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男
(亳州市第一中學 安徽亳州 236800)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礎、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睂裎幕孕诺呐囵B(yǎng)是一項重要且意義非凡的任務。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將取決于當今青少年的價值取向,而青少年又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與這一階段相契合的高中英語教育,應該在培養(yǎng)學生語言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關注語言承載文化、傳遞思想的作用,培養(yǎng)其對民族文化的認知與自信,從而實現(xiàn)英語教學立德樹人的學科價值。
長期的英語專業(yè)學習與教學工作不可避免地使英語教師對目的語文化關注得更多,更重視對外來文化的學習與吸收。這客觀上導致了英語教師對本國語言與民族文化的研究與學習不足。主觀上,很多英語教師以為只要具備充足的英語專業(yè)知識,教學工作能力就有了保證,且認為本國文化意識與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是語文、歷史等學科的主要任務。這就制約了教師對中國文化的認知以及內心的認同感,使其在教育教學中對民族文化知識傳播與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不夠重視且能力不足。
由于外來尤其是西方經(jīng)濟與文化的沖擊,很多人對本國文化的信仰動搖,出現(xiàn)追求西方文化的趨勢。雖然這一趨勢隨著我國國力的逐漸強盛和對文化軟實力的重視有所改觀,但整體上,文化自信與對民族文化的重視程度依然不夠。三觀尚未定型、思想比較活躍的青少年更是容易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出現(xiàn)盲目追捧西方文化的現(xiàn)象。崇尚多元文化,對他國文化包容具有積極意義,但是如果唯西方文化馬首是瞻,在國際交流中顯得缺乏文化自信,沒有對自己文化的認同,一方面很難得到尊重,另一方面對青少年正確價值觀的樹立和完整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有不利影響。
近年來,英語教育界開始重視跨文化交際和文化的對外輸出教育。然而,長期以來,我國的英語教學注重其工具性,而忽視了其人文性;注重聽說讀寫各項基礎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卻忽視了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新課標的實施雖然強調文化意識培養(yǎng),但長期以來英語教學思路固化,且舊版的教材偏向介紹和傳播目的語文化知識,鮮少中國元素的融入,這造成了青少年學生用英語展示和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低下,即“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了英語核心素養(yǎng)和英語課程任務,指出高中英語教學除了幫助學生學習運用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發(fā)展其跨文化交流能力,為汲取世界文化精華、傳播中華文化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并幫助學生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和多元文化意識,加深其對祖國文化的理解,增強愛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就為高中英語教學中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設定了明晰的目標和依據(jù)。
《高考評價體系》在闡釋高考英語學科的功能定位時,指出核心價值是即將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習者應當具備的良好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和科學思想方法的綜合。高考英語學科的核心價值包括中國情懷和國際視野。其中,中國情懷是指考生應增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自覺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陡呖荚u價體系》指導下的英語學科命題也反映出了中國元素的融入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展示與弘揚。高考作為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導向,不僅為高考備考,而且為我們的英語教學指明了方向,即文化意識與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是英語學科育人價值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
為了適應新形勢的發(fā)展,一系列高中英語教材均進行了修訂與改編。在內容的編排上,新教材不僅關注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文化,還融入中國元素與核心價值觀教育。以人教版高中英語新教材為例,有關中國元素的主要教學內容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人教版高中英語新教材所融入的中國元素不僅數(shù)量占比大,而且素材種類比較豐富,涵蓋了自然地理風光、文物保護、名勝古跡、榜樣人物、傳統(tǒng)節(jié)日、飲食、語言文字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在主題意義探究上體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價值觀的傳承與弘揚。這為教師在英語教學中進行中華民族文化意識與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提供了很好的切入點和素材支撐。
