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龍 李勤燕
銅仁學院大健康學院
2006 年,石阡仡佬族“毛龍節(jié)”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 年,石阡縣政府出資修建了非遺博物館,其中石阡非遺三寶之一的“仡佬毛龍”相關展品陳列在非遺博物館。2021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指出:健全國家、省、市、縣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制度,以傳承為中心審慎開展推薦認定工作。加強傳承梯隊建設,促進傳統(tǒng)傳承方式和現(xiàn)代教育體系相結合,拓寬人才培養(yǎng)渠道,不斷壯大傳承隊伍?;诖耍P者通過實地調查對貴州石阡仡佬毛龍傳承人口述的過程進行文字、錄音記錄,從傳承人的家族情況、從藝經歷、制作技藝及傳承人對毛龍的歷史記憶與傳承發(fā)展等方面進行深度訪談,旨在探尋仡佬毛龍傳承人與毛龍文化相輔相生、互補共贏、協(xié)調發(fā)展的傳承之路。
據(jù)記載,貴州石阡仡佬毛龍經歷六代相傳,第一代戴大成、第二代戴德隆、第三代戴興儒、第四代戴澤宣都是民間竹編手工藝品工匠,熟練編扎毛龍,擅長毛龍玩舞,精通龍符事說唱腔調藝術。第五代代尚福是縣級毛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第六代代鑫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代尚福是仡佬毛龍非遺第五代傳承人。為了了解毛龍傳承人的情況,訪談人李勤燕采訪了傳承人代尚福,當問到代尚福的孩子是否有學習毛龍時,他是這樣回答的:兒子代鑫是第六代毛龍非遺傳承人,為了不讓仡佬毛龍工藝失傳,從小就跟著我學習編扎和玩耍毛龍。從中可以看出家庭傳承是毛龍傳承的一種重要模式,傳承人代鑫也是子承父業(yè),是把毛龍技藝傳承下來的新一代。
1.正式從藝
在當?shù)兀彝ナ聵I(yè)都是子承父業(yè),代尚福出生于毛龍世家,從小受父輩們耳濡目染、言傳身教,“記得是從12 歲開始學習毛龍,當時是有三個隊,剛開始學習的人還特別多,但是后面很多人都沒有堅持下來,還有一些人‘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最后關鍵部分都沒有掌握,當時忙,我也是白天出去干活,晚上與父親學習制作毛龍,很多時候一入迷就學習到天亮。”代尚?;貞浀馈4懈γ堄兄鴿夂竦呐d趣,12 歲正式學習毛龍,自然而然走上了毛龍傳承之路,他在父親的不斷教導下熟練掌握編扎毛龍,擅長毛龍玩舞,精通龍符事說唱腔調藝術。
2.接棒傳承
現(xiàn)已將傳承之棒交給代鑫,代尚福時刻告訴代鑫傳承的重要性,而代鑫也不負眾望,成為非遺仡佬族毛龍節(jié)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一直努力學習和宣傳毛龍。
在采訪傳承人代尚福的過程中,李勤燕對制作技藝尤其感興趣,代尚福也詳細地介紹了其制作技藝:
“首先,選出楊山竹中的竹王,回家后開始劃成細竹,先做龍頭。其次,編龍身,龍身由無數(shù)條纏有碎布的竹條綁成的龍脊相連而成,用染料染好布的顏色,把布或者紙剪成小塊纏成束條,龍身看上去全身皆有毛,五顏六色,龍身里面還需要制作一個可以放燈的燈籠,用來裝燈,每一棟之間還需要用木質的手柄與龍身相連,最后還要在龍脊上每隔兩米左右的位置安裝一個木棒,這個木棒就是所謂的‘燈把’,燈把的作用是支撐龍和舞龍。再次,編龍尾,步驟與龍頭一樣。最后,再編蝦兵蟹將等。
“在毛龍制作過程中龍頭的工序最為復雜,制作時間較長,且程序十分講究。首先,要從山上尋找最大的竹子,將竹子帶回家,由我們村里的老人劃成細竹條。其次,開始正式編制工作,先用樹干做好主心骨,開始用竹條編制龍頭的外形,用鐵絲和紙條固定,要讓龍頭的額頭上呈現(xiàn)一個‘王’字,龍角長而直。最后,開始編龍的嘴巴和鼻子,龍的鼻子里要有兩條龍須,兩條龍須很長,直接伸到龍的脖子處,當龍張開嘴巴,就能看見嘴里的舌頭、牙齒以及龍唇,龍的下唇是用長長的麻繩作為胡須,編好后使用乳膠和紙糊好打底,風干后整個龍頭看起來十分逼真。”
