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文華
近年來,一股“暗流”似乎又在高考寫作的考場上“涌動”。一些考生作文時一味投機取巧、故弄玄虛,用“炫技”的方式來博人眼球,寫出的文章華而不實,本意在博得高分,結果卻事與愿違。我國自古就有“文如其人”的說法,從這個意義上說,作文本質(zhì)上就是做人,為文之道就是為人之道。因此,面對考場的這種不良寫作風氣,我們應予以高度重視,不可等閑視之。
2022年考場不良寫作之風的“癥狀”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以“套”取巧,用固定格式或僵化思維來安排文章結構或內(nèi)容;二是不求甚解,生硬搬用古今詩文詞句來賣弄知識;三是“標新立異”,故意說些讓人難以捉摸的話;等等。下面一一舉實例說明之。
一是開篇“套”。古人對詩文創(chuàng)作有“鳳頭,豬肚,豹尾”之說,這是對詩文開頭、主體及結尾的一種比喻說法。“鳳頭”的意思是開頭要奇句奪目,如同鳳鳥的頭一樣俊美精彩,如此才能先聲奪人、引人入勝。但當今一些學生卻把這種寫作之道想偏了、用歪了,以為只要有文采就一定是好開頭,就一定能打動閱卷老師。于是既不管文體,也不論主題,開篇就來一段“風花雪月”的文字。如一篇題為《跨越與再跨越》的文章的開頭:
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暉,我擁一縷最暖的;灼灼紅葉,我拾一片最熱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燦的。漫漫人生,我要采擷世間最重的——跨越與再跨越。
這樣的文字不禁讓人納悶:月光、余暉、紅葉、芳草與文章的主題“跨越與再跨越”有何關系?“世間最重的”“跨越與再跨越”如何“采擷”?可以說,這樣的套用根本就是牽強附會、邏輯不通。
二是觀點“套”。在中學作文教學中,不少教師會讓學生掌握一種議論文的“萬能結構”,即文章全篇按“總—分—總”來安排結構,中間用三個分論點來論證主要觀點。這樣的寫法本也未可厚非,只要形式與內(nèi)容能夠匹配,也并不影響文章的正常評分。但不知從何時起,考場作文中出現(xiàn)了一種“流行病”:在三個分論點上分別“套”上三個所謂的文采句——這些句子或是考生背來的古詩詞句,或是考生的自撰句。如一篇題為《跨越永不停歇》的文章,中間的三個分論點:
星辰大海,云月長空。樹跨越之愿,立時代潮關。
流云秋風,月落舟窗。持凌云之志,追跨越之夢。
立身塵埃,抬望蒼穹。鑄跨越之行,創(chuàng)不世之功。
事實上,上面“星辰大海,云月長空”之類的句子跟其后面的觀點句并無多大關系。況且,議論文的觀點句本就該要言不煩,讓這樣的句子出現(xiàn)在分論點句中,實有畫蛇添足之嫌,刪去則更為言簡意賅。
三是論據(jù)“套”。在議論文寫作中,論據(jù)的“一材多用”是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橫看成嶺側成峰”,同一事例可為不同的論點服務,但前提是要運用得當。遺憾的是,不少考生在這方面卻并非活學活用,而是生搬硬套。如下面這篇題為《跨越,再跨越》的作文片段:
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時代青年,我們見證了祖國跨越苦難,拔地而起。掀開歷史的書卷,首先從記憶湖面拎起的,便是先輩們在苦難中堅守,在苦難中奉獻的身影。君不見,朱自清于國外汲取知識,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的倔強;君不見,鄧稼先裝瘋賣傻只求那多疑的美國人放他回國;君不見,顧方舟忍痛割愛,以子試藥,只為千萬病人擺脫病痛的折磨……沒有這些偉人的奠基,中國的“跨越”也無如此之穩(wěn)、如此之快。
該文段的作者不僅拋開考題所列材料來談“跨越”,而且牽強附會地把朱自清、鄧稼先和顧方舟等人的事例往“中國的跨越”這樣的主題上“套”,(其中引述鄧稼先的事例時還犯了知識性錯誤)導致論據(jù)和文章的觀點“錯配”。這種生硬套用“萬能”事例的寫法,也是近年高考考場常見的一種“取巧病”。
