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若斌
作為班主任,我本著不讓一個學生掉隊的原則,課堂上多提問,課后多輔導,在教學上下足了功夫,自信地以為孩子們一定會收獲滿滿。然而,一節(jié)語文課,一個小女生的一句富有抽象思維的話語改變了我。
一天,我們學習短文《四季的美》,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你最喜歡哪個季節(jié),為什么喜歡?”問題一出,孩子們爭搶著回答:“我最喜歡春天,春天的小草綠了,花開了,小燕子也從南方飛回來了,景色多美呀!”
“我最喜歡秋天,秋天野果都熟了,蘑菇也出來了,我可以到山上采野果、采蘑菇?!?/p>
“我最喜歡冬天,冬天下雪時,我們又能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了!”
這些孩子的回答,談的都是自然界的美和對自然美的感受,還應啟發(fā)他們熱愛社會的美。我又問道:“農(nóng)民一年四季都在勞動,讓你最感動的是什么?”孩子們又爭先恐后地發(fā)言:春種、夏鋤、秋收、冬藏……當大家逐漸沉寂下來之后,我又問:“還有嗎?”這時,坐在前排的小女生郭雨佳站起來說:“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農(nóng)民伯伯春天播種,夏天鋤草施肥,秋天收割,雖然很辛苦,但他們卻把歡樂背回了家?!?/p>
“把歡樂背回家!”這句凝集抽象思維的話語太精彩了,我及時點評:“郭雨佳同學說農(nóng)民伯伯秋天把歡樂背回家,說得好不好哇?”大家齊聲高喊:“好——”我趁機引導:“我們也要每天把歡樂背回家,是不是?”
按常理,孩子們會齊聲高喊:“是——”,但是沒有,多數(shù)同學沒吱聲,幾個喊“是”的,剛一出口卻又立即把后半截兒咽了回去,教室里出現(xiàn)了尷尬的寂靜。我看看郭雨佳,她把頭深深埋下去,怎么回事?我抬眼看全班,好多同學躲開我的視線假裝看書。我明白了,孩子們無聲的語言是:“我們沒把歡樂背回家?!?/p>
我腦子里飛快地轉(zhuǎn)動:同學們放學的時候,把什么背回了家?我對孩子們特別嚴厲,總是恨鐵不成鋼。放學之后,我把成績跟不上的學生留下逐個輔導,著急起來難免情緒不好。? ? ?“他們可能是帶著眼淚回家的!”一種愧疚之情在我心中翻騰。農(nóng)夫耕耘,為了收獲歡樂;學生讀書,同樣要收獲歡樂,這節(jié)語文課受教育最深的是我自己。
班主任需要投入的不僅僅是時間與精力,還需要情感與心血。因此,我更加努力學習借鑒名師的育人經(jīng)驗,結(jié)合實際思考、探索適合自己的教育模式,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反思、總結(jié),以使教育更加有利于學生的成長。我改變了教育策略,用愛去感化激勵學生,在愛的感召下,孩子們每天都是滿臉燦爛地離開教室,把歡樂背回家!
(作者系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上夾河鎮(zhèn)中心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