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執(zhí)行主編陳先云就如何實現(xiàn)“長文短教,難文淺教”提出了五條策略:其一,教師要結合單元語文要素,聚焦核心問題;其二,教師要重視、用好課后練習題,以實現(xiàn)教學目標;其三,教師要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其四,教師要因文定教,以學施教;其五,教師要從整體著眼,增強整體教學觀。在這五條策略中,課后練習題被擺在了一個重要的位置上。的確,課后練習題往往指向課文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是學習目標和要求的外在體現(xiàn),為單元語文要素的落實提供了有力支持。不論是設計好課前練習、利用好課堂練習,還是重視課后練習,都對實現(xiàn)教學目標意義重大。例如,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中《好的故事》是魯迅的一首散文詩,小學生閱讀、理解起來難度較大,該文是第一次選入小學語文教材。對于這樣的難課文,教材編者提出了“借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的指導性意見?;诖耍處熆梢郧勺鲎鳂I(yè)“加減乘除”法,通過優(yōu)化作業(yè)設計來實現(xiàn)難文淺教易學。
一、三融:做足作業(yè)的“加”法
(一)學科型作業(yè),融通課內外
《好的故事》寫于“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距今已近百年。當時的中國軍閥割據(jù)、政治混亂、民不聊生,讓先進正直的知識分子倍感壓抑。這一時代背景,對現(xiàn)在的學生而言是陌生的,學生可能完全不了解當時的中國人民處于怎樣的境地。因此,教師應立足“借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這一單元要素,適時引導學生閱讀、猜讀、品讀課后“閱讀鏈接”中馮雪峰先生的《論〈野草〉》片段,鼓勵學生結合閱讀素材說說對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的理解,讓學生深切感受這美麗、幽雅、有趣的夢境象征著魯迅先生怎樣的希望。筆者就此設計了如下練習題。
[人們常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常常跟我們的期望、愿望和希望聯(lián)系在一起,那么,這個“好的故事”對于魯迅先生而言意味著什么?讓我們讀讀課文后面的“閱讀鏈接”,說說在這段資料里,你認為關鍵信息是哪一句?關鍵句中最關鍵的詞又是哪一個?]
通過借助資料、鎖定關鍵句、發(fā)現(xiàn)關鍵詞、捕捉關鍵信息的方法,學生能理解“希望這樣美麗的生活,是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這一主旨內涵。
(二)拓展型作業(yè),融合學科間
這一時期的文字對當下學生而言是晦澀難懂的。例如,文中的“山陰道”一詞,盡管文中有注釋“指浙江紹興西南一帶風景優(yōu)美的地方”,但是學生依舊會有疑問“浙江紹興西南一帶具體指哪兒”“風景優(yōu)美的地方很多,為什么偏偏叫山陰道”。基于這一學情,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完成拓展型作業(yè)——采用多種方式,查找“山陰道”相關資料,并在課上為大家拓展介紹。在文字和畫面的融合處,在歷史與現(xiàn)代的交匯處,學生能深切感受到文學的魅力,觸摸那時代的脈搏。
(三)發(fā)展型作業(yè),融悟虛實處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語文園地”中的“日積月累”板塊編入了魯迅的名言“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教師不妨引導請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既然現(xiàn)實如此黑暗,生活如此苦悶,作者心情如此惆悵,為什么還要苦苦尋覓這‘美麗、幽雅、有趣’的夢境,寫下這‘好的故事’?請寫下內心的想法。”探究這一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理解魯迅的過程。
教師通過學科型作業(yè)、拓展型作業(yè)和發(fā)展型作業(yè),做足作業(yè)“加”法,融通課堂內外,有助于學生體會《好的故事》這一散文詩的語言特點和象征意義。
