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哈爾濱商業(yè)大學 洪富艷 孫靖然
黨中央明確提出,在決策部署方面,我國應扎實推動工業(yè)和信息化事業(yè)持續(xù)健康發(fā)展。事實上,加快提升網絡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就是要加快實施網絡強國戰(zhàn)略,加強網絡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5G以及工業(yè)互聯網等重大技術研發(fā)應用。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對大力發(fā)展現代信息技術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為電子政務的發(fā)展起到了強大的推動作用。
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通信等相關技術的強有力支持下,電子政務這種行政方式逐漸被應用到政府機構的公共管理環(huán)節(jié)。包括日常的辦公工作、公眾信息的發(fā)布以及業(yè)務流程查詢等各種公共管理的環(huán)節(jié)和領域。此外,各種數據也在互聯網的鏈接下被存儲和聯動,在電子政務的運行過程中,可通過計算機檢索機制快速查詢、即用即調。
以人口普查為例。據了解,哈爾濱市政府在普查登記的過程中就選擇了使用電子政務的行政方式。普查員在工作過程中使用電子采集設備登記普查對象信息,當普查對象上門時間無法配合調查時,也可以在充分溝通協(xié)商的基礎上通過互聯網進行信息自主填報。哈爾濱市政府就是通過電子政務的方式,開展當地人口普查活動,既簡化了政府的業(yè)務流程,又強調了信息資源的共享,促進政府工作方式轉變的同時,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一)電子技術水平相對落后,信息安全問題亟待解決。根據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0-2025年電子政務產業(yè)深度調研及發(fā)展現狀趨勢預測報告》分析,中國電子政務發(fā)展指數仍較低,與國家綜合實力存在明顯差距。ICT發(fā)展指數旨在衡量全球、區(qū)域、國家或地區(qū)信息化發(fā)展程度。按各地區(qū)排名前五的ICT企業(yè)總市值分析表明,2020年美國前五企業(yè)總市值66328億美元,中國約18123億美元,分析可見,我國的電子技術水平作為電子政務的主要依托和重要基礎,和發(fā)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此外,電子政務運作過程中的很多信息安全問題也不容忽視。一旦將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動由線下轉為線上,必然將會有大量的公眾信息通過互聯網進行傳輸,而其傳輸的過程中,信息泄露的問題一旦被忽視,將會大大降低政府公信力,降低公眾對政府的滿意度。例如公眾討論度較高的電子政務工程中網絡犯罪行為如何懲治問題等等,在我國都處于亟待解決的狀態(tài)。目前我國面向公眾開放的部分立法仍處于部分空白階段,因為我國電子政務發(fā)展進程短,發(fā)展時間晚,所以互聯網信息泄露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尚不夠完善。因此會大大降低電子政務在公眾心中的印象,從而使電子政務實施的效率大打折扣。
(二)部分政府電子政務網站內容及版塊設置不夠豐富。在部分政府電子政務網中,其發(fā)布的內容主要是與重大事件和重要條例相關的,這些單向的通知型的內容,對公眾意見的收集等模塊相對欠缺,使得整個網站又變回了一個單純的信息發(fā)布平臺,而不是真正與公眾互動、聽取公眾呼聲的便民利民平臺。部分地方政府電子政務相關人員的發(fā)展意識非常薄弱,導致相關網站逐漸形同虛設。通過“在線咨詢”“在線留言”等模塊,向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咨詢了一些有關于公眾辦理日常事務的相關問題,24小時后仍不答復,這既大大降低了公眾對于電子政務便民利民性的認可度,同時也降低了民眾的參與積極性,只有將內容和版塊設置豐富起來,地方政府電子政務建設才會更加順暢。
