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強
從左至右:方明集、扎克爾、蘇尼爾、張敏、鄧連松、趙宏義。
相比早已躋身世界前十行列的中國汽車選手,中國摩托車手的成績并不亮眼。但在這份成績單的背后,是幾代中國摩托車手的頑強拼搏,以及中國摩托車工業(yè)的快步前行。
今年有兩支中國車隊報名達喀爾拉力賽摩托車組比賽。其中,五堡大海道拉力車隊派出了扎克爾·牙克甫、張敏和趙宏義的組合。三人一共參加過14屆達喀爾拉力賽,是最富國際大賽經驗的中國車隊。中國摩托車手的達喀爾歷史最好成績也一直在他們手中不斷刷新。
凱越機車拉力車隊是一支新軍,由四屆環(huán)塔拉力賽冠軍方明集領銜,搭檔是以控車能力著稱的全能選手鄧連松,以及新生代實力車手蘇尼爾。他們都是第一次參加達喀爾,兼具老將的沉穩(wěn)和年輕車手的沖勁,令人充滿期待。
凱越車隊使用的純國產450拉力賽車是第一次登上國際大賽舞臺。五堡大海道車隊的看點是能否再次刷新中國車手最好成績,凱越車隊的看點是“中國人+中國車”的達喀爾首秀能否堅持到終點線。在達喀爾這種極限工況下,歷史完賽率不足半數,即便是日本本田、奧地利KTM這些常年稱霸達喀爾的車廠,每年也都有因車手受傷或賽車故障而退賽的情況,因此這里有著“完賽即勝利”的說法。
摩托車組是達喀爾拉力賽的創(chuàng)始組別。從1978年第一屆賽事開始,摩托車就一直充當著先鋒隊的角色。在長達8500公里的征途中,每天清晨,摩托車組選手都要披星戴月率先啟程,為汽車組和卡車組開路。摩托車組是單人單車參賽,沒有汽車組和卡車組的領航員、機械師協作,比賽中駕駛、導航、應急維修全部靠車手自己搞定。這無疑是更大的挑戰(zhàn),也留下了許多故事。
由于比賽全程在荒郊野外進行,無論前方的車隊工作人員還是國內觀眾,都無法看到比賽的直播畫面,只能通過網頁上的定位地圖了解車手的實時位置和成績。比賽中很多驚心動魄的故事,在定位地圖上只是一個點。
今年的賽場比以往更加兇險,摩托車組的一號、二號種子選手分別在第一和第三賽段受傷退賽。中國車手順利地完成了第一賽段,但真正的難關在第二賽段。
這一天的比賽路段以碎石地為主,不是中國車手擅長的地貌,他們跑得格外小心。鄧連松的定位信息很快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他剛跑出一百多公里,就大幅降低了車速,名次也持續(xù)下滑。有經驗的人已經有了不祥的預感,他一定是遇到了麻煩,不是人的問題就是車的問題,或者兩者都有。在人們坐立不安的等待中,他堅持到終點。直到他回營,人們才了解到他車頭掛載導航儀表的拉力塔在半途斷裂。他不得不用左手支撐拉力塔,右手扶車把的方式,頑強地跑完了后面的二百多公里。雖然名次掉了,但完成比賽就保住了繼續(xù)參賽的機會。
車隊對故障做出分析研判。原來,為了應對比賽中應急維修,車手往拉力塔上捆綁了額外的備件和工具,遠超設計承重。在碎石地段高頻率、大幅度的顛簸下,材料疲勞斷裂,癥結在于原始設計方案對比賽的嚴峻程度估計不足。這是中國賽車在國際賽場上的第一堂課。
蘇尼爾駕駛賽車翻越沙丘。
