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Water Sports in Maritime Colleges
——Take Guangzhou Institute of Navigation as an Example
HE Zejiang
(Guangzhou Institute of Navigation, Guangzhou 510725,Guangdong, China)
摘要:以廣州航海學院為例,對學校以水上運動為主的航海體育課程體系建設進行研究,從水上運動開設現狀、基礎設施條件、經費投入、師資力量、校園航海體育文化建設等方面入手,探索學校著力打造以水上運動為主的航海體育特色,構建航海文化體系的方法與途徑,為同類航海院校發(fā)展水上運動提供借鑒。
關鍵詞:航海院校;水上運動;航海體育;課程體系
水上運動不僅是人類征服自然、強身健體、休閑娛樂的需要,同時也是一個國家利用自然資源開發(fā)水上運動產業(yè),促進國民經濟的需要。涉江河、湖泊與海洋等水資源的水上運動都具有強烈的刺激性、挑戰(zhàn)性,需要克服大自然的各種阻礙來完成,水上運動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運動能力競爭, 更是人與自然的和諧抗爭,是對大自然的一種挑戰(zhàn)與征服。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水上運動主要經歷三個歷史發(fā)展階段:一是伴隨著人類征服海洋,從事航海活動而產生的;二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發(fā)展,水上運動項目呈現多元化發(fā)展,競技水平不斷創(chuàng)新高;三是社會進步與發(fā)展經濟,為滿足人們對現代旅游、休閑運動的生活方式的需求而形成。水上運動項目種類繁多, 既有比賽型,也有休閑娛樂型;既有借助于介質參與的運動,如:沖浪、帆船、帆板、漿板、游艇、賽艇、操艇、龍舟、劃水、水上摩托艇等;也有身體直接跟水接觸的運動,如:游泳、潛水、跳水、花樣游泳等,還有臨近濱海的休閑娛樂、競技項目,如:航海模型、釣魚、捕魚、沙灘海上空中懸掛滑翔機、滑翔傘等。
世界以海洋為主的水域面積占據地球總面積的71%,全世界近90%的貨物運輸也是通過水路運輸來完成。認識、開發(fā)和利用以海洋為主的水域的能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自我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航海事業(yè)發(fā)展迅速;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要求“堅持陸海統(tǒng)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為建設海洋強國再一次吹響了號角。我國是擁有300萬平方公里主張管轄海域、1.8萬公里大陸海岸線的海洋大國,壯大海洋經濟、加強海洋資源環(huán)境保護、維護海洋權益事關國家安全和長遠發(fā)展。而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走向大海成為一種必然趨勢,這也迫使航海院校必須提高對航海類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作為培養(yǎng)航海人才的專業(yè)院校開設水上運動,發(fā)展水上運動技能,有助于培養(yǎng)海員強健的體魄、嫻熟的專業(yè)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質、較強的環(huán)境適應能力和應對突發(fā)事件的應變能力,對航海人才適應工作環(huán)境和滿足職業(yè)技能需求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廣州航海學院水上運動發(fā)展現狀
