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華
[提要]“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少數(shù)民族優(yōu)秀文化中也有著豐富的表達。彝族“天人合一”的生命智慧觀,建立在對人與天地萬物一體同源的體悟之上,既有宇宙本原論意蘊,又包含著進化論、辯證法的思想,是有彝族文化特色的樸素的唯物主義。通過對彝族“天人合一”生命智慧內涵的深入分析,不僅可以更進一步理解彝族哲學思想的豐富內涵,同時也可為構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的現(xiàn)代化提供重要的參考,有助于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天人關系”歷來是中國哲學中的核心概念。司馬遷在《史記》中借諸家學說表明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為學宗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影響深遠。人與宇宙的關系問題,是中國古代各民族的思想家思考得最多的問題之一。雖然觀點各異,但是,“天人合一”逐步成為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主流觀點。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拓展了傳統(tǒng)哲學的思維空間。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孟子言“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均強調了人與宇宙的共生共存、和諧互動。主張“天人合一”的思想家,關注的是天地的來源與形成、人的來源、天人關系等問題,“天人合一”觀念的實質,是主張人與天地萬物同屬于一個大的生命共同體。這一觀念,不僅僅影響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和文化中的價值取向,還影響了各族人民的思維方式,成為了許多民族的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彝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彝族人民不僅創(chuàng)造出了自己的物質文明,也創(chuàng)造了燦爛而獨特的哲學思想。彝族先民在探索宇宙的過程中,既注重吸收漢族哲學的成果,又繼承發(fā)揚自身文化的特色,形成了一套獨具彝族文化性格的“天人合一”的生命智慧觀。彝族先賢對天和人的來源問題作出了饒有趣味的探索,提出人與天同屬于物質、人與天同出于陰陽五行的變化、人與天和合共生等命題,具有唯物主義的哲學韻味。彝族“天人合一”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智慧的結晶,是多民族的哲學思想交流、交融的結果,反映了彝族文化多源而豐富的內涵,以中華民族生命智慧的眼光來看,不僅具有獨特的哲學價值,也具有文化生態(tài)價值。在中國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過程中,彝族“天人合一”思想必將作出嶄新的貢獻。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與自然界息息相關,為了求得生存,在自然界里從事生產生活,自然會對浩瀚的宇宙和廣袤的大地進行思考和探索。天是如何形成的?宇宙間的萬事萬物產生、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又是如何的?早期的彝族先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中,日益認識到自身所處的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并由此萌生了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色彩的宇宙觀。
從彝族的傳世文獻可見,早期的彝族人認為宇宙以普遍存在而又無固定形態(tài)的物質為本原。彝族史詩《查姆》《阿細的先基》《勒俄特依》等認為,在世界形成之前不存在任何超自然的力量,此時的宇宙處于一種沒有固定形體的混沌之中,因此,天地是始于自然和混沌。
中國許多民族的神話,都沒有張揚西方那種一神論的創(chuàng)世說,而是著力描繪生命演化的壯麗圖景。早期彝族人的天人觀念也是這樣。在他們的表述中可以看到,客觀自然是世界及萬物的成因,即演化之因。天地之前無神靈存在,既無神靈存在,那萬事萬物就不是神依照自己的意圖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自然演化的結果?!独斩硖匾馈烽_篇便說:
遠古的時候上面沒有天,有天沒有星;下面沒有地,有地不生草;中間無云過,四周未形成。地面不刮風,似云不是云,散又散不了,既非黑洞洞,又非明亮亮;上面陰森森,四方昏沉沉。[1](P.2)
《宇宙人文論》中也記載:“在天地產生之前,是大大的、空空虛虛的無極景象?!盵2](P.15)這里所說的“無極”,體現(xiàn)了彝族和漢族天地觀念的深刻聯(lián)系。《阿細的先基》講:“最古的時候,沒有天和地。云彩有兩層,云彩有兩張,輕云飛上去,就變成了天,重云落下來,就變成了地?!盵3](P.9)這和漢族的哲學名言“清輕者上于天、濁重者下于地”如出一轍。彝族先民把天地的形成用云彩的自然運動來解釋,其獨特之處是主張?zhí)斓卦从谖镔|性的創(chuàng)造活動,迥然不同于機械唯物主義,體現(xiàn)了古代彝族人的生命智慧。在他們眼里,生命首先是建立在宇宙本原上的。宇宙本原既是生命的基礎,也是哲學的基礎。彝族先民留下了豐富的文獻,不同的文獻中縱然對天地萬物形成的具體描述不盡相同,但是有一個基本觀點是統(tǒng)一的,即認為宇宙的本原還是來源于物質形態(tài),客觀自然是世界及萬物形成的原因。
這種用自然來解釋自然的“自因”論,是彝族本土生長出來的原始而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正如恩格斯所說:“古代自發(fā)的唯物主義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現(xiàn)象的無限多樣性的統(tǒng)一看作是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某種具有固定形體的東西中在某種特殊的東西中去尋找這個統(tǒng)一?!盵4](P.164)彝族早期的宇宙本原論思想產生的原因,一方面要歸結于彝族先民原始思維的直觀性和簡單性,另一方面要歸結于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作用,即他們只能從能感知到的自然物質和社會生活中去探尋宇宙的本原。
隨著古代彝族哲學的不斷發(fā)展,彝族先民逐漸克服了宇宙本原論上的理論局限,提出了獨具民族生命智慧光輝的“氣一元論”。這里的“氣一元論”也屬于彝族的宇宙本原論,是一種唯物主義的自然觀。他們認為,天地形成之前就有氣存在,氣是天地形成的根源,也是最本根的構成天地的原始物質。這種思想其實也反映了哲學的共通性。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說:“全世界在本質上是某種從混沌中產生出來的東西,是某種發(fā)展起來的東西,某種逐漸生成的東西?!盵5](P.14)在這種原始觀念的支配下,彝族《勒俄特依》記載了“氣”演化出天地的歷史:
天地未分明,洪水還未消退,正當這時候,一天反面變,變化極反常;一日正面變,變化似正常;天地第一代,混沌演變水;天地第二代,地上霧蒙蒙;天地第三代,水色變黃金;天地第四代,四面有星光;天地第五代星星發(fā)出聲;天地第六代,發(fā)生后平靜;天地第十代,萬物毀滅盡,此為天地變化史。[1](P.4)
混沌之氣不僅一步步演化出天地萬物,而且演化出數(shù)。這種觀點在《宇宙人文論》中得到更進一步的發(fā)揮。后者認為,天地是清濁二氣相互作用的產物:“卻說天地產生之前,清氣熏熏,濁氣沉沉?!盵2](P.52)然后,二者相接觸,形成“青幽幽、紅彤彤的一片,清的上升為天,濁的下降為地”[2](P.11)。再后來,隨著天地的出現(xiàn),萬物也在“氣”的變幻中產生:“隨著清濁二氣起變化,從四方漫到中央,金、木、水、火、土門產生,它們各有本原,各主一方,從此以后,五行主管東西南北中不停地運轉,億萬種會動的生命不斷的出現(xiàn)?!盵3](P.33)這樣,生成了氣象萬千的世界。簡言之,在彝族哲學中,宇宙本原論與宇宙生成論是不能分開的。氣原本是混沌的,混沌中分出清濁二氣,清濁二氣又演化出五行,五行的變動產生宇宙間的一切事物與現(xiàn)象。總之,萬物都是自然之氣的變化所致。
從《宇宙人文論》《彝族源流》和《西南彝志》《勒俄特依》等彝族的代表性典籍中都可見“氣一元論”的思想。這些經典突破了早期的宇宙本原論“觀物取象”的狹隘格局,吸收并融合了儒、道、佛等諸家的文化營養(yǎng),構筑起彝族的宇宙學說,解釋了單一之氣演變萬象的原理,維護了一元論,建立了一套具有抽象范疇和內在邏輯聯(lián)系的宇宙論哲學體系,并具有很深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從這一層面來說,彝族的宇宙論代表了我國少數(shù)民族生命智慧的較高水平。
人類早期的認識經歷了從對外部世界的興趣到人類自身探索的深化。因而,對人類本源的思考亦是早期人類生命智慧的重大問題之一。彝族先民在氣本原論的基礎上,憑借著自身的觀察和智慧的想象,對人的本源問題作出了唯物主義的探索。