首次參賽,凱越的目標就是在賽場上對車輛進行全方位壓力測試,對于車輛出問題有心理準備。為了不影響車手第二天繼續(xù)比賽,機車總經理張雪就地取材,連夜設計制作了加強版的拉力塔支架,帶領車隊挺過了達喀爾賽場上的第一道難關。這個手工打造的部件伴隨三部賽車,扛住了后面的8000公里征程。
更難的局面接踵而來。小將蘇尼爾在前三天的比賽中一直沖得很猛,老將方明集一貫穩(wěn)扎穩(wěn)打。兩人有分工,蘇尼爾負責全力向前沖擊成績排名,方明集則不冒風險,確保至少有一人能完賽。第四賽段進入了蘇尼爾最擅長的沙漠地貌,正當他如魚得水全速前進時,一位摔倒在前方的外國車手讓他分了心。在沙漠中以一百多公里的時速狂奔,容不得半點分神,年輕車手意識到這一點時為時已晚。一個沙包給蘇尼爾重重一擊,前輪輻條斷裂,無法繼續(xù)前行。
茫然無助中,他以為第一次達喀爾征程就要提前結束。方明集從后方趕了上來,這位老將在應對意外時表現出沉著冷靜,拆下自己的前輪給蘇尼爾換上,讓小將繼續(xù)向前沖鋒,自己留在原地等待維修車輛。方明集不僅將爭取名次的希望讓給了隊友,也把超乎想象的危險和困難留給了自己。
在高溫暴曬的沙漠中,方明集隨時可以按下緊急救援按鈕,呼叫直升機脫離苦海,但這意味著放棄比賽。他不愿服輸,以強大的意志熬過了3個小時,終于盼來了維修車。車輛修復后,等待他的是更大的挑戰(zhàn)。
天很快黑了下來,夜晚的沙漠完全成了另一個世界,氣溫驟降,賽車的燈光沒有辦法在起伏的沙丘提供足夠的照明。登上沙山刀鋒時,前方和身后一片漆黑,方明集只能放慢速度,在黑暗中摸索著完成剩余200多公里的賽程。那一夜,有數萬中國人在屏幕前,盯著電子地圖上代表老方的那個小箭頭。工作人員被老方的頑強拼搏所感動,紛紛用自己的頭燈為他照亮前行的方向。
終于,北京時間凌晨2點50分,老方作為最后一位完賽的摩托車手回到大營,贏得了裁判團隊的掌聲致敬。隊友用5個多小時跑完的比賽,老方用了11個多小時,其中的苦痛煎熬沒有人能夠想象。
五堡大海道車隊的達喀爾老兵們也非一帆風順,麻煩同樣是賽車問題。雖然選用了奧地利KTM出品的國際一流賽車,但這幾臺車跟隨他們征戰(zhàn)多年,早已不在巔峰狀態(tài),在達喀爾的高強度工況下故障頻發(fā)。
扎克爾的賽車先是在第三賽段顛斷了中軸,他用強力膠粘上,勉強撐到終點。沒想到,賽車在第四賽段又出現了油泵高溫故障,只能走走停停,等油泵降溫后繼續(xù)比賽。這位中國車手最好成績保持者頻頻被機械故障拖累,雖然憑借豐富的參賽經驗總能化險為夷,但畢竟無法發(fā)揮全力,只能放棄破紀錄的計劃,把目標改為保完賽。這個新疆漢子在荒漠中對命運的咆哮,令人感動。
張敏在第八賽段剛起跑,就遭遇了嚴重的變速箱故障。隊友趙宏義掉轉方向,采用拖拽方式把張敏和賽車拖回到附近的公路上,讓他在安全地帶等待救援,然后重回比賽。這次故障讓張敏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由于沒能完成這個賽段,被罰時39小時15分鐘。冠軍車手跑完達喀爾全程才用了44小時,致命的處罰讓張敏直接掉到了成績單的末尾,但他仍然選擇修好賽車繼續(xù)比賽。失敗無法挽回,但只要還在賽場上,就有機會為隊友提供幫助,他就是賽場上的機動后援隊。