廣州航海學院為華南地區(qū)唯一一所獨立建制的公辦海事本科院校,積極為粵港澳大灣區(qū)和海洋強國建設貢獻力量。經過多年發(fā)展,學校形成了以“中國航海日”“世界海員日”專題活動、全國航海院校大學生夏令營活動、中國海員技能大比武、航?;炯寄苡柧?、船模展、水上運動會等大型活動,結合校園內航海景觀的航海特色校園文化,行業(yè)影響力強,引領華南地區(qū)海事教育發(fā)展。以水上運動為主體的航海體育,是校園航海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F有水上運動區(qū):室外標準泳池一個、跳水池一個、800平方米人工湖一個;水上運動器材:操艇、賽艇、帆船、槳板、單雙人皮艇、單雙人劃艇、SUP板、龍舟、潛水、救生艇等,基本具備開展水上運動教學與訓練的條件。設有航海體育教研室,有師資15人,除承擔航海體育陸上項目外,主要承擔游泳、龍舟、潛水、垂釣等項目的教學。其中,潛水教練4名、游泳隊教練員2名、 龍舟隊教練員2名、皮劃艇教練員1名;具備救生員資質教師3人、龍舟國家級裁判1人、1人參加國際皮劃艇聯合會裁判員培訓獲得資質證書。
目前,航海體育水上運動項目開設有:游泳、龍舟、潛水、操艇、垂釣等項目,學校常年組建有游泳隊、龍舟隊、航海技能大比武隊,隊員主要從游泳協會、龍舟協會和航海技能協會等體育社團協會從選拔,代表學校參加廣東省高校錦標賽、省大運會以及珠三角的各項行業(yè)協會賽事。近年來取得的主要成績有:2017年貴州鎮(zhèn)遠國際龍舟邀請賽高校組冠軍、2017年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高校組第三名;2017年廣東省游泳錦標賽甲組女子50米蛙泳第四名、甲組女子100米蛙泳第六名、男子甲組100米仰泳第七名、男子甲組4*50自由泳接力第六名。2018年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高校組第三名、2018年廣州海珠區(qū)國家濕地公園龍船景邀請賽冠亞軍、2018年廣東省大學生游泳錦標賽男女4×50米混合泳接力第七名、2018年榮獲第四屆中國海員技能大比武團體優(yōu)勝獎。2019年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大學生組第四名、2019年廣州海珠區(qū)國家濕地公園龍船景邀請賽第四名、2019年第五屆中國海員技能大比武團體三等獎。2020年廣東省大學生游泳錦標賽男子甲組4*100米自由泳接力賽第八名和男子甲組4*50米混合泳接力賽第六名。
雖然水上運動作為學校的辦學特色的地位得到肯定,但學校水域缺乏,投入經費不足,水上運動師資結構單一,這些客觀因素成為水上運動的發(fā)展瓶頸;如何解決體育教學訓練水域問題,加快水上運動基礎設施建設,以滿足航海體育課程建設需要,成為當下亟待解決的難題。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學校無開展帆船、舟、艇等水上運動項目的水域
廣州航海學院除了一個室外游泳池、跳水池和800平米水域的人工湖泊外,再無其他可利用的水域,除了能季節(jié)性保障游泳、潛水、跳水教學外,只能開展一些龍舟、劃艇、操艇、漿板等項目的體驗式教學活動,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龍舟、帆船、操艇、賽艇、皮艇和劃艇等水上運動項目的開展,特別是高水平運動隊的訓練受到極大的限制。遇到有比賽任務,就面臨著四處找訓練場所的尷尬境地;這種突擊式的集訓,也很難出好成績。
2.2水上運動的專業(yè)師資力量比較薄弱,課程設置比較單一
現有航海體育師資隊伍中,除了1名皮劃艇專業(yè)退役運動員和2名游泳專項教師外,大部分航海體育師資都是中途接觸并從事水上項目的教學,個人水上運動的技能、大賽經驗和帶隊能力相對欠缺;對水上運動的研究,對項目發(fā)展的認知、器械的使用升級保養(yǎng)等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對推動學校水上運動高水平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和能力存在不足。
由于受到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目前航海體育水上運動項目開設有比較單一。除了游泳、龍舟對全校水上專業(yè)和陸上專業(yè)都開設以外,潛水、垂釣只面向郵輪游艇專業(yè)開設,操艇只面向水上專業(yè)學生開設,像賽艇、皮劃艇、漿板、帆船等比較流行的項目雖然有部分器材設施,但是沒有相關的師資,暫時無法開課,以水上運動為主的航海體育課程體系建設還有待完善。
2.3水上運動的群眾基礎薄弱,高水平運動隊建設滯后
