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北宋貢舉再探
        ——以歐陽修與北宋中期科舉為中心

        2023-04-06 14:27:13戎恒穎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3年1期
        關(guān)鍵詞:科舉歐陽修

        戎恒穎

        (復旦大學 歷史學系,上海 200433)

        歐陽修嘉祐二年知貢舉事件制度運轉(zhuǎn)路徑復雜,舉足輕重的政治人物繁多,權(quán)力互動關(guān)系錯綜,思想史影響深遠。鄧小南在《再談走向“活”的制度史》(1)鄧小南:《再談走向“活”的制度史》,《史學月刊》2022年第1期。中強調(diào)制度史研究需從“路徑”研究過程、行為、關(guān)系。具體而言,“觀察路徑,事件與人物往往是其抓手”。“學者不再把事件視為自足的研究對象,而將其作為透視社會結(jié)構(gòu)的研究路徑和視角”。本文正是在這一思路下,以嘉祐二年歐陽修知貢舉事件切入,探索北宋中期科舉制度建設(shè)中以歐陽修為代表的士大夫的權(quán)力建構(gòu)這一重要命題。將深挖嘉祐二年史料分析上的薄弱點,綜合分析考場策問、考生籍貫、歐陽修公文中對“事體”的論述,最后借鑒法國社會學理論的他山之石作觀照和理論闡發(fā)。

        一、 學術(shù)史背景回顧與研究方法

        學術(shù)史方面,此前對嘉祐二年的研究主要在文學史領(lǐng)域展開。學界公認嘉祐二年為古文運動的轉(zhuǎn)折點(2)將嘉祐二年作為古文運動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而加以研究的著作主要有馮志弘:《北宋古文運動的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祝尚書:《北宋古文運動發(fā)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年;何寄澎:《北宋的古文運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年;朱剛:《唐宋“古文運動”與士大夫文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東英壽:《復古與創(chuàng)新——歐陽脩散文與古文復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歐陽修罷黜務為險怪奇澀的“太學體”,推崇“簡而有法”、造語平淡、議論中理的古文寫作,改變了整個文壇的風氣,形成了以平易流暢為特征的宋代文學風格,奠定了整個宋代乃至元明清各代古文發(fā)展的基礎(chǔ)。曾棗莊《文星璀璨:北宋嘉祐二年貢舉考論》(3)曾棗莊:《文星璀璨:北宋嘉祐二年貢舉考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0年。全方位梳理了嘉祐二年的考官、考生的生平和成就。王水照《嘉祐二年貢舉的文學史意義》(4)王水照:《嘉祐二年貢舉的文學史意義》,《北宋三大文人集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第156~214頁。聚焦嘉祐二年在文學史上的重要意義,指出歐陽修知貢舉事件對于“歐門”的組成、文風的改革乃至宋代文學的發(fā)展導向,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帶來了北宋時期的第一個文學高潮;另有王連旗的博士論文《北宋嘉祐二年進士研究》(5)王連旗:《北宋嘉祐二年進士研究》,河南大學歷史學院2011年博士論文。,該論文的主要貢獻在于對嘉祐二年進士的籍貫做了統(tǒng)計,但是分析不足。這些學術(shù)成果很好地呈現(xiàn)了該榜進士的成就的全景圖,也從側(cè)面說明嘉祐二年貢舉的學術(shù)含金量之高,可謂是整部科舉史之最。這些著作對嘉祐二年人物的終身成就把握度很高,但具體到嘉祐二年科舉場域內(nèi)的書寫與權(quán)力的互動尚有進一步挖掘的空間。英宗朝、尤其是神宗朝的風起云涌是嘉祐二年的主考官歐陽修所無法預見的,嘉祐二年進士的成就一方面歸功于歐陽修慧眼識才,另一方面也有其個人努力以及后世的建構(gòu)。所以,歐陽修嘉祐二年打擊“太學體”、倡導古文寫作的原因值得我們回歸到仁宗朝的政治背景作探討。學界也注意到,古文寫作中長期并存的講究“怪怪奇奇”的文風和崇尚“平易”的文風各有所長,從韓愈的古文創(chuàng)作開始,這兩種文風是長期并存的。如朱剛教授在《唐宋“古文運動”與士大夫文學》中指出,崇尚平易的文風未必高于追求怪奇的文風。(6)見朱剛《唐宋“古文運動”與士大夫文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如何理解歐陽修對太學體的“奇”的反感,需要我們更深入地結(jié)合政治史方面的研究。

        綜合上述學術(shù)史回顧,以往對該事件的研究往往從該屆進士的成就出發(fā),以某種“后見之明”解讀嘉祐二年歐陽修選擇的正確性。宋代士大夫同時作為政治主體和文化主體,對其進行研究需要將文學史、政治史、文化史以及思想史結(jié)合起來考察,正如余英時先生所言,“宋代的‘士’不但以文化主體自居,而且也發(fā)展了高度的政治主體意識;‘以天下為己任’便是其最顯著的標幟”。(7)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上冊,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4年,第3頁。本文將集中圍繞嘉祐二年的試題與答卷、歐陽修的同時期相關(guān)公文以及其他相關(guān)政治史料,尋找理解宋代士大夫的寫作與從政之間關(guān)系的新思路。

        筆者的研究方法主要借鑒了西方史學的“微觀史”與法國的“個案研究”方法?!拔⒂^史”和“個案研究”都強調(diào)從細節(jié)入手,發(fā)現(xiàn)宏大敘事下被忽視的矛盾與偶然因素,從而總結(jié)出更貼近歷史實相的解讀。法國個案研究方法的重要著作是法國社會科學高研院出版的《通過個案思考》(Penserparcas)(8)Jean-Claude Passeron & Jacques Revel (dir.), Penser par cas (Paris: l’Edition de l’EHESS, 2005)., 其中著重強調(diào)個案與個例的區(qū)別:

        個案的獨特性在于其集合了看似矛盾或至少令人費解的理念或事實,從而引發(fā)我們對某種現(xiàn)象或信念的重新思考。個案挑戰(zhàn)了習以為常的觀念,打破了常見的因果關(guān)系,從引起困惑,造成邏輯的轉(zhuǎn)向,程序的斷裂,從而帶來理論體系改變的可能。

        個案之所以成其為個案,需要有兩個特點,這兩個特點往往是同時存在,并有顯著關(guān)聯(lián)的。第一當然是其“獨特性”,無論是從實踐層面或從理論層面而言,這樣的個案的價值都超越了一個從單調(diào)重復的序列中抽取出來的“例子”,或為了說明一個普世原則而隨機選出的一個“例子”。第二,為了闡明該個案的特殊性,個案的描述者必須沿著時間線,追溯該個案的來龍去脈。其發(fā)生的環(huán)境,前因后果越是清晰,該個案的特殊性越是得以彰顯。這兩點的緊密結(jié)合從邏輯和方法論上驅(qū)動了我們對“個案”的探究。

        以上是筆者所借鑒的研究方法論,現(xiàn)應用到我們的個案:首先,我們將結(jié)合歐陽修所出嘉祐二年的策問與歐陽修在同一時期多次奏疏中論述的黃河治理問題,尤以其在至和三年(1056)的《論修河第三狀》中反復闡明其對治水“奇策”的質(zhì)疑態(tài)度為核心,重新理解其對寫作上的“奇文”的反對;其次,從嘉祐二年的錄取考生籍貫分布來看,開封及附近京東路籍貫的考生錄取極少,從這種反?,F(xiàn)象可以推測“尚奇”的太學體很可能成為了開封及周邊的一種“文化資本”,而歐陽修反對的很可能正是這種有助于“權(quán)力再生產(chǎn)”的科舉捷徑,因為它違背了“太學”建立的初衷。再次,歐陽修在嘉祐元年曾上《議學狀》一份,該文對學校教育、人才選拔以及慶歷新政失敗經(jīng)驗的反思,進一步有助于我們加深對“迂僻奇怪”、“高談虛論”的政治風險的認識。最后,歐陽修于嘉祐二年正月上《條約舉人懷挾文字札子》(9)歐陽修著,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1677~1678頁。,學界的關(guān)注點集中在開頭關(guān)于古文的論述,鮮少注意到后面反復出現(xiàn)的“事體”一詞。該詞指向的制度史意義與科舉寫作方式的變革相呼應,為我們理解宋代士大夫?qū)懽髋c政治的互動提供了更完整的圖景。

        二、 聚焦策問:黃河治水的“奇策”與人才選拔標準

        宋代新科進士的答卷會立即在京城廣為流傳,成為士人爭相傳閱、模仿的對象,可謂是文學上的大事。另一方面,正因為這些考場佳作流傳之廣,之后收錄于作者文集中的版本可信度也比較高,很有研究價值。接下來我們將著重探討嘉祐二年的策問,尤其是歐陽修所出黃河治水一題與蘇軾的答卷,從通過考試進行人才選拔和知識階層的權(quán)力再生產(chǎn)模式角度作解讀。

        人才選拔與水災治理皆是社會變遷與國家治理的重要命題。這兩大領(lǐng)域曾在嘉祐二年歐陽修知貢舉事件中發(fā)生了深刻的互動,卻尚未受到足夠的重視。需要我們將科舉史、文學史、水利史、制度史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

        水利史方面,黃河在北宋數(shù)次變道,景佑元年(1034)沖破橫隴埽,慶歷八年(1048)又沖破商胡口,進入了一個相當不穩(wěn)定的時期,黃河治理在宋代意義尤為重大。嘉祐二年的策問考題之一正是關(guān)于黃河水災如何治理的問題,現(xiàn)存《歐陽修全集》中(且《蘇軾文集》存有對應的答卷一份(10)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卷七,北京:中華書局, 1986年,第220~221頁。)。同時,歐陽修在同一時期多次上奏疏論述黃河治理問題。該策問的政治意義尤為重大。而法國漢學在水利史方面,以藍克利(11)藍克利(1950— ),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宋代政治史、制度史、財政史、水利史等。(Christian Lamouroux)、魏丕信(12)魏丕信(1944— ),法蘭西學院講席教授,長于明清史,并與藍克利教授在宋史方面有深入合作。主要研究人口史、災害史、水利史、賑災與倉貯、國家與經(jīng)濟,以及官僚制度。他尤其關(guān)注水利設(shè)施建設(shè)作為中國官僚制度的運作中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務之一,如何體現(xiàn)中國官僚制度的實際運作,以及這一制度面臨的問題。詳見千里、大同:《塞納河畔兩史家——法國當代著名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學家賈永吉與魏丕信及其研究成果簡介》,《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1994年第2期;陳曉徑:《歷史學家必須冷靜、客觀——訪法國著名漢學家魏丕信教授》,《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5月12日,第5版。(Pierre-Etienne Will)為代表。他們結(jié)合年鑒學派史學的方法,從長時段考察水利治理,挖掘水利、財政以及政治的互動關(guān)系。這方面國內(nèi)對其研究關(guān)注度不高,然而水利作為官僚系統(tǒng)的具體運轉(zhuǎn),書寫作為文官體系的重要基礎(chǔ),在科舉這一交匯點上,兩者應當置于同一背景中探討。

