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義蕾(山東省煙臺經(jīng)濟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第十二小學)
閱讀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我校語文教研組精心研讀課標與教材,細心選擇拓展補充文章,并在主題閱讀教學中進行實踐,總結(jié)出如下文章選擇策略。
中高年級“雙線組元”的單元編排模式,使語文要素的學習更有梯度。課文幫助學生習得方法,拓展文章則擔負起“用方法”的任務(wù)。為了讓學生將習得的方法運用得更加熟練,基于語文要素的文章選擇必不可少。
例如,我們在執(zhí)教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以“留心觀察”為主題的文章時,基于“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這個要素,指導學生在課本文章《搭船的鳥》中,抓住關(guān)鍵詞句體會作者是怎樣細致觀察事物的,通過拓展馮驥才先生的《麻雀》和鄭振鐸先生的《鸕鶿》,進一步練習“抓住關(guān)鍵詞句體會作者怎樣觀察事物”這一方法,之后進行練筆,運用學到的觀察方法。之所以拓展《麻雀》和《鸕鶿》這兩篇文章,除了其文質(zhì)兼美外,更重要的是三篇文章在寫法上的類似,更有利于落實語文要素,學習觀察方法,幫助學生逐步養(yǎng)成觀察的習慣。
作家往往都有著自己鮮明的寫作風格,同一作家相近主題的文章在語言風格、表達情感等方面也會類似。因此,選擇這類作品,會加深學生對主題的理解,讓學生對作家的了解更全面,同時提高學生的課內(nèi)閱讀量。比如,我們在執(zhí)教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以“親情濃濃”為主題的文章時,先補充學習梁曉聲的文章《父母是最樸素的人文》,真實地了解作者在寫《慈母情深》時的社會背景和作者的家庭條件,再學習《慈母情深》時,學生對文章描寫的場景不陌生,對描寫母親語言、動作、神態(tài)的語句體會得更加深入,并通過朗讀不自覺地流露對文中情感的理解,而不是像以往一樣通過聲音“偽裝”出深情。
生活在不同地域、不同環(huán)境中的孩子,所了解、認知的事物也不一樣。在進行文章選擇時,要充分考慮這些因素,選擇有助于學生理解主題的補充文章。比如,我們在執(zhí)教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以“四時之美”為主題的文章時,選擇郭風的《榕樹》與香港作家黃河浪的《故鄉(xiāng)的榕樹》作為課文《鳥的天堂》的補充文章,通過前兩篇文章的閱讀彌補北方孩子對于南方植物——榕樹生長環(huán)境、生長特點等了解的不足,幫助學生立體地理解課文中“鳥的天堂”其實是一株大榕樹給予了鳥棲息的地方而成為了“鳥的天堂”,而大榕樹也是因為有了鳥的熱鬧而展現(xiàn)出了旺盛的生命力。這種“以文解文”的形式是主題閱讀課堂中有效的閱讀模式,用學生的讀替代老師的講,增加了學生閱讀量的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理解力。
我校以“快樂讀書吧”為依托,為每個年級推薦整本書,低年級以繪本為主,中高年級則以經(jīng)典童話、神話、寓言、歷時故事為主,閱讀形式為導讀、片段式插入、讀書交流等。
在執(zhí)教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以“古典名著”為主題的文章時,在《草船借箭》的學習中插入《三國演義》的片段“空城計”,讓學生對諸葛亮“睿智”形象的理解更全面。借助學生對諸葛亮的崇拜順勢推薦學生閱讀整本《三國演義》,之后引導學生進行“主題”交流,如,我喜歡的“三國”人物、著名的“三國”戰(zhàn)役等,引導學生形成閱讀體系,全面提升語文素養(yǎng)。
同時,主題閱讀文章的選擇也全面考察教師的語文素養(yǎng)。差不多的文章怎樣取舍?插入哪種類型的文章更有利于課堂目標的達成?……這需要集中整個教研組的力量,慎重選擇,同時在課堂上實踐驗證,在如此反復中形成一套恰當?shù)奈恼麻喿x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