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慧娟 江蘇省宿遷市金湖縣實驗幼兒園
合作是一種社會交際活動,是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重要標志。在機遇和挑戰(zhàn)并存的現代社會中,掌握合作能力是促進人更好地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必備能力。德國教育學家福祿貝爾曾經指出:“兒童早期的各種游戲,是一切未來生活的胚芽,符合兒童認識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身心發(fā)展特點的趣味游戲活動可以為兒童獲得概念、幫助認識客觀世界、解決矛盾沖突等?!?/p>
趣味活動的開展,為兒童提供了合作的場所與機會,有助于幼兒在參與中掌握合作技能,學會協調同伴之間的關系,能夠在合作中主動地學習他人身上的優(yōu)點,學會權衡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但一直以來,許多幼兒教師因為沒有認識到趣味活動在幼兒合作能力發(fā)展中的作用,或者是活動的組織方式不當等原因,影響了幼兒合作能力的發(fā)展。本文擬探討如何在趣味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合作能力的發(fā)展。
在趣味活動開展之前,需要教師做好活動的前期準備工作。首先,需確定趣味活動的主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已經明確地指出,“學前教育工作者應積極地和幼兒談論他們感興趣的話題,能夠從幼兒的興趣、愛好出發(fā),尋找需要合作的活動項目,引入活動內容,確立活動主題?!逼浯?,幼兒教師在趣味活動的開展中,應充分地考慮到幼兒的實際合作能力,合作任務難度的設計不宜過高或過低,以階段性的合作任務設計為主,引領幼兒在一個又一個任務完成中,獲得合作能力的逐步提升。最后,為了保障合作活動的順利實施,需要教師幫助幼兒完成合理的分組任務。大量實踐證明,以4—6人為一組的合作規(guī)模形式,所收獲到的學習效果明顯優(yōu)于較小合作規(guī)?;蜉^大合作規(guī)模的學習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在趣味活動開展之前,結合幼兒的各自發(fā)展水平,進行科學的分組,建立以4—6人為一組的合作學習小組,保證每一個人都能夠在合作學習中承擔職責、發(fā)揮作用。
輕松、活躍的活動氛圍可以充分保障合作學習的進行。教師可以將合作能力培養(yǎng)的意圖滲透在活動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中,打造出充滿童趣的活動空間,以布局合理、材料豐富、結構優(yōu)良的趣味活動開展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促進合作學習行為的發(fā)生。美國教育學家戴維·偉克特認為:“在充滿探索意味、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中,幼兒更加容易產生主動探索、交往合作的意識,是促進幼兒樹立正確情感態(tài)度以及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途徑之一?!?/p>
因此,想要在趣味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形成合作意識,需要教師營造出充滿合作氣息的活動環(huán)境,通過活動材料的投放,促進合作行為發(fā)生,如,通過投放一些半成品或生活廢舊物品引發(fā)幼兒的合作互動,在活動氛圍的營造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鼓勵幼兒們進行小組討論,如圍繞如何在小組內做好分工合作的任務,每一個成員明確自身的職責,做到有條不紊地完成合作學習任務。除此之外,教師還應注重游戲規(guī)則的設計,營造出快樂且有規(guī)矩的合作環(huán)境。例如,教師邀請幼兒參與到活動規(guī)則制訂中,趣味活動總則為“三不三要”:“三不”是指不亂竄、不爭搶、不大聲喧嘩;“三要”是指要注意安全、要協商配合、要禮貌謙讓,并將活動規(guī)則張貼在活動角。