彝族認為人與天地一樣,都是從具體的物質中自然生成的。《梅葛》記載了先民的認識:格玆天神“撒下三把雪,落地變成三代人”?!栋⒓毜南然酚涊d,男神阿熱和女神阿咪,用土來造人。他們“稱八錢白泥,稱九錢黃泥,白泥做女人,黃泥做男人”。[3](P.343)這里提到的格玆天神、男神阿熱和女神阿咪,雖然有“神”的名號,但都不是創(chuàng)世者,與上文所說的“演化論”并不矛盾。結合《宇宙人文論》中混沌、清濁二氣和五行的演化來看,這一點就很清晰?!队钪嫒宋恼摗分姓f:“天地產生后,天象地象不斷起變化,便產生了哎和哺。哎是天子,屬陽,哺是地女,屬陰。哎、哺的子孫像云霧那樣多得數(shù)不清,他們就是天地間的實勺(彝族原始部落)千千萬萬的人群,有如百川歸海,匯集融合,成為六祖的后代,到處繁衍。”[2](P.85)這里的“哎”“哺”就像上面所說的神,也是氣演化而來的。他們的繁衍子孫,又是生命演化的繼續(xù)。總之,無論是雪造人、泥做人還是氣生人,都從根本上排除了超自然力量,體現(xiàn)了古代彝族樸素唯物主義的智慧。
在《勒俄特依》中,早期彝族人提出了人類是由猿猴演進而來的科學見解。這是中國西南諸多民族“猴變人”的生命演化觀中的典型?!独斩硖匾馈酚涊d:
起了三股霧,升到天空去,降下三場紅雪來,降在地面上,九天化到晚,九夜化到亮,為成人類來融化,為成祖先來融化,做了九次黑白醮,結冰來做骨,下雪來做肉,吹風來做氣,下雪來做血,星星做眼珠,變成雪族的種類。[1](P.17)
這個美麗的神話中,一切生命都屬于“雪族”,這就是有生命的萬物經歷的一個奇特階段。雪族又分為十二種:“有血的六種,無血的六種?!逼渲?,有血的六種是蛙、蛇、鷹、熊、猴、人。猴為第五種,“形狀雖像人,叫聲似猴音”,人為第六種,分布遍天下。[1](P.20)
古代彝族生命智慧,煥發(fā)著美的光輝。一切生物原本都美,都源自于自然。這自然不是神或其他的超自然力量創(chuàng)造的,它演化著。人是自然長期演化的產物?!昂镒內恕钡纳莼€有另一層哲學含義:生物演化過程都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漫長發(fā)展過程。彝族的人類起源觀是用物質、發(fā)展、聯(lián)系的眼光思考世界的成果。這個觀念雖然是用通俗易懂的形式表達出來的,但是其中蘊含的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以及生物進化論思想的萌芽,都是古代彝族生命智慧思考及探索的卓越成就。
正如恩格斯所說:“人的思維的最本質和最切近的基礎,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變化,而不是單純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如何學會改變自然界而發(fā)展的?!盵4](P.124)隨著早期彝族先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水平的不斷提高,隨著他們生產技術的發(fā)展進步,隨著他們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特別是漢族的生命智慧,他們的認知能力和思維水平也達到了新的高度,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天人合一”的生命智慧觀。
彝族先民以物質性“氣一元論”解釋自然萬物。在《西南彝志》中說:“白云是什么?是大地的氣,天空的雷電,是地上的氣纏天上的氣,春夏季雷鳴,是清濁氣涌,變成閃電,霧升就下雨,霧降就天晴,這樣的現(xiàn)象乃清濁氣變?!盵6](P.97)同樣,他們在“氣一元論”這一宇宙本原論基礎上解釋人,如《宇宙人文論》中所述:“清濁二氣凝聚形成人的身體,先出現(xiàn)希幕遮等祖孫二人,他們有身體和靈魂,有血有氣?!盵2](P.95)在《天地祖先歌》《彝族源流》等彝文經典中,都可以看到類似的對于天人關系的悠遠思索。如上文所述,雖然他們對人的來源的有雪、泥、氣等不同的思考,但是無一例外都歸屬于“天人合一”這一觀念,并以此描繪出一個永恒、有機的物質生命系統(tǒng)。
彝族先民在思考了人類和天地萬物的來源后,進一步認識到天地間的萬事萬物始終是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且這種變化遵循著一定的規(guī)律,一種由陰陽對立統(tǒng)一導致生命由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發(fā)展規(guī)律。《西南彝志》中講,因為有了陰陽,才產生了天地,有了天地,才有了男女?!队钪嫒宋恼摗氛J為,哎(乾)哺(坤)產生后,就有了五行,人和天一樣具有自己的五行,天的五行分別是天東、天西、天東、天北、天南、和天中的日、月、星、云,地的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人的五行是心、肝、脾、肺、腎等器官,因此地上的萬物是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變化而來?!兑妥逶戳鳌穼Υ擞芯实恼撌?“清濁廣如海,五行是人的根本”。即認為,人同地上的自然萬物一樣,是金、木、水、火、土的變化而成。因此,早期的彝族先民認為,人的生存依附于自然,人不能離開天。
