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進,紀 娟,石美榮,甄 剛,張 剛,相建凱,董少華
(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陜西西安 710075)
土遺址是指以土作為主要建筑材料的人類歷史上生產(chǎn)、生活等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遺跡[1],具有價值高、數(shù)量多、分布廣的特點,其突出的歷史內(nèi)涵和文化價值是中華民族文明與文化發(fā)展史的珍貴物證[2]。遺址的保護、展示、利用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特別是地下遺址的保護工作經(jīng)歷了從露天展示、回填保護,保護房防護到全封閉地下式等保護階段,隨著保護技術的不斷進步,如今我國遺址的保存環(huán)境已經(jīng)得到了較大改善,但遺址類病害并沒有完全終止。目前遺址常見的問題是遺址發(fā)掘后不久表面就會出現(xiàn)大量的白色物質(zhì),為不影響展示只能由工作人員定期清掃,長期勢必會對遺址造成破壞。由于遺址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其表面白色物質(zhì)組成也不同,南方土遺址地下水位淺,周邊海水湖泊多,發(fā)掘后外圍的水反滲使遺址直接浸泡在水里,遺址土壤濕度為60%以上,其表面白色物質(zhì)主要為NaCl或Na2SO4。本工作主要研究陜西境內(nèi)的土遺址,地下水埋深較深,遺址土壤相對濕度保持在30%~40%之間。這類土遺址表面白色物質(zhì)的主要成分為CaSO4·2H2O[3],并隨著時間逐漸增多,以往的經(jīng)驗認為遺址表面生成白色物質(zhì)是由于遺址原始保存環(huán)境的改變造成的,只要創(chuàng)造與遺址被發(fā)掘前的環(huán)境就能抑制表面白色物質(zhì)的產(chǎn)生[4]?,F(xiàn)實情況是遺址的原始保存環(huán)境非常復雜,以現(xiàn)有的條件完全模擬出相同的環(huán)境比較困難,遺址表面產(chǎn)生CaSO4·2H2O的問題一直沒能解決。近年來相關文獻對遺址表面產(chǎn)生的白色物質(zhì)組成研究成果較多,而對遺址出土后到表面產(chǎn)生白色物質(zhì)的過程研究未見相關報道。本研究通過土柱實驗模擬遺址從出土后到表面生成白色物質(zhì)CaSO4·2H2O的過程,并實時監(jiān)測各階段土壤水分及可溶鹽的變化,結(jié)合土壤中可溶性離子的含量分析,揭示遺址出土后表面產(chǎn)生CaSO4·2H2O的本質(zhì)。
實驗采用土柱分析法,供試土壤取自漢陽陵東闕門遺址探方塌落土塊,碾壓粉碎后,揀出土壤內(nèi)的石塊、雜草等物,然后放入105 ℃的烘箱內(nèi)烘干24 h,冷卻至室溫后過40目的篩子。將篩好的土慢慢倒入定制的有機玻璃柱,柱高35 cm,直徑25 cm,底部鋪0.3 cm厚的PP棉材料使土與水不直接接觸,PP棉透水性好且不會發(fā)霉。柱子底部鉆孔,孔直徑0.1 cm,孔間距為2 cm,水通過底部小孔進入土柱,同時在土柱的底部(A)、中部(B)、表面(C)安置土壤溫/濕度/TDS(總可溶性固體,反應水中可溶鹽的含量)一體傳感器用來監(jiān)測土壤環(huán)境各項參數(shù)的變化(圖1),三個位置分別代表遺址表面,遺址中部和遺址底部與地下水接觸的部位。土柱制作好后,將其放入盛水容器中,容器中的水位保持與土柱底部剛剛接觸,隨著土柱對水的吸收需不斷加水保持水位基本不變。為了對比與南北方遺址的不同,同時對兩處南方遺址的表面白色物質(zhì)、地下水及土壤進行分析。土柱中的原始土壤和實驗用水以及南方土遺址的可溶性離子分析結(jié)果見表1,表中的地下水來自各館自來水(館內(nèi)自打井)。
圖1 土柱實驗示意圖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soil column experiment
表1 樣品離子色譜分析Table 1 Ion chromatography results of the samples (mg/g)
土柱實驗模擬遺址出土后發(fā)生變化的全過程,隨著實驗的進行土柱表面產(chǎn)生白色物質(zhì),采集土柱表面白色物質(zhì)進行XRD分析。
遺址表面白色物質(zhì)的生成與可溶鹽的含量有直接關系,不同深度的土壤可溶鹽含量不同。因遺址病害常發(fā)生在表層,通常遺址表層CaSO4·2H2O的覆蓋層厚度為1~2 mm,要想得到鹽的分布梯度,采樣的深度間隔越小越好。土柱實驗開始20天后表面出現(xiàn)白色顆粒物,隨著時間的推移表面白色物質(zhì)不再明顯增加,同時水鹽的變化幅度在±0.1個數(shù)量級,說明鹽析過程已經(jīng)達到平衡,故鹽析過程達到平衡后在土柱表層10 mm高度從上往下采用切片式的方法用手術刀每隔2 mm采集一層土壤樣品[5],共采集表層樣品6個,樣品編號為土柱(0),土柱(2),土柱(4),土柱(6),土柱(8),土柱(10),采集后的樣品進行離子色譜分析。
土柱實驗從9月4日開始,全程監(jiān)測水鹽變化值,直到水鹽變化幅度為±0.1個數(shù)量級實驗結(jié)束,整個實驗分為前期、中期和后期,前期為土壤潤濕期,中期為土壤水鹽穩(wěn)定期,后期為表面鹽析期,每期的水鹽變化趨勢不同,土柱實驗的中后期土壤濕度變化趨于穩(wěn)定,類似于遺址剛出土后的狀態(tài),中期對應的是遺址剛出土時的狀態(tài),后期對應的是遺址發(fā)掘展示后表面析出白色物質(zhì)的狀態(tài)。