幼兒的合作能力發(fā)展是在實際的交往活動中逐步形成的,但是,在趣味活動中幼兒常常表現為不知道如何去合作,無法在合作情境中自覺地產生合作行為,這時就需要教師的適當參與和指導了。教師的教學與幼兒的發(fā)展存在著復雜的關系,教師需要時刻關注幼兒的發(fā)展需求,在幼兒發(fā)展需要處,抓住適當的時機予以適當地指導,其教育作用最大,教育效果也最佳。如,當幼兒想要尋找人合作但是卻羞于啟齒的時候,教師可以給予鼓勵的目光;當幼兒大膽邁出合作的第一步時,教師應給予贊許的目光。鼓勵幼兒在趣味活動中學會傾聽,能夠合理地提出請求、表達意見、解決問題,由此促使幼兒在趣味活動中獲得合作能力的發(fā)展。
如在一次建構游戲中,因為積木材料不足的問題,同一個小組的幼兒發(fā)生了搶奪的現象,互不相讓。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可以先讓幼兒將積木塊放在地上,問他們搶奪積木的目的是什么,幼兒回答:“完成積木搭建的任務?!苯處熇^續(xù)追問:“那么,你和他的任務是不是一個呢?”幼兒沉思一會說:“是的?!苯處熼_導:“沒錯,你們是同一個小組的,無論是誰搶到了這塊積木,最終都是為了完成同一個任務,小組的成功才是最終的勝利,我們比賽的不是個人的成就,所以這塊積木給誰都是一樣的。”通過教師的開導,幼兒明白了合作的意義,紛紛開始謙讓。又如,在籃球活動的組織中,雖然教師已經分好了組,但是許多幼兒在籃球比賽中依然我行我素,完全不懂得如何做到團隊配合,那么此時教師應給予指導,如當A同學拿到籃球的時候,對方有好幾名隊員都開始圍攻持球者,這時持球者沒有十足的把握過球、投球,就將球傳遞給身邊的隊友,只有做到默契的團隊協作,才能成功進球得分。還可以通過傳球小游戲的方式,讓幼兒深刻地理解合作的意義,并且促使幼兒掌握傳球配合的技能。譬如,教師在距離起始線較遠的地方放置了一個球筐,先讓一名幼兒站在起始線上投籃,結果無論這名幼兒怎么使勁,都無法投進。接下來,教師讓同一個小組的幼兒隔一段站一個人,采取傳遞籃球的方式,結果發(fā)現每一個人都不用多大的力氣,就可以通過傳遞的方式,輕松地將球投入籃筐中。在此過程中既鍛煉了幼兒的傳球、接球技能,也強化了合作能力,讓幼兒體會到合作成功的喜悅。
幼兒更多地關注的是活動過程的趣味性,極少會主動地從趣味活動中反思與總結,此時若是教師沒有做出及時而合理的教學評價,則難以達到進一步鞏固與提升幼兒合作學習能力的作用。實際上,有效的教學評價是幼兒教師教學中的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之一,通過評價可以促使幼兒的合作學習能力從“量”走向“質”的變化,不僅能夠推動幼兒在趣味活動中更加積極地積累合作學習的“量”,還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幼兒的自我反思與自我完善能力,提升幼兒的合作學習水平。
在評價幼兒的合作學習情況時,教師應做到有針對性地評價,以客觀完整的活動記錄為評價的材料,記錄幼兒的合作活動過程以及合作學習結果,采取質量性評價與情感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自主評價,如每一個小組內的成員相互評價,在組間評價中可以讓小組內各派出一名幼兒,代表本組的觀點,與此同時還可以組織幼兒開展自我評價的活動,促使幼兒在自評與他評中,能夠自主地表達自身對于某一個合作行為或合作學習方法的看法,在輕松的評價對話中,進一步激發(fā)幼兒的內在合作動機,提升幼兒在合作學習方面的穩(wěn)定性與自覺性。除此之外,為了保障幼兒在趣味活動中的合作學習能力得到持久的發(fā)展,教師應在教學評價中對幼兒未來的合作學習給予期許,引領幼兒展望自己在未來的學習中有可能會達到的合作學習水平,樹立更為遠大的學習目標,將其作為繼續(xù)努力的方向。
總之,在幼兒教育階段通過開展趣味活動,滲透合作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育人目標,符合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特點,且能夠做到在滿足幼兒情感需求的同時,幫助幼兒樹立合作意識,得到合作學習能力的鍛煉,促使幼兒形成合作學習的品質,為祖國和社會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