從代尚福的描述中我們可以詳細了解毛龍的制作工藝,其制作工序復雜,需要選好材料,做到神態(tài)逼真。
毛龍活動出龍儀式從準備到結束,過程比較長,其中“玩毛龍”部分是整個毛龍活動中主要的內容?!懊垺币暾亍巴妗毕聛?,一般分為三部分:神祭拜、耍毛龍、送毛龍。筆者在采訪傳承人的過程中,代尚福舉例介紹了出龍活動:“石阡縣湯山鎮(zhèn)一個寨子上好多戶人家,燈堂設立在誰家,從編制毛龍到出燈和最后的化龍都是在他家。出燈之前要開公點相去請先生,出門請水參廟,最后再鬧寨鄰,玩寨鄰結束后去別的地方開財門、收錢子。每一次玩燈回來都需要在燈堂門口重新點燈,進屋后要等到蠟燭燒完才可以睡覺。玩到十五逢水就要化燈,化燈回來要燒紙安慰香火,最后選出下一次燈堂主,將東西送到新堂主家里,招待好龍燈隊,今年的玩龍就結束了?!?/p>
據(jù)《石阡縣志》記載,“燈從唐代起”,在當?shù)?,“毛龍”屬“燈”之一種。“記得從小聽爺爺給我說戴大成(太太)細說過關于毛龍的故事。在隋朝,皇帝的一個兒子是個暴君,農民被他弄得叫苦連天,后面玉帝曉得就將他貶為耕牛,丞相夢見,就趕快命令木匠編制一頭牛,將皇帝的兒子藏到牛體內,用五色紙糊滿全身,想以此隱瞞玉帝。后來其積德行善后化為龍身,有一天龍走到石阡仡佬族村寨上空,看見一戶人家因為多年沒有子嗣而哭,便化身成老爺爺?shù)剿矣懖韬?,夫婦兩個不光煮了罐罐茶,還請他吃飯,飯后,老爺爺從口里吐出一顆珠子交給夫婦,要他將其供奉到神龕上,誠心供奉來年必定添子。夫婦按要求做到,一年后妻子果然懷孕,孩子出生后神龕上的龍珠便不見了。為了感謝毛龍的賜子之恩,夫婦用竹子扎了一個龍珠供奉到神龕上,用竹篾扎了一條龍燈,并用彩色的布條纏繞全身,形如毛發(fā),并將神龕上的竹龍珠用一根木棒支著,讓兒子舉著走在毛龍前面引路,毛龍也就是在元宵節(jié)那天吸引了好多人的眼球,從此,元宵節(jié)舞毛龍開始盛行。每一年舞龍時,沒有孩子的夫婦便悄悄地把‘寶’拿回家中誠心供奉,以求子嗣。第二年求‘寶’的夫婦便會歡歡喜喜抱上小寶寶,等到孩子滿十二歲,便進行‘還愿’,又稱‘繳寶’。不僅要舉行‘繳寶’儀式,還要給‘毛龍’換新衣,擺宴席來宴請親朋好友,以感謝賜子之恩?!贝懈;貞浀?。顯然,毛龍在隋朝時期開始萌芽,于盛唐時期被記載下來。
2006 年5 月20 日,對于仡佬族人民來說,這是一個需要被記住的日子。這一天,石阡仡佬族毛龍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國家越來越重視對非遺的保護。訪談人李勤燕采訪了傳承人代尚福,當問到毛龍的發(fā)展狀況時,他是這樣回答的:“石阡仡佬毛龍節(jié)傳播得挺好,現(xiàn)在已經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獨一無二的,每年正月都有毛龍節(jié),屆時全國各地的朋友會來石阡觀看毛龍節(jié)盛宴,但是在傳承道路上還有很多困難,如玩毛龍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每年的毛龍活動也僅靠政府支持,缺少活性?!庇纱丝梢姡罾忻埖陌l(fā)展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但是還面臨一些現(xiàn)實問題:娛樂項目的多元化間接導致毛龍藝術很少能得到現(xiàn)代年輕人的關注,由此所引發(fā)的傳承問題也值得我們關注。