二、升降:做實作業(yè)的“減”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教師要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精心設計作業(yè)”“教師要認真批改學生作業(yè),針對學生素養(yǎng)水平和個性特點提出意見,及時反饋和講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正因為學生個體存在差異,所以他們對學習、生活的認知也各有不同,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天賦秉性、學習動機和意志品質等方面切入,做足“減”法,因材施教,分層指導。
(一)靈活多變,減少作業(yè)的量
基礎型作業(yè)往往以字詞過關、背誦默寫為主,盡管內容較為固定,但作業(yè)形式可以靈活多樣。例如,筆者就《好的故事》一課設計了如下字詞作業(yè)。
[1.給句子中的多音字選擇正確的讀音,畫上“√”。
樹樁上坐著一個瘦削(xuē xiāo)的少年,他正在用小刀削(xuē xiāo)著柳笛。
2.下列詞語中“凝”字的意思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 )
A.凝望 B.凝固 C.凝思 D.屏息凝神]
加強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教師應從字的音、形、義三方面著手。習題1旨在考查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選擇正確字音的能力。習題2旨在鼓勵學生通過查字典、詞典等方式理解“凝”字的多種含義,并加以區(qū)分?!罢Z文教學其實并不那么復雜,就是教學生識字、寫字、讀書、作文”,教師在作業(yè)設計過程中,增加對學生自主拼讀、書寫生字、理解字義的訓練,往往能提高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
(二)分步練習,調控作業(yè)的度
難度較大的文本更加需要教師設計分層作業(yè),調控作業(yè)難度,促進差異發(fā)展。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難度較大的習題進行分解,或在學生完成過程中給予具體提示,在學生能具體回答后,再凝練整合。例如,筆者就《好的故事》一課設計了如下內容梳理作業(yè)。
[把“好的故事”重新排序,正確的順序是 " 。
A.驟然驚醒,“好的故事”消失了
B.總述“好的故事”是美麗、幽雅、有趣的
C.具體寫夢中所見的好的故事
D.回憶山陰道上美的人和美的事]
《好的故事》作為一首散文詩,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筆者先將課文內容歸納成短短幾句話,要求學生根據(jù)課文內容正確排序,學生能順利完成這一練習后,筆者再鼓勵學生制作思維導圖,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三)推陳出新,提升作業(yè)的質
在教材配套的練習中有這樣一題:“‘好的故事’美麗、幽雅、有趣,體現(xiàn)在哪里?結合課文內容寫一寫?!边@一開放性的練習題,解答方式多樣,但設問過于直白,學生往往思維受限,不能很好地從多角度思考。教師不妨推陳出新,從提升作業(yè)質量上下功夫,優(yōu)化作業(yè)設計內容。筆者就這一練習題進行了如下修改。
[原來,“好的故事”是一個夢,下面能體現(xiàn)這個夢“美麗、幽雅、有趣”的是_____(可多選)。
A.小船經(jīng)過的山陰道
B.百花競放的山野風光
C.勤勞樸實的農(nóng)夫和農(nóng)婦
D.澄碧清新的江南水鄉(xiāng)]
教師從認知心理學角度出發(fā),承認個體差異,設計分層練習,做實作業(yè)的“減”法,減少作業(yè)的量,調控作業(yè)的度,提升作業(yè)的質,能更好地實現(xiàn)借助資料理解難懂的詞語,抓住關鍵句整體感知“好的故事”的要求。
三、甄選:做細作業(yè)的“乘”法
(一)交流詩篇,走進虛幻夢境
“夢”在《說文解字》中釋義為“不明也。從夕,瞢省聲”??梢岳斫鉃樗说杂杏X察的意思,《好的故事》描述的正是魯迅在這種狀態(tài)的感悟,似醒非醒,似夢非夢。夢是一種既熟悉又虛幻的存在,也是我國諸多名家筆下的“??汀?,教師可以以“夢”為主線,設計“關于‘夢’的詩,我知道_____”“關于‘夢’的名家作品,我知道______" ”這類填空題,引導學生回憶、交流關于夢的詩句或篇章,為學生課上交流、感受、理解魯迅的夢境打好基礎。
(二)解讀詞語,了解時代背景
