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娟
歷史教材中有諸多著名人物,古有張騫、岳飛,今有孫中山、毛澤東,上述優(yōu)秀人物身上具備的民族精神是中學生需要學習的。無論是五四精神還是長征精神,又或者延安精神,都是課堂上重要的德育資源。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要挖掘歷史名人的典型事例,提煉出事件中蘊含的民族精神,通過歷史課堂還原人物事跡,指向立德樹人目標,讓課堂教學不但深度十足,而且更有溫度。
例如,“動蕩的春秋時期”內容講解。為了讓學生思考“春秋五霸”時期“霸主都是怎樣的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指導學生通過戰(zhàn)術、物質等視角分析歷史事件,還可運用臥薪嘗膽、管鮑之交等歷史典故,從各位霸主的身上尋找有助于提升學生品質的德育素材。像齊桓公能不計前嫌、晉文公身上的守信品質、楚莊王擁有雄心壯志、越王勾踐能臥薪嘗膽、吳王闔閭能勤業(yè)務實。上述歷史名人身上擁有不同的優(yōu)秀品質,歷史課堂上,教師引領學生通過反思實現(xiàn)自我成長,形成健全人格。
學生對于家國等概念極為熟悉,家國情懷是歷史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具體而言,家國情懷是學生對國家、對民族、對集體產(chǎn)生的認識,家國情懷是否形成可以體現(xiàn)個人能力、品德、行為、個性。中學生應先學會愛自己、父母、親友、他人,繼而熱愛社會,因此,家國情懷是教育領域永恒的話題。
歷史教材中,有諸多史實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十分有利,比如鄭成功收復臺灣,戚繼光抵御外敵入侵,還有文成公主的故事能展現(xiàn)民族融合。同時,教材中還有部分國家制度、依法治國、主權意識相關理念,能體現(xiàn)我國的民族多元化發(fā)展格局,對夯實傳統(tǒng)文化、民族團結、愛國主義等方面的德育內容具有引領作用。
例如,“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fā)展”內容講解。課堂上,筆者利用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啟發(fā)學生思考:“達賴和班禪為什么可以接受中央冊封?”“乾隆年間,在大小和卓之亂平定時,為什么乾隆可以受到維吾爾族人民支持?”“當鄭成功收復臺灣后,為什么臺灣人民熱烈歡迎?”“土爾扈特部何以突破重重困難,歷經(jīng)千辛萬苦,行程上萬里,勝利返回祖國?”上述問題具有啟發(fā)性,有助于學生深入思考,得出結論——“祖國在心中”,這一要素也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明清時期,我國在邊疆管理方面力度不斷加強,清朝前期我國再一次形成國力強盛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凝聚力空前提升,能彰顯華夏兒女的“家國情懷”。
再如,“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內容講解。為了讓學生理解張騫出使西域的史實,筆者同樣利用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張騫,并且在西域成家立業(yè),是否還能為國家繼續(xù)西行,完成自身使命?”在歷史課堂上,關注情境創(chuàng)設并非虛構歷史,而是通過問題,讓學生對歷史事件產(chǎn)生共鳴。雖然學生可能并不理解張騫內心的復雜活動,但其可以通過思考,將自身內心想法充分表達出來。開放式的問題無標準答案,目的是引導學生思考,正是因為“繼續(xù)西行做起來極為困難”,才能體現(xiàn)張騫身上的優(yōu)秀品質:始終以國家利益為首。
歷史課堂涉及的內容既有中國歷史,也有世界歷史,通過學習有助于中學生汲取人類的文明和成果,也有助于其對比分析,提升文化自信,形成審美感知力。我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生命力頑強。教育者應肩負文化傳承之重任,通過教育讓文化不斷發(fā)展,使中學生樹立文化自信。我國的本土文化擁有獨特的風格,不但博大精深,而且多姿多彩,能凸顯民族文化特色。我國文化胸懷廣闊,包容性極強,海納百川,可彰顯中華民族文化品質,擁有較強的凝聚力。歷史教師要完成立德樹人目標,可從中外文化差異方面入手,尋找德育切入點。教材中“絲綢、瓷器、書法、中醫(yī)、紀年法、節(jié)氣”等內容,不可將其簡單定義為“中華符號”,而是要向學生介紹上述內容是中華文化的縮影,處處能體現(xiàn)出古代中國人的智慧、審美。上述文化符號的講解,有助于學生形成文化自信,還能培養(yǎng)其審美情趣,形成家國情懷。