(三)公眾參與電子政務意識低。公眾參與電子政務意識低的問題,基本分為兩種情況:其一是部分公眾因操作不便而放棄電子政務;其二是部分公眾因對電子政務流程熟悉度低而放棄電子政務。首先,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我國農村網民自2006年起,規(guī)模就開始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到2017年,整個規(guī)模達到2.01億人次;2019上半年,中國農村網民規(guī)模達到2.25億人。從整體數據來看,2020年3月,9.04億中國網民中,農村網民占了2.55億,占網民整體的28.2%,相較于2018年年底,共增長3308萬;而城鎮(zhèn)網民規(guī)模為6.49億,相較于2018年年底,共增長了4200萬,占網民整體數量的71.8%。由此可見,雖然近年來隨著我國信息化建設的不斷展開落實,我國農村互聯網普及率逐漸增加,但和城鎮(zhèn)互聯網普及率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與此同時,我國部分老年人對于手機的使用率和熟練程度也相對較差,很多人因為操作困難而排斥通過參與電子政務完成自己需要完成的公共事務。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電子政務的發(fā)展過程中,似乎忽視了對電子政務操作的普及。通過在哈爾濱市果戈里大街對135位公眾的隨機采訪得知,絕大部分人表示從未接受過電子政務操作知識的普及,在參與電子政務流程時,完全是根據自己的一次次嘗試獲取公共事務的相關信息,并將自己亟須解決的問題進行辦理,這也增加了公眾對于參與電子政務的排斥感。
(四)部分公務員電子辦公技術需要提高。公務員作為為公眾通過電子政務辦理公共事務的具體操作人員,一旦自身技能不達標,很容易影響到地方政府電子政務過程的效率,并將大大降低公眾對于參與地方政府電子政務的積極性。通過走訪調查發(fā)現,部分公務員電子辦公技術不夠熟練,且由于個人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對電子產品的使用較少,對計算機的操作較為生疏,這將影響地方政府電子政務的建設。
(一)加速開發(fā)電子政務硬件核心技術,加強安全保密系統(tǒng)建設。站在企業(yè)角度,其戰(zhàn)略目標在于實現企業(yè)的利益最大化,而政府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因此,政府績效評估與企業(yè)的績效評估在本質和目的上都存在著巨大的差別。筆者通過查閱文獻得知,有學者認為公共部門需構建適合于政府部門的平衡計分卡體系,不能完全照搬企業(yè)的做法,需要注意針對性和特殊性,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規(guī)劃戰(zhàn)略和設計維度及目標。所以,政府在進行電子政務建設過程中,應提前充分結合“互聯網+”制定科學規(guī)范的評估指標,充分考慮政府的工作宗旨與“互聯網+”背景下的新內涵和新工作形態(tài),隨時調整和完善評估指標,從而使其更加科學規(guī)范。針對公眾對電子政務的流程不熟悉從而導致對電子政務參與積極性降低的問題,各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官方網站等渠道開設和展示電子政務流程的相關課程,達到向公眾普及電子政務具體操作辦法的作用。同時,也可以在本地區(qū)的各大銀行等公共場所派發(fā)電子政務操作指南紙質版手冊,方便公眾更加直觀地了解電子政務的具體操作流程,從而降低對電子政務的排斥感,提高參與的積極性。此外,信息安全性也是電子政務建設的重點之一。在“互聯網+”環(huán)境下,電子政務的信息安全至關重要。無論是對科技領域專家的培養(yǎng),還是設立專門專項的電子政務研究所,總之需要對我國電子政務、政府網站的安全性進行重點建設,從而防止信息被篡改、病毒入侵等現象發(fā)生,助力電子政務績效評估路徑的優(yōu)化。
