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錢塘文博小學 程 新
隨著《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頒布,學習任務群及大單元教學逐漸受到教育界的廣泛關注,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對小學語文學科而言,學習任務群及大單元教學為其指明了改革方向,尤其是兩者的融合,更是能夠達到“1+1>2”的協(xié)同效果,可以進一步為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助力。為此,學習任務群理念下的大單元教學逐漸成為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教師要重視并尋找該模式的落實方法?;诖?,本文從基本概念入手,對學習任務群理念下大單元教學的現(xiàn)實意義進行了分析,同時結合教學經驗提出具體的教學策略,希望可以推動語文教學改革進程,提升學科教學質量。
《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內容的呈現(xiàn)應重視采用任務群的形式,加強對課堂階段性和發(fā)展性的重視,引導學生圍繞相應的主題開展實踐活動,促使學生通過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獲得學科素養(yǎng)的發(fā)展。同時,《新課標》還強調以學習任務群推動學科教學改革,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因此,在創(chuàng)設小學語文學習任務群時,應加強對任務驅動的重視,通過對情境、內容、資源、方法等各方面內容的整合,驅動學生深入參與學習活動,深層次地掌握知識,從而獲得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崔允漷學者認為,大單元是根據(jù)一定規(guī)范構建而成的結構化內容,是教學過程完整性的體現(xiàn)。單元教學就是以教材單元為依據(jù),創(chuàng)設相應的學習主題,并引領學生通過參與實踐活動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從中獲得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提升的教學活動。大單元教學不僅是指教學范圍大,也是指將單元作為一個完整的學習單位,并重視對教學內容的延伸擴展。簡單來說,教師在組織大單元教學時,既要關注單元內知識間的聯(lián)系,又要關注單元之間知識的關聯(lián),以及課內外資源的整合,以此打破傳統(tǒng)語文課堂教學壁壘,有效推動語文學科教學的改革。
《新課標》下,學習任務群理念下的大單元教學已經成為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趨勢。具體而言,這一教學活動開展的現(xiàn)實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向。《新課標》明確指出,中小學階段語文課程內容應以學習任務群的方式進行組織及呈現(xiàn)。這一規(guī)定為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由此可見,以學習任務群理念為基礎組織開展教學活動,是符合《新課標》要求的。同時,學習任務群的設計要以具體的學習主題為中心,以實際教學內容為出發(fā)點,合理地組織存在關聯(lián)性、邏輯性、綜合性的實踐活動,這也需要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系統(tǒng)整合,與大單元教學所具備的整合性、任務性、情境性特點相一致。從這一角度來看,以學習任務群理念為基礎開展大單元教學活動,不僅符合新課標要求,而且是教育價值實現(xiàn)的必然路徑。
第二,語文教材的編排取向?,F(xiàn)行小學語文教材編排的最大特點在于“靈活的單元結構體系”,同時認真研讀教材內容可以發(fā)現(xiàn),小學語文教材主要以“語文要素”與“人文主題”雙線方式進行單元組織,且不同年段教材、不同冊次教學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遞進。從這一角度來看,學習任務群理念下大單元教學的開展是符合小學語文教材編排取向的。
分析小學語文教材編排情況發(fā)現(xiàn),教材中每個單元均可以作為一個學習任務群,因此,實際教學中可以以單元為單位開展教學活動。本文以統(tǒng)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為例,探索學習任務群理念下大單元教學的實現(xiàn)路徑。