例如,“文藝復興運動”這節(jié)課講解莎士比亞作品時,可以引入我國同時代戲劇作家代表湯顯祖,分析《羅密歐與朱麗葉》和《牡丹亭》這兩部文學作品的差異,感受中西文化。為了呈現(xiàn)莎士比亞的作品中的“中國化”,可講解《夜宴》這部改編自《哈姆·雷特》的電影;《麥克白》先后被改編成京劇、粵劇、川劇等,分別為《欲望城國》《英雄叛國》《麥克白夫人》等。啟發(fā)學生思考:“我國戲劇的發(fā)展為何要對莎士比亞作品進行改編?這樣是否會導致本國文化特色喪失?”并帶領學生欣賞《麥克白夫人》,引導學生對比,該作品是借鑒莎劇經(jīng)典特色,批判邪惡人性,這種借鑒能跨越時空和地域文化的界限,打破藝術壁壘,為西方國家學習和了解中國文化開通窗口,體現(xiàn)我國文化的包容性。
再如,“青銅器與甲骨文”內容講解,可運用四大文明古國中的文字文化,運用圖片或視頻等為學生展示古巴比倫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讓學生體會其他國家的書法藝術。之后講解甲骨文、青銅銘文等內容時,可利用多媒體呈現(xiàn)“漢字演變”系列過程,讓學生感受中華文明的傳承和發(fā)展。以“演變”作為德育切入點,課堂上可展示大家書法作品《蘭亭序》《論草書帖》《玄秘塔碑》等,對比中西方的文字文化,讓學生體會文字的發(fā)展歷史,掌握我國不同書體的特色,提高文化自信,形成審美情趣。
當前時代快速發(fā)展,中學生的思想和身心也在發(fā)生變化,對比傳授學生知識,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能力、辯證思維,使其能成長為新時代接班人同為重要。歷史記錄了時代的發(fā)展史,巧妙運用可有效落實立德樹人任務,讓學生以史為鑒,形成辯證思維。
例如,講解“百家爭鳴”內容時,筆者設計辯論問題:“大家認為老師運用怎樣的思想管理班級更好,為什么?”為激發(fā)學生質疑精神,還可介紹人物文學形象,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其勇敢質疑,運用科學的方法參與求證。比如,歷史中玄奘這一人物和名著《西游記》中的描述有何不同?歷史中的周瑜和名著《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形象有怎樣的差異?歷史課堂上,教師須根據(jù)歷史信息,捕捉課堂中的生成教育資源,啟發(fā)學生預測和想象能力,適當引導,促使其辯證思維逐漸形成。
再如,“動蕩的春秋時期”課程講解期間,學習“臥薪嘗膽”這個歷史事件時,為了讓學生正確認識越王勾踐的行為,可提出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處于當前社會,是否提倡臥薪嘗膽?”歷史課堂上可能產(chǎn)生不同的觀點,有的人會對越王忍辱負重的品質產(chǎn)生認同感;有的人會認為此行為過于極端,需要運用理性思維審視問題。面對成敗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初中生辯證思維的形成對于其品質的良性發(fā)展十分有利。
立德樹人背景下,初中歷史學科教學應把握立德樹人要求,樹立德育目標。愛國主義教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起點,因為愛國主義源于歷史,所以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應以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德育的首要目標。
