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和朋友說起文學(xué)時,表達(dá)過這樣一個觀點:歷史事件不過是為文學(xué)作品提供了一個框架和舞臺,不同的人會在同一個舞臺上演不同的人生戲碼。所以,說到底,好的文學(xué)就是對人情、人性至纖至悉的體察,沒有人情、人性,也就沒有文學(xué)。比如,海明威創(chuàng)作的小說大多和西班牙內(nèi)戰(zhàn)有關(guān),但立意從來都不是要寫西班牙內(nèi)戰(zhàn)史,而是借助這個充滿激烈沖突的歷史事件去展示更豐富多彩的人情、人性。其實,不僅是小說,品讀詩歌又何嘗不是如此?所以,要讀懂詩歌,首先讀者自身就要對人情、人性有豐富的體會,否則還真讀不出其中的子丑寅卯來。
你看白居易寫《琵琶行》,“琵琶聲停欲語遲”,寫得真是精彩至極,一個“遲”字里面包含著太多豐富的內(nèi)涵。結(jié)合琵琶女的生平看,一個“遲”字幾乎概括了她的整個人生。你看,她曾是長安頗負(fù)盛名的歌女,此時已年長色衰,再加上獨守空船,內(nèi)心的孤獨可想而知,自然想要和人交流溝通以慰寂寞。但是人在旅途,丈夫又不在身邊,自然不方便隨便與陌生人搭話,加上古時女子常有的嬌羞之情,因此她才會“欲語遲”?!斑t”,不是不說話,而是欲言又止,這個“遲”字把琵琶女內(nèi)心的百轉(zhuǎn)千回都寫透了。而多情的白居易,未見其人,僅僅憑借周遭的氣氛居然就能感覺到琵琶女內(nèi)心復(fù)雜的情感。一個“遲”字,將琵琶女的寂寞和白居易的深情都寫出來了,還有比這更美妙的嗎?
寫這樣曲折委婉的情感,歐陽修也很擅長。他有一首詞《訴衷情·眉意》也寫得很有意味。
清晨簾幕卷輕霜,呵手試梅妝。都緣自有離恨,故畫作遠(yuǎn)山長。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傷。擬歌先斂,欲笑還顰,最斷人腸。
作者如果對人情、人性沒有深刻的洞察,又何以知道“擬歌先斂,欲笑還顰”這樣的情形是“最斷人腸”的呢?其實這句詞出來之前,我們已經(jīng)喜歡上了這個內(nèi)心寂寞的女子,也正因為喜歡,所以才覺得她“擬歌先斂,欲笑還顰”讓人頓生憐愛之心。我們?yōu)槭裁磿矚g上這個女子呢?你看“清晨簾幕卷輕霜,呵手試梅妝”這句,清晨卷簾,首先看到和感受到的不是滿眼的紅樹黃花、小徑重樓,而是微微的輕霜,那種若有若無的寂寞傷感一下子就打動了我們?!昂鞘衷嚸穵y”,那真是一個美麗的女子,而且還那么可愛,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到?“呵手”,既承接了“輕霜”,又刻畫出女子可愛的模樣;“試梅妝”暗示女子之美——各種道理只可意會難以言傳。接下來作者不說女子的寂寞傷感,而拿她畫的眉形“遠(yuǎn)山長”說事,為什么畫這樣的眉形?都是因為內(nèi)心的離愁啊……如果歐陽修不是一個情感深沉、細(xì)膩的人,又何以將一個女子的寂寞寫得如此傳神呢?
歐陽修還有一首《阮郎歸·南園春半踏青時》,同樣款曲情深。
南園春半踏青時,風(fēng)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花露重,草煙低,人家簾幕垂。秋千慵困解羅衣,畫堂雙燕歸。
同樣是寫女子的寂寞,這一首似乎更加委婉一些。其實人人都會有寂寞的情感,但是在文人的作品里,似乎美人的寂寞更讓人心生憐愛,所以但凡寫寂寞,必然先讓讀者頭腦里有一個美麗的形象,然后再寫其寂寞,似乎這樣才夠動人。那么,我們又何以看出這首詞中的女子之美呢?這首詞不像上一首那樣明顯地在寫女子之美,這首詞里似乎找不到直接描寫女子情態(tài)的句子。但是讀完全篇,你能不能感受到女子的美呢?似乎又是可以的,這是歐陽修手段更高明的地方。全詞的第一句“南園春半踏青時”,寫的是一個草熏風(fēng)暖的時節(jié),讀者不管心情如何,這一句一出,心一下子就變得柔軟而沉靜了,這是我們發(fā)現(xiàn)女子之美的心理基礎(chǔ)。說老實話,這樣的情緒之下,你看什么都會充滿柔情。更妙的是“青梅如豆柳如眉”,讀到這兒,一個青蔥美人的形象就出現(xiàn)在眼前了。也許有人說,這一句不是寫眼前景色嗎?其實,大家一定要明白,中國的審美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物我兩忘,寫物其實就是寫人,寫人有時候也是寫物。柳如眉,眉如柳,柳與眉是沒有主體和客體、本體和喻體之間的區(qū)別的。另一方面,一個人眼中所見,實際上就是自身形態(tài)和精神的投影與外化。所以,如果我進(jìn)一步說,這一句還包含著作者對青春易逝的感傷,大家能不能接受呢?如果用這樣的思路再去理解“聞馬嘶”,能不能讀出離愁?再去理解“日長蝴蝶飛”,能不能讀出寂寞與思念?
所以,讀這樣的文學(xué)作品,必須調(diào)動我們所有的情感和對人性的理解。解讀詩歌,有時候真不是技法的問題,而是看你對生活本身的體驗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