《好的故事》語言文白相間、生僻詞多、夾帶方言,部分詞語與現(xiàn)在的用詞方法差異較大,例如,文中的“膝髁、伽藍、潑剌奔迸”等詞,是學生理解課文的阻力。因此,教師在導學環(huán)節(jié)可以讓學生先記錄“難懂的詞語”,再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法解讀這些詞語。學生在學習、解讀詞語的過程中,能明晰“遇到難懂的詞語可以先跳過,讀課文時再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它們的意思”的方法;也能學會“借助圖畫、注釋,查閱工具書,聯(lián)系偏旁部首”等理解生詞的方法。
(三)拉近距離,感受先生偉大
有人說,語文有“三怕”: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樹人。當學生只把魯迅當作“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時,距離很遠,往往很難理解其文字中的深意。教師可以通過作業(yè)的“乘”法,多維度拉近學生與魯迅之間的距離。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單元導語中的魯迅簡介,從年代背景、文學著作、思想行為等方面感受魯迅的偉大之處,明白“先生雖然離我們很遠,但我們可以慢慢走近他”。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悟《好的故事》的精神內核,更好地讀懂魯迅,筆者設計了如下練習題。
[1936年10月魯迅先生逝世,他生前的好友孫伏園將先生自己的作品、翻譯的作品以及先生主編的刊物的名稱整合成一副挽聯(lián),別有一番特色,下面填入挽聯(lián)中的名稱正確的一項是(" ")
上聯(lián):踏莽原,刈 ① ,熱風奔流,一生 ②
下聯(lián):痛 ③ ,嘆而已,十月噩耗,萬眾 ④
A.《野草》《彷徨》《毀滅》《吶喊》
B.《野草》《吶喊》《毀滅》《彷徨》
C.《毀滅》《野草》《吶喊》《彷徨》
D.《彷徨》《吶喊》《野草》《毀滅》]
無論是課前導學、課中練習,還是課后拓展,教師需甄選有價值的教學資源,做細作業(yè)“乘”法,聚焦重點內容,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好的故事”之“好”以及“好”的具體體現(xiàn)。
四、刪減:做精作業(yè)的“除”法
刪繁就簡,因勢利導,做精作業(yè)的“除”法。教師只有把晦澀難懂的內容說清楚,把艱澀高妙的境界講明白,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和作者深刻的立意,實現(xiàn)與文本、與作者的思想碰撞。
(一)分類比較,領悟神往夢境
《好的故事》第五自然段記敘了多種事物,學生閱讀起來難度較大。教師可以設置這一作業(yè)“閱讀短文,思考文中一共出現(xiàn)了幾種事物?請你依次圈出并給它們分類”,引導學生明晰:文中事物數(shù)量較多時,可以先將其分類,分類梳理后閱讀起來會更有條理。有了這一認知,教師再讓學生按照分好的類別重新梳理、改編課文內容,并將改編版課文和《好的故事》原文進行比較,引導學生說一說:“哪個版本更勝一籌?它好在哪里?”在比較閱讀中,學生漸漸領悟:課文中的這些事物其實是這首散文詩中的意象,看似無序,實則營造了令人神往的意境。
(二)學習實踐,感受美好憧憬
教學《好的故事》第七自然段時,教師不妨設計以下三個練習題。
[1.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夢應該只有黑白或灰色,可是魯迅的這個夢是有顏色的,你知道是什么顏色的嗎?從文中圈出相關詞語。
2.讀讀這些圈畫出的表示顏色的詞語,說一說它們帶給你的感受。
3.你的夢境有顏色嗎?請簡單描述。]
教師通過不同層級的練習題,引導學生關注魯迅“紅色”的夢境,讀出“紅色”夢境中預示的勃勃生機,并鼓勵學生用象征的手法描述自己的夢境。這一作業(yè)讓學生從關注“夢境的顏色”著手,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從單一到綜合,逐級晉升。學生能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感受到魯迅在艱難局勢下的積極心態(tài),而這個“美麗、幽雅、有趣”的“紅色”夢境,傳遞的正是魯迅的憧憬和希望。
的確,《好的故事》如一幅水墨畫,畫的中央美麗、幽雅、有趣,是憧憬和希望;畫的邊緣,灰蒙、滯澀、黑暗,是步履維艱的迷茫。課文雖然不長,但學生賞析起來著實不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采用梯度教學的方式,通過對作業(yè)進行“加減乘除”,引領學生一步步走進文本,一點點讀懂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