貴州石阡仡佬毛龍的傳承方式主要是家庭傳承和自發(fā)傳承,家庭傳承是指由祖輩傳承而來,而自發(fā)傳承是指個人主動去學習毛龍的制作技藝。其中毛龍的起源、儀式、音樂、動作可以靠書面形式傳承。據(jù)收集的資料顯示,從清代開始,仡佬毛龍活動中有關“開財門、敬香”出現(xiàn)漢文字書面記錄的傳承,現(xiàn)收集有抄本3 冊,為口傳心授傳承方式的輔助形式。從仡佬毛龍經歷六代相傳來看,傳承人代尚福就是屬于家庭傳承,對于具體的家庭傳承方式,我們得到了這樣的回答:“傳承人主要以家庭傳承為主,而傳承方式以手把手教為主、書面教學為輔,因為制作過程過于復雜,有幾百個工序,毛龍是一個體態(tài),書面表達很容易導致不全面,所以毛龍的制作必須口傳心授,而毛龍的舞和唱就可以用書籍傳承?!彼麑γ垈鞒腥颂岢鰞牲c要求:一是對毛龍要有興趣和熱愛,二是要有恒心,因為只有感興趣才愿意接觸毛龍,而制作毛龍是一個很漫長并且很枯燥的事情,它需要幾百個工序才可以完成,如果沒有恒心是無法堅持下來的。
石阡仡佬毛龍在歷史發(fā)展與傳承方面受到諸多因素影響。第一,懂得編制毛龍相關知識和技能的老人相繼辭世,而年輕人要養(yǎng)家糊口,沒有時間學習制作毛龍,毛龍活動出現(xiàn)傳承斷層、后繼乏人。同時,毛龍編制過程較復雜,沒有興趣的人是無法靜下心來學習的,導致很多人都只會舞龍而不會制作龍。第二,受經濟壓力的影響,很少有年輕人學習編制毛龍,只是過年期間玩毛龍,但是完全不會編制技藝。第三,由于歷史原因,很少有學者和專家對毛龍文化進行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而且論文資料少,毛龍的相關文化知識和運動技能傳承難度較大,民間對毛龍文化則持有自生自滅的態(tài)度,組織毛龍活動難度加大。第四,現(xiàn)在石阡有一部分人還會編毛龍,但是他們都追求商業(yè)價值的最大化,不追求質量,做出來的毛龍舞幾次就不能再用了,質量不過關。第五,各級政府對這項非遺傳承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不足,對傳承人的支持力度不夠,導致傳承人經濟壓力過大,對毛龍的傳承出現(xiàn)力不從心的現(xiàn)象。
毛龍屬于仡佬族特有的傳統(tǒng)文化瑰寶,在社會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很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傳統(tǒng)項目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毛龍也是如此。目前,仡佬毛龍的傳承方式過于單一,以家庭傳承方式為主,主動學習毛龍的人少之又少,現(xiàn)在已經無法滿足毛龍推廣的需要,因此希望傳承方式能夠偏向自發(fā)傳承,使更多的人主動參與毛龍制作和推廣。同時,可以將毛龍引進學校課程中,培養(yǎng)學生對毛龍的興趣,讓學生從小了解自己家鄉(xiāng)的文化,讓他們去傳播和傳承毛龍,這樣就可以培養(yǎng)傳承人,從而擺脫傳承人匱乏的困境。筆者在采訪代尚福對未來傳承人的愿景時,他是這樣回答的:“希望能通過大家的努力宣傳石阡毛龍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毛龍,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一起參與到毛龍的制作、表演以及毛龍文化的傳承中來。毛龍是傳統(tǒng)文化工藝,我不希望讓它就這樣慢慢地銷聲匿跡,希望它回歸大眾視野,希望它能發(fā)揚光大?!?/p>
石阡仡佬毛龍文化歷史悠久。在隋朝時期,毛龍文化就已經開始萌芽,經過上千年的沉淀、傳承與發(fā)展,石阡仡佬毛龍文化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它承載著石阡仡佬族人民的歷史文化記憶,同時也與石阡仡佬族人民的生活密切交織。在毛龍文化的傳承方面,傳承人代尚福是典型代表人物,一直從事毛龍制作、毛龍教學、舞毛龍、龍符事說唱腔調藝術等工作。在他的努力下,仡佬族毛龍得以傳承下來,成為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