        《歐陽修全集》中保存有三道嘉祐二年的策問題目。包弼德(Peter Bol)在其著作《斯文——唐宋思想的轉(zhuǎn)型》(ThiscultureofOurs:IntellectualTransitionsinT’angandSungChina)中有所引用和探討。(13)Peter Bol, This Culture of Ours: Intellectual Transitions in T’ang and Sung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美]包弼德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zhuǎn)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01頁。在包弼德研究的基礎(chǔ)上,第一道策問所考察的黃河水災治理問題有著較強的時政性,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研究。該策問原文如下:

        問:昔者禹治洪水,奠山川,而堯稱之曰萬世之功也。蓋遭大水,莫如堯;致力以捍大患,莫如禹;別四海、九州、山川地形,盡水之性,知其利害而治之有法,莫如《禹貢》之為書也。故后世之言知水者,必本于禹;求所以治之之法與其跡者,必于《禹貢》。然則學者所宜盡心也。國家天下廣矣,其為水害者,特一河耳,非有堯之大患也。自橫壟、商胡再決,三十余年,天下無一人能興水利者,豈有其人而弗求歟,求而弗至歟?抑不知水性而乖其導泄之方,由《禹貢》之學久廢而然歟?此當今之務,學者之所留意也。且堯之九州,孰高孰下?禹所治水,孰后孰先?考其治之之跡,導其大水所從來而順其歸,其小水則或附而行,或止而有所畜,然后百川皆得其宜。夫致力于其大而小者從之,此豈非其法歟?然所導大水,其名有幾?夫欲治水,而不知地形高下,所治后先,致力之多少及其名與數(shù),則何以知水之利害?故愿有所聞焉。夫禹所以通治水之法如此者,必又得其要。愿悉陳之無隱。(14)歐陽修著,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第677、1643~1644頁。

        首先,我們注意到這篇策問與北宋的策問普遍形式有所不同。方笑一在其《宋代科舉策文的話語分析》一文中指出,一道策問總含有疑問、敘述、祈使三種話語。疑問話語即策問中實際提出的問題,而敘述話語是起到為提問鋪墊的作用,祈使話語是出現(xiàn)在策問的末尾對考生提出答題要求的部分。方笑一總結(jié)的規(guī)律是:“宋代任何一道科舉策問中,話語的比重都是敘述多于疑問。”由于敘述多于疑問,很大程度上考生需要從敘述的部分中揣摩考官的心思,并順勢加以評論與響應。(15)方笑一:《宋代科舉策文的話語分析》,《蘭州學刊》2016年第6期。

        而歐陽修這道策問雖然遵循了策問普遍的“三段式”話語模式,但在分配比例上顯然是個例外。該策問在簡短的敘述話語后,即有九個關(guān)于黃河治理的問題需要考生一一作答,包括治水其人、治水其學、地形高下、治水先后、致力多少、具體名數(shù)等等,以及考生認為的治水其要。歐陽修在此突破了進士科策問的固有的形式,旨在考察考生結(jié)合典籍分析該時政問題的能力,而不是揣摩考官意圖并恰如其分地迎合的能力。可以想象,前一種策問形式鼓勵考生揣摩考官心意,將來為官,很可能習慣于揣測上級的心思辦事;而歐陽修的問卷直截了當,考察的是考生到底有沒有治水的真知灼見,很難靠溜須拍馬糊弄過去。

        蘇軾的答卷驗證了這一點,他緊密圍繞題目指向的《禹貢》逐一回答了這些問題。在最后將治水其要總結(jié)為“堤防省而水患衰”,也即少建堤防,有洪水風險的區(qū)域少住或不住人,從而降低洪水造成的損失:

        孟子曰:“禹之治水也,水由地中行?!贝擞碇酝ㄆ浞ㄒ?。愚竊以為治河之要,宜推其理,而酌之以人情。河水湍悍,雖亦其性,然非堤防激而作之,其勢不至如此。古者,河之側(cè)無居民,棄其地以為水委。今也堤之而廬民其上。所謂愛尺寸而忘千里也。故曰堤防省而水患衰,其理然也。(16)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卷七,北京:中華書局, 1986年,第221頁。

        蘇軾的這一答案是謹慎的,同時結(jié)合普遍的治水的經(jīng)驗來看,也是合理的。魏丕信曾研究過湖北省16至19世紀的水災及其治理,并總結(jié)出相似的規(guī)律,農(nóng)業(yè)受水災損害的程度首先取決于有潛在水患的地區(qū)的土地使用率,也即易泛濫的河水兩岸土地使用率越高,水災發(fā)生時,堤防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巨大損失。(17)Pierre-Etienne Will, “Un cycle hydraulique en Chine : la province du Hubei du XVIe au XIXe siècles,” Bulletin de l’Ecole fran?aise d’Extrême-Orient 68 (1980): 261-287.正是蘇軾所言的“愛尺寸而忘千里”,“堤防省而水患衰”,我們有理由推測,這樣的謹慎而合理的總結(jié)是非常能夠得到歐陽修的贊同的。

        如果把視野從這科場內(nèi)的一問一答擴展出去,我們可以看到,黃河治理在北宋時政意義相當重大。如上所述,黃河在北宋數(shù)次變道,北宋景佑元年(1034)沖破橫隴埽,慶歷八年(1048)又沖破商胡口,進入了一個相當不穩(wěn)定的時期。更為重要的是,黃河泛濫的嚴重性逐漸超出了地方財政的承受能力。藍克利教授曾指出,皇佑三年(1051),三司下新置“河渠司”,代替原有的“河渠案”。這一治水行政機構(gòu)改變,標志著治水方面的政策不再是地方所能夠決定的,必須由中央財政介入,并且其重要性上升到事關(guān)中央決策信用的高度。(18)Christian Lamouroux, “From the Yellow River to the Huai, New Representations of a River Network and the Hydraulic crisis of 1128,” eds. Mark Elvin & Liu Ts’ui-jung, Sediments of Time: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in Chinese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559.