《彝族詩文論》等文獻不僅揭示了生命的來源,而且提出了關于生命的內涵的主張:“人是天所生,生人天之德?!比松嬗谔斓刂g,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僅人的生存與天息息相關,受天的制約,而且人的生存也會影響到天地,因而,人應該養(yǎng)成自己的德。
彝族先民認為,人既來源于自然,又能通過實踐改造自然?!短斓刈嫦雀琛酚涊d:“天地分五行,日月分陰陽,都由人來分,由人來命名?!盵7](P.214)“命名”反映了人的能動性,也反映了人對于自然的“權利”。因此,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可以以平等的身份與萬物相處。人的這種為自然“命名”的權力來自于他有能力形成知識:“人類管天地,完全靠知識,人能分五行,要靠知識分。”彝族人的知識來自哪里呢?還是來自于自然?!队钪嫒宋恼摗分姓f:“天地人和各種事物都出現(xiàn)了,知識也由之產生,五生十成的道理也被認識了?!盵2](P.59)正是自然賦予了人知識,賦予了他們改造自然的權力。既然可以改造自然,他們就主張珍惜這個權力。彝族人認為,人應該運用好心思,去尋求到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形成自己的知識。不用心思考,是不能懂得天地變化的規(guī)律的。在認識世界的基礎之上,彝族先民認為,人可以與天地結合,獲得自己想要的成果,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天地間的福祿由人們創(chuàng)造,由人們享受。這就把人的物質生產生活的好壞與否,以及福祿的獲得都歸于在實踐中如何去改造自然世界。顯然,這是一種“人定勝天”的實踐哲學,是對宿命論的否定?!坝辛酥R后,君用它掌權,臣用它司令,工用它造物?!薄叭擞兄R后,用來管宇宙,用來造樹林,用它來種地?!盵7](P.57、80-81)千百年來,彝族人民生活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這樣的思想觀念激發(fā)了他們不屈于天地的精神,他們擁有自己的知識體系,擁有自己的文字和語言,擁有自己的經久不衰的典籍,他們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生活、展現(xiàn)了自己的文明。
但是,人的“德”不是盲目地改造自然。只有首先遵守自然規(guī)律,才能在改造自然界中獲得進展。《宇宙人文論》講:“人類產生后,武洛撮的子孫們,各自在一方,都用五行來發(fā)展他們的生命,在相互生存、相互制約中變化發(fā)展?!盵2](P.96)天地中的事物均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只有遵循“五行”的規(guī)定,天地人才能在一個整體中存在、在一定的規(guī)律下獲得平衡,生命在和諧中才能得到發(fā)展?!队钪嫒宋恼摗分械摹拔迳蓤D”和“十生五成圖”及“八卦方位圖”就在闡明宇宙是由八卦類各要素所組成,而八卦則規(guī)范著宇宙萬物,八卦的相關使得宇宙間萬物產生相互聯(lián)系和作用。八卦作為一個規(guī)范的有機整合體,其運行的規(guī)律和規(guī)則使得宇宙從混亂無序的狀態(tài)走向平衡和諧的發(fā)展狀態(tài)。因此,人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要想獲得更好的發(fā)展,就要遵循自然的規(guī)律,并主張人和天的和諧統(tǒng)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歷來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薄疤烊撕弦弧笔侵腥A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理念,集中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對宇宙、人生的根本看法。少數(shù)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精彩篇章,需要深入發(fā)掘。在新時代,彝族“天人合一”生命智慧的有著的重要的哲學價值文化價值和生命價值。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蘊含著中華文明的生存理念,在當今時代仍然具有重要價值。