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
開封市中心醫(yī)院,河南 開封 475000
慢性萎縮性胃炎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 是臨床常見病,以灶性胃黏膜固有腺體萎縮或消失,伴或不伴有腸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簡稱“腸化”)、異型增生(dsyplasia,Dys)為特征的胃部疾病,且具有癌變的風險[1],WHO將其稱為胃癌前病變(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GPL)。GPL是一種病理學概念,病理組織學是確診和評價GPL的金標準,及早根除和阻止GPL進展,可顯著降低胃癌風險。CAG發(fā)病率與年齡呈正相關,年齡的增加影響著萎縮、腸化生的發(fā)展和嚴重程度[2]。其中老年人(我國通用標準是60~89歲為老年期,即此階段稱之為老年人)患病率最高,且萎縮及腸上皮化生程度最嚴重[3],其發(fā)病率高可能與飲食習慣、環(huán)境改變、幽門螺桿菌感染、老年人機體免疫功能較差等因素相關[4]。目前西醫(yī)尚無逆轉阻斷GPL特效藥。鑒于此,從中醫(yī)入手治療老年CAG胃癌前病變,盡早阻斷“炎-癌”轉化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把?癌轉化”是CAG向胃癌轉變的基礎途徑[5]。中醫(yī)無CAG胃癌前病變病名,其可歸屬于“胃痛”“胃萎”等范疇。臨床觀察胃陰不足證為胃癌前病變主要證型[6]。本病病位在胃,涉及于脾,“不榮則痛”為其病機,“榮則不痛”為其治療原則。本文從“不榮則痛”角度對老年胃陰不足證CAG胃癌前病變的病因病機及辨證論治進行探討。
《素問·五常政大論》曰:“名木不榮”。本意“榮”指不秀茂,缺少生氣?!端貑枴に臍庹{神大論》曰:“菀槁不榮”。原意是樹木如果缺乏營養(yǎng)滋潤,就會枯槁不秀茂。《楚辭》云:“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這里的“榮”即是繁榮之意?!吨嗅t(yī)臨證三字訣·腹痛》曰:“不榮痛,未可忘。”《靈樞·五音五味》曰:“今婦人之生,有余于氣,不足于血,沖任之脈,不榮于唇口,故須不生焉”“不榮于唇口”中的“榮”即是榮養(yǎng)、濡潤之義?!饵S帝內經(jīng)》曰:“經(jīng)絡流行不止,環(huán)周不休……客于脈外則血少,脈泣則血虛,不榮則痛”,這里的“不榮則痛”指的是機體沒有營養(yǎng)滋潤就會痛。《醫(yī)學真?zhèn)鳌ば母雇础分^:“所痛之部,有氣血陰陽之不同,通之而痛,非不通也,是不榮也,乃臟腑經(jīng)絡失養(yǎng)、氣血不榮而作痛兮”。此處通后疼痛仍不減,主要是臟腑經(jīng)絡得不到氣血的營養(yǎng)濡潤,故不榮而痛?!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吩唬骸霸镎咤χ?,提出陰津枯燥用滋潤濡養(yǎng)之品治療。葉桂《臨證指南醫(yī)案》曰:“胃喜柔潤”,提出治療脾胃病采用滋養(yǎng)胃陰的方法,為辨治胃陰不足證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脾屬臟,以津為功,津者,陰也。脾為土之陰,故為陰土,主運化,喜燥而惡濕,以升為?。晃笇俑?,以動為功,動者,陽也,胃為土中之陽,故為陽土,主受納,腐熟水谷,主通降,喜潤而惡燥,以降為順。二者同居中焦,為倉廩之官、氣血生化之源,有后天之本之稱。脾胃互為表里,一化一納、一升一降,燥濕相濟,共同完成水谷受納、精微化生、輸布及升降之功能。只有胃內水谷津液充足,胃體柔和,胃腑才能恪守納谷、熟谷、通降之職;如果脾失運化,胃失受納,后天氣血生化之源匱乏,胃內水谷津液枯涸,胃失濡養(yǎng),不能潤降,而致胃陰不足,虛火灼絡,絡脈干涸,胃體黏膜失于榮養(yǎng)滋潤,久之胃黏膜萎縮。故不榮則痛是中醫(yī)對虛痛病機的高度概括。