限于水上運動開設條件限制,目前僅在水上專業(yè)開設了航海體育課,航海體育課程體系中,水上運動大多局限在游泳這個項目,跳水、潛水也僅限于水上專業(yè)和需要考四小證的專業(yè),這部分學生在全校學生中的占比很低,約為六分之一。而陸上專業(yè)也局限在某些模塊開設游泳和龍舟選項課,大部分學生主要還是接觸的陸上運動項目,所以參與水上運動的學生少,開設的水上運動項目少,校園的水上運動基礎薄弱,進行水上運動的氛圍并不濃厚,一年一度的水上運動會,設置的項目少,報名參賽的人數也很少,航海院校的航海體育特色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提升。近年來,水上運動雖然取得一定的成績,但有影響力的成果偏少;學校不具備招收高水平運動隊的辦學資格,參與水上運動的群眾基礎整體偏弱?,F有的龍舟隊、游泳隊都是從協會愛好者中進行選拔,有參賽任務后才組織利用課余時間集訓,他們的主要精力還在于文化課程的學習上,跟同類高校相比, 隊伍梯隊建設和訓練體系還沒有完全形成。
2.4發(fā)展水上運動的經費投入不足
水上運動的開展,除了需要相關的水域外,還需要水上運動的器材設施,相比較而言,水上運動的器材設施比陸上運動要貴很多,需要大量的經費投入,而每年的裝備、訓練、比賽等費用, 少則十幾萬, 多則上百外,學校處于快速發(fā)展轉型期,學校建設投入大,雖然廣州航海學院屬于航海專業(yè)院校,可投入用于發(fā)展水上運動的經費相對不足,目前并沒有針對航海體育特色發(fā)展撥付???,所以,經費投入問題對廣州航海學院水上運動來講也是制約發(fā)展的一大難題。
3 發(fā)展思路與建議
3.1加強航海體育課程體系建設,確立水上運動中心地位,著力打造航海體育文化特色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簡稱《意見》),是對新形勢、新問題的積極回應,是對“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深刻踐行,是遏制和扭轉學生體質健康下滑頑疾、提升學校體育科學化水平的內在訴求。也為廣州航海學院發(fā)展以水上運動為主的航海體育課程建設也開啟了新篇章。應學校學科建設和航海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堅持發(fā)展水上運動,大力開展以龍舟、帆船、操艇、賽艇、皮劃艇、漿板等航海人才所需的水上運動技能教學與實踐,形成以龍舟、游泳、操艇、皮劃艇為特色, 兼顧其他水上運動和濱海休閑項目的航海體育課程體系;以滿足航海教育辦學需要和國家海洋強國對航海人才培養(yǎng)需要。
3.2充分利用周邊村鎮(zhèn)河涌、湖泊等水域,實現優(yōu)勢互補,進行資源共享
充分利用珠三角水系發(fā)達優(yōu)勢,深入挖掘學校周邊水域資源,解決學校開展水上運動無水域難題,加快水上運動基地建設。學校周邊各村、鎮(zhèn)都有發(fā)達的內河水系,每逢端午佳節(jié),每個村落都有開展龍舟運動的傳統(tǒng),各村都有自己的龍舟隊,經常組隊訓練參加大灣區(qū)的各類龍舟競賽;相比較而已,這些村的陸上體育場所和設施就相對缺乏,沒有學校的體育場館豐富,他們的健身條件也會因為學校體育資源的開放度受到制約。針對這種現狀,可以實現優(yōu)勢互補,資源共享。學校與村鎮(zhèn)簽訂協議,村鎮(zhèn)的河涌、湖泊開放給學校開展水上運動,學校的體育場館開放給社區(qū)居民進行健身活動,實現資源共享,優(yōu)勢互補,達到共贏的局面,這些符合國家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國的國家戰(zhàn)略要求。
3.3依托政府打造航海文化旅游勝地,開發(fā)水上運動產業(yè)契機,拓展水上訓練基地
隨著各地政府加快全域旅游建設步伐,旅游產業(yè)轉型升級與提質增效如火如荼,粵港澳大灣區(qū)水上旅游已經成為新的“風口”。廣州作為珠江入??诘陌l(fā)達城市,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和水上運動條件,為打造“水上運動之都”的戰(zhàn)略構想提供了基礎。學校坐落在粵港澳大學區(qū)C位廣州市腹地,毗鄰菠蘿廟、黃埔古港與黃埔軍校,擁有豐厚的航海歷史底蘊。在粵港澳大灣區(qū)戰(zhàn)略背景下,當地主管部門正積極依托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水域優(yōu)勢,進行航海文化的挖掘和傳播;大力發(fā)展操艇、帆船、賽艇、皮劃艇、摩托艇、滑水、潛水、極限沖浪、漿板、龍舟競渡等有航海特色的水上運動產業(yè)。進一步盤活旅游產業(yè),帶動健身、休閑、娛樂以及水上運動器材設施設備等相關產業(yè)鏈的發(fā)展。學??梢猿浞掷煤胶n惛咝YY源更好的服務社會,助力政府打造航海文化休閑旅游基地,合作開發(fā)水上運動,打造航海體育特色,既解決學校開展水上運動無水域的困境,又可以強化航海特色,提升學校辦學知名度。
