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香遠
我們借助貝趣館這一體驗式載體,支持幼兒創(chuàng)設一個個鮮活的、真實的、動態(tài)的開放性場館,讓幼兒在直接參與、親身體驗、交往互動中感知、欣賞和探究,讓幼兒在與環(huán)境和材料互動、在人際關系中喚醒自主成長之力,獲得經(jīng)驗不斷發(fā)展。
貝趣館基于幼兒的經(jīng)驗,圍繞一個核心內(nèi)容,讓幼兒發(fā)現(xiàn)、探索、建構、思考、挑戰(zhàn)、交往、合作,歷經(jīng)選擇主題、策展布展、開展游戲、回顧反思等過程,以討論、尋訪、探究體驗、展示和表達為主要活動形式。在這個沉浸式的體驗場館,幼兒更好地理解自由、自主、愉悅、創(chuàng)造的課程游戲化精神,養(yǎng)成自主、自信、堅持等良好品質(zhì)。
幼兒是天生的收集家。在草地上,他們會將自己發(fā)現(xiàn)的蝸牛殼帶回來;在沙水灣,他們會將小石頭裝在口袋里。那些不起眼的貝殼、卡片、玩具、貼紙等,都承載著幼兒小小的愿望和夢想、成長與進步。為了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幼兒的收集行為,讓幼兒在與同伴分享的過程中獲得快樂,我們在班級提供了展示架、大大小小的盒子、掛物架、絲巾圈、洞洞板、標簽架等材料。幼兒輪流舉辦個人收藏展,制作海報,介紹自己的收藏,回答大家的問題:收集的是什么?從哪里收集來的?平時收集的物品放在哪里?為什么要收集?怎樣收集?里面隱藏著什么小故事?……幼兒在主動收集的過程中,學會了堅持和取舍,體驗著快樂和滿足,培養(yǎng)了幼兒的博物意識。
我們通過家長委員會、家長沙龍等形式,邀請家長共同講述兒時的游戲材料以及游戲玩法。家長與幼兒或收集或制作,共同布置民間游戲館,如滾鐵環(huán)、抽陀螺、踢毽子、竹蜻蜓、套圈、翻花繩等。家長紛紛當起志愿者,每天按時和幼兒共同游戲,其樂融融。幼兒學會后自發(fā)當起講解員,指導其他班級的幼兒游戲。幾代人一同穿越時光隧道,重溫童年美好的記憶,共同講述著“我們”的故事,讓游戲點亮童年,親子關系更加牢固。
一年一度的博物館日來臨前,幼兒經(jīng)過投票選舉,確定展覽的主題。針對自己班級展品不足的問題,幼兒想到了請其他班級幼兒共同參與收集。于是,他們繪制收集倡議書,建立收集小站。收集后,大家討論展品的分類、陳列與布置,充分利用班級、走廊、樓道、戶外等可以利用的空間舉辦展覽;為物件編號,制作展品銘牌,形成了玩具、石頭、紐扣、蓋子、繩線、顏色、紙等主題場館?;顒又校巳硕际侵v解員。幼兒分享著自己的感受與想法,介紹展品的故事與趣聞,探究這些材料的多種玩法。同時,我們開辟“跳蚤市場”,為幼兒物物交換創(chuàng)造條件。
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為此,我們關注南京的本土文化,以實際探索、親身體驗、游戲等方式,激發(fā)幼兒愛家鄉(xiāng)的情感。秦淮燈會歷史悠久,新年去夫子廟逛燈會是必不可少的項目。幼兒在游玩中切身體會到花燈的種類因材料多樣而豐富,對猜燈謎、走馬燈等活動充滿好奇。為此,我們與幼兒共建花燈館,幼兒對花燈有了進一步認識和了解,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針對夫子廟的建筑特色,幼兒研究花格窗、馬頭墻,并用多種材料呈現(xiàn)、布展。
場館學習是指在博物館、科技館、天文館、美術館、動植物園、水族館等多種與科學、歷史、藝術等教育有關的公共機構中學習。場館學習也是目前國內(nèi)外非常重視的非正式學。其核心特點是以學習者為主體,學習場所開放,學習過程自主,結(jié)構化程度低,學習結(jié)果多元。
我們對可以參觀的場館進行了考察與篩選,先后帶領幼兒參觀了南京博物館、云錦博物館、六朝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綠博園等場館?;顒忧埃變号c家長共同制定計劃書,包括出行時間、集合地點、物質(zhì)準備,討論參觀禮儀。活動中,引導幼兒與展品互動,與場館工作人員以及他人互動,關注展品信息,并用幼兒能夠理解的語言與方式為幼兒講解,鼓勵幼兒提問,記錄感興趣的事物;活動后,分享趣聞、藏品故事,豐富幼兒的體驗。
一草一木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歷史。我們只有慢慢了解與感受它們的存在,才能真正做到親近自然。我們親近自然,最大限度地讓幼兒每天在大自然中問候它們、關心它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