不同于西方人類中心主義的自然觀,中國人的自然觀是建立在人同天地萬物是一同同源的體悟之上的,其中蘊含的人與自然萬物共生共存的生命共同體意識,就主導了人對自然萬物應保有仁愛之心,要將天地萬物的存在與自己關聯(lián)起來,將天、地、人統(tǒng)一起來,把大自然生態(tài)同人類的文明聯(lián)系起來。當今建設生態(tài)文明,我們要注重從中國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生命智慧中去挖掘有利于人與自然環(huán)境、資源相協(xié)調的思想,形成綠色高質量發(fā)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一向主張?zhí)臁⒌?、人和諧統(tǒng)一。論語·陽貨》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生態(tài)是自然的、超越語言的。如何去領悟、參透自然呢?《荀子·天論》道:“天有其時,地有其材,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奔热凰募居袝r,人就應該領會其自身規(guī)律運行,讓萬物興盛不衰,而不要橫加過渡的干預。為了追求人與自然萬物和諧共生的狀態(tài),人應該擺正自己的位置。老子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只有這樣,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才有今天人們仍在孜孜追求的生態(tài)和諧。
彝族早期的宇宙觀也認識到人生活于自然之中,要遵循自然運行的規(guī)律。彝族因半農半牧的生計模式,喜住在山高谷深、森林茂密、水草豐茂的山區(qū)或是二半山區(qū),這些地區(qū)地勢險峻,但是自然資源豐富,可在高山放牧、可在平壩農耕、也可在深谷狩獵,因此,彝族人的日常生活與自然萬物往來密切?!短斓刈嫦雀琛分姓f到:“河邊水草茂,山上樹成林,都是人來種,都是人來養(yǎng)。天上和地下,為何如此美?因為有人類。沒有天和地,人類無處生,沒有了人類,大地也不美。”[7](P.214)在彝族的天人合一的生命智慧思考中,客觀自然并非是獨立而存在的,不是存在于人以外的“他者”。彝族人認為人同天地自然萬物是一種共生共存、和諧共生的關系,人與自然共同維持著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其描述的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相得益彰的美好畫卷展現(xiàn)了彝族獨特的生態(tài)美學觀,更包含了彝族先民認識到人與自然是共生共榮的生命共同體,人應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tài)觀,為構建中國特色生態(tài)哲學提供了價值參考。
隨著全球工業(yè)化發(fā)展的速度加劇,全球氣候變暖,環(huán)境污染嚴重、自然災害頻發(fā)、物種瀕危等環(huán)境資源問題日益突出,人與自然間的矛盾日益升級所暴露出來的生態(tài)危機,使我們不得不從古人天人合一的生命智慧中去找尋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的自然規(guī)律,重建生態(tài)和諧發(fā)展成為了新的熱點議題。彝族的生命智慧能為我們提供一些感悟。由于彝區(qū)山高林深的自然環(huán)境和變化多端的天氣,加之生產力的匱乏和對認識客觀世界知識的限制,早期彝族先民形成了對“山神”“林神”敬畏和信仰的萬物有靈自然崇拜觀,將個體生存資料的獲得寄托于自然界的恩威,遂產生了與自然萬物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的信念。由此,彝族人歷來奉行著不可無節(jié)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資源、不過度砍伐樹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將過度砍伐樹木所導致的山洪或泥石流自然災害視作是山神的對人類的懲罰,彝區(qū)還為此產生了調和人與自然關系的民間“斯西”(即禁砍林)和“瑪西”(即禁砍竹)儀式。彝族人通過將對森林保護儀式的神圣化來進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彝族諺語“剝了樹皮樹要哭,扯了鳥毛鳥骨疼”倡導要善待自然、愛護自然。