2.1 老年胃陰不足證CAG癌前病變臨床特點CAG癌前病變與“年齡老化”有關,故好發(fā)于老年人。研究顯示,老年女性的發(fā)病率為4%~5%。老年胃陰不足證CAG胃癌前病變通常表現(xiàn)為上腹部隱隱灼熱疼痛,且綿綿不休,嘈雜不適、饑而不欲食,口干、咽干、大便干,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本病起病緩慢,病程較長,炎-癌轉變,病情漸進加重,因其病機較復雜,多纏綿難愈。
2.2 老年CAG胃癌前病變證候表現(xiàn)老年胃陰不足證CAG胃癌前病變的臨床表現(xiàn)無特異性;證候表現(xiàn)為上腹部隱隱灼熱疼痛,嘈雜,口苦,口干舌燥,大便干結,小便短少,反酸,燒心,舌紅少津或有裂紋,苔少或無苔,脈細或數(shù)。此系久病傷津耗液、胃陰受損,陰液不足,不能制火,虛火內生,胃失榮養(yǎng),而致上腹胃脘部隱隱灼熱疼痛,嘈雜不適;胃陰不足,陰津向上不能滋養(yǎng)口舌,向下不能濡潤大腸而致口苦、口干舌燥、大便干結。舌紅少津或有裂紋,苔少或無苔,脈細或數(shù),則為陰虛內熱之證,《溫病條辨》中言:“傷胃陰,則口渴不饑。傷脾陰,則舌先灰滑,后反黃燥,大便堅結?!?/p>
西醫(yī)治療本病多采用根除幽門螺桿菌、保護胃黏膜、抑酸、促進胃腸動力等方法。中醫(yī)認為,老年胃陰不足證CAG胃癌前病變患者屬于虛性疼痛,針對“不榮則痛”之病機,以“榮則不痛”為治療原則,養(yǎng)陰益胃?!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吩疲骸澳晁氖帤庾园胍病薄熬蛔阏?,補之以味”,即陰精不足應用補法治療?!鹅`樞·百病始生》曰:“察其所痛,以知其應,有余不足,當補則補……然屬虛者亦不少?!睆堉倬啊督饏T要略》從“不榮則痛”立論,治痛不乏補法。李東垣補土派力倡脾胃論,提出“濕物滋養(yǎng)于胃”,說明“胃之不足,惟濕物能滋養(yǎng)”。朱丹溪滋陰派提出“潤胃之干槁”,采用滋陰的方法治療干枯萎縮的胃疾,為明清時期葉天士提出養(yǎng)陰益胃觀點奠定了理論基礎?!杜R證指南醫(yī)案》提到:“所謂胃宜降則和者……或甘涼濡潤,以養(yǎng)胃陰,則津液來復,使之通降而已矣?!比~天士提出:“胃為陽土,非陰柔不肯協(xié)和?!敝委熇夏耆瞬粯s胃痛,宜養(yǎng)胃陰,津液充足,胃體才能柔和,胃絡得以濡養(yǎng),從而達到“榮則不痛”之目的。清代林佩琴《類證治裁》提出了治胃陰虛用清補的觀點,常用沙參、玉竹、麥冬、石斛等養(yǎng)陰益胃。明代張景岳《質疑錄》曰:“凡屬諸痛之虛者,不可以不補也?!敝燎宄?,喻嘉言在《喻嘉言醫(yī)學三書》中認為:“補虛,應著重于生胃中津液”,可見喻嘉言治療虛痛重視養(yǎng)護胃中津液。清代吳鞠通《溫病條辨》曰:“養(yǎng)得一分陰即保得一分生機”。清代高世栻《醫(yī)學真?zhèn)鳌ば母雇础分^:“所痛之部,有氣血陰陽之不同,若概以行氣消導為治,漫云通者不痛……若必以下泄為通,則妄矣?!敝赋鐾ㄖ酝?,非不通也,是不榮也,此脘痛為“不榮則痛”,治當以“榮則不痛”為目的。劉完素注重“胃中潤澤”,用藥始終顧護胃中的陰液。朱丹溪強調“人之明氣,依胃為養(yǎng)”,重視攝養(yǎng)陰精。王孟英言:“凡是治胃者,須審胃汁之盛衰,斯為善治?!敝赋鲋委熚戈幪澨撟C,必須重視養(yǎng)陰益胃,以資充陰津,沃潤脾土,為后世指導臨床留下了寶貴經(jīng)驗。
