹了美國教育學家斯塔弗爾比姆提出的決策評價方法(包括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成果評價)[1],這一方法雖較多地運用于高校思政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中,但對解決當前中學思政課堂教學評價中的突出問題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不少學生認為高中思政學科是“背誦”學科,缺乏學習的興趣和動力,這導致思政課堂成為“睡覺課堂”“自學課堂”“發(fā)呆課堂”。如何改變這一現(xiàn)狀?議題式教學給思政教師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議題式教學是一種通過設置貼近學生實際情況的議學情境,引出議題,并以議題為引線串聯(lián)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方法。它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此外,由于思政教師存在因教學任務繁重而缺乏課后反思的情況,不利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高中思政課堂亟須建立高效且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為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助力。
基于理論研究與現(xiàn)實依據,筆者對高中思政課堂教學評價模式進行了探究,并形成了由過程評價(Process evaluation)、表現(xiàn)評價(Performance evaluation)、目標評價(Target evaluation)組成的高中思政課堂議題式教學評價模式(以下簡稱“PPT模式”)。
PPT模式采用量表的形式呈現(xiàn),由評價要素、評價維度、觀察細則、等級評定、階段評價和總體評價構成(詳見表1)。
表1 PPT模式量表
1.過程評價擺首位
應試教育更注重結果,素質教育更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這是由二者的不同要求決定的。因此,在注重素質教育的當下,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要把過程評價放在首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有獲得是教師必須關注的問題。學生的獲得既包括知識上的獲得,也包括情感、觀點上的獲得。知識的獲得依賴于教師對知識的理解及其對學生的傳授,情感、觀點上的獲得依賴于教師收集的素材、運用的教學方法、設置的問題牽引等,這些都是在教學過程中得以實現(xiàn)的。
2.議題落實是重點
PPT 模式是專門為議題式教學構建的。因此,該模式將評價重點放在了考查教師對議題式教學的落實情況,即過程評價要素部分。此要素包括三個維度、十個觀察細則,占總分數的一半,屬于特色性評價。其余兩個要素,即表現(xiàn)評價和目標評價,在常規(guī)的非議題式教學課堂中也會用到,屬于一般性評價。
應用PPT模式時,評價者應重點關注教師設置的議題是否有可議性,主議題、子議題的表述是否明晰,二者存在怎樣的邏輯關系。評價者還應仔細觀察教師在每個環(huán)節(jié)的落實過程中是否有明確的教學要求,這些教學要求能否有效地引導學生開展活動,并通過觀察學生的表現(xiàn),分析課堂教學是否達到了預期成效、是否完成了子議題目標等。
3.課堂效果看表現(xiàn)
不管是議題的落實還是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它們都是通過師生的表現(xiàn)體現(xiàn)出來的。在素質教育視域下,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學生的語言、行為、思維等方面的表現(xiàn)應在評價中凸顯出來;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教師的話題選擇、問題引導、議題牽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評價內容[2]。因此,筆者將PPT模式的第二個要素設定為表現(xiàn)評價。評價者在評價師生的表現(xiàn)之后,再去評價目標的落實情況,這是一個由表及里的過程,符合人類的思維邏輯。
PPT模式運作流程(詳見圖1)主要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和第二步能直接從課堂中觀察到,評價者可以在觀摩課中直接對師生進行評價。第三步則需要評價者綜合教師的教學設計以及第一步、第二步的觀察結果,來評價課堂教學是否實現(xiàn)了教學目標和素養(yǎng)目標。
圖1 PPT模式運作流程
1.“過程評價”重學生
(1)議題設置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對議題設置維度進行評價,評價者要關注教師設置的議題是否凸顯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如教學統(tǒng)編版高中《思想政治》選擇性必修2第一單元第三課第一框題《訂立合同學問大》時,某教師設置了一個主議題“如何訂立有效合同”、兩個子議題“如何區(qū)分要約和承諾”“如何區(qū)分合同的效力”,同時圍繞主議題創(chuàng)設了如下生活化教學情境。
學校要開展學雷鋒、唱紅歌比賽,204 班同學精心設計,認真練習,一路過關斬將,進入了決賽。為了在集體活動中展示更好的精神面貌,同學們商量后決定采購48 件班服。假如由你來購買班服,你要如何與賣家訂立有效合同?
該情境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情境為載體引出主議題“如何訂立有效合同”,讓學生模擬情境中的“你”,激發(fā)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凸顯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在議題設置維度中,評價者需要關注議題的設置能否激發(fā)學生議論的興趣,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說明議題的設置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
(2)重視學生的參與度
在對過程評價要素中的三個維度進行評價時,評價者要始終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設置的議題是否在課堂中得到了有效落實,需要從學生的參與度中得出結論。如上文提到的生活化教學情境中,學生購買班服的過程為:第一步,尋找賣家;第二步,雙方溝通;第三步,擬制合同;第四步,下單購買。第一步涉及“要約與要約邀請的區(qū)別”問題;第二步學生與賣家討價還價,明確了“要約與承諾的關系”;第三步,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擬制一份手寫合同,并對前兩步的結論作深入總結“希望別人向自己發(fā)出要約的是要約邀請;希望與他人訂立合同的是要約,要約可能會有反反復復的過程,比如雙方談判價格等合同條款,在當事人雙方通過平等協(xié)商,就合同的主要條款達成一致的意思表示,受要約人作出承諾并到達要約人時,合同即告成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全體學生自主思考情境中的問題,分組擬制買賣合同,以組為單位派代表分享并解釋本組擬制的合同,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度高,最終共同解決了問題。
在環(huán)節(jié)落實和預期成效維度中,評價者需要密切關注議題落實過程中學生的課堂參與情況,若學生表現(xiàn)積極、討論熱烈,則說明議題的落實效果良好。
2.“表現(xiàn)評價”重全面
(1)全面評價教師表現(xiàn)
教師表現(xiàn)既包括言語表現(xiàn),也包括行為表現(xiàn)。教師的言語表現(xiàn)包括引導語、評價反饋語、總結語等,行為表現(xiàn)包括手勢語、眼神交流等。準確合適的教師表現(xiàn)能提升課堂的氛圍、引導學生的行為,從而實現(xiàn)預期的課堂目標。同時,評價者還要關注教師能否將課堂上的生成性資源及時地轉化為課堂教學資源,用綜合的思維去評價教師的表現(xiàn)。仍以前文提到的教學情境為例,筆者根據學生模擬買家與賣家“討價還價”的過程,適時提出以下問題。
問題1:在這個過程中,誰是要約人?誰是受要約人?