        歐陽修在至和嘉祐年間(1054—1056)曾三次上論修河狀,反對朝廷的恢復黃河故道的治理政策。歐陽修主張放棄黃河故道,順應新走向,疏通治理即可,這一主張是基于他出使契丹往返路上的實地觀察:

        《論修河第一狀》

        […]臣聞鯀障洪水,九年無功。禹得《洪范》五行之書,知水趨下之性,乃因水之流,疏決就下,而水患乃息。然則以大禹之神功,不能障塞其流,但能因勢而疏決爾。今欲逆水之性,障而塞之,奪洪河之正流,干以人力而回注,此大禹之所不能,此其必不可者四也。

        在第一狀不被采納后,歐陽修上第二狀,又不被采納。之后在第三狀里反復出現(xiàn)“奇策”一詞,成為了歐陽修全力反對的對象:

        論修河第三狀 至和三年

        況治水本無奇策,相地勢,謹?shù)谭?,順水性之所趨爾,雖大禹不過此也。夫所謂奇策者,不大利,則大害。若循常之計,雖無大利,亦不至大害,此明智之士善擇利者之所為也。今言修六塔者,奇策也,然終不可成而為害愈大;言順水治堤者,常談也,然無大利亦無大害。不知為國計者欲何所擇哉?若謂利害不可必,但聚大眾,興大役,勞民困國以試奇策,而僥幸于有成者,臣謂雖執(zhí)政之臣亦未必肯為也?!?/p>

        ……且河水天災,非人力可回,惟當順導防捍之而已,不必求奇策立難必之功,以為小人僥冀恩賞之資也。況功必不成,后悔無及者乎!(19)歐陽修著,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第1652頁; 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八一, 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4389頁。

        歐陽修此狀反復強調(diào)“奇策”的風險之大,勞民傷財,往往是那些希望在仕途上快速獲得升遷之人的跳板。但歐陽修此篇奏疏依然未獲得朝廷的采納。朝廷堅持執(zhí)行李仲昌的修河方案,企圖通過狹窄的六塔河復黃河入故道。該方案建成之后,一天之內(nèi)黃河即決堤,死傷無數(shù)(20)“夏四月壬子朔,李仲昌等塞商胡北流,入六塔河,隘不能容,是夕復決,溺兵夫、漂芻藁不可勝計。”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八二, 第4400頁。,應驗了歐陽修的預測。可以說這既是天災,卻也因人為因素而加劇了災難性。

        正是在這一時政背景下,歐陽修嘉祐二年向考生提出了圍繞黃河治水的策問,并且一連拋出九個問題,請考生逐一回答。從歐陽修對策問主題的選擇,到形式的巨大變化,可以說這一策問是嘉祐二年的考題中最能反映歐陽修執(zhí)政理念的題目。這也使得我們很難不將歐陽修對“奇文”的反對和他對“奇策”的反對結(jié)合起來理解。“奇策”的“奇”不僅與太學體的文風之“奇”字面上呼應,在內(nèi)在思想上也非常契合:政策制定上,“奇策”勞民傷財,在不確定正面效果的前提下,還可能有巨大的負面效果,提出“奇策”者往往是希望自己能夠一舉成名,僥幸獲得恩賞;而科舉考試中,要出人頭地,文風上的“奇”也是博人眼球的重要手段,考生試圖通過這一文風吸引考官的注意。但是這與科舉本來的選拔人才的精神相背離。

        歐陽修對“奇文”的反對,以及對“平易暢達”的提倡,這一觀念通過其嘉祐二年知貢舉的權(quán)力進入了科舉制度,經(jīng)過一段時間之后成為了科舉寫作的新標準。值得注意的是,儒者的思想與觀念落實到制度,往往會產(chǎn)生一些與既得利益集團的摩擦,甚至需要承擔一定的政治風險。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點,嘉祐二年的錄取考生籍貫值得我們關(guān)注。

        三、 從考生籍貫探討作為“文化資本”的太學體

        北宋的首都開封府歷來進士錄取比例高于其他諸路,賈志揚(John Chaffee)曾列舉司馬光的奏疏(21)司馬光:《貢院乞逐路取人狀》,《司馬光奏議》卷一五,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60頁。里嘉祐三年、嘉祐五年以及嘉祐七年的數(shù)據(jù),指出開封府試錄取的舉人最后在錄取的進士中占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左右,加上通過國子監(jiān)試最終占錄取進士的考生,總數(shù)可以達到一半。(22)John W. Chaffee, The Thorny Gates of Learning in Sung China, A Social History of Examinations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5) 61.雖然參加開封府試的不完全是開封籍士子,但其人數(shù)也占了相當一部分。從“穩(wěn)定首都”需要出發(fā)的政策傾斜,到教育師資力量的高度集中以及信息的通暢,這些都是開封士人錄取率高的原因。趙冬梅在《北宋科舉的解額考》也指出,咸平元年錄取的進士50人中,開封府籍有38人。(23)趙冬梅:《北宋科舉的解額考》,《北大史學》1998年第5期。

        但是,依據(jù)《宋登科記考》所整理的嘉祐二年的進士資料,現(xiàn)存253名進士中無開封籍人士(數(shù)據(jù)散佚的余下135名進士籍貫雖不可知,但資料散佚一定程度上也說明其中很少有在仕途等方面有突出成就者)。這其中原因何在?我們有理由推測開封學子受太學體影響最大,應考以太學體寫作的比例遠高于其他各路考生。