一是過多“賣”。古典詩文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厚的人文情感,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考場議論文的“引經(jīng)據(jù)典”,不僅可以增強文章的說服力,還可彰顯作者的文化素養(yǎng)——這些都是衡量考場作文“發(fā)展等級分”的重要指標。然而,有的考生為了顯擺自己的“學問”,使勁往文中堆砌名言警句——少則十幾條,有的甚至多達二十幾條,其結果是自己成了名言的“搬運工”,文章則成為別人的“傳聲筒”——這不僅不能提升作文的“發(fā)展等級分”,反而給文章的評分帶來負面影響。道理很簡單,寫議論文并非介紹他人的見解,而是要闡述自己的主張,引用過多,難免“喧賓奪主”。
二是隨意“賣”。有些考生為了給自己的文章“貼金”,喜歡把背來的詩文句子隨意“貼”在自己的文章中。而從使用情況來看,不少考生對這些句子的意思只是一知半解,有的甚至就是一無所知,只是覺得這樣的句子能“唬人”,于是不管有無必要,想貼就貼。2022年的高考作文中“流行”的句子有不少,如:“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星燧貿(mào)遷,踵事增華”“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和光同塵,與時舒卷;戢鱗潛翼,思屬風云”“喬木亭亭倚蓋蒼,櫛風沐雨自擔當”,等等——這種只管“販賣”、不管恰當與否的寫作行為,其結果往往是弄巧成拙,效果也大多是適得其反。
三是錯誤“賣”。有部分考生在使用某些字詞或引用某些詩文句子時,或?qū)懛ú粚?,或意思不懂,卻并不妨礙他們“掉書袋”。例如:“揆諸當下”這個短語是不少考生的“最愛”,但一些考生卻把“揆”誤寫作“睽”或“暌”,把“諸”寫成“渚”或“褚”;有的考生引用宋代詩句“嶺上松如旗,扶疏鐵石姿”,結果寫成了“嶺上松如林,抉疏鐵石資”,十字竟錯三字。再如某文中的幾個句子:“愿今朝泱泱華夏,欲蓋天地者彌繁,終克世界者益寡。中華民族持跨越之愿,立于時代潮頭。”作者顯然是想引用或化用《諫太宗十思書》中的名句“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結果卻食古不化,弄成了讓人不知所云的“欲蓋天地者彌繁,終克世界者益寡”,可謂畫虎不成反類犬。
還有一種不正常的現(xiàn)象就是好端端的話不說,偏要耍花槍、兜圈子,故意說些讓人琢磨不透的話——用現(xiàn)在的流行語來說就是“不說人話”。如:“用左手打磨歲月,用右手驚艷時光,讓我們用行動來實現(xiàn)祖國的再次輝煌”;“天空的上面是蒼穹,月虧過后是月盈,跨越之后便是再跨越”;“歲月潑墨,綴下興趣之繁花;卿自葳蕤,當于枯燥中沉浸深入,不負韶華”;等等。可以肯定,這種故弄玄虛、故作深沉的“做派”是難以獲得自己想要的分數(shù)的。
可以說,考場寫作就是一面鏡子,折射出的是平時作文教學的現(xiàn)實狀況。近年來不良寫作風氣的泛起,正是當今中學寫作教學功利化的具體反映——一些教師急功近利,“發(fā)明”出一些應對考試的“固化”作文教學模式,助長了學生考場作文“取巧化”的功利取向。當然,再往深處想,中學教學的功利化,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當今社會急功近利習氣在學校教育的一種投射,是社會上形式主義風氣和假大空思想對學校教學侵蝕的結果。
而這種不正之風的最大推手,則是某些網(wǎng)絡媒體。筆者發(fā)現(xiàn),上述考場作文的各種“奇葩”寫法,不少就是考生從網(wǎng)絡資源中獲得的“靈感”,有的甚至是考生從網(wǎng)上“復制”后“粘貼”到自己的考場作文中去的,如上面“用左手打磨歲月,用右手驚艷時光”就是從某資源網(wǎng)上一篇所謂的優(yōu)秀作文中直接“搬運”而來的。又如某篇考場作文的三個分論點——
寰云一白雄雞唱,拿云系日是少年。以時代為劍,穿云破霧。
