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泉
課堂活動是學生參與英語學習的基本形式?!镀胀ǜ咧杏⒄Z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也提出了“英語學習活動觀”這一概念。這一概念點明了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學生在主動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能夠得到發(fā)展,可見課堂活動在學生學習中有很高的價值。那么,教師該如何設計課堂活動呢?下面,筆者將從讀前、讀中兩個階段談談如何設計課堂活動。
一、設計讀前活動
課堂時間是有限的,但是教師在短短五分鐘之內(nèi)開展讀前活動,既能幫助學生在舊知識和新知識之間“搭橋”,又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具體來說,教師可以設計以下三種讀前活動:
1.介紹背景知識類
在設計背景知識介紹類活動時,教師要熟悉語篇中的背景知識,為學生篩選信息,精心準備資料。
以高中英語(北師大版)Unit 6 Lesson1中的閱讀語篇 A Medical Pioneer 的教學為例。本文主要介紹了醫(yī)學先鋒——屠呦呦,教師可以利用 PPT播放圖片與說明(如圖一、圖二)為學生介紹背景知識。在播放圖一時,教師可以進行說明:“China had been struggling with trying to find the cure for MALARIA for nearly 3000 years.In 1693, the Chinese Emperor KangXi was treated from malaria by a missionary with cinchona.He quickly recovered.However, cinchona has strong side effect.”接著展示圖二,讓學生知道痢疾的基本信息與危害。由 此導入本節(jié)閱讀課的主要內(nèi)容:屠呦呦發(fā)現(xiàn)青蒿素,發(fā)明新型抗痢疾藥物,因此獲得諾貝爾獎。
2.激發(fā)興趣類
教師還可以設計讀前活動,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以高中英語(北師大版)Unit 1 Lesson1中的閱讀語篇 Lifestyles 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生活經(jīng)驗,通過個人描述、采訪和小組討論等多種方式討論高中新生活。因為該話題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同齡人又有更多的共同語言,所以學生們都踴躍參加,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對比自己和其他同學的生活、學習情況之間的區(qū)別,有些生活和學習上的問題在討論中也得到了解決。
3.聯(lián)想預測類
在閱讀課開始之前,教師可以根據(jù)語篇的特點,引導學生快速瀏覽文章的標題、插圖、注釋、段落分布等,學生則根據(jù)獲取到的信息對語篇內(nèi)容進行聯(lián)想和預測。
以高中英語(北師大版)Unit 5 Lesson3中的閱讀語篇 Race To The Pole 的教學為例。在教學開始之前,教師先讓學生觀察語篇標題、課本中的插圖(如圖三)和每個自然段的分布特點。學生很快就能發(fā)現(xiàn)圖片與南極地區(qū)有關,文章中每個自然段的首句是“On 1June, 1910, Captain Robert Falcon Scott left London to begin his journey to Antarctica.”“During the polar sum?mer of 1910-1911, both teams organized food bases in preparation for their journeys the next year.”“Amundsen was the first to leave on 8 September, 1911.”“Amund?sen reached the Pole on 14 December, 1911 and put a Norwegian flag there.”“Scott finally arrived at the Pole with four team members on 17 January,1912.”都是與時間有關的句子,由此可以預測本文是以時間為線索。這些句子也點明了主要人物是兩支南極探險隊。結合標題,學生推測這篇文章講述了兩支南極探險隊“競賽”的故事。
二、設計讀中活動
教師設計讀中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在理解語篇內(nèi)容的同時,對獲取的信息進行進一步的加工和處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具體來說,教師可以設計以下三種讀中活動:
1.表層意義理解類
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標記出語篇中的重要信息(如中心句、連接詞、細節(jié)內(nèi)容),再對文本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將其加工為結構圖、表格或者思維導圖。以高中英語(北師大版)Unit 6 Lesson1中的閱讀語篇 A Medical Pioneer 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概括每個自然段的大意,將其整理為結構圖。通過閱讀文本和提煉整合信息,學生得到了以下結構圖(如圖四):
2.判斷推理類
判斷推理類活動有多種形式。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推測生詞的含義;由語篇中人物的行為、語言、心理活動推斷人物性格;推測作者的感情態(tài)度;推測接下來的故事情節(jié)等。
以高中英語(北師大版)Unit 2 Sports and fitness 的 Writing workshop部分的閱讀語篇 The Final Sprint 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文中對自行車爆胎后 Esteban 的動作描寫“Esteban threw his bike over his shoulders and raced towards the finishing line.”推斷 Es? teban 的人物性格。學生總結出他是一個擁有“persis? tence、determination”品質的運動員。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先閱讀文章的前兩個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Just a few seconds later, fourth- placed Navarro caught up with him.”讓學生推斷后面的內(nèi)容。Esteban 的自行車爆胎后,他身后第四名的 Navarro追上來了, Navarro 會超過他嗎?困境中的 Esteban 又會怎么做呢?從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課堂活動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師可以以課堂活動為支點,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思考、探究,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作者單位:安徽省無為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