中國近代史中就蘊含很多顯著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因為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受侵略史,是國人的抗爭史,更是一部探索史,在此期間,無數(shù)愛國人士為了保護家園獻出了生命,彰顯了國人的愛國之心。比如,“五四運動”內容講解過程中,可以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眾所周知,五四運動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愛國運動,發(fā)起者是當時滿懷熱血的青年,和現(xiàn)在的中學生年齡相仿,向學生講解愛國學生做出的貢獻,對中學生愛國情懷的培養(yǎng)十分有利。如羅家倫起草的《北京學界全體宣言》,其中“中國的土地……不可低頭”的表達,能看出其號召同胞保護國家的決心,也正因如此,他有“五四健將”的稱號,他的一言一行,無不彰顯著當時愛國青年的拳拳之心。教師要利用五四運動相關故事滲透德育,帶領學生欣賞紀錄片、影片等,布置實踐作業(yè)“假設你是五四運動愛國領袖,請寫一篇演講稿,號召更多愛國青年參與這場運動”,讓學生參與實踐,體會五四精神,提高道德品質。
任何時候,遵守公德都是每個公民的應盡之責。初中階段是學生品德發(fā)展的關鍵期,教師在歷史課堂上可借助教學滲透“守公德”內容,讓學生樹立守法觀念,形成文明行為。只有學生準確認識到遵紀守法的重要性,才能維護社會公德,利用法律保護自己、保護他人。歷史課堂教學階段,教師可向學生講述法治發(fā)展史,使其明確法律對人們行為約束的重要性,了解法治精神為人類所共有。
例如,“古代兩河流域”這一部分內容涉及《漢謨拉比法典》知識,它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其存在能證明人類社會利用法治管理的傳統(tǒng)歷史悠久,并且在早期社會,人們就開始嘗試走依法治國的道路。我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了由李悝所編撰的《法經(jīng)》,是我國首部較為系統(tǒng)的成文法,我國古代歷代法典都以此為范本。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為學生列舉中西方法律發(fā)展史的差異,使其理解法治理念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同時通過對比《權利法案》、1787年憲法、《獨立宣言》《拿破侖法典》等內容,在中學生心中播撒“法律是捍衛(wèi)權利的正當武器”的種子。
同時,教師還須善于分析史料,與法治內涵進行對比,讓學生清楚了解我國不同時期法律頒布的重要意義,明確中西方國家在法制建設方面存在的差異。如,《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早期相對完備的法典之一,其能代表奴隸主階級利益,和我國封建社會法典《法經(jīng)》相比,其出現(xiàn)時間早1000 多年。我國的《永徽律疏》是唐朝時期所頒布的法典,主要代表統(tǒng)治階級利益。梳理我國法治發(fā)展歷程,可以從“人治”方面向“法治”方面過渡。而西方國家自雅典城邦開始,到羅馬法誕生,最后到資產(chǎn)階級革命維護法律的誕生,上述過程是民主、法治二者之間不斷博弈的過程。雖然中國和西方國家在法治精神的追求方面具有一致性,但所走道路、法律體系并不相同。教師要通過上述內容,強化學生法律意識,體現(xiàn)法律中的契約精神,讓初中生自覺維護社會秩序。
修德既要修公德,還要修私德。歷史課堂上,立德樹人教育要求學生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學習方面既要每日自省,又要見賢思齊;生活方面應勤儉節(jié)約、嚴于律己。中學生處于青春期,性格變化相對較大,學習方面專注力不足,容易與他人產(chǎn)生摩擦,教師可選擇歷史事例,引導學生形成寬以待人的品質。比如,齊桓公聽取鮑叔牙建議,不計前嫌,放下對管仲一箭之仇,并任其為相,最終才能成為“春秋五霸”之首。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學會自省自律,寬容待人,把人生之路走好,最終取得成功。
總之,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立德樹人背景下,教育者應根據(jù)歷史素養(yǎng)教育要求,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生反思歷史,形成健全的人格;根據(jù)歷史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培養(yǎng)中學生的家國情懷;要注重中外歷史事件的對比,提升學生文化自信;引導學生以史為鑒,形成辯證思維;明確德育目標,落實立德樹人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