3.4送出去,請進來,雙管齊下,加強水上運動師資隊伍建設,注重人才引進
對現有的教師隊伍結構進行優(yōu)化,選派部分教師外出進修學習,針對航海體育課程建設體系,重點培訓簡單易學、容易普及,且對運動器材和場地要求不高的項目所需的教師;對于技術和場地器材要求高的水上運動項目,采用引進高水平的退役運動員充實到教師隊伍中,以此來組建和重點發(fā)展學校高水平運動隊伍,通過高水平運動來帶動水上運動項目在學校的發(fā)展。
3.5挖掘校友資源,大力開展校企合作
引入校友企業(yè)、航運航海企業(yè)資本助力學校辦學,一方面解決學校經費投入不足的難題,另一方面為企業(yè)訂單式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解決企業(yè)用人難的問題。近年來,學校在努力爭取政府和社會支持辦學的情況下, 也在積極通過校友會、校友企業(yè)捐贈等形式來發(fā)展學校的各項體育事業(yè)。如校友企業(yè)電白集團與學校簽訂協議,贊助學校發(fā)展龍舟運動,培養(yǎng)高水平的龍舟隊伍,通過參加高水平的龍舟賽,一方面可以擴大學校和校友企業(yè)的知名度,同時也可以促進龍舟運動在學校的發(fā)展。
3.6發(fā)揮網絡平臺和新聞媒體宣傳功能,加強對以水上運動為主的航海體育文化宣傳
通過新聞媒體和網絡平臺加到對學校水上運動的宣傳報道力度,營造水上運動良好氛圍,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水上運動。通過航海認知教育、“中國航海日”“世界海員日”專題活動、全國航海院校大學生夏令營活動、中國海員技能大比武、航?;炯寄苡柧?、船模展、水上娛樂休閑運動、海事高級論壇等大型活動開展航海文化的教育與傳播,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并喜歡水上運動,為學校選拔高水平的水上運動人才打基礎。
廣州歷來就有舉辦龍舟賽、橫渡珠江等活動的傳統(tǒng)。這些水上活動深受廣大市民的喜愛,每年都有眾多人參與其中,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而這一文化需要依靠不斷舉辦相應的賽事活動來鞏固。利用特有的嶺南水鄉(xiāng)文化與端午佳節(jié)等重大節(jié)日舉辦的各種水上運動嘉聯華活動,大力宣傳航海體育, 推廣普及水上運動。依托粵港澳大灣區(qū)高校聯盟會員身份,積極承辦龍舟、賽艇、漿板等水上項目的高水平水上比賽;加強與大灣區(qū)及國內外涉海高校進行水上運動的交流與合作,積極推動學校水上運動的發(fā)展。
4 結語
水上運動是廣州航海學院航海體育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航海體育”作為航海文化的一部分,需要賡續(xù)傳承。在總結廣州航海學院過去水上運動成功經驗的基礎上, 只有注重以水上運動為主體的航海體育課程建設,破解學校水上運動基地建設瓶頸, 組建水上運動課程高水平教學團隊;全校性普及水上運動,打造高水平的水上運動競技隊伍,不斷提高大學生對航海體育文化的認知,水上運動在學校才可持續(xù)發(fā)展,水上運動的教育效能才得以充分發(fā)揮。
參考文獻
[1] 肖亞玲.龍舟運動與航海院校體育文化建設的融合與發(fā)展[J].運動,2018(7):97-98.
[2] 范道芝.航海類專業(yè)體育教學改革探討[J].管理觀察,2017(12):139-140.
[3] 李爽.職業(yè)導向下高職院校航海類專業(yè)體育教學改革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7(4):215-216.
[4] 朱飛.航海特色體育教學與訓練一體化研究[J].廣州航海學院學報,2015(9):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