喬木亭亭倚蓋蒼,櫛風沐雨自擔當。以民族為舟,劈波斬浪。
要看云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以青春為墨,填滿芳瀚。
而某資源網(wǎng)上“高考議論文56個作文萬能分論點”“1.主題詞:時代”中的三個分論點則是——
寰宇一白雄雞唱,拿云系日少年心。以時代為劍,穿云破霧
喬木亭亭倚蓋蒼,櫛風沐雨自擔當,以時代為舟,劈波斬浪。
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以時代為墨,填涂芳瀚。
兩相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該考場作文的三個分論點都是考生從資源網(wǎng)上“搬”過來的,只是把第二、三分論點中的“時代”改為了“民族”和“青春”——這種取巧寫法難免讓人憂慮:當我們的資源網(wǎng)(也可以說就是老師)告訴學生并向他們推薦所謂的寫作“萬能”技巧時,本質(zhì)上不就是在剝奪學生的“思考權”嗎?長此以往,我們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不就是一些只會投機、不會思考的“無腦”學生嗎?
可以說,一些考生在寫作中的種種不良表現(xiàn),不僅有悖為文之道,更是違背為人之道。如果任其蔓延,無疑會給學生的成長帶來不利的影響。那么,如何糾正這種不良的寫作風氣?筆者擬提出以下幾點不成熟的建議——
一是要回歸作文教學本真。作文即育人。首先,作文教學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思考的獨立性和文字的創(chuàng)造能力,讓他們成為具有獨立思考和自主判斷能力的人,而不是只知人云亦云的“無腦者”和只會“取巧”的投機者。其次,要教學生好好說話,說實在話,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學會說“漂亮話”,千萬不能本末倒置??鬃诱f“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這既是為人的道理,也是為文的道理。因此,只有當我們把作文教學提升到了“育人”的高度時,才能保證作文教學的正確方向,并從根本上杜絕不良寫作風氣的蔓延。
二是高考作文設題可以有所作為。語文尤其是作文,承載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筆者認為,所謂“立德樹人”,應該是“立有道德之人”和“樹有思想之人”。由此,一道好的作文題,首先應該讓考生能說真話,敢說真話——如果只允許考生附和命題人或作文材料的觀點,作文中的套話、空話甚至違心話的出現(xiàn)也就不足為奇了,這顯然與我們的育人目標背道而馳。其次,好的作文題應最大限度地給學生提供思考的空間和思辨的舞臺,讓學生真正成為問題的思考者,而非觀點的盲從者,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從“源頭”遏止不良寫作風氣的產(chǎn)生。
三是讓高考作文評分標準成為“防火墻”。高考作文是展示考生寫作能力及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舞臺,評分標準則是衡量這些能力和素養(yǎng)的重要尺度。我們覺得,為了端正寫作風氣,有必要在2023年乃至以后各年的評分標準中,專門針對“文風”提出些具體的評分要求——通過這種有針對性的舉措,讓那些嚴重沾染了寫作不良習氣的考生為此付出分數(shù)的“代價”,并以此來殷鑒后來者。換句話說,要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分標準,既使那些能力強、素養(yǎng)高的考生脫穎而出,又要把那些寫作中的“歪風邪氣”打壓下去,以此來倡導一種寫作上的清正風氣,還中學寫作教學一片晴朗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