馬拉松賽段是達喀爾拉力賽的特殊環(huán)節(jié)。在連續(xù)兩天長達800多公里的沙漠賽程中,賽車不允許接受后援支持。專業(yè)賽車每天都需要全面保養(yǎng),因此這是一場對耐久性的極限測試。每屆比賽的馬拉松賽段,都會出現五花八門的故障和千奇百怪的應急方案。
扎克爾的賽車在馬拉松第一天就遭遇了頻繁的發(fā)動機熄火,無法自行發(fā)動,不得不依靠隊友的賽車來搭電輔助啟動。趙宏義主動提出把自己的電瓶換給扎克爾,但扎克爾拒絕了他的好意,擔心這樣會給不那么擅長跑沙漠的隊友帶來更高的風險。凱越車隊的方明集再次挺身而出,把熄火掉隊的風險留給了自己,把應急啟動電源送給了扎克爾,讓他在熄火后能夠獨立快速地解決問題,繼續(xù)比賽。
這種跨越車隊的友誼深深觸動了趙宏義,他決定緊隨在老方身后跑,一旦老方遇到問題,能立刻來到他身邊,不讓他掉隊。在最艱難的時刻表現出利他主義和奉獻精神,這是中國運動員的優(yōu)良傳統。
就這樣,中國摩托車手們守望相助,攜手戰(zhàn)勝了馬拉松賽段的嚴峻挑戰(zhàn),共同完成了為期15天的達喀爾征程。他們的收獲遠不止成績排名和完賽獎章,他們的征途也不會止步于這一屆比賽。
五堡大海道車隊雖然沒能在成績上獲得突破,但三位車手在處理突發(fā)事件的策略上有了更深刻的體會。隨著越來越多中國車手參加達喀爾拉力賽,這些先行者的實戰(zhàn)經驗更加寶貴,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將團結互助的達喀爾精神傳給了新一代車手。
凱越車隊“中國車手+中國賽車”全員完賽,是一座里程碑。在這個長期被KTM和本田壟斷的領域,凱越不但為更多中國車手參加國際大賽鋪平了道路,甚至讓外國車手也有了用凱越賽車參賽的念頭。在凱越五年奪冠的規(guī)劃中,中國車手將在下一屆比賽向前20名發(fā)起沖擊。2024年的達喀爾拉力賽,令人期待。
責編 王敬澤
凱越機車隊蘇尼爾:總成績第46名,拉力2組第27名
五堡大海道隊扎克爾·牙克甫:總成績第55名,拉力2組第34名
凱越機車隊鄧連松:總成績第67名,拉力2組第44名
五堡大海道隊趙宏義:總成績第68名,拉力2組第45名
凱越機車隊方明集:總成績第77名,拉力2組第54名
五堡大海道隊張敏:總成績第88名,拉力2組第61名
2009年,由陳建國、魏廣輝組成的金城摩托新動力車隊,成為首支參加達喀爾拉力賽的中國摩托車隊。兩人均未能完賽。
2010年,中國車手首次完賽,金城摩托車隊的蘇文敏、魏廣輝分別獲得總成績第75名和第82名。
2017年,張敏、趙宏義和任賢齊代表宗申賽科龍車隊首次參加達喀爾拉力賽,均以退賽告終。
2018年,張敏和趙宏義代表新疆大明礦業(yè)星之隊參賽。趙宏義首次完賽,張敏因機械故障退賽。
2019年,張敏和趙宏義第三次參賽。趙宏義參加無后援組獲得小組第7名、總成績第58名,張敏首次完賽,并將中國車手最好成績刷新到第46名。
2021年,扎克爾第二次參賽,將中國車手最好成績提高到第33名,該紀錄保持至今。
2023年,方明集、鄧連松、蘇尼爾代表凱越機車拉力車隊參賽。三臺純中國產賽車首戰(zhàn)全部完賽。
機械師檢查賽車安全。