1) 土柱潤濕期
土柱浸入水槽中,水從柱子底部的小孔緩慢滲入土柱,在毛孔力的作用下土柱潤濕面逐漸上升。此過程柱中土壤顆粒遇水后發(fā)生形變并形成新的孔隙結(jié)構,土壤濕度變化不規(guī)律,整體水鹽運移變化如圖2~3,土柱A、B點土壤濕度幾乎同步變化,且A、B處的濕度曲線上升過程中出現(xiàn)多次交叉,C點濕度變化滯后約2個小時,三條曲線逐漸增大到頂部變的平緩,濕度不再快速增加,形成A濕>B濕>C濕的濕度曲線,前3個小時可溶鹽變化趨勢為A鹽>B鹽>C鹽,第4個小時B鹽反超A鹽,到第5個小時C鹽反超A鹽,5個小時內(nèi)可溶鹽的變化趨勢為B鹽>C鹽>A鹽。
圖2 土柱濕度變化(前期)Fig.2 Humidity change of the soil column (earlier stage)
圖3 土柱可溶鹽變化(前期)Fig.3 Soluble salt change of the soil column (earlier stage)
2) 水鹽穩(wěn)定期
實驗開始9天后土柱全部潤濕,A點土壤濕度達到極限基本為一條水平線,B、C點土壤濕度穩(wěn)步上升(圖4),最終B點交匯于A點不再增大保持平穩(wěn),C點濕度在平衡線來回波動,此時各層土壤達到最大持水量,濕度變化為A濕>B濕>C濕,各點可溶鹽的濃度不斷增大(圖5),A鹽、B鹽增速變緩,C鹽還在不斷增大,形成C鹽>B鹽>A鹽的可溶鹽梯度。
圖4 土柱濕度變化(中期)Fig.4 Humidity change of the soil column (middle stage)
圖5 土柱可溶鹽變化(中期)Fig.5 Soluble salt change of the soil column (middle stage)
3) 表面析鹽期
實驗開始15天后,土壤吸水量達到飽和,A、B點的土壤濕度基本不再發(fā)生大的變化,圍繞平均線上下波動,C點因表層土壤水分蒸發(fā),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濕度波動幅度大,濕度變化趨勢為A濕>B濕>C濕(圖6),A、B點由于土壤濕度基本不變,可溶鹽變化為恒定的直線,C點由于水分蒸發(fā)使土壤溶液濃度越來越大,首先達到飽和的可溶鹽離子相互結(jié)合形成結(jié)晶析出,土壤溶液濃度下降,曲線回落,地下水及時補充使土壤溶液濃度又逐漸升高,曲線上升,可溶鹽的結(jié)晶與地下水的補充是同時進行的,反應在圖7中就是C處的可溶鹽曲線上下波動,最后形成C鹽>B鹽>A鹽的可溶鹽梯度(圖7)。
圖6 土柱濕度變化(后期)Fig.6 Humidity change of the soil column (later stage)
圖7 土柱可溶鹽變化(后期)Fig.7 Soluble salt change of the soil column (later stage)
土柱表面白色物質(zhì)經(jīng)XRD分析(圖8),與漢陽陵遺址博物館13號坑遺址表面的白色物質(zhì)為同一類型[6-7],其主要成分為石英、云母、長石和CaSO4·2H2O。
圖8 土柱表面白色物質(zhì)XRD分析Fig.8 XRD pattern of the white material on the soil column surface
土柱表層土壤中的離子分析見表2。圖9反映了土柱表層10 mm范圍內(nèi)不同土層土壤中可溶鹽濃度(TDS)變化,從圖中可以看出可溶鹽濃度從外層向內(nèi)層逐漸下降,表層0 mm處到2 mm處可溶鹽濃度發(fā)生明顯變化由48.9 mg/g降低到16 mg/g,說明土柱表層累積了大量的可溶鹽。
圖9 土柱表層可溶鹽含量變化Fig.9 Variation of the soluble salt content on the soil column surface
表2 土柱表層土壤離子分析Table 2 Ion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column surface soil (mg/g)
圖10 土柱表層不同土層離子含量比較Fig.10 Comparison of ion contents in different layers on the soil column surface
圖11 實驗前后土壤離子濃度比較Fig.11 Comparison of ion concentrations in soil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土遺址的主體是土壤,與普通的土壤最大的區(qū)別是土遺址載有人類歷史活動的信息,是人類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jù),保護好土遺址對研究先人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及社會發(fā)展有重大意義。然而土遺址的本體土壤又與普通土壤有共性,遺址由于長期深埋地下其與周邊土壤沒有區(qū)別,土壤中的水分和可溶鹽保持穩(wěn)定的狀態(tài),遺址出土后改變了其原始保存環(huán)境,由原來的土壤-土壤環(huán)境轉(zhuǎn)換為土壤-空氣環(huán)境,在與新環(huán)境達成平衡的過程中勢必發(fā)生物質(zhì)或能量的變化。本研究通過土柱實驗得出以下結(ji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