患者,女,70歲,高校教師,2019年4月19日以“上腹部隱隱灼熱疼痛半年,加重10余天”為主訴求診。患者半年前無明顯原因出現(xiàn)上腹部隱隱灼熱疼痛,嘈雜、口苦、大便干結,癥狀時輕時重,10余天前因上述癥狀加重,遂到當?shù)蒯t(yī)院診治。2019年4月8日河南省人民醫(yī)院病理報告示:(胃體)慢性重度萎縮性胃炎伴中度IM及淋巴細胞增生,灶性腺體Dys。經(jīng)西藥治療10余天癥狀未減,后來我院中醫(yī)科診治。就診時患者上腹部隱隱灼痛,嘈雜不適,饑不欲食,反酸,燒心,口苦,口燥咽干,大便干結,小便短少,舌暗紅,有裂紋,無苔,脈細數(shù)無力。西醫(yī)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癌前病變;中醫(yī)診斷:胃脘痛,胃陰不足證。予自擬養(yǎng)陰益胃方。方藥組成:北沙參25 g,麥冬15 g,生地黃20 g,白芍30 g,百合30 g,玉竹15 g,金石斛10 g,白及15 g,山慈菇9 g,蒲公英20 g,白花蛇舌草30 g,海螵蛸30 g,雞內金 15 g,甘草6 g。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連服1個月。2019年5月13日二診:患者上腹部灼痛減輕,口干舌燥、大便干結癥狀基本消失,故原方去生地黃,加延胡索15 g,繼服1個月。2019年6月13日三診:患者上腹部灼痛大減,反酸、燒心癥狀無,故原方去海螵蛸,加半枝蓮30 g,繼服1個月。2019年8月14日復查胃鏡示:慢性淺表性胃炎伴萎縮、十二直腸炎。上方去延胡索,加莪術15 g,繼服1個月。2020年7月2日復查胃鏡示:慢性增生性胃炎;病理診斷示:黏膜慢性炎性息肉樣增生(胃竇、胃體)。原方去白及,加藤梨根20 g,繼服1個月。2021年9月7日復查胃鏡示:淺表性胃炎。2021年12月25日因患者出車禍,住院期間使用大量接骨續(xù)筋、活血通絡的藥物。外傷愈后,2022年5月20日主動來我院復查胃鏡示:淺表性胃炎。后隨訪3年,患者無任何不適。
CAG是消化系統(tǒng)疑難病,GPL是 CAG演變成胃癌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老年人因免疫功能低下,加上基礎病多,耐藥性更高。西醫(yī)逆轉CAG胃癌前病成為棘手問題,而中醫(yī)藥治療本病有獨特的優(yōu)勢。養(yǎng)陰益胃方中北沙參屬清補之品,其藥效平和而無燥烈傷陰之弊,扶正不斂邪,補虛不峻烈,與麥冬、生地黃、百合、玉竹、石斛配合,益氣養(yǎng)陰、潤降胃氣。胃氣和胃陰則復,胃陰復則能食,能食則氣旺血足,氣旺血足則能勝邪,邪去則胃府安。張秉成《成方便讀》曰:“凡人之常氣,皆稟氣于胃,胃中津液一枯,則臟腑皆失其潤澤。故以一派甘寒潤澤之品,使之引入胃中,以復其陰”?!侗静萁?jīng)解》曰:“百合味甘、氣平,平則氣降,甘則脾潤,主邪氣腹脹,補中益氣?!薄吨腥A人民共和國藥典》載:“玉竹補氣養(yǎng)陰,健脾益胃,專治脾胃氣虛,體倦乏力,胃陰不足,口干食少?!焙s偈諗恐寡?、制酸止痛、收濕斂瘡。白芍、甘草酸甘化陰,緩急止痛,憑借酸甘化陰之功濡養(yǎng)胃黏膜,加快胃黏膜的修復,同時又能制約山慈菇、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苦燥太過而耗傷胃陰。現(xiàn)代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北沙參、麥冬具有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抗腫瘤、抗炎等作用[7-8];百合具有抗腫瘤、抗炎、抗氧化、增強免疫等作用[9];白及所含的白及多糖具有保護胃黏膜的作用,其生物活性成分能減輕黏膜炎癥,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加速黏膜修復[10];海螵蛸具有中和胃酸、抗消化性潰瘍、保護黏膜的作用[11];蒲公英可增強免疫力[12];白花蛇舌草能抑制胃癌細胞增殖[13];雞內金能通過提高胃蛋白酶活性來調整消化液的分泌[14]。諸藥相配,既能改善臨床癥狀,又能防止胃“炎-癌”轉化[15],發(fā)揮中醫(yī)藥在治療老年胃陰不足型CAG胃癌前病變的獨特優(yōu)勢,為臨床治療該病提供了新的診療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