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莉 陳曉平
3月29日晚間,中國華融披露了2022年年報,巨虧275.81億元。
按照365天計,2022年的華融,每天損失7556萬。
華融是中國最大的不良資產處置公司之一,2020年,就錄得1029億元的凈虧,堪稱天文數(shù)字,前年扭虧,利潤為3.78億元。
剛獲喘息,又逢百億級巨虧,凸顯復蘇的不易。
預警公告2天前,華融及其7家附屬公司,各收到財政部10萬元的罰單。處罰緣起于2014至2019年間,正是其激進擴張的時期。
劉正均來自中信集團,2022年4月上任,接手坐擁萬億資產的華融,一邊瘦身健體,一邊相援孫宏斌等人。
于他而言,開局第一年,就很棘手。
對于影響全年業(yè)績表現(xiàn)的因素,華融歸集為三大原因:
一是受資本市場波動影響,部分權益類金融資產公允價值下降,上市和非上市的股權和基金的公允價值變動較上年減少181.18億元。
二是受宏觀經濟形勢及房地產行業(yè)下行影響,2022年計提信用減值損失較上年增加161.66億元。
三是宏觀經濟形勢疊加行業(yè)因素影響,收購重組類不良債權資產規(guī)模及收入減少。
這份成績單,市場早有預期。
2022年1-6月,華融即已虧掉188.66億,虧損關鍵是兩項:
公允價值變動,為-77.94億元,同比減少82.49億;信用減值損失,高達169億元,同比增加118.48億元。
對比來看,7-12月,虧掉87億左右,情況有改善。
華融官方在答記者問中,談到“面對異常復雜、超乎預期的外部形勢”,下半年減虧101億元左右,“形成了整體向好趨勢”。
2022年,劉正均治下,華融在加緊瘦身,回歸本源。
5家金融子公司,完成股權轉讓、整體劃轉。
單單上半年,其完成華融消費金融、華融證券、華融湘江銀行三家子公司的股權處置,處置凈收益40.92億。
8月中旬,其所持華融信托76.79%股權,轉讓至信保基金,總代價約為61.52億元,交易也于2022年底獲核準,今年2月完成交接。
更多資源,轉向不良資產處置主業(yè),“處置類業(yè)務收購和市場成交規(guī)模保持領先”。
據(jù)披露,2022年,華融以定向組包、資產重組、資源整合等手段,處置回現(xiàn)超過300億元,“風險敞口壓降規(guī)模實現(xiàn)近三年最高水平”,新增重組業(yè)務的79%為實質性重組。
整體來看,華融正快速縮表,其總資產由2021年末的1.57萬億,已壓減至2022年中的9783億,降幅超過三分之一。
劉正均為首的管理層,有著明確的改革時間表,慢不下來。
據(jù)披露,2022年3月以來,華融融入中信發(fā)展全局,制定了“一年走上正軌、三年質效顯著提升、五年成為行業(yè)標桿”的目標。
三年打贏轉型發(fā)展攻堅戰(zhàn),已是既定任務。
首年大虧,“質效提升”的時間窗口,只剩兩年左右。
劉正均以及總裁李子民,均來自中信。
2022年11月,華融股權變更,中信集團持股26.46%,超過財政部,正式成為第一大股東。
之前,一批中信高管臨危受命,走馬上任。領頭的就是劉正均。
據(jù)公開的履歷,劉現(xiàn)年57歲,在審計署工作20多年,從駐濟南特派員辦事處科員起步,一直升遷到法規(guī)司司長。
2018年,他轉任中信集團,擔任副總經理,兩年后兼任中信信托董事、董事長。
劉正均同時為中信股份執(zhí)行委員會成員,這一機構為中信股份向董事會負責的最高管理機構,共有9人成員,由中信掌舵者任主席。
截至2022年中,中信股份總資產約12萬億港幣。
由劉正均領銜華融,足見中信的期待。不良資產行業(yè),正處于新一輪的起步探索期,中信視華融為該領域的“一張靚麗名片”。
劉于2022年4月,獲選成為華融董事長,且在當月得到監(jiān)管機構批復。
相較于劉正均,李子民則是中信“老人”。
自1994年7月以來,李一直任職中信信托,由部門總經理,一路干到總經理,直到去年9月,獲聘為華融總裁。
期間,另有多名高管入職華融,如副總裁、財務總監(jiān)朱文輝,總裁助理溫金祥。從履歷看,兩人非常資深,任職中信系統(tǒng)均在20年以上。
2022年報表欠佳,官方信息顯示,中信高層依然認可華融團隊的表現(xiàn)。
“在短短不到1年的時間里,各項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呈現(xiàn)出全新氣象?!?月中旬,中信主要領導親自參加年度工作會議,做如此評價。
“依托中信集團產融并舉優(yōu)勢,發(fā)揮協(xié)同效應,打造特色化、差異化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劉正均在預警公告中寫道。
在中信支持下,承受巨虧的華融,非常活躍。
3月16日晚,劉正均簽發(fā)公告,將持有的1.4億張光大可轉債,轉為光大銀行A股普通股,轉股價3.35元/股。
3月初開始,華融即在有意識增持可轉債,轉股后,其所持股份,占到光大銀行總股本的比例為6.83%–7.19%,成為主要股東。
華融的單筆出手,即價值超過140億。
按照3.1元的收盤價(3月20日),華融略有浮虧,長期看,卻是一筆劃算的買賣。
2019-2021年間,光大銀行每股現(xiàn)金分紅均超0.2元,股息率超過6%,將為華融貢獻穩(wěn)定的收入、持續(xù)性的現(xiàn)金流。
選擇可轉債的方式進入,尤顯精明。
據(jù)分析,相同的股份,若從二級市場直接購買,易引起價格波動,每股實際成本預計超過3.35元,溢價轉股反而相對劃算。
地產業(yè)波詭云譎,華融也一樣躬身入局。
據(jù)官方披露,截至2022年12月末,其已投放的房企紓困項目27個,“預計相關項目將保障約3.7萬套商品房按期交付,帶動920億元項目復工復產。”
特別上海董家渡一案,備受關注。
2022年,中國華融聯(lián)手6家銀行組成的銀團,協(xié)同中信信托等關聯(lián)單位,紓困融創(chuàng)旗下這一明星項目,其項目總規(guī)模近85億元,成為融創(chuàng)老板孫宏斌的“白衣騎士”。
據(jù)知情人士稱,華融資產與融創(chuàng)董家渡項目的融資合作,股權設計為“信托收益權”方式,由華融聯(lián)合銀團、信托機構提供融資,融創(chuàng)依舊為操盤方,華融行使監(jiān)管職能。
值得注意的是,出面組局的中信信托和華融,兩家均可歸為中信系,呼應了“上下聯(lián)動+集團協(xié)同”的機制。
背靠中信,華融的布局業(yè)已展開。
于管理層而言,又遭巨虧,2023年將成關鍵之年,既要堅定信心,也考驗戰(zhàn)略的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