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蘇軾的《留侯論》,被其中的一句話吸引:“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p>
鄭伯(即鄭襄公)為什么要“牽羊”,而不是“牽豬”(當(dāng)然,“牽豬”似乎不嚴(yán)肅)?或者牽一頭壯牛?牛相較于羊,豈不是更顯投降的誠意?難道“牽羊”有什么特殊意味?
有注家解釋說:羊,吉祥的意思。是說鄭襄公牽羊祝福楚莊王,表達敬畏之意。這種解釋似乎言之成理,卻又有些不合常情?!白8<椤庇重M能有力地表達投降的誠意和對對手的敬畏之心?
其實,“牽羊”之事古已有之,《史記·宋微子世家》記載:“周武王伐紂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軍門,肉袒面縛,左牽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釋微子,復(fù)其位如故?!背f王見鄭襄公肉袒牽羊,便放棄了攻打鄭國的打算,這種做法或許是從周武王那里學(xué)到的吧。有誰能想到,一只羊的力量竟然可以化干戈為玉帛,使黎民免于刀兵之苦!
有注本進一步解釋“牽羊”二字:牽羊前往,犒勞軍隊,表示臣服。然而,鄭襄公牽著一只羊去犒勞強敵的軍隊,是不是太寒磣了?難道他想激怒楚莊王,以求速死?讀《史記·楚世家》可知,鄭襄公還是想得一不毛之地保命的,又怎會去找死呢?《儀禮》中的一段話意味深長:“上大夫相見,以羔。”鄭伯分明是諸侯而非大夫,看來是在自降身份,表示臣服?!吨芏Y》說古人見面要帶禮物:“以禽作六摯,以等諸臣:孤執(zhí)皮帛,卿執(zhí)羔,大夫執(zhí)雁,士執(zhí)雉,庶人執(zhí)鶩,工商執(zhí)雞?!北緫?yīng)“披帛”卻“牽羊”,鄭伯確實是自降為“卿”了。
如此看來,“牽羊”絕非只是“牽著一只羊”這么簡單,其背后是根深蒂固的禮教等級。這是一次“禮”的臣服,更是那個時代諸侯之間的一種契約。
其實,表示臣服的“牽羊禮”還有另外的形式?!毒缚蛋奘贰酚涊d:“黎明,虜兵數(shù)千洶洶入逼至廟,肉袒于廟門外。二帝、二后但去袍服,余均袒裼,披羊裘及腰,縶氈條于手。二帝引入幔殿,行牽羊禮。殿上設(shè)紫幄,陳寶器百席,胡樂雜奏。虜主及妻妾、臣仆胡跪者再,帝后以下皆胡跪。虜主親宰二羊入供殿中?!?/p>
世事難料,鄭伯“牽羊”發(fā)生在公元前597年,蘇軾的《留侯論》作于1061年,靖康之難發(fā)生于1126年到1127年之間。蘇軾有感于1600多年前鄭伯“牽羊”換來和平,然而在他寫下《留侯論》60多年后,北宋二帝“牽羊”(披羊皮)淪為笑柄。若蘇軾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