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燭之武退秦師》中,插印了一張《春秋列國形勢簡圖(前630年)》。對照著圖示,故事所發(fā)生的背景、形勢、關系等不易明了的內(nèi)容,就一目了然了。不過,你是否好奇:燭之武、晉侯和秦伯能看懂課文中的這張地圖嗎?古人用的地圖又是什么樣子呢?
地圖制作,不論放在古代還是現(xiàn)代,都是一門專門的學問和技能。中國古代的地圖制作,雖然沒有現(xiàn)在這么先進而復雜,但也具備自身獨到的地方,是中國古代制度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中國古代地圖,最古老的當屬戰(zhàn)國時代中山國國君厝為自己修筑陵寢而制作的銅版“兆域圖”(即陵墓營建與管理圖)。不過這與工程建筑更為密切。真正意義上最古老的地圖,是發(fā)現(xiàn)于甘肅天水放馬灘墓葬中的木板《邽縣地圖》,繪制的時代為戰(zhàn)國末年(不遲于前239年),以4塊木板拼成7幅地圖,用約為1∶30萬的比例尺繪制了河流、山脈、溝谷、森林等示意圖,精準度相當高。
后來又在湖南長沙馬王堆墓葬中出土了西漢前期(前168年)畫在絲帛上的地圖,分為地形圖、駐軍圖和城邑圖。地形圖上繪有山脈、河流、道路、聚落,而且已經(jīng)使用閉合曲線來標示山體輪廓,并用9個柱狀符號標示出九嶷山9座不同高度的山峰。這些地圖的制圖水平都達到了令人驚嘆的地步。
古人制作地圖的困難,首先在于觀察角度受限,既不能像現(xiàn)代人一樣坐飛機升空后居高臨下,也沒有望遠鏡可以廣覽四方。那么古人是如何了解并掌握自己身處其中的山川大地的呢?西晉時有個叫裴秀的學者創(chuàng)作了《禹貢地域圖》,并提出了后世所稱的“制圖六體”:分率(比例),準望(方位),道里(距離),高下(高下),方邪(斜向),迂直(彎曲)。這六條制圖原則大體上包含了地形地貌的測量、計算和繪制三個必備因素。后代的制圖規(guī)則基本上是對此的細化和深化。
此外,古人還會制作立體地圖。據(jù)記載,秦始皇在自己的陵墓中建造了天空、大地的微縮版立體模型。西漢末,大將軍馬援向劉秀分析戰(zhàn)情時,用米粒制成立體的軍事沙盤地圖。到了南北朝時期的劉宋時代,著名文學家謝莊更是擅長制作古代版的“樂高積木”地圖:“制木方丈,圖山川土地,各有分理,離之則州別郡殊,合之則宇內(nèi)為一?!彼未纳蚶?,在出使契丹的路途中,留心沿途關隘地形,回來后不僅寫成《使契丹圖抄》,還用面糊、木屑制作出了立體軍事地圖模型,以蠟密封呈給皇帝,大獲嘉獎。
古代的地圖因為事關軍政,不是隨便就能買到的,不是普通人可以擁有的,而是一種“特權”物品。冶文彪的小說《清明上河圖密碼》中有一個故事,說的是敵國間諜不惜大費周章盜取大宋的至高機密——沈括所制的《守令圖》。這雖然是小說家之言,但地圖在古代為重要的軍政資源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司馬遷《史記·蕭相國世家》記載:“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漢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倍搅酥T將爭功時,“高祖以蕭何功最盛”,這與蕭何在這場“信息戰(zhàn)”中所取得的巨大功績是有關的。在古代,民間私習天文、私制地圖,都會被處以重刑,原因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