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文傳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教材里的文言文,擷取經(jīng)典,文化意蘊深厚。順著“審美線”,從表達、結構、音律、意境的維度,尋覓文化脈絡;借助“任務單”,讓文化因子從散到聚、從點到線、從淺入深、從單薄到厚實,引領學生進行文化思辨;建立“資源包”,與文言文“共情共理”,尋思文言文的文化價值。
關鍵詞:文言文;關鍵詞;審美線;任務單;資源包
五千年的歷史積淀,讓中華民族的每一個文字都有來源,每一段時光都有故事,每一座城池都有歷史……教材里的文言文,擷取經(jīng)典,意蘊深厚。
朱自清在《經(jīng)典常談》中指出:“經(jīng)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保?]我嘗試從文化的角度打開文言文,帶著學生觸摸文化躍動的脈搏,感受文化持久的溫度。
一、順著“審美線”尋覓文化脈絡
文言文蘊含的文化、脈絡,體現(xiàn)在高度凝練的表達中,體現(xiàn)在用韻疊句的音律中,體現(xiàn)在敘事嚴謹?shù)慕Y構中。順著“審美線”,引領學生徜徉于文言文的表達、結構、音律、意境中,能夠尋覓到文言文獨特的文化脈絡。
(一) 從表達的維度
古人使用文字惜墨如金,字字考究,形成了“微言大義”的文字文化。這種表達特點看似簡單,卻承載著豐富的意義和深遠的文化背景,能讓讀者按“詞”索驥,或快速了解主要內(nèi)容,或明白主要事物的象征意義,或觸摸文章主旨。例如《兩小兒辯日》中的“辯”字,就傳遞著文章的文化脈絡:一是“辯”的人和“被辯”的人有極大反差——懵懂幼稚的兩小兒與“圣人”孔子,地位和學問上懸殊;“辯”字制造懸念,結尾處圣人“不能決”,又出人意料,再次形成認識反差,細品意猶未盡;二是將嚴謹?shù)目茖W知識,放到一對小兒對常見生活現(xiàn)象的辯說中,使原本枯燥的道理講述變得有趣生動。兩小兒各執(zhí)己見、無法決斷是常理,此時筆鋒一轉,孔子也“不能決”卻反常了,更顯“活潑俏皮”。一個核心詞,構成了文章前后鮮明的反差,形成了層次分明的文化脈絡,揭示了本篇文章的文化表達密碼。
(二) 從結構的維度
古人寫文,講究文章結構的謀篇布局、起承轉合等,使得篇章布局雅致高妙,匠心獨運。教材選入的文言文都是經(jīng)典之作,其獨特的結構值得細品,為學生作文時的謀篇布局提供了較好的示范和借鑒。例如,《司馬光》是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的第一篇文言文,承擔著為學生打開“小古文學習”的大門、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等任務。從課題入手,根據(jù)課前準備,學生都知道司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在小時候做了一件大家耳熟能詳?shù)氖隆腋?。那司馬光為什么要去砸缸呢?通過這樣一個問題,學生去探究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形成了一張故事結構思維導圖,并揭示了故事發(fā)展的順序。接下來,教師讓學生按照故事發(fā)展的順序講一講故事,認識到這樣的順序能讓故事條理清晰、淺顯易懂。之后,讓學生結合習作要求,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寫一件簡單的事,要寫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如此,文言文的結構美就從發(fā)現(xiàn)延伸至學以致用。
(三) 從音律的維度
文言文中或自然交替的長短句式,或多處運用反復、對偶、比喻、排比等的修辭表現(xiàn),或融辭賦、四六、律句、古文于一爐的表述風格,或大量引用典故的表達格式,自由穿梭而又暢達流利……[2]彰顯著濃濃的音律美。引領學生從這些精湛的表達、鮮明的音律美元素中汲取養(yǎng)分,對于增進學生積累,吸收文化養(yǎng)分大有裨益。以五年級上冊《少年中國說》一文為例,整篇謳歌了祖國未來的英姿及其光輝燦爛的前程,對肩負著建設中國重任的中國少年寄予無限希望,鼓勵他們憤然而起,投入到改造中國的戰(zhàn)斗中去。文章語言高度凝練,多為四字一句押韻,運用反復、對偶、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在辭賦、四六、律句、古文各體之間自由穿梭,氣勢宏大,感情飽滿,極具說服力和感染力。教師帶著學生鏗鏘讀文,品鑒推敲,領會韻散結合表達形態(tài)的獨特性和新穎性,捕捉文章思維的明晰和推理的嚴謹,語言的氣勢磅礴和情感的真摯理性。