在與自然長期相處的過程中,彝族先民注重在日常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去探尋和總結自然運行的規(guī)律、尊重自然的思想在彝族天人合一的生命智慧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彝族諺語“江水枯竭魚兒被日曬,巖壁崩塌蜜蜂四處飛,父母故去子女各地散”主張遵循萬物四時的變化規(guī)律,“杜鵑啼三月,知了鳴七月,樹葉長六月,雨水下九月,人要活一生”通過對自然規(guī)律的揭示,倡導要遵循自然運行的規(guī)律而生產生活,要對自然有所敬畏,在獲取自然資源時,應該要做到的是取之有時、用之有度,要主動去維護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的平衡,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同時彝族先民認識到在與自然相處的過程中,人也要遵循自然萬物的運行規(guī)律而生存繁衍。彝族諺語說:“千生萬繁殖呢,不死不枯者,雨白行是也?!盵2]彝族人將萬物生長繁衍,生生不息歸結于雨水的滋潤,認為世間萬物的生息有其相輔相成相的生態(tài)觀,人與自然萬物的繁衍是密切相關的生態(tài)觀,使得彝族先民在謀求自身生存發(fā)展的同時,形成了一種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tài)人文觀。在此基礎之上去進一步把握各種自然現(xiàn)象,探索四季變遷、日月星辰的運行以及天文歷法,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宇宙觀和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十月太陽歷”文明。古代彝族先民無論是在客觀物質條件還是主觀精神力量下,都在積極努力地追求達到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狀態(tài)。從中給我們的啟示是,人類要永續(xù)發(fā)展就應當要遵循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運行的規(guī)律,并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不斷調節(jié)與自然的關系來實現(xiàn)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和穩(wěn)定。當今社會更是迫切需要我們認識到目前提高生態(tài)生存質量的重要性,只有形成主動維護生存環(huán)境的生態(tài)意識,才能間接作用于人的實踐活動,勾畫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圖景。
彝族先民在思考天和人的來源后,又對人如何成其為人的問題進行了解釋:“從普遍的意義上看人的規(guī)律體現(xiàn)為眾所周知的規(guī)律和倫常習俗?!盵8]早期彝族先民就在典籍中表明,道德是人類出生、進化發(fā)展的重要標準,是人與動物相區(qū)別的根本標志。彝族諺語:“前人定禮節(jié),后人有禮節(jié),太陽晝行有路線,月亮夜行有路線,人類生存循禮節(jié)。”彝族是一個非常重視道德禮儀及人倫思想的民族,而且認為每個個體在其成長的不同階段都有其必須學習的道德內容和遵循的道德規(guī)范。在彝族人社會生活中,自有一套禮義廉恥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和諧相處的道德規(guī)范,彝族人歷來崇尚以傳統(tǒng)禮儀道德來調適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充分表達了彝族“天人合一”生命智慧的倫理道德思想。這些倫理道德思想不僅是古代彝族先民社會歷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時至今日依然發(fā)揮著規(guī)范行為、調節(jié)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美育下一代的重要作用,其中的彝文典籍中涉及的倫理道德思想在重塑社會倫理,強化道德約束,提升彝區(qū)的生態(tài)治理上有指導性價值。
首先,彝人認為制定各類道德規(guī)范的是人類自身。《彝族源流說》中記載“六位神畢創(chuàng)制天地間倫理,其中生育倫理由恒仇珂、投皮耐制定;尊卑禮儀,恒彼余、投畢德制定;畢與僰的秩序,恒始楚、投乍姆制定;上下的律規(guī),由農牧興起,以金銀作線。興農牧制度,創(chuàng)制出穿著,做華麗盛裝,穿著制度以生死來立。生死禮儀,孝子賢孫立?!盵9](P.48-49)倫理道德是由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制定出來的,在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彝族先民根據(jù)不同的社會分工,對不同職業(yè)、不同階層和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的不同道德要求做了詳細的劃分和規(guī)范,在處理人際關系、人倫關系和維護彝族社會的秩序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在彝族的傳世教育經典《瑪木特依》中教育后代子孫要勤勉自律、崇尚禮儀、吃苦耐勞、艱苦奮斗、還倡導父義母慈、兄友弟恭等就倫理原則,都充分體現(xiàn)了彝族人對倫理道德思想教育的重視。