        另據(jù)歷代進士登科總錄數(shù)據(jù)庫,可以看到進士中準確完整的姓名、籍貫、登科年份信息。數(shù)據(jù)表顯示,景祐元年(1034)開封府籍進士曾有數(shù)額上的井噴,二十年后理論上可以推測其第二代將參與進士科考試,且1054年與1059年開封府籍進士人數(shù)均有增加,唯獨資料保存最多的1057年,沒有開封府籍進士,不可謂不反常。

        同樣不同尋常而值得我們關(guān)注的,是來自京東路的考生在此次科考中錄取率也很低。京東路據(jù)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的記載:“至道三年 , 以應天、徐、曹、 青、鄆、密、齊、濟、沂、登、萊、單、濮、淄、淮陰軍、廣濟軍、清平軍、宣化軍、萊蕪監(jiān)、利國監(jiān)為京東路?!?為現(xiàn)今山東省大部分,河南省的商丘市,江蘇省的徐州市、淮陰市,以及宿遷市附近的區(qū)域。

        王連旗在《嘉祐二年進士研究》中依據(jù)《宋登科記考》總結(jié)的考生籍貫分布中,京東路錄取為3人。(24)王連旗:《嘉祐二年進士研究》,第27頁。筆者據(jù)歷代進士登科數(shù)據(jù)庫,京東路嘉祐二年登進士科應為5人。分別是:竇卞(曹州冤句縣)、郭源明(鄆州須城縣)、梁燾(鄆州須城縣)、劉庠(徐州彭城縣)、梁師孟(淄州淄川縣)。當然我們更想了解的是京東路被黜落的士人情況。雖然該部分數(shù)據(jù)不可得,但是我們可以說,該年雖然北方諸路錄取人數(shù)皆較南方而言甚少,但是京東路原本應該是個例外。

        京東士人正是以石介為代表的山東文人,加上仁宗朝早期的諸多高級官僚。渡部雄之在其《京東士風與慶歷“太學新體”》中集中關(guān)注了這一群體。(25)[日]渡部雄之:《京東士風與慶歷“太學新體”》,《新宋學》2018年第7輯。程杰則根據(jù)《宋史》的傳記對《全宋文》第3至20冊所收作品的作者出生地進行了調(diào)查,并將有記錄者的信息進行了統(tǒng)計。結(jié)果表明,京東路是北宋,尤其是仁宗朝時期,發(fā)展顯著、人才輩出的地區(qū)。(26)程杰:《北宋京東文人群體及其詩文革新實踐》,《文學遺產(chǎn)》1996年第3期。我們可以想象,圍繞太學形成的是一批以地理優(yōu)勢、階層優(yōu)勢為特點的舉子團體,其獲得的文化資源大大優(yōu)于其他考生。他們本想通過太學體這一辨識度高、難度大、流行于最高學府的文風獲得入仕的快捷方式,卻被歐陽修在嘉祐二年毫無準備地黜落了。(27)當然京東士子的寫作并非皆為太學體,依然有竇卞這樣的反例,作為京東士人在嘉祐二年高中。這樣的一屆考試結(jié)果幾十年以后可能是“群星璀璨”,但斯時肯定是一場政治地震。難怪《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記錄舉子上街辱罵歐陽修,且最后沒有人受罰,(28)“春正月癸未,翰林學士歐陽修權(quán)知貢舉。先是,進士益相習為奇僻,鉤章棘句,寖失渾淳,修深疾之,遂痛加裁抑,……及試榜出,時所推譽,皆不在選。囂薄之士,候修晨朝,群聚詆斥之,至街司邏吏不能止;或為祭歐陽修文投其家,卒不能求其主名置于法。然文體自是亦少變?!崩顮c:《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八五,“嘉祐二年正月癸未”,第4467頁。這正是舉子背后權(quán)力網(wǎng)絡的體現(xiàn),也說明太學體很可能是這一知識與權(quán)力階層試圖再生產(chǎn)的工具。歐陽修給王素的信中說,在發(fā)榜后的一段時間內(nèi),“上位不主”(29)歐陽修著,李逸安點校:《與王懿敏公(仲儀)十七通》其三,《歐陽修全集》,第2387頁。,可見朝廷高級官僚們當時并沒有立即給予歐陽修絕對的支持。在這一事件發(fā)生后的一段時間內(nèi),可以說是充滿不確定性和不穩(wěn)定性的,與我們長期以來所接受的對嘉祐二年的印象是有出入的。

        由此,在歐陽修對“奇文”與“奇策”的反對背后,我們看到的是寫作觀念與時政之間的互動,是思想與制度之間的張力,是權(quán)力關(guān)系之間的更迭與沖突。為了更好地理解歐陽修圍繞“奇”的觀念,我們不得不回溯他之前參與慶歷新政的經(jīng)歷,尤其是結(jié)合歐陽修在改革失敗后,經(jīng)過十幾年的宦海浮沉,重回中央,于1056年寫的一份向仁宗上奏的關(guān)于“學”的綜合長篇政治論述《議學狀》。

        四、 歐陽修《議學狀》和對“事體”一詞的建構(gòu)

        歐陽修寫于嘉祐元年的《議學狀》(30)歐陽修著,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第1672~1674頁。長期以來是學界所重視的文本。但是對其中有些段落的理解還值得再次探討。

        首先是《議學狀》的“學”字,一是指教育(這是比較直觀的),二是指學校(如文中歐陽修指出的“古者家有塾,黨有庠,遂有序,國有學”)。所以此文對于我們理解歐陽修對教育以及學校的反思大有裨益,也揭示了他對“太學”這一國家重要教育機構(gòu)的理解與態(tài)度。