《新課標》以內容整合程度為依據(jù),從“基礎型”“發(fā)展型”“拓展型”三個層面對語文課程內容進行了劃分,并設置了六大學習任務群。其中,“基礎型學習任務群”以“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為主;“發(fā)展型學習任務群”則由三大任務群組成,包括“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等;“拓展型學習任務群”則由“整本書閱讀”與“跨學科學習”兩大任務群組成。不同的任務群所代表的課程功能及價值取向存在明顯差異,因此,以學習任務群理念為基礎開展大單元教學活動時,教師應認真研讀單元內容,明確各學習任務群的價值取向和教育功能,并由此出發(fā),對單元學習任務群類別進行準確定位,從而為后續(xù)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以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為例,本單元主要由三首古詩、兩篇精讀課文、一篇自讀課文以及習作組成,認真研讀可以發(fā)現(xiàn):“自然之趣”是這一單元的人文主題,“學寫信”“體會課文中的靜態(tài)描寫與動態(tài)描寫,同時學習如何描寫景物變化”則為本單元的語言要素。對比學習任務群內容可以發(fā)現(xiàn),“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為這一單元的主要學習任務群。比如,精讀課文《四季之美》是以動靜結合方式對四時景物進行了描寫,主要教學目標有兩個:第一,讀準“凜冽、紅暈、心曠神怡”等詞匯,并學會“黎”等字的寫法;第二,認真閱讀課文,感受四季之美的韻味,并背誦課文。從教學目標來看,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與“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這一任務群相對應。習作部分為“——即景”,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掌握寫景類文章的寫作方法,鍛煉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應用能力?!豆旁娙住贰对论E》等課文也是對景物的描寫,在描寫過程中同樣用到了動靜結合的手法,不同文章從不同角度對不同時間和地點的景物進行了描寫,內容同樣能夠與“自然之趣”這一人文主題,以及“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的要求相匹配。為此,進行本單元教學時,教師可以從“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出發(fā),組織開展大單元教學活動。
明確定位任務群主題后,教師需要對單元內容進行深入研讀,以提煉單元教學主題。小學語文教材在內容編排,采用的是“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形式,這也為教師分析教材內容指明了方向。具體進行單元內容剖析時,教師可以將“人文主題”作為切入點,再與“語文要素”進行關聯(lián),從而實現(xiàn)對單元內容的詳細分析,準確提煉出大單元教學主題。
在明確“自然之趣”這一主題后,教師可以初步設定單元教學主題,即“探尋自然之趣”。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從“語文要素”切入,發(fā)現(xiàn)本單元三首古詩均屬于寫景抒情詩,其中有對四季景色的描述,也有對某一個季節(jié)和某一處景色的描繪;有對白天景致的抒寫,也有對夜晚景致的體現(xiàn)。分析內容可以發(fā)現(xiàn),三首古詩均運用靜態(tài)與動態(tài)描寫相結合的方式,從不同角度切入來表現(xiàn)景物之美。精讀課文《四季之美》和《鳥的天堂》中,前者是一篇寫景散文,文章按照季節(jié)順序,對四季轉換以及不同時間段的美進行了描寫;后者則通過對“早晨榕樹上群鳥活動景象”以及“傍晚靜態(tài)的大榕樹景象”的描寫來展示自然之美。自讀課文是對中秋之夜,找尋月亮情境的描寫。整個單元內容均圍繞“自然之趣”這一主題進行,與“探尋自然之趣”主題相契合。而習作部分可以從“大單元視角”出發(fā),引導學生結合單元主題,運用單元所學方法展開寫作練習,對自己看到和感受到的景色之美、變化之美進行記錄。同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觀察記錄單梳理寫作思路,有效突出景物的特點和表達的情感。之后,可以引導學生對文中的寫作手法進行回顧、對文章的重點例句進行分析,從而條理清晰地完成寫作任務。通過這樣的方式實現(xiàn)對單元習作要求的補充,保證了“學習寫作”這一語文要素能夠與本單元的整體目標和主題相一致,從而構建起以“探尋自然之美”為主題的大單元教學體系。
新課標明確指出,中小學語文課程要與生活實際進行關聯(lián),重視開展實踐活動,并在分析單元主題的基礎上制定學習任務、整合教學要素,科學地開展教學活動。所以,在明確大單元學習任務群定位及教學主題后,教師要在認真剖析單元內容的基礎上,結合語文學科特點以及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合理創(chuàng)設大單元教學情境,以真實直觀、具象有趣的教學情境設計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推動學習任務群理念下大單元教學活動順利進行。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明白大單元教學情境不同于傳統(tǒng)單課、單篇的教學情境,應有“貫穿性”特點,并且滿足“大單元”具象、直觀的教學要求,而非單純地滿足單元內每一篇文本或者習作要求,這樣才能推動大單元教學活動順利開展。