(四)從意境的維度
意境是文學藝術作品通過形象描寫表現(xiàn)出來的境界和情調(diào)。文言文蘊含著豐富的意境美。《書戴嵩畫?!分蓄}與跋、畫與詩、交相輝映呈現(xiàn)出的書畫意境;《精衛(wèi)填?!氛故镜挠晒夤值臅r空、豐富多彩的形象構式的想象意境;《伯牙鼓琴》借助語言文字想象創(chuàng)造的唯美意境……值得我們推敲品味。以《伯牙鼓琴》為例,文中能夠關聯(lián)到的《高山流水》不僅具有唯美的音律,而且承載著中華美德中的“知音”文化,可謂獨具一格。課始,一首《高山流水》緩緩展開,聽完之后,大部分學生能說出音樂節(jié)奏的快慢變化、旋律的高低起伏,對文中“巍巍乎若太山”“湯湯乎若流水”有初步感知。教師趁熱打鐵,拉開一條音樂的千年輾轉之線,讓學生走進時間隧道,了解3000多年前周朝教育體系中的“六藝”之美:“禮、樂、射、御、書、數(shù),其中的‘樂’延續(xù)為今天的‘音樂’。早在春秋時期,樂曲便以獨特的五音‘宮’‘商’‘角’‘徵’‘羽’來表達,《高山流水》更是充分運用‘拂、綽、注、上、下’等指法表現(xiàn)跌宕起伏的旋律。五音與指法的巧妙結合,讓人入情入境,‘幾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萬壑爭流之際矣’?!边@樣的音樂內(nèi)在美,讓學生感受到了音符的千年流轉,生生不息。課中,結合語文要素“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體會藝術之美”,教師提問:“再次聆聽音樂、品讀文字,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這琴音似乎在抒發(fā)著什么?”據(jù)此,學生感受到,樂符可以編織畫面,畫面可以在樂符中流動,音樂之美在于所見、所想的情景交融,山川河流因琴中的“情”有了生命,心中的“情”因山川河流有了形象,琴為心聲,境為心造,人琴合一。課末,學生思辨:假如《高山流水》這首曲子沒有《伯牙鼓琴》這個故事、沒有知音文化的加載,會有什么不同?學生在文本獨特的意境中,明白了音樂之美不僅在于外在的旋律,更在于其中豐富細膩的情感內(nèi)涵、底蘊深厚的思想內(nèi)涵已轉化為人類對宇宙萬物和社會人生的深度思考,這構成了美的真正價值。
二、借助“任務單”展開文化思辨
文化思辨,即對文化的思考辨析。在文言文教學中引領學生進行文化思辨,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抓手?!叭蝿諉巍笔枪W生自主學習進而達成學習目標的重要支架,往往由一組學習任務構成。文言文教學引入“任務單”,能讓文化元素從散到聚、從點到線、從淺入深、從單薄到厚實,促使學生通過分析、推理對文化事理等進行辨別、判斷與決策,尋求文化思辨因子。
例如,《精衛(wèi)填?!芬晃乃趩卧娜宋闹黝}是“飛騰的幻想”。教材為何不用“神奇的想象”而用“飛騰的幻想”?圍繞這一思辨性問題,教師設計了一張任務單,以三個主要任務,引領學生進行文化思辨。
任務一安排在課前預學階段,設定的學習目標是“由認識神話神奇的形象感知飛騰的幻想”,要求學生在《山海經(jīng)》中找到描寫“精衛(wèi)”的原文,收集“精衛(wèi)”的圖片,說說對精衛(wèi)的印象;收集《山海經(jīng)》中其他神獸的相關資料,與同伴交流;針對大家介紹的神獸,談談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感受。借助學習單,學生推理辨析,由“一個精衛(wèi)”到“一群神獸”,嗅到了書中彌漫著的古代人民旺盛、生動、鮮活、動態(tài)的想象氣息,更為豐富地感受到了古代人民想象的神奇,同時認識到:把故事中的形象描寫得很神奇,可以像古代人民這樣,創(chuàng)意地組合鳥獸蟲魚、天地萬物的形象、顏色、大小。至此,學生對“飛騰的幻想”有了初步認知。
任務二安排在課中學習階段,設定的學習目標是“由感知神話神奇的情節(jié)體驗‘飛騰的幻想’”,要求學生思考“精衛(wèi)這只神鳥讓我們感受到了神奇,那這個故事也有神奇之處嗎?你也能模仿這樣的神奇想象創(chuàng)編精衛(wèi)填海的過程嗎?”在學習單引領下,學生持續(xù)辨析舉證,陸續(xù)有了自己的發(fā)現(xiàn):文中說“溺而不返”,故事到這里本該結束,精衛(wèi)卻起死回生;精衛(wèi)這么小,大海那么大,卻要以小勝大,不可思議;精衛(wèi)銜枝從西山到東海,跨越千山萬水填海,有些夸張;等等。以這些神奇的想象為支點創(chuàng)編,學生就會下意識地從自己的想象中“飛”出來,運用各種矛盾、沖突等表現(xiàn)情節(jié)的“神奇”。