        歐陽修此篇公文開篇概括了當時中央在教育制度、科舉制度方面討論的一些改革方案。歐陽修首先肯定并強調(diào)了教育具有高度的政治重要性:“夫建學校以養(yǎng)賢,論材德而取士,此皆有國之本務,而帝王之極致也?!比缓笾赋鋈瞬排囵B(yǎng)和選拔的內(nèi)在矛盾。為了形象地闡釋這一矛盾,歐陽修描繪了理想中古代選拔官員的場景,耐人尋味:遙遠的上古,人們普遍可以活到七八十歲,所以應該在五十歲的時候,在充分考察了一個人的德行才能后任命其為官。我們不禁要問,歐陽修真的相信他所寫的嗎?筆者認為,此段“傳說”修辭上的意義更大(31)該點可以結(jié)合法國保羅·韋納(Paul Veyne)的著作《古希臘人是否相信他們的神話——論構(gòu)建的想象》(張竝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作進一步討論。篇幅原因,不在此處展開。,目的在于反襯當下科舉選拔官員的重大矛盾,由于不可能等上五十年才選拔一個人為官,只能以“文學取士”,也就是以一個人的寫作能力來作評價。通過這種方法錄取的一部分是德才兼?zhèn)涞娜?,一部分是只會應試的人。歐陽修強調(diào):

        夫人之材行,若不因臨事而見,則守常循理,無異眾人。茍欲異眾,則必為迂僻奇怪以取德行之名,而高談虛論以求材識之譽。前日慶歷之學,其弊是也。

        此處,歐陽修明確反對“迂僻奇怪”和“高談虛論”,并認為這是慶歷時期的弊病。其所指向的應是石介一系列激進的言論、王益柔等發(fā)表奇談怪論而引發(fā)的“進奏院”案等事件。(32)劉子?。骸睹穲虺肌幢淘乞h〉與慶歷政爭中的士風》,《兩宋史研究匯編》,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社,1987年,第115頁。慶歷名士們的奇論奇行直接或間接地導致或加速了慶歷新政的失敗。正如劉子健先生所言:“改革派的人有才氣的不少……有才氣而穩(wěn)重的人,即所謂才德兼?zhèn)?,又真不易得。就官僚組織而言,這是一大問題?!笨梢哉f,歐陽修在慶歷新政失敗后十余年間的反思就集中在這幾行文字間。曾經(jīng)在慶歷期間起草關(guān)于貢舉改革詔書的歐陽修,經(jīng)過十余年外貶,他重新積累政治資本回到權(quán)力中心,對于“奇”在政治上的風險是有深刻認識的?;氐浇逃瓦x拔行政人才的問題上,這種對于“奇”的追求本質(zhì)上是士子的一條科舉捷徑:為了從幾千名考生中脫穎而出,為了避免“無異眾人”,而為“奇文”;一旦成功,進入仕途,很有可能為了升遷,而為“奇策”。如此下去,對國家的各級政府不能說是一個好消息。

        對于北宋士大夫而言,教育人才、選拔人才、政治實踐是一個整體。黃河水災在至和年間既是天災,亦是人禍,作為一面鏡子,背后透露出的是北宋當時一批行政人才的執(zhí)政風格。如何選拔和培養(yǎng)一批士大夫階層內(nèi)部堪當重任的新人,是歐陽修嘉祐二年知貢舉所面對的重大問題。同時在科舉制度層面,歐陽修也不忘鞏固士大夫階層的權(quán)力基礎(chǔ)。如果說他對太學體的打擊,看似是一次科舉士大夫內(nèi)部的重大分裂,那么他在嘉祐二年對科舉的“事體”的強調(diào),則是旨在從制度上鞏固士大夫的權(quán)力基礎(chǔ)和象征資本。

        對于歐陽修嘉祐二年正月的《條約舉人懷挾文字札子》(33)歐陽修著,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卷一一一,第1677~1678頁。,現(xiàn)有研究多關(guān)注其開頭涉及古文的部分:“臣伏見國家自興建學校以來,天下學者日盛,務通經(jīng)術(shù),多作古文,其辭藝可稱、履行修飾者不可勝數(shù)?!北疚膶⒅攸c探討的是文中此兩句:“且自來科場,務存事體,所以優(yōu)加禮遇,用待賢能?!薄安坏梅抢砦曷e人,庶存事體。”在這篇關(guān)于預防科場舞弊的公文中,歐陽修為什么一再提出“事體”,其所指為何?

        “事體”在《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中出現(xiàn)221次,“國體”出現(xiàn)127次。但是,次數(shù)并不充分代表其重要性。事體最初主要是出現(xiàn)在“茲事體大”等表述中,可以指代朝廷的幾乎任何重要的事情,并沒有特定的指向。值得注意的是,慶歷年間,“事體”一詞使用開始頻繁起來,而且使用次數(shù)最多的正是歐陽修。有時與“國體”是對等的,在同一文書中可以對換。(34)“修又言:‘……竊以韓琦是陛下左右大臣,系國家事體輕重,今燕度敢爾無故意外侵陵,乃是輕慢朝廷,舞弄文法?!恃喽日撚趪w,便合坐以深刑,責其俗吏,亦自違于條制,罪須行遣,情不可容?!崩顮c:《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四四,“慶歷三年十月甲子”, 第3488~3489頁。

        可以這樣說,“事體”一詞經(jīng)歷了從宋初的一個泛指名詞到有特定指向的政治詞匯。轉(zhuǎn)換的時間主要在慶歷年間(尤其是1043—1045年,主要由歐陽修將其固定為一個政治詞匯(35)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 卷一四四,“慶歷三年十月甲子”, 第3488~3489頁;卷一四二,“慶歷三年七月庚寅”, 第3405~3406頁;卷一四五,“慶歷三年十一月庚寅”, 第3506頁;卷一四六,“慶歷四年正月壬寅”,第3539~3540頁;卷一四八,“慶歷四年四月丙申”, 第3576~3577頁;卷一五四,“慶歷五年二月乙卯”, 第3752頁。)。當言及一事關(guān)乎“朝廷事體”之時,對于當時的士大夫來說,這意味著牽涉到一系列的根本問題。