(二)提供民意充足反饋途徑,加強對地方電子政務的監(jiān)管和運作。公眾可以通過互聯網將自己的意見和訴求及時向政府相關部門反映,從而使地方政府能夠根據公眾的具體意愿,進行科學合理的決策活動,并使公共政策更能適應民意。越來越多的人享受政府提供的方便快捷的電子政務服務,這是信息全球化和電子通信工具普及的成果。各政府網站應提供充足、真實、有效且快捷的反饋途徑,如市長郵箱、市長快線等,收集大眾對政府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同時也應該分配專職的工作人員及時地了解、解答、收集、總結,并分析公眾提出和反映的問題,及時反饋。只有建立通暢的、便捷的民意反饋渠道,才能為公眾提供真正能參與公共管理事務的平臺,從而更有利于建設陽光型政府,提高地方政府處理公共事務和制定相關條例效率的同時,公眾可以通過網絡向政府電子政務進行監(jiān)督,從而促進地方電子政務高效、廉潔。
(三)開設電子政務流程課程,提高公民參與意識。電子政務績效評估過程中,公眾的參與渠道往往集中于線下的意見箱和線上的政務網站。然而相關網站的網頁設置相對簡單,內容較為單一,且操作不夠便捷,導致部分社會公眾想參與但不會參與、會參與但沒辦法參與,這為電子政務建設增加了難度,也降低了科學性和民主性。事實上,電子政務建設時,應注重以下幾點:第一,是否足夠便捷。電子政務網站、系統(tǒng)的建設,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受眾群體,也就是公眾,是否真的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學會使用,以及是否能在心理上接受。具體的績效評估指標則包括兒童及老年群體在訪問頁面時是否能得到明確的引領和指導,以及當需要跨部門服務時,整合度是否能達標。第二,是否實用。從本質上來說,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的目的是了解電子政務開展的具體程度如何、是否能做到足夠便民、足夠利民,以及是否具有形式主義色彩等。此外,信息的全球化以及電子通信的逐漸普及,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有方便快捷的渠道享受到政府提供的電子政務服務。公眾可以通過互聯網將自己的想法及時向相關人員反映,從而使地方政府能夠根據公眾的具體看法進行更加科學合理的決策活動,使公共政策的變更符合民意。同時,政府應該派出大量的后臺客服人員及時了解、解答、收集總結并合理分析公眾提出和反映的問題。因為對電子政務的流程不熟悉,勢必導致公眾對電子政務參與的積極性降低。各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或者官方網站等渠道,開設電子政務平臺流程的相關課程,達到向公眾普及電子政務具體操作辦法的作用。同時,也可以在行政區(qū)域內的政府服務部門、銀行網點、市民大廈等公共場所,發(fā)放電子政務操作指南紙質版手冊,方便公眾更加直觀地了解電子政務的具體操作流程,從而降低對電子政務參與的排斥感,調動民眾參與政府政務的積極性。
(四)增強高素質公務員的培養(yǎng),建立績效審核制度。隨著電子政務這種行政方式不斷被推廣,行政系統(tǒng)對公務員的自身素質能力的要求也逐漸提高。針對部分公務員對電子政務的操作不熟練、業(yè)務能力差等問題,政府應加大對公務員的網絡教育投入,定期對公務員電子辦公能力開展培訓,及時引導公務員通過會議等合理方式總結網絡辦公經驗,提高公務員網上辦公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站在公務員自身方面,廣大公務員應在思想意識上不斷加強自身能力建設,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學習新知識,增加對相關電子產品使用的次數,提高使用的熟練度,轉變行政觀念,提高網絡化日常工作的積極性,而不應該因為自身原因對電子政務操作產生排斥,否則將影響電子政務建設的整體過程。在公務員錄用階段,政府可以設置一些考題來了解公務員對于計算機運用的基本能力,以及對于電子政務建設的想法,用新穎的方式對新錄用公務員的計算機運用能力進行考核、分析以及合理化培訓。可以出臺相關規(guī)章制度,吸引更多高素質計算機專業(yè)人才到地方政府部門工作,優(yōu)化政府部門人力資源的整合度。
除此之外,對公務員隊伍設置統(tǒng)一規(guī)范的公眾評價系統(tǒng),是地方政府電子政務建設優(yōu)化的可行路徑之一,政府可通過官方網站定期進行公務員電子辦公服務能力問卷調查,對表現優(yōu)秀者進行適當獎勵,從而起到激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