任務三安排在課后研學階段,設定的學習目標是“感知‘飛騰的幻想’的意義”,要求學生課后開展思辨性研究:“很久很久以前,古代人民用飛騰的幻想創(chuàng)造了五彩斑斕的神話世界:盤古開天、女媧造人、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衛(wèi)填海,嫦娥奔月……炎黃子孫從未停止過飛騰的幻想,他們像精衛(wèi)一樣敢于挑戰(zhàn)、不畏困難、堅持不懈,于是幻想變成了現(xiàn)實——受嫦娥奔月故事的啟發(fā),人類有了‘嫦娥號’;受大禹治水故事的啟發(fā),人類有了‘蛟龍?zhí)枴?;受女媧造人故事的啟發(fā),人類有了‘機器人’……如果你們繼續(xù)騰飛幻想,未來又會是怎樣的呢?”通過幻想創(chuàng)造未來世界,給予學生強有力的思辨性挑戰(zhàn),進而在持續(xù)的分析、判斷、辨別中形成思辨性認知:千百年前的人們,面對自然界中無限美好的事物或無法解開的疑惑,用想象作為創(chuàng)造未來的不竭動力,居然讓一個個“虛無”成為現(xiàn)實;飛騰的想象,蓬勃強勁,生生不息,從好奇心、求知欲,到探索創(chuàng)新,成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或缺的力量。
三、建立“資源包”尋思文化價值
“古文不古,文心永恒?!蔽难晕牡母緝r值在于讓今人汲取古人的思想,以滋養(yǎng)情感、指導人生。建立“資源包”,能讓學生在收集資料、整理信息、共享資源的過程中,以“我”的姿態(tài)進入文言文,以類為宗,尋用歸類,以古心正今心,以今心推古心,與文言文“共情共理”,悟到文言文的文化價值。
(一)閱讀素材資源包
若想尋思文言文的文化價值,搜集相關的閱讀素材大有必要。一般而言,可以依托文本內(nèi)容,拓展與文本主題相關的系列連續(xù)性或非連續(xù)性閱讀素材、整本書素材等。例如,《守株待兔》一文的主旨是“不努力而抱僥幸心理,指望靠好運氣過日子,是不會有好結果的”。教學本文,如果教師帶領學生閱讀本文出處《韓非子·五蠹》,走進韓非子這位戰(zhàn)國時期大思想家的作品,就會發(fā)現(xiàn),這幾十個字的故事,實際上來自對當時社會的深刻剖析。將《五蠹》中列舉的大量與《守株待兔》同背景、同主題、同內(nèi)涵的素材做梳理整合,形成閱讀素材資源包,再將資源包素材與當前的社會事件相結合,對比透視古今社會的巨大差異,用事實論證,提出相應的改進優(yōu)化建議,就又能形成一個個基于同一主題卻類別不同的資源包。這些資源包給予學生歷久彌新、鏗鏘有力的人生啟迪:不照搬古法古訓,不死守陳規(guī)舊俗。此時,閱讀素材資源包中“文”和“言”所承載的文化精髓,就會與時間、與時代“共呼吸”,真正深入學生骨髓,成為民族文化傳承的生命密碼。
(二)所思所得素材資源包
所思所得素材資源包,是讓學生圍繞具體的文言文文本,搜集和整合與文言文內(nèi)容相關的素材,在此基礎上分享交流自己的所思所得,然后將這些所思所得整理歸類后形成的文件包。例如,《學弈》《兩小兒辯日》兩則文言文都是通過一個小故事來闡明某個道理,事中見理,深入淺出,引人深思。以兩則文言文為線索,教師組織學生搜索古代人民的思想之光,引發(fā)了學生的極大興趣和熱情。他們在中華五千年文化中穿梭、搜尋,從名著、名家、名句里抓取到了一個個深刻的道理和思想。有學生說,從《詩經(jīng)》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里,可以感受到生命是燦爛的,讓自己的生命綻放光彩,非常有價值;有學生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知行合一”,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們前行的道路……將這些素材分類整理,便形成了從“兩則”到無限量的“資源包”。這些資源包,幫助學生養(yǎng)成點滴積累的好習慣,逐漸鍛造文化基礎,豐厚文化底蘊。
從文化的角度打開文言文,為學生打開了通往人類精神命脈的窗戶,鋪就了一條通往傳承人類思想精華的通道。
參考文獻:
[1]朱自清.經(jīng)典常談[M].北京:中華書局,2019:4.
[2]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9:7.
(丁雄鷹,江蘇省常州經(jīng)開區(qū)實驗小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