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山丹縣第二中學 趙曉蓮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yè)都得到了充分的運用,教育行業(yè)也不例外。當前,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成為了教育教學的新趨勢。生物,作為初中階段的基礎課程之一,對于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具有深遠的意義與重要的影響,可以說在初中階段,學好生物、學會生物,有利于為學生未來的理科學習打下良好的思維基礎。因此,初中生物教師應深入思考并探究,該用什么樣的教學策略,才能讓生物教學的效果最大化。在初中生物學習過程中,實驗是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概念,并且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對學生學習能力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將信息技術運用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既是課堂教學的革新,也是教學模式的重大突破?;诖?,教師應當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大膽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運用科學的手段讓信息技術輔助初中生物的實驗教學。
對于許多學生而言,實驗課程既新奇,又有趣,很多學生都是到了初中才有機會接觸到實驗課程。然而,部分學校卻因為教學理念,或者設施器材受限等原因,致使生物實驗具有較強的局限性。一些初中學校由于場地不夠、實驗器材不全、教學任務重、課程時間短以及擔心學生安全等原因,而在教學實踐中將生物實驗簡單化、形式化,讓學生難以真正體會到實驗的過程,收獲實驗的快樂。實驗是理科學習的必要組成部分,也是開發(fā)學生思維的利器,具有局限性的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會讓學生在步入高中后難以適應高中的實驗課程,對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具有不利影響。而將信息技術引入初中生物教學的課堂實踐中,則能最大限度地改變這一現狀。通過信息技術,學生能夠擺脫場地、器材、時間、安全等一系列問題的限制,近距離系統(tǒng)化地了解生物實驗的各個流程。同時,通過信息技術,學生還能將生物實驗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明確生物實驗對人類認識與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從而能夠發(fā)掘生物學科的趣味,真正做到尊重并熱愛生物這一門學科。
任何一門理科課程的實驗教學都離不開器械,隨著社會的進步與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學校所配備的生物實驗器械日漸精良,操作難度也有所提升,許多初中生在步入初中之前,都沒有操作過這些實驗器械,因此,教師要想讓學生能夠自如、流暢、準確地完成生物實驗,就要在課前為學生做好器械的講解與演示工作,為實驗教學打下這一必不可少的基礎。然而,由于場地與時間的限制,導致教師無法將每一種器械都講解得詳細具體,也無法保證每一個學生都將教師的演示過程“盡收眼底”,從而導致了教學效率低下,效果不佳,學生在器械使用方面頻頻出錯等問題的發(fā)生。曾經有一個學生在使用顯微鏡時,急得滿頭大汗。原來,這個學生在教師講解顯微鏡時坐在后排沒有看清,致使其他學生在用粗準焦螺旋找聚點范圍時,他“特立獨行”地使用細準焦螺旋,不僅找不到,還影響了實驗進度。如果將信息技術引入生物實驗教學中,所得的結果則大不相同了。首先,通過運用多媒體設備,學生可以不受地點與距離的限制,仔細觀看實驗器械的操作指南與實驗的操作步驟,在親自動手實踐時減少錯誤的可能性。其次,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可以把實驗流程以及實驗器械的操作步驟以視頻的方式發(fā)給學生,在轉天的生物實驗課程中只需要通過課堂提問的方式驗收成果,并且強調實驗重點即可,這大大縮短了教學時間,而且學生還可以在課下將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反復觀看,加深認識。
思維能力是理科學習的必要能力,也是教育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將信息技術引入生物實驗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促進學生理性思維的有效提升。在傳統(tǒng)的初中生物課堂中,實驗教學都是以課本內容為教學的全部內容,課本講什么,教師就教什么,這種教學理念固然沒有錯誤。然而,教育教學應當基于教材展開,而不能受制于教材,教師應當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地充實與完善,讓學生能夠“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將信息技術引入生物實驗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教材對于實驗教學的限制,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那些圍繞著課本內容產生卻沒有在教材之中體現的實驗過程,提高學生對于生物學習的興趣。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展示同一生物理論之下的不同實驗過程,在豐富學生認識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大膽創(chuàng)新的理念意識,讓學生學會思辨,敢于批判,推動其理科思維能力的有效提升。
在生物實驗教學中,教師面對的棘手問題,在于很多時候由于一些“不可改變的因素”,學生的實驗無法達到理想的實驗結果,有時候季節(jié)、氣溫、學生的操作步驟、實驗結果的產出速度等因素都可能造成實驗效果的不理想,讓學生無法通過實驗達到預期的收獲。基于此,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讓信息技術打破生物實驗的局限性,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觀測到理想的實驗結果。
以蘇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二十一章第一節(jié)《生物的無性生殖》的教學為例。在這一章節(jié)的實驗課程講解中,與酵母菌相關的實驗容易受到課堂環(huán)境的限制,不易進行操作,而想要讓學生觀測到實驗過程與結果,教師就可以運用信息技術,通過多媒體設備向學生詳盡地展現實驗的全過程。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雖然不能親自動手實踐,但是清晰具體的實驗視頻加上教師認真詳細的講解,也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參與實驗,了解酵母菌無性繁殖的全過程,體會生物無性繁殖的奇妙,從而加深對這一章節(jié)教學內容的認識。
對于難以實踐操作的生物實驗,信息技術都能充當“好幫手”,幫助學生豐富認識、開拓眼界、提高興趣,讓學生體會到生物實驗的真正魅力。
實驗操作是整個實驗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能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實驗結果、實驗安全以及器材的維護損耗,因此,許多教師都會在實驗中特別強調實驗的操作。部分教師會通過信息技術讓學生清楚、明確地在課前做好實驗器材的學習工作,這種策略雖然提高了學生實驗操作的規(guī)范程度,提升了學生實驗的準確性,但是由于通過多媒體技術進行觀察與親自動手進行實驗的感覺還是全然不同的,許多學生在實驗前自以為掌握得很好,但在實驗操作中還是頻頻出錯,這時就需要教師細心地進行引導,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
當學生由實驗操作錯誤而影響到實驗進度與實驗結果時,教師不要立刻批評,而應當通過多媒體設備再度播放實驗過程,讓學生自行對照,找出自己的錯誤。同時,為了保證學生的準確率與規(guī)范性,讓學生及時改正錯誤,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同桌互評”,以實驗規(guī)范視頻為評判標準,對同桌的實驗流程進行打分。這種教學策略,有利于學生在發(fā)現其他學生錯誤的同時,在腦海中強化實驗的注意事項,促使學生不斷地自我完善,也有助于學生建立良好、規(guī)范的實驗操作意識與實驗習慣,為今后的理科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想讓學生在生物實踐中得到發(fā)展與提升,就應當先讓學生愛上生物實驗。然而,在許多生物實驗課程中,學生與教師總是匆匆地做實驗,匆匆地出結果,還來不及體會實驗的樂趣便匆匆地離開實驗室。信息技術的出現與融合,則能夠很好地打破這一“匆匆”的現狀。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實驗的過程與結果做成PPT,進行小組展示,每一個實驗的結果演示都讓不同的小組來進行,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有展示自己小組實驗結果的機會。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驗興趣,幫助學生獲得生物實驗的滿足感與成就感,盡享生物實驗的樂趣之所在。
綜上所述,隨著信息化進程的加快,將信息技術與生物實驗教學相結合是一種必然趨勢。作為生物教師,應當明確這一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并且運用科學的策略使其充分得到發(fā)揮,讓學生愛上生物,愛上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