以第七單元為例,教師可以從單元主題出發(fā),從“自然”這一關鍵詞切入,為學生創(chuàng)設大單元教學情境——“探尋自然之趣,感受自然之美”。具體情境內容可以這樣設置:陽春三月,萬物復蘇,為了感受自然之美,學校將開展“探尋自然之趣,感受自然之美”主題活動,各班要主動參與,圍繞主題發(fā)揮創(chuàng)意,通過設計海報、寫作文的方式對自己看到的美景進行描繪,展示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結合單元內容,應用本單元所學的動靜結合手法。以這樣的方式來創(chuàng)設大單元教學情境,可以讓單元主題變得更加形象、直觀、真實、豐富,同時從教材內容出發(fā)來創(chuàng)設任務,還可以提升任務的指向性,讓學生的創(chuàng)意設計有內容可參考、有方向要求可遵循,使創(chuàng)意設計有落腳點與歸宿,這對降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難度,減輕其心理抵觸感有積極幫助,更有利于大單元教學活動順利推進。
大單元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的主要目的在于推動單元教學活動高效開展,而如果僅僅創(chuàng)設情境,沒有設置適宜的大單元教學任務,那么大單元情境的創(chuàng)設將會失去意義與價值,甚至可能淪為“擺設”,無法發(fā)揮其教育價值。為此,在完成大單元情境創(chuàng)設后,教師還要圍繞大單元學習主題、內容、情境以及學習任務群要求合理設置大單元教學任務。為了保證教學任務設置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教師進行任務設置時還要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綜合考慮,如學生的語文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學習規(guī)律、年齡特點等,從學生情況出發(fā)進行大單元“主任務”設置,之后再根據(jù)“主任務”細化設置“子任務”,同時明確各項任務的實施流程和要求,以保證所設置的大單元教學任務能夠得到有效落實。
以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為例,教師以學習任務群理念為基礎,在深入分析單元內容的基礎上,提煉了“探尋自然之趣”這一單元主題,并創(chuàng)設了“探尋自然之趣,感受自然之美”的大單元情境。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從教學情境出發(fā),為學生設置大單元主任務——“品味自然之境、體會自然之美”,之后再結合單元內容對“主任務”進行細化:
任務一:認真閱讀單元中各篇文章內容,品味詩中描寫的景物之美,感悟景物中所蘊含的情感。
任務二:閱讀單元中各篇文章內容,觀察文中描寫的不同季節(jié)、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景色,體會動態(tài)景色以及靜態(tài)景色所表現(xiàn)的不同之美。
任務三:從單元內容出發(fā),通過誦讀寫景散文、抒寫寫景文章等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這樣通過“主任務”統(tǒng)領“子任務”的方式,可以讓大單元教學任務變得更加嚴謹、更有邏輯,可以推動后續(xù)教學活動有序進行,保證大單元教學效果。
適當?shù)膶W習任務設計可以發(fā)揮驅動作用,不僅可以為學生學習指明方向,還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作用,對提高教學效果有積極幫助。因此,在明確大單元教學任務后,教師需要結合具體教學任務組織學生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以促進教學任務高效完成,促進大單元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例如,針對任務一,教師可以從大單元教學活動“復合疊加”“螺旋遞進”的特點入手,組織學生深入閱讀討論本單元古詩、體驗詩中所描繪的自然之美,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并在此基礎上帶領學生開展多樣的實踐活動,如“通過多種途徑收集寫景詩詞”“共同閱讀不同詩詞內容,對比不同詩詞在描寫自然景色和表達方面對大自然熱愛之情的異同”。針對任務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體會動態(tài)景色以及靜態(tài)景色所表現(xiàn)的不同之美”等活動。針對任務三,教師可以組織“詩歌朗誦”“寫作比賽”等活動。這樣以任務為驅動組織形式多樣、內在關聯(lián)的大單元教學活動,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還可以讓學生在多樣化的學習活動中更深層次地理解單元教學主題,增強學生對大自然景色的感受,同時對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也有著積極意義。
總而言之,新課標的頒布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學習任務群理念為基礎開展大單元教學活動已經成為該學科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作為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應立足新課標要求,充分研讀政策內容,了解學習任務群及大單元教學的內涵,并以此為出發(fā)點科學設置教學任務、組織教學活動,從而提升語文學科的教學質量,發(fā)揮其育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