新的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手段為教學、學習擴展到課外提供了可能。網(wǎng)絡和社交媒體上擁有豐富的有關中華文化的知識內容,且融合文字、語音、視頻等多模態(tài)的呈現(xiàn)方式。智慧課堂具備可移動的便捷功能,可將這些知識內容即時分享給學生。這打破了課堂教學的局限,拓寬學生獲取文化知識的渠道,為文化知識的獲取增加了趣味性,從而為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助力。
要讓學生具有文化自信,教師自身應對母語文化有相當?shù)淖孕牛趯W習工作中不斷積累,形成對母語文化的正確認識,養(yǎng)成母語文化的自覺選擇,實現(xiàn)多層次文化人格魅力。因此,英語教師在完善自身英語專業(yè)知識與技能的同時,要提高自身的綜合文化素養(yǎng),既要學習了解他國的歷史文化,也要涉獵中華優(yōu)秀文化書籍與中國文化的英文版讀本,從而加強自身的中國文化底蘊,以及用英語表達、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作為英語教學的引導者,英語教師只有具備強大的文化知識儲備和高度的文化自覺,才能在教育教學中更好地影響、引導學生對中華文化充滿自信。
英語教材與課堂是學生語言知識的主要來源之一,也是學生文化自信樹立的主要途徑。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要將中華優(yōu)秀文化有機滲透到英語語言知識的教學中,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文化知識傳承作用。如前所述,人教版高中英語新教材融入了豐富的中國元素,教師要充分發(fā)掘、利用這些素材,在語篇中對比、分析并理解中外文化差異和尊重文化差異;在討論、比較中,增進對本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認知與肯定。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一第四單元的閱讀課A Night that the Earth Didn’t Sleep教學中,教師在梳理唐山地震時間線之后,讓學生通過研讀文章結尾、觀看震后廢墟和新唐山的對比圖,思考討論:“為什么唐山得以復蘇,并呈現(xiàn)新面貌?”在討論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到,災區(qū)人民重建家園的決心,以及國家和人民的支持是唐山重建并獲得新生的關鍵,從而引導學生透過語篇的表層看到自強不息精神和“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集體主義文化正是中華民族價值觀的一個方面。再如,必修一第五單元閱讀課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教學中,通過甲骨文猜字游戲導入,激活背景知識→閱讀文本歸納大意→梳理文本繪制漢字書寫體系發(fā)展線→再讀文本思考總結漢字的“四個連接”作用并舉例證明→通過視頻欣賞漢字的特點與魅力→思考討論: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學漢語?為什么我們要學英語?這一完整的活動鏈中,教師得以引導學生逐步深入認識到漢語的魅力、中國經(jīng)濟文化影響力,以及我們用英語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和傳遞中國聲音的必要性。
網(wǎng)絡和社交媒體上擁有大量的有關中華文化的知識內容,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其多模態(tài)呈現(xiàn)形式也可以讓學生以聽、讀、看多種方式感知文化。學生的多種感官被調動起來,比起單純的課堂閱讀更能讓他們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例如,我們常用的微信中諸如China Daily,21st Century,AIS English等公眾號中,不僅有新聞時事,還有語言、文化知識,教師可以篩選出與文化相關的優(yōu)質內容,如中西節(jié)日特色對比、中國特色詞匯英語翻譯、中國文化紀錄片等,再通過智慧課堂教學設備分享給學生,作為課后學習、欣賞的材料,讓學生積累有關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的同時感受中華文化之美。這就打破了英語課堂的時空局限性,拓寬了加強學生文化認知和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渠道。
學生社團組織形式靈活,備受學生的歡迎。利用這個優(yōu)勢,英語社團可組織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的課外活動,如中英經(jīng)典戲劇表演、有關中國文化的英語演講與辯論、文化紀錄片賞析、中外文化藝術展與藝術節(jié)等活動。教師提供指導建議,學生策劃執(zhí)行,這就讓他們以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方式,在實踐活動中感知中華文化,提升文化素養(yǎng)和自信,同時有助于他們英語語言技能水平的提高。
人教版英語新教材雖然在編排上已經(jīng)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特色元素的占比,但是畢竟容量有限,且其內容多只能涵蓋普適性的文化元素,無法兼顧地方特色。在英語教學中,我們經(jīng)常遇到以下情況:在進行涉及介紹家鄉(xiāng)的口語或寫作活動時,明明最為熟悉的家鄉(xiāng)故事和特色,學生卻無法用英語表達出來,詞不達意或者拼音代替,頗有受挫感。課堂上尚且如此,真正的跨文化交際中又如何能自信地展示自己的家鄉(xiāng)文化?因此,英語教師應通力合作,收集有關本土地域特色的文化素材,將其編寫成英語讀本,可涵蓋家鄉(xiāng)名勝古跡、歷史名人、特色飲食等方面內容,作為校本教材進行推廣。以亳州地區(qū)為例,可將莊子祠、花戲樓、五禽戲、中藥材等內容納入校本教材。這樣的教材貼近學生的生活,能增進他們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幫助他們自信地用英語表達、傳播民族文化。
總之,文化知識的傳播、文化自信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作為英語教師,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意識,不斷提升自身文化素養(yǎng),努力整合各種資源,調動各種方法和渠道,讓學生在英語學習和吸收外來文化的過程中,體會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魅力,培養(yǎng)文化自信,成為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