其次在倫理道德方面,彝族人將孝敬父母看作是頭等大事,“人間的事,千樣萬件事,孝順父和母是頭等大事,贍養(yǎng)好父母,獻祭好天地祭奠好祖宗?!毙⒕锤改傅男⒉粌H是包括父母健在時的贍養(yǎng),而且還要在父母死后為之送葬、送靈、超度、祭奠的孝。同時彝族歷來有親敬舅家道德規(guī)范,在《彝漢天地》中記載:“親敬舅家者源于孝母親?!盵10](P.7)《瑪牧特依》中也說:“家中母親大,舅舅當母親?!彼麄冊敿氁?guī)定了晚輩對長輩的道德規(guī)范,還有“父慧母賢”等長輩對晚輩、“夫賢妻安”的夫妻之間的道德規(guī)范。彝族古代社會從原始社會末期開始逐漸出現(xiàn)了社會的分工和階層的分化,逐漸形成玆(君)、莫(臣)、畢(師)、格(匠)、卓(民)五大類職業(yè)群體,彝族先民就認為像天上的日月星辰各司其職一樣,各行各業(yè)的也應當有其遵守的行業(yè)準則,君掌權、臣斷案、師祭祀、匠作藝、民耕牧,各類職業(yè)的從業(yè)者都應在各自的崗位上盡職盡責,社會才能和諧有序運轉。不同職業(yè)的從業(yè)者都必須要遵循道德標準,才能讓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和諧?!冬斈撂匾馈氛f:“茲無德則喪格,莫無德則無光,畢無德則害人,民無德則生事?!盵11](P.17)人只有職業(yè)分工與社會階層的不同,但相同的卻是都必須遵循道德準則來行事,各類職業(yè)都應當遵守善學、勤勞、善良、賢能、守信等道德品質,這體現(xiàn)了彝族人將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始終放在首要位置,并不僅僅因為其所處的社會階層和職業(yè)地位而去評斷一個人的修養(yǎng)。在生活道德規(guī)范方面,彝族先民認為人應該具有積極進取、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叭送祥L,筐往上編,樹往天上長”“不做不得食,不找不得錢”。同時,在與人交往時,要誠實守信:“無父可生活,無母可生活,無信用不能活?!痹诹x利問題上,應該要重義輕利:“錢面是一時,人面是一生?!币妥迦朔浅V匾暶u:“人活圖好名聲,虎死一張皮。”因此,彝族人最忌偷盜:“貪財莫要偷,偷者最可恥,偷來的吃不飽,偷來穿不暖?!碧岢鹄蠍塾祝骸靶『L大,青年力氣大,長輩知識多。”正如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提倡的“人性本善”,他們主張人通過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以達到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古代彝族先民通過思考天人合一的自然規(guī)律,強調通過道德約束與規(guī)范的禮與法,達到人與社會的協(xié)調發(fā)展,它富含彝族古代豐富的生命智慧,為現(xiàn)今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與構建和諧社會不謀而合。
彝族“天人合一”的生命智慧觀,含著自然哲學與人文哲學的觀念,更難得的是在自然哲學中既有宇宙本原論的唯物主義立場,又有辯證法思想,是樸素卻豐富的唯物主義哲學。一方面,彝族“天人合一”生命智慧,有利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它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唇亡齒寒的依存共生關系,倡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另一方面,彝族“天人合一”生命智慧有利于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注重倫理的規(guī)范,提倡孝老愛親,誠實守信,勤勞克己等道德觀念。中華民族文明的核心是各民族的哲學思想,彝族“天人合一”生命智慧觀也是在與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中不斷吸收優(yōu)秀文明的基礎上產生的,彝族先民用獨有的史詩、詩歌、典籍等方式表達了古老的生命智慧,為我們今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xiàn)綠色可持續(xù)發(fā)展,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構建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