        那么“事體”的內(nèi)涵究竟是什么?從一方面說,“事體”是接近“國體”的。蔡瀚墨(Charles Hartman)教授在《劍橋中國史》中是這樣闡釋“國體”的:“‘體’時而擴充為‘國體’,‘體’的意義接近于英語中的‘body politic’(36)Body politic是西方政治學的一個概念,指一個社會、國家、教會等組織如同一個有機的身體,包含了等級、分工、尊卑觀念。,在11世紀中葉,‘體’指向的是國家行政的整體以及其指導原則。”(37)Charles Hartman, “Sung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eds. John W. CHAFFEE & Denis TWITCHETT,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5/2., Sung China, 960-1279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36.“國體”即中央行政作為的一個整體以及指導其政策的總體方針。

        藍克利教授在其論文《宋仁宗時期的朝廷形勢:歷史書寫與新的政治領(lǐng)域創(chuàng)造》(38)Christian Lamouroux, “Song Renzong’s Court Landscape: Historical Writing and the Creation of a New Political Sphere (1022-1042),” Journal of Song-Yuan Studies 42 (2013): 45-93.中指出,“體”作為“用”的對立面,可以指抽象的“國”這一概念的具體的形式。由此“國體”可以理解為“體制”。另一方面,由于一個機構(gòu)的體制也包括禮儀等旨在塑造權(quán)威性的活動,由此“體”可以理解為“體面”?!皣w”也即包含雙重指向:既是國家的整體的體制,也是朝廷的體面。

        那么當嘉祐二年歐陽修在探討如何預防科場舞弊的問題的時候,為什么要將預防舞弊這樣的科舉技術(shù)層面的問題上升到“事體”所涉及的政治層面?嘉祐二年的關(guān)鍵意義正在于此:北宋中期正處于科舉由系列事件向制度轉(zhuǎn)變的關(guān)鍵轉(zhuǎn)折時期(隋唐以及北宋前期的科舉并未真正固定為三年一舉的制度,科舉的制度屬性尚未明確),科舉機器已經(jīng)確立,從皇帝到士大夫就其重要性也達成了共識,但存在著從科舉內(nèi)容到科舉定位的種種分歧。歐陽修在嘉祐二年打擊太學體,討論科舉的“事體”等等,既涉及士大夫的知識內(nèi)容在考試中的表達,也涉及其他行政要素,這些要素促使考試成為了一種制度,并使其得以延續(xù)至20世紀初。

        科舉于歐陽修而言,不僅是一個技術(shù)性裝置(公平是科舉的基本原則,且這種公平的目的是為了招募最優(yōu)秀的人,必須有一系列技術(shù)保證上述原則,實現(xiàn)上述目的),更是一個政治裝置。歐陽修試圖強調(diào)對士人的尊嚴的侵犯就是對皇權(quán)的尊嚴的侵犯,通過將科舉制度與皇帝的尊嚴聯(lián)系起來,使其成為皇帝權(quán)力的核心要素,也因此促進皇帝權(quán)力需部分依賴士人權(quán)威的趨勢。歐陽修在嘉祐二年的積極作為,代表了宋人促使學術(shù)傳統(tǒng)的權(quán)威成為皇帝權(quán)力組成部分的一種努力。

        五、 結(jié) 論

        布爾迪厄在《國家精英》中指出,如果我們能真正深入分析兩篇法國獲獎作文,收獲可能不亞于研究一篇文藝理論的鴻篇巨制:“1969年考試的最佳作文是分別以《創(chuàng)造》和《閱讀》為題的兩篇作文,作文題目盡管具有偶然性,卻揭示了某種客觀價值,所以我們對這兩篇作文進行的簡要分析可能不亞于一篇關(guān)于文藝理論的長文?!彼谧⑨屩醒a充道:“(法國)考試優(yōu)勝者們的習作被當作文學上的大事來對待:就像被接受入法蘭西學院時的演說詞一樣,全國中學優(yōu)等生會考或者中學畢業(yè)會考中最優(yōu)秀的幾篇法語作文一般都發(fā)表在報紙的文學版面上(如《費加羅報文學版》、《世界報》文學增刊)。”(39)商務印書館的版本此段翻譯有可商榷之處。此處為筆者根據(jù)法語原版的自譯。法語原文見Pierre Bourdieu, La Noblesse d’Etat- Grandes écoles et esprit de corps (Paris: Edition de Minuit, 2006) 30.布爾迪厄?qū)Ψ▏紙黾炎鞯难芯繉ξ覀兩钣袉l(fā)意義。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比我國宋代,我們可以看到歐陽修作為嘉祐二年的主考官,其對書寫的態(tài)度,對考生文化資本向政治資本轉(zhuǎn)換的“門檻”有決定性影響(40)Pierre Bourdieu, La Noblesse d’Etat-Grandes écoles et esprit de corps (Paris: Edition de Minuit, 2006) 375.。就政治史、制度史角度而言,其間彰顯了北宋士大夫權(quán)力的運作模式,以及士大夫書寫的象征資本的意義。具體而言有如下數(shù)端:

        (1)布爾迪厄指出,一種資本積累到一定程度,在自身領(lǐng)域到達頂端的時候,就會尋求對其他資本在其他領(lǐng)域里的價值的影響力。(41)Pierre Bourdieu, La Noblesse d’Etat-Grandes écoles et esprit de corps (Paris: Edition de Minuit, 2006) 376.嘉祐二年的歐陽修正是在其獲得“文宗”的地位,也即在文化領(lǐng)域影響力達到頂峰的基礎(chǔ)上,通過科舉對行政權(quán)力領(lǐng)域施加其影響力。

        (2)士大夫階層作為一個擁有特權(quán)和權(quán)力的階層,需要進行“再生產(chǎn)”,但是哪一種再生產(chǎn)的模式才是最合理的,最有利于鞏固其根基的,筆者認為歐陽修在嘉祐二年決定的是通過“簡而有法”的書寫模式來篩選人才,鞏固士大夫階層的根基。這一書寫范式一方面透視出某種歐陽修欣賞的執(zhí)政風格(歐陽修反對“尚奇”的文風與其反對政治上勞民傷財?shù)摹捌娌摺庇泻艽蟮穆?lián)系),另一方面,“簡而有法”是歐陽修倡導的歷史書寫的根本所在,而得以垂范后世的歷史書寫是士大夫權(quán)力面對皇權(quán)仍能具有一定權(quán)威的重要基礎(chǔ)。

        (3)前文提及,《宋登科記考》所整理的嘉祐二年的進士資料,現(xiàn)存253名進士中無開封籍人士,且仁宗朝初年人才輩出的京東路及第考生也不過5人。我們有理由推測開封學子受太學體影響最大,應考以太學體寫作的比例遠高于其他各路考生。太學內(nèi)形成了一個以地理優(yōu)勢、階層優(yōu)勢為特點的舉子團體,其獲得的文化資源大大優(yōu)于其他考生。他們本想通過太學體這一辨識度高、難度大、流行于最高學府的文風獲得入仕的快捷方式,說明太學體很可能是這一知識與權(quán)力階層試圖再生產(chǎn)的捷徑。他們繼承的文化遺產(chǎn)的結(jié)構(gòu)(42)Pierre Bourdieu, La Noblesse d’Etat-Grandes écoles et esprit de corps (Paris: Edition de Minuit, 2006) 392.決定了他們認為從事太學體寫作可以獲得更大的利益。

        (4)士大夫的權(quán)力會受到皇權(quán)的質(zhì)疑,受到武官、貴戚、宦官等各方面權(quán)力的威脅。歐陽修在嘉祐二年正月有關(guān)科舉的札子中對于“事體”的反復強調(diào),相當程度上是歐陽修為構(gòu)建與強化士大夫的“象征資本”(43)Pierre Bourdieu, La Noblesse d’Etat-Grandes écoles et esprit de corps (Paris: Edition de Minuit, 2006) 455.做出的努力,進而使士大夫階層統(tǒng)治的社會基礎(chǔ)合理化。另外,皇帝權(quán)力的合理化、以及象征性的建構(gòu)不能由其自身完成,需要另一個領(lǐng)域的權(quán)威。只有樹立士大夫在文化領(lǐng)域的權(quán)威,士大夫在文化方面的自主性越高,其對皇權(quán)的服務才更有效?!笆麦w”和“國體”都是基于這個層面的思考。

        綜上,北宋中期正處于科舉制度化的重要階段,以歐陽修為代表的士大夫,進行了一系列對行政人才教育、選拔的反思,其思想直接表達于其知貢舉的政治實踐之中。只有結(jié)合制度史、思想史、文學史,才可深入把握。并且,歐陽修等試圖將科舉制度與皇帝的尊嚴聯(lián)系起來,使其成為皇帝權(quán)力的核心要素。也因此產(chǎn)生皇帝權(quán)力需部分依賴士人權(quán)威的趨勢。歐陽修在嘉祐二年的積極作為,正是使這種學術(shù)傳統(tǒng)的權(quán)威成為皇帝權(quán)力組成部分的一種努力。

        猜你喜歡
        科舉歐陽修
        讓我受益匪淺的一本書
        小主人報(2022年9期)2022-08-25 03:15:08
        畫眉鳥
        歐陽修快馬追字
        啟蒙(3-7歲)(2019年8期)2019-09-10 03:09:10
        戴花的歐陽修
        從《紅樓夢影》看顧太清對科舉仕途的思考
        紅樓夢學刊(2019年5期)2019-04-13 00:41:52
        小小花錢看科舉
        勤奮的歐陽修
        唐代科舉的投卷與薦舉之風
        宋代科舉冒貫管窺
        科舉干祿與語文辭書編纂
        閱江學刊(2015年5期)2015-06-22 11:05:21
        99热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97人人超碰国产精品最新| 杨幂AV污网站在线一区二区| 成年女人片免费视频播放A| 日韩av在线亚洲女同|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视频免费看| 欧美freesex黑人又粗又大| 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婷婷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不片| 国产精品免费观看久久| 无码不卡免费一级毛片视频 |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 欧美亚洲韩国国产综合五月天| 国产成人高清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一本色道无码不卡在线观看| 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中国片| 欧美精品aaa久久久影院| 亚洲av无吗国产精品| 无码中文字幕日韩专区| 韩国v欧美v亚洲v日本v| 亚洲欧美v国产蜜芽tv| 精品国产黄一区二区三区| 国语对白做受xxxxx在| 五月天丁香久久| 亚洲麻豆av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久久不卡| 久久不见久久见免费影院www| 亚洲一级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久久av盗摄|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欧美| 国产女合集小岁9三部| 水蜜桃视频在线观看免费18| 蜜桃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人妻少妇| 五月天综合社区| 成人免费播放视频影院| 亚洲av综合a色av中文| 国产精品亚洲A∨天堂不卡| 青青草在线公开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