每個班級的自然角都有一個小小收集區(qū),提供竹籃、小魚簍、透明的玻璃瓶、竹匾、藤條框等自然材料,用于收集在草叢中、花壇、小池塘、田野、樹林里、路邊、小區(qū)、公園發(fā)現(xiàn)的自然物,如羽毛、落葉、花瓣、狗尾巴草、形形色色的種子、蟬蛻等。我們還提供觀察測量的材料、記錄工具,引導幼兒為這些物品編號,制作標簽,陳列展示。教師還將幼兒的介紹以及探究故事錄下來后做成二維碼,貼在標簽后面,觀展人可以用手機掃二維碼,按照編號翻頁,邊看圖畫記錄邊聽介紹。
繪本是通過物化的符號系統(tǒng)表現(xiàn)人類精神文化的載體。內(nèi)容豐富多彩、具體形象的繪本不僅可以滿足幼兒閱讀的興趣和需求,而且可以幫助幼兒架起內(nèi)在經(jīng)驗與優(yōu)秀文化互通的橋梁。
幼兒閱讀繪本的過程就是不知不覺地感知并接受文化信息的過程。我們著力營造早期閱讀的氛圍,讓幼兒有更多機會與書相遇,讓幼兒在重復與書互動中,感知文化的親和力和生命力,讓繪本文化滋養(yǎng)幼兒的心靈。
館無物不立,物是基礎,展示主題選定是貝趣館的根基。因此,我們把幼兒視為貝趣館主題與展品開發(fā)的主體。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獨特的興趣和體驗方式,并會在活動中自然地流露出來。教師支持幼兒充分運用感官基于問題的探究學習,以多元的方式表達表現(xiàn)自己的體驗與經(jīng)歷,在實踐中實現(xiàn)貝趣館主題內(nèi)容與展品的開發(fā)。
我們相信幼兒是天生的探索者,在陪伴他們探索一個個有意義問題的同時,給予必要的支持,支持他們迎接挑戰(zhàn)獲得成功的體驗。當幼兒遇到問題時,我們會等一等,觀察傾聽幫助幼兒明晰問題的核心,鼓勵他們尋找對應的方法嘗試,放手讓幼兒在試誤中豐富經(jīng)驗。
針對幼兒的需要給予適當引導,采用討論、查找資料、實地尋訪,提供圖書圖片等方式拓展思路,激發(fā)他們主動探究的熱情,實現(xiàn)每一次跨越。
《幼兒園保育教育質(zhì)量評估指南》中指出:“重視幼兒通過繪畫、講述等方式對自己經(jīng)歷過的游戲、閱讀圖畫書、觀察等活動進行表達表征。”幼兒有100種語言,貝趣館是展現(xiàn)幼兒探究、玩學痕跡的場所,它靈活開放的優(yōu)勢有利于幼兒用多種材料、多元方式,表達表現(xiàn)自己的所知所能、所思所想、所見所聞。教師鼓勵幼兒在活動中用自己喜歡與擅長的方式表達自己在活動中的經(jīng)歷、理解與思考,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幼兒。
一份有質(zhì)量的公開成果是衡量項目學習的重要指標。貝趣館通過策展布展,公開發(fā)布探究成果,把展品的故事、特性、美傳遞給觀眾。
參展人通過觀展,學習遷移他人經(jīng)驗。它是教與學形態(tài)變革的具體體現(xiàn),幼兒在自由、自主的綜合活動中發(fā)展多種能力。
幼兒在自主嘗試、團隊協(xié)作中學習了按時間順序,分類別展示的方法,培養(yǎng)了形象思維、創(chuàng)意思維能力,有的貼,有的擺,有的掛。展架展墻也被充分利用。例如,他們充分利用戶外活動場地,創(chuàng)設了妙趣橫生的西游館,讓豐富的想象與創(chuàng)造相連接、真實體驗與情感互相呼應。
同伴的行為能夠快速地被幼兒習得,有利于幼兒發(fā)展。觀展增進了全園人際間整體的互動與交流,為幼兒觀察模仿同伴的行為提供了機會。其中,混齡活動促進了“大帶小”活動。
貝趣館的建構過程就是幼兒展現(xiàn)、學習、交流分享活動軌跡與經(jīng)驗的完整過程,實現(xiàn)了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的連接,讓學習看得見。幼兒在與物、與同伴,與自己的互動中,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獲得感性經(jīng)驗,讓幼兒的成長有跡可循。
在開館活動中,幼兒通過采訪、留言墻、拍照、錄像等等多種形式,了解小觀眾們的想法、實際喜愛程度,然后進行小組討論并針對觀展中的問題不斷完善。例如,在社區(qū)生活館體驗游戲中,有的地方人多,有的地方冷清,其原因是有的幼兒不知道場館布局和活動安排情況。為便于大家找到想去的地方,我們引導幼兒繪制地圖,制作方向標、導向牌,做引導志愿者,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