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思青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才能勝利。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必須充分發(fā)揮億萬人民的創(chuàng)造偉力”[1]。我國是多民族、多語言的人口大國,在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新征程中,民族團結教育必不可少。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思政課教學,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與國家安全,有利于培育時代新人與提高人才素質。因此,要高度重視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思政課教學研究。
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思政課不僅有利于保證黨的民族工作的順利推行,還有利于培育出具有擔當精神、團結精神的時代新人。然而,由于傳統(tǒng)教育觀念、教學內容分散等的影響,致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思政課教學的推進工作面臨一些挑戰(zhàn)。
第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學內容隱匿性強。首先,大中小教材中都沒有明確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意識的專題內容,只在個別專題內容學習中涉及中華民族共同體知識,教材中涉及內容也十分隱秘,在思政教師教學時未做教學延伸與拓展的情況下,很難增強學生的認同感。其次,部分思政課教師政治敏感度不足,會影響到對教材的解讀與把握,很難將隱匿其中的知識點抽絲剝繭的提取出來,影響教學效果。
第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學內容太過分散。目前大中小思政課教學內容,涉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范圍廣,內容多,即使思政教師挖掘出教材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學內容,為保證教學進程,壓縮其教學時間,對理論的闡釋簡單停留在“三個離不開”以及“五個認同”的表層。在課堂教學中,若只是喊口號、打標語,而不能用教學內容解釋社會存在的民族熱點事件以及國內外錯誤思潮的緣由,便無法使青年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認同感、責任感。
第一,思政教師政治站位不高。部分思政教師認為民族問題離課堂很遠,面對工作部署產(chǎn)生懈怠心理,不重視、不思考、不聯(lián)系、不研究。民族團結是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的必要前提,民族團結教育更是關乎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前途與命運,作為思政教師應提高政治站位,時刻牢記自身肩負的使命與責任,提升育人意識與能力水平[2]。
第二,思政教師責任意識不強。首先,部分思政教師缺乏更新創(chuàng)造精神,在授課過程中,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無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其次,部分思政教師缺乏主體意識。目前,基礎教育改革政策持續(xù)推行,為保證我國教育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思政教師應轉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加強學生主體意識?!耙谎蕴谩钡恼n堂教學形式應逐漸被淘汰,由于中華民族共同意識涉及民族問題,思政教師為避免學生在課堂中發(fā)表不當言論,難以把控課堂情況,盡量減少與學生溝通討論。因為教師理論不扎實,學識不自信導致對敏感話題、錯誤思想不敢正面回應,致使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推進困難。
第一,青年學生的思想覺悟不高。思想政治課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為提升育人效果,思想政治課課程堅持改革創(chuàng)新,然而受到應試教育影響,青年學生對思政課的認識不到位。它是中學生眼中的“副科”是大學生眼中的“選修課”,唯分數(shù)為首的觀念根深蒂固,對思政課背的多,思考的少。思政課立的“德”是人生的風向標,而不是分數(shù)的指揮棒,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答好課堂考試的試卷的同時,也應該答好人生的考卷。
第二,青年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思政課課程內容的抽象性、復雜性使學生產(chǎn)生厭倦心理,導致學生對思政課產(chǎn)生思政課老套、晦澀等刻板印象,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表現(xiàn)為課前不提前溫習、課堂上不認真聽講、課后不主動思考,只會在考試前臨時抱佛腳,機械記憶考試側重點,與思政課的教學理念背道而馳。課堂知識尚且一知半解,對時事政治、社會熱點更漠不關心,同時,青年學生又容易出現(xiàn)被網(wǎng)絡輿論影響的跟風行為,十分影響自主判斷能力。
第一,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學內容系統(tǒng)化。建議將教材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學內容進行整理編排,組成一個專題系列,使教學內容更加精準更加集中。中學思政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模式例如議題式教學、探究式教學進行中華民族共同意識的交流學習,高校思政教師可以將《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納入思政課教學體系,再定期召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講座,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化理解。
第二,教師在思政課中發(fā)揮思想引領作用,“經(jīng)師易求,人師難得?!苯處煶休d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印hT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以思政教師為首,肯定其理論價值,在日常教學中滲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同時,要充分發(fā)揮思政教師的示范作用。思政教師,面對民族問題要堅定政治立場,堅守政治信仰,積極引導各族學生建立共同體意識,體悟各民族命運共同、休戚與共的民族關系,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抱負,強化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第一,建設一支專業(yè)知識過硬的思政教師隊伍。首先,要求思政教師知識儲備扎實,勢必讓專業(yè)的人做專業(yè)的事,保證各校各級思政教師隊伍的專業(yè)性、嚴謹性,義務教育階段思想政治教育中切忌其他學科教師代課。其次,高校思政教師隊伍結構合理。高校思政教師在保證哲學、政治學、民族學等專業(yè)人才之外,可以聘請黨校教師、社科院教師以及各地一線的干部、負責人等具有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人員擔任思政教師進行專題講座,保證思政教師隊伍的多元化。最后,定期召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培訓會。督促思政教師定期培訓,教師之間相互交流學習,提高專業(yè)理論知識的水平。
第二,提高思政教師政治站位。定期召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學習會,邀請思政教師發(fā)言交流心得體會,使思政教師充分認識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意識的重要性。厘清民族教育與思政教學之間的關系,明確思政教學在民族團結教育中發(fā)揮的重大作用,必須認識到民族教育根本在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推進民族團結友愛的關鍵,是國家安全邊疆穩(wěn)定的基礎,是實現(xiàn)偉大民族復興的前提。
第一,加強學生在思政教學中的主體意識。21 世紀青年學生處于信息互通時代,獲取學習資源的渠道眾多,致使學生的思維活躍想法豐富。然而,由于青年學生長期處于“一言堂”這樣的傳統(tǒng)課堂狀態(tài)中,面對教學疑問不敢發(fā)聲。因此,應在教學過程中肯定學生價值,樹立學生主體意識,轉變課堂角色,鼓勵學生發(fā)言。例如在課堂中引導學生討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民族團結教育的關系,使學生認識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事關復興民族大業(yè)的重要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在交流中加深理論認識,提高思想覺悟[3]。
第二,培育學生學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自主性。青年學生三觀還未成熟,學習能力不強,加之自身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認識不足,因此出現(xiàn)學習情緒低迷,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等問題,大大減弱了思政課的育人效果。針對這種情況,學校一方面可以通過舉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班會、話劇表演等活動,加強學生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知,理解其深層次內涵,夯實理論基礎。另一方面,學校可以呼吁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宣傳,在宣傳過程中與少數(shù)民族學生進行交流學習,產(chǎn)生教育合力,在實踐過程中推動各民族間互信、交流、融合,促進各民族大團結穩(wěn)步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