問題2:假如賣家在半小時后回復,該意思表示有法律效力嗎?
問題3:合同是何時成立的?
學生模擬買家與賣家“討價還價”的過程是課堂生成性資源,而教師依此生成的三個問題又成了新的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這體現(xiàn)了教師對課堂的駕馭能力,理應成為評價教師表現(xiàn)的重要指標。
(2)全面評價學生表現(xiàn)
學生表現(xiàn),從課堂氛圍來看可以用“活躍、安靜”等詞語評價,從學生思維表現(xiàn)來看可以用“敏捷、靈活、滯后、邏輯混亂”等詞語評價,從小組合作表現(xiàn)來看可以從“秩序、分工、參與度”等方面評價。在新課標背景下,課堂參與度高、能完整表述自己的觀點、表述的觀點有邏輯有亮點是評價學生表現(xiàn)的關鍵要素。如在《訂立合同學問大》教學中,學生在討論議題一“如何區(qū)分要約和承諾”時,有的積極翻閱書本,有的積極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有的舉手提問,課堂參與度很高,最后進行總結時,學生能夠有條理地表述觀點。這些表現(xiàn)體現(xiàn)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效,評價者理應重點關注。
3.“目標評價”重提升
(1)找準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評價者在評價教師設置的教學目標時,要注重其設置的目標是否找準了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是否有一定的挑戰(zhàn)度,是否能夠提升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素養(yǎng)[3]。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學情,以及教學任務和《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來設置教學目標。某教師將《訂立合同學問大》的教學目標設置如下。
知識目標:知道合同內容的組成要素;了解訂立合同的兩個步驟;理解合同訂立與生效的區(qū)別。
能力目標:能夠辨析要約與要約邀請;能夠辨析四種不同效力的合同。
在學生學習了“民事權利與義務”之后,再讓學生來考慮與合同相關的內容,這符合學生學習知識先易后難的規(guī)律。合同的內容雖有一定的難度,但學生對民事權利與義務已有認知,合同只是以書面或口頭的形式明確了合同雙方的權利與義務。這對學生來說既是新知識的學習,也是舊知識的運用,符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2)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課程標準》提出的思政學科四個核心素養(yǎng)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具體的案例、事例、情境、問題將其落實下去,令素養(yǎng)目標真正具有現(xiàn)實意義[4]。因此,評價者在評價素養(yǎng)目標時,需要通過多種途徑關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落實了核心素養(yǎng)。某教師將《訂立合同學問大》中的法治意識核心素養(yǎng)目標設定如下。
通過學習訂立合同的學問,提高對合同法的認識,并能夠在現(xiàn)實當中養(yǎng)成依法辦事、依法維權、履行法定義務的習慣,樹立法治意識。
有關合同的法律知識是宏觀的、抽象的,法治意識素養(yǎng)目標是否實現(xiàn),評價者需要根據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否理解了法律知識”“是否能辨析哪些是違法行為、哪些是守法行為”“在遇到生活中的問題時能否運用所學法律知識來解釋或者解決問題”等作出評價。
在使用PPT 模式進行等級評定時,評價者不能主觀隨意地定級,而是要有切實的觀察和記錄內容,之后再對這些內容進行等級評定。比如議題設置維度的第一個觀察細則“議題是否有可議性”,如果議題能引發(fā)學生的議論、貼近學生的實際、具有議論價值,則可打A 級,若符合的條件較少,則相應地需要降級。
雖然PPT 模式以等級量表與分數量表相結合的方式呈現(xiàn),但是教師在評價之后不應只注重評價的分數而忽視對結果的反思。有效的評價是為了更好地促進教學,因此評價結束之后,上課教師要回顧觀察細則,看看自己的課堂還有什么需要改進的地方,參評教師也可以把觀察細則中體現(xiàn)出來的課堂亮點或不足記錄到備注欄內,供上課教師參考。
評價者在使用PPT模式進行評價時,不能一成不變,走教條主義。思政學科最大的特點就是與時俱進,雖然PPT模式針對的是議題式教學的評價,但是議題式教學仍處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所以對其的評價內容也需要不斷地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PPT模式雖然只有三個要素,但每個要素都有具體的評價維度和觀察細則,若只有一位評價者來作評價,就難免會出現(xiàn)評價不全面或太過主觀的情況。因此,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如果評價者不少于三人,筆者建議每位評價者評價一個要素,最后將評價結果進行匯總并取平均值。這樣,評價者就可以盡可能客觀地評價每一個細則,為上課教師提供更具參考價值的意見和建議,從而有效